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B 型企業協會王亭蓉Photo Credit:B 型企業協會王亭蓉
新一代的求職者比起坐著抱怨、更願意起身改變,面對變動快速的世界,這群「社會創新人才」,盼開啟有別以往的「影響力職涯」(Impact Career)。他們不只在乎利己的報酬率、也追求利他的影響力,我們稱這群人為「力世代」。
讓世界更好並不只是口號,而是許多人在工作現場的每日實踐。一起看看來自不同領域的「力世代楷模」,如何踏上影響力職涯,並運用關鍵能力,在職場上創造改變!
社企流/文:黃維萱
「B 型企業」在 2007 年時首度由美國 B 型實驗室(B Lab)提出,目標為透過嚴謹與高標準的「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簡稱 BIA),使更多企業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2016 年,台灣也成為推動 B 型企業運動的一員,6 年來已有 33 家企業取得認證。
在 B 型企業協會的團隊成員中,8 年級的專案經理兼顧問王亭蓉,擁有政治大學國貿系背景,從 2016 協會草創時加入至今,輔導過大小企業、舉辦過年會與大小活動,也走入校園向莘莘學子傳遞理念。然而,原先她對自己的職涯想像,並非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經過自我探索後、在他人牽線下,才進入 B 型企業協會,走出屬於自己的影響力職涯路。

職涯轉個彎,重燃學生時期的社會關懷初心

「我很喜歡在體制外的事情去試試看!」王亭蓉興奮地表示。回溯大學時期,有別於其他商學院的同學將大量時間投注在商業競賽,王亭蓉在課餘參與了「國際發展書院」(註一),也和兩位學姊在安康高中帶領學生參與社區議題,心中種下一顆對參與社會互動有熱情的種子。
不過,當時王亭蓉的職涯規劃並非朝社會議題領域發展。畢業後,王亭蓉的第一份工作爭取到在一家日商零售業擔任儲備幹部。然而,到任之後,王亭蓉認為也許是個性使然,自己從事這份工作時,內心並不快樂。
恰巧,一位大學同窗在 B 型企業協會任職,認為王亭蓉的個性及興趣可能與 B 型企業協會契合,便邀請王亭蓉加入協會。
(與 B 型企業社群合照。來源:王亭蓉)
(與 B 型企業社群合照。來源:王亭蓉)

成為撒種者,讓 B 型企業理念發芽

回想起 2016 年剛加入 B 型企業協會時,協會甫成立不到一年。王亭蓉打趣地形容:「當時很多人還不認識我們,我們也還不太認識我們自己。」在團隊一年又一年的經營下,協會的輪廓越來越清晰,透過經營自媒體、舉辦年會、演講等活動,團隊最大的目標,就是讓 B 型企業的內涵讓更多人認識,且吸引更多企業成為 B 型企業。
如今隨著 B 型企業協會的腳步漸穩,王亭蓉的職涯發展也越趨成熟。目前在王亭蓉的日常工作中,有 60% 至 70% 的時間投注在企業輔導,其餘時間則分配給社群經營、會務、行政等工作。
王亭蓉分享,要讓企業從不知道 B 型企業精神,進而成為一個 B 型企業,需要相當多的因素牽成。「就像自己要改變習慣不吃垃圾食物,要一個企業改變文化與商業模式是非常困難的。」B 型企業協會時常舉辦說明會,邀請企業前來申請輔導服務。但是,說明會後實際採取行動的企業為數不高,轉換率不盡理想。
而 B 型企業協會最常被企業詢問:「成為 B 型企業後,營收可不可能翻倍?」王亭蓉和團隊便需要時常去溝通,若要達到營收成長需要長期的耕耘且付出相當多努力,倘若抱存著擦邊球的心態,可能無法看到改變。「我們其實還在一個撒種的階段,」王亭蓉誠懇地說:「為了使更多企業成為B型企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會堅持。」

透過影響力職涯,築自己的夢、也築他人的夢

在 B 型企業協會工作 5 年多來,王亭蓉形容自己有如一位築夢者,在 B 型企業協會裡,讓組織的理念落地。
她感性地分享,築夢者一詞她分成兩個層次來解讀:「第一個是『我築我的夢』,在這個工作機會中打開我的認知邊界,幫助自己選擇未來想要的生活;第二個是『我築他人的夢』,若今天有企業認同我們,願意加入 B 型企業的行列,我們就會盡力輔導他們達到目標。」
在非營利組織工作,負有使命感的「利他力」,及能夠突破既有思維解決問題的「創新力」至關重要,而這兩項能力都能在王亭蓉身上看到。
「我在工作中,需要一直提醒自己『客戶到底需要什麼?』」王亭蓉分享,近期一個潛力 B 型企業前來在請教如何回應 ESG( Environment 環境、 Social 社會、 Governance 公司治理)的趨勢,但是目前沒有一定標準的操作方法。
針對這股新趨勢,王亭蓉認為 B 型企業的商業影響力評估(BIA)可給予台灣中小企業一個指南,並可延伸看到國內外更多案例,因此建議企業參考社群上的免費商業影響力評估資源。而基於利他力的精神以及看到企業渴望改變而付出的努力,讓王亭蓉很願意陪企業多走一哩路。
而為了推廣 B 型企業理念至更多族群,王亭蓉接下進入各大校園辦理講座的任務,運用創新力吸引學生族群的注意,像是設計好玩且具競爭性的互動遊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吸收度。
(前往屏科大企業倫理課程分享。來源:王亭蓉)
(前往屏科大企業倫理課程分享。來源:王亭蓉)
談及工作中最滿足的時刻,王亭蓉分享了在近期的輔導專案中,一個貿易業的客戶讓王亭蓉印象深刻。該貿易業客戶代理的品牌商相當有永續概念,讓該貿易業客戶想進一步朝永續發展,成為 B 型企業。王亭蓉回憶,該客戶本身非常認真,開會時也會充分提出想釐清的問題。當專案完成時,來自客戶的真摯感恩,以及看到客戶因自己的付出而帶來的改變,讓王亭蓉深深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感。
(B 型企業說明會。來源:王亭蓉)
(B 型企業說明會。來源:王亭蓉)

克服「進步焦慮症」,穩住自己的腳步

為了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王亭蓉期許自己能夠從永續領域中選定一至兩個議題做更深入地研究、進而成為專家,她說明:「永續的範圍相當地廣,做企業輔導時各領域如供應鏈、人資、環境等皆需涉略。若能夠在一到兩個子領域專精,便能給予企業更務實的操作建議。」
幸運的是,B 型企業協會的團隊領導者都相當地支持夥伴自我精進,像是先前王亭蓉曾參與美國國務院非營利組織人員的培訓計畫,而這培訓計畫需要 6 週的時間,團隊協調了工作夥伴的業務與時間給予支持,讓她相當感激。
談起職涯規劃的路上,王亭蓉運用了什麼資源幫助自己成長,她笑著說,曾經她被友人形容有「進步焦慮症」——她運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參與 U 型理論課程(註二)、學習法律、以及美國國務院非營利組織人員的培訓計畫,深怕不進步就會被淘汰。
近期她參與了一系列特別的表達課,在課程中重新認識自己,也深深體悟到「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這個道理。她沈著地說:「我從小就是個乖乖牌,對人生沒特別想法,唸書也是家人的決定。當初要從日商辭掉時家人也很不理解。」在重新面對自我後,王亭蓉更理解自己的人生方向,對於自己表達出口的話語更有掌握度。未來,她也決定將內心層面的轉變帶到行動層面上,醞釀著想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經營屬於自己的 Podcast 節目,邀請素人朋友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她鼓勵有志在社會創新領域任職的青年,不要認為自己是小人物:「生命影響生命是真的可以發生的。」勇敢地傳達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影響他人,解決別人的問題。
除了追求「分數滿分」的既定目標之外,人生是否有更多可能?而什麼是「對世界好的企業」——是營收至上?是品質至上?王亭蓉抱著開放的態度,在職涯碰壁時接受新的可能,讓自己在企業價值上有不一樣的體悟,進而築自己的新夢,也築他人的夢——為有心改變的企業客戶提供專業諮詢,打造屬於自己的影響力職涯。
註一:國際發展書院:政治大學協助學生以有系統性的架構,去接觸「全人」或特定議題的學習場域。
註二:U型理論:源自麻省理工學院(MIT),以人類意識為觀點,融合系統思考、創新與變革的一套工具,幫助人看出盲點所在、提升領導力、推動組織變革。
核稿編輯:李沂霖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文章標籤

  • 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

    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

    面對全球層出不窮的問題,新世代青年紛紛加入改變的行列,更呼籲企業應共同負起責任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根據勤業眾信全球調查指出,47% 青年盼能對社會產生正向影響、且多數青年傾向選擇效力於與其價值理念一致的企業。
    從國際到台灣,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察覺到這股「利己也利他」的趨勢——新一代的求職者比起坐著抱怨、更願意起身改變,面對變動快速的世界,這群「社會創新人才」,盼開啟有別以往的「影響力職涯」(Impact Career)。他們不只在乎利己的報酬率、也追求利他的影響力,我們稱這群人為「力世代」。
    今年,我們以「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為題,發起民調、策劃專題、搜羅資源並推出講座與論壇,盼助大眾從認識影響力職涯到成為社會創新人才,開啟不一樣的工作發展!
    無論你是正在找工作、想了解職涯趨勢的新鮮人、還是已踏入社會,欲探尋職涯的更多可能、希望發揮影響力的工作者,都可以在力世代主題策展中讀新知、拓人脈、看職缺、找資源。讓我們一起出發,成為力世代!
    >>> 進入【力世代】策展網站 >>> 參與【台北場】力世代職涯講座暨挑戰賽 >>> 參與【台中場】力世代職涯講座 >>> 參與【高雄場】力世代職涯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