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Brian Yurasits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Brian Yurasits on Unsplash
四面環海的台灣,正面臨海廢危機,如何讓教育成為關鍵行動起點呢?RE-THINK 提出 3 大教學心法:用實體或影像引發共鳴、透過案例強化連結、提供具體永續行動方案,幫助學生從理解轉化為實踐,培養對海洋的責任與行動力。
文:RE-THINK 重新思考
臺灣四面環海,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理應更加關注海洋議題,學習與這片海洋共存。然而,海洋目前被大量的海洋廢棄物(以下簡稱海廢)所包圍:根據環境部在 2023 年的統計,臺灣的海邊正被 94 萬公斤的海廢圍繞。因此,海廢教育刻不容緩,我們需要讓更多人了解海廢的來源、影響及解決方式,培養每個人對海洋環境的責任感。
(世界地球日從源頭減量開始。來源:RE-THINK)
(世界地球日從源頭減量開始。來源:RE-THINK)
在教學現場與學生討論海廢議題時,我們不僅希望能傳遞知識,更期待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動機與共鳴。若教師在教學前能夠掌握對應的心法,不僅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也能避免在溝通中引起學生對海廢議題的反感或無力感,甚至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與海廢議題的內在連結,真正融入生活中並付諸行動。對此,根據 RE-THINK 過往所累積的教學經驗,整理出了學生對海廢議題的學習需求,並提出教師可對應的教學心法:

【心法 1】利用實體海廢或影像,建立學生對議題的畫面感,擔任議題引路人。

學生對海廢議題不感興趣,有時是來自於對議題缺乏想像,或是無法體會海廢實際造成的影響。即使不能立即將學生們帶到沙灘上,在課堂中讓學生們觀賞相關影像或實體海廢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可以利用《海廢圖鑑》網站,帶領學生從常見海廢到特殊海廢進行觀察,讓學生了解海廢的種類其實超乎想像,引導學生意識到「海廢的組成來自於人類生活的縮影」。

【心法 2】利用實際案例建立想像,擔任案例考古學者。

當學生看見垃圾成堆的景象時,很可能因為影響範圍過於龐大而質疑自己的行動是否能帶來改變,產生對議題的無力感與排斥。別說是學生,就連身為倡議者的 RE-THINK 夥伴們也很常有這樣的感受。但支持我們持續下去的不只是對永續生活的憧憬,也包含了行動後實際的改變,例如:淨灘後美麗的落日搭配乾淨的沙灘、因落實回收而減少的垃圾量、去課堂進行環境教育後學生的正向反饋。因此,也建議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實際案例,讓同學看見實踐後的成果。

【心法 3】提供具體的永續行動方案,並注意便利與環保相互影響的效果,擔任行動啦啦隊。

接觸海廢議題並決心開始實踐永續生活時,初期的各種撞牆,很可能讓行動無法延續下去。建議教師可以在課程後提供相對具體的永續行動方案,也可依照難易度進行排序,鼓勵學生執行的同時,也為學生建立「環保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的,而是需要時間的投入」的心理準備,面對各種限制,可以分別如何應對。
若教師預計透過《海廢圖鑑》網站作為海廢教育的教材,以下 3 種方法可作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參考:

(一)引起動機

  1. 海廢圖鑑網站上任選 3 個海廢品項
  2. 列出所選海廢及其特性(e.g. HP 值、材質、類別、出沒地)

(需要引起學生們學習動機,可透過 RE-THINK 架設的海廢圖鑑網站上,
任選 3 個海廢品項進行教學設計。來源:RE-THINK)
(需要引起學生們學習動機,可透過 RE-THINK 架設的海廢圖鑑網站上, 任選 3 個海廢品項進行教學設計。來源:RE-THINK

(二)趣味挑戰

透過海廢圖鑑中的「海廢大挑戰」,分組互動或競賽方式,可觀察海洋垃圾在經過海水浸泡及陽光的曝曬後,樣貌為何?
(透過海廢圖鑑中的「海廢大挑戰」,分組互動或競賽。來源:RE-THINK)
(透過海廢圖鑑中的「海廢大挑戰」,分組互動或競賽。來源:RE-THINK

(三)行動提案

由教師挑選特定垃圾,邀請同學分享它的使用情境與替代方案,並設計減塑或環保行動計畫。
(邀請同學分享它的使用情境與替代方案,設計減塑或環保行動計畫。來源:RE-THINK)
(邀請同學分享它的使用情境與替代方案,設計減塑或環保行動計畫。來源:RE-THINK
我們或許會遇到學生對海廢議題的懷疑與無力感,但每一次課堂的對話,都是讓他們重新思考自身與海洋關係的契機。持續探索教學方式,讓學生看見自身的影響力,就能逐步培養行動的意願。
全文轉載自 RE-THINK,原文標題:如何讓學生對海廢議題產生共鳴?掌握三大關鍵心法,讓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文章標籤

  • RE-THINK 重新思考

    RE-THINK 重新思考

    生而為人,環保是義務。自2013年發起的環保行動,至今超過35,000人次參與,清潔台灣海灘累積超過100公噸海廢。用網路和社群的力量,整合活動和教育、改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