環境資訊中心/文:陳文姿
手機晚上回家充電,隔天幾乎就能使用一整天;電動車充電一次,續航力超過 300 公里;跳電時,不斷電系統可以讓電腦繼續運作半小時。這些都是生活常見的儲能應用。它們靠蓄電池儲存能量,屬於電化學儲能。
政府制定 2025 年再生能源達發電占比 20%,考量光電跟風電都有間歇性,儲能系統的建置目標也上調到 2025 年 1.5 GW。這裡所指的儲能系統大多是定置型儲能,外觀像貨櫃,內部由許多的電池組跟機櫃組成。
電池是我們最孰悉的儲能方式,但目前全台最大的儲能系統其實是一座水庫!大家常去觀光的日月潭水庫是「抽蓄型」水力電廠,擁有上下 2 座水池。電網供電充裕時,把下池的水抽到較高的上池,靠重力位能儲存能量;需要用電時,上池放水到下池,就可以推動發電機產生電力。
儲能的樣貌非常多變,利用大型冰水主機夜間製冰儲冰,白天再調配融冰及主機運轉可以提供冷氣,或利用壓縮空氣技術,在用電少的時段,將空氣壓縮到洞穴或天然鹽洞,等需要發電時,再將空氣放出來推動發電機發電。科學家也嘗試利用岩石冷熱差異儲能、用大型陀螺(飛輪)充電高速旋轉儲存動能。
儲能的研發仍持續前進,朝更高效率、儲存更久、容量更大、更環保方面追求,將得來不易的再生能源儲存下來。儲能的樣貌未來也可能再添變化,但都希望讓我們使用的能源更加潔淨。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