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擁有一個居住品質與生活機能良好、且可負擔的家園,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然而,在全球各地,仍有許多人只能住進擁擠的貧民窟、或是住家附近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甚至住在不堪一擊,只要地震一來隨時可能坍塌的屋簷底下。而在台灣,則正面臨鄉村青年湧入城市、城鄉差距越來越擴大、房價日漸攀升,青年無從負擔等問題。
本月專題,社企流邀請你一同了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一項「永續城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1: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認識議題,並尋找打造宜居家園的靈感。
以下透過 7 個案例,與大家分享 SDG 11 的內涵與細項目標內容:
SDG 11.1 確保人人都可獲得適當、安全、可負擔的住宅與基本服務,並改善貧民窟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全球居住在貧民窟的人數已不斷增加,在 2018 年時,就有 10 億人在此生活;疫情竄起後,失業率的提升導致貧窮人口越來越多,有更多人被迫住進貧民窟,使那裡的生活品質逐漸惡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確保所有人皆能擁有適當、安全、且可負擔的住宅,並改善貧民窟的居住環境,是各國正面臨的課題之一。
在印度的貧民窟和村落中,有超過 300 萬人生活在不安全的屋簷下,他們的天花板非常脆弱,時常有漏水、甚至塌陷的問題。為了幫貧窮者打造宜居的居住環境,印度工程師 Hasit Ganatra 在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後,打造一款低成本的天花板系統,不但安全穩固,又能防止漏水。(延伸閱讀:一塊天花板可能是改變一家人幸福的裝置——印度工程師以廢塑料製屋頂,為貧民窟居民帶來安全生活)
SDG 11.2 提供人人都可負擔、且符合永續的交通運輸系統
2019 年,在 95 個國家裡的 610 個城市中,只有一半的人口擁有便捷的大眾運輸工具,意即自住家步行 500 公尺內有公車或電車、步行一千公尺內有火車或渡輪的人口。
因此,聯合國希望在 2030 年前,各國能提供所有人安全、可負擔、便利使用、且符合永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其中包括改善道路安全、擴大公共運輸、及滿足身障及老弱婦孺的運輸需求。
在瑞士,到了夜晚的離峰時段、已經沒有大型公車營運時,有夜間巴士系統會載晚歸的民眾回家。巴士司機會一一詢問每一位乘客的住家地址,並在短時間內排出路線,力求將每一位乘客送到家門口,讓他們的返家之路能夠便利又安全。(延伸閱讀:照顧你的最後一哩路——瑞士推出「送人到府」小巴,讓錯過末班車的夜歸者也能安心回家)
SDG 11.3 加強城市與鄉村的規劃與管理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一半的人們居住在都市,到 2050 年,世界上將會有 2/3 的都市人口。快速都市化的所衍伸的問題層出不窮,包括基礎設施和服務不足、住進貧民窟的人越來越多、空氣品質越來越惡化等。要能規劃具社會包容、且永續發展的城市與鄉村,才能改善問題。
美國商業雜誌《Fortune》以 3 個城市:美國舊金山、中國深圳、加拿大多倫多為例,點出快速都市化為城市與居民帶來的挑戰、以及建議的應對方式,例如,在城市中普設電動公車以改善都市的空氣品質、提供更多貸款方案讓人們可以買得起房屋等。(延伸閱讀:高房價、低效率與孤獨感——城市面臨的 5 大棘手挑戰有何解方?)
SDG 11.4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目前有 1154 處自然與文化遺產,其中有 52 處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品名單中。該如何保存在地的歷史遺跡、凝聚人們對土地的情感,是各國需要思考的課題。
為了支持法國鄉村地區的古蹟擁有者保存在地遺產,Airbnb 採取兩項行動,除了捐贈超過560 萬歐元(相當於台幣 1.7 億元)給古蹟基金會的「古蹟與當地旅遊計畫」;還與法國鄉村市長聯盟,合作發表一系列振興法國鄉村地區古蹟旅遊的計畫,希望在為這些旅遊地區提高曝光機會的同時,也能為在地小型家庭與經濟體帶來新的商機。(延伸閱讀:Airbnb 投注上億元支持法國鄉村地區古蹟保存,復甦當地旅遊)
SDG 11.5 降低自然災害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指出,過去 50 年來(1970 年至 2019 年),有一半的災害都是如風暴、洪水、氣候變遷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佔總數的 45%、經濟損失也佔了超過 7 成,顯示自然災害對人與社會帶來嚴重的傷害。
對此,聯合國希望各國能在 2030 年前,大幅減少各種災害的死亡及受影響人數,且減少災害造成的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直接經濟損失,包含與水相關的災害,並著眼於保護貧窮與弱勢族群。
我們該如何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社企流推出《打造韌性城市》專題,收錄國內外如何打造高衝擊承受力與復原力的家園體質的方法,邀請大家一同建立一個能與各種變動共存、人們能夠安居樂業的家園。
SDG 11.6 降低居住在都市的人們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空氣品質、都市管理與廢棄物管理
隨著快速都市化,越來越多人們湧進城市生活,進而衍伸出許多問題,其中包括空氣污染、廢棄物的污染等。
在空氣污染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每年皆有約 700 萬人死於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疾病,因此他們在今年首次更新空氣品質指南,更新版的標準相較 2005 年的版本更加嚴格,希望能改善嚴重的空氣污染;在廢棄物污染面,根據丹麥研究機構「The World Counts」統計,每年全球平均製造 2.21 億噸的廢棄物,為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所幸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此問題、並祭出解決方案。疫情爆發前,印花樂共同創辦人暨創意總監沈奕妤(Ama)走訪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記錄她觀察到的城市永續趨勢,其中包括為了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推動以環保餐具取代一次性用品;為了降低空氣污染,人們紛紛以低碳、共享交通工具,取代排放廢棄的燃油汽機車。(延伸閱讀:跟著印花樂總監遊歐洲:5 個綠色生活趨勢觀察)
SDG 11.7 提供所有人安全、且具包容性的公共空間
聯合國呼籲各國在 2030 年前,應提供所有人安全、具包容性、且可便利使用的公共空間,此外,需特別注意是否滿足身障者及老弱婦孺的需求。
在新加坡,有一處一站式社區服務中心「Enabling Village」就為眾人提供完善的公共空間。它主要功能是透過職業培訓課程、媒合合適的就業機會等,助身障者能自力更生,此外,也附有商店、餐廳、藝廊等供一般民眾使用,期望在提供大眾公共空間休憩的同時,也能幫助身障者融入社會。(延伸閱讀:全球首座為身障者設計的社區活動中心——新加坡 Enabling Village 以通用設計打造兼容環境)
近幾年台灣也正面臨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為此,在台深耕地方創生議題的社會實踐家共同組成民間組織「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期望串連有共同理念與熱情的地方團隊,一同合作、並分享資源。
今年,台灣地域振興聯盟開辦了一場台灣地方創生年會,邀請在第一線的地方創生團隊、資深業師等,齊聚分享其深耕在地、回應社會議題的經驗。活動當日社企流也到訪現場,期待能讓大家看見台灣團隊如何重塑宜居家園。
5 個行動,我們也能改善自己的家園
身為社區一份子的我們可以如何實踐 SDG 11?讓我們從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多多關心及參與地方事務開始,打造更宜居的家園:
1. 選購在地生產的飲食與產品,以支持所處社區的事業
2.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3. 保護社區內的文化與遺產,如已有歷史的建築、將失傳的傳統文化等
4. 做好防災準備,降低自然災害對居民與家園造成的影響,如定期進行防災演練等
5. 參與與社區有關的決策,為自己理想中的家園投下一票,如參與與家鄉事物有關的公民投票等
社企流也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社區議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11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11|Mak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 SDG 1 消除貧窮/社會夾縫生存戰——看見墜落的人,搶救斷裂人生
- SDG 2 消除飢餓/吃一頓永續年夜飯,從更好的飲食行動開始
-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新的一年,虎哩健康!
- SDG 4 優質教育/機智的學習生活:7 項創新方案,普及高品質教育
- SDG 5 性別平等/最好的母親節禮物:許下平權未來,讓全天下的女性都開心
- SDG 6 潔淨水與衛生/水力全開!了解 6 項重要目標,響應世界水資源日
- SDG 10 減少不平等/從 4 大議題,看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少數
- SDG 11 永續城鄉/重整家園進行式:打造永續社區的 N 個行動
- SDG 13 氣候行動/加入地球特攻隊!展開永續生活,天天都過世界地球日
- SDG 14 水下生命/海差你一個!5 項行動讓海持續湛藍
- SDG 15 陸域生命/當人類都待在家,野外生命過得好嗎?
- SDG 16 和平正義與制度/疫年回顧,我們的社會更加包容平等了嗎?
- 你的填志願靈感庫已上線!認識 SDGs,成為不可或缺的永續人才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