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

專欄文章

310篇)
  • 食力,也是實力:瑪納小站用一個便當陪伴身心障礙者走向獨立與自信

    食力,也是實力:瑪納小站用一個便當陪伴身心障礙者走向獨立與自信

    生命力新聞/文:黃藝頲、王子芸
    當身心障礙者離開特教學校後,他們該何去何從?這是許多特殊家庭和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瑪納小站專為 18 歲以上身心障礙者提供一個學習環境,透過便當製作提升手作技能,培養他們自立生活的能力。小站設有多元化的學習管道,學員在這裡不僅能學習各式料理食材的運用,還能掌握環境清潔等實用生活技能。這些技能不僅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日常生活品質,還為日後進入庇護工場或其他就業機會打下基礎。小站以關懷與支持為出發點,幫助身心障礙者提升自理與工作能力,邁向更獨立的生活。(同場加映:好吃到讓人回購的公益甜點!樂芽庇護工場開張,偕身心障礙者烘焙西點
    尤琬玲現任瑪納小站組長,大學時期專攻商科,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但在經歷一段職涯空窗期後,她決定回歸兒時的夢想,選擇投入特教領域,至今已有 30 年。瑪納小站是台中慈愛智能發展中心設立的一間小作所,小作所是小型作業所的簡稱,主要協助身心障礙者透過簡單作業活動,提升身心障礙者的自立能力。「瑪納」這個名稱源自聖經中描述的上帝賜予以色列人的神奇食物,象徵希望與支持,瑪納小站由此得名。
    早期慈愛智能發展中心的便當交由外部商家提供,但無論價格還是味道,都未能滿足需求。當時尤琬玲注意到中心收到的捐贈物資中,有許多可利用的食材,這讓她萌生了開設小作所的構想。在一次與董事會的聚會中,尤琬玲提出了這個想法,希望找到一個空間用來製作便當。當時她並未抱太大希望,因為這不僅需要合適的場所,還需足夠的人力。但在慈愛智能發展中心董事們的支持下,順利找到適合烹飪的場地並獲得資金挹注,這項構想最終得以實現,瑪納小站也因此誕生。

    為身心障礙者開創自立之路

    小站每日將學員分為 2 組,一組負責料理,另一組負責清潔,每 2 個月,學員會根據意願填寫志願,讓他們選擇喜歡的工作。瑪納小站每天需為中心準備 120 份便當,有時還需處理額外訂單,在扣除成本後,小站會將剩餘的利潤用於發放工作獎金,獎金根據學員的工作內容與能力分配。「在他們使用工作獎金時,他們是有成就的,他們就不需要是一直伸手的。」慈愛智能發展中心主任廖文政說。這些措施不僅能鼓勵學員學習新技能,還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與工作動力。
    許多學員在進入瑪納小站前從未拿過菜刀,長期受到保護。進入小站後,學員透過工作人員的教導,逐漸學會如何料理食物、打掃衛生。她笑著說:「他們每天做的,都比我做得好。」進入瑪納小站後,學員不僅學會了實用技能,還能為未來的工作機會做準備。尤琬玲強調,許多人從特教學校畢業後,因身心障礙往往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導致長期待在家中,甚至因此逐漸喪失自主生活的能力。
    小作所的成立,不僅解決了中心便當品質與成本問題,還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更多學習機會。如今瑪納小站不僅每天為中心提供新鮮可口的便當,還培訓了 20 名身心障礙者,幫助他們透過工作提升自信,邁向自主生活。

    學會與情緒共處

    小作所的學員陳秋萍患有身心方面的問題,有段時間因未按時服藥,導致情緒不穩,甚至出現自傷和傷人行為。有次陳秋萍在小作所發作時,尤琬玲立刻叫來救護車,準備把她緊急送醫。陳秋萍看到警察和救護人員時,顯得非常害怕,但慢慢的她冷靜下來。 在醫護人員和警察離開後,陳秋萍抓住尤琬玲問到:「你不要我了嗎?」尤琬玲哽咽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在那一刻她感到非常難過,心中湧現出「要陪著他們」的念頭。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她,因為這一刻讓她有了深切體會,開始改變自己的做法,將更多的時間、耐心放在學員上。
    她表示並不是只有陳秋萍如此,在瑪納小站的許多學員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但在工作人員耐心的教導,告訴他們如何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開始慢慢改變,並學會了控制、處理自己的情緒。
    「你有一塊雞排,我也有一塊雞排,我吃完我的雞排,又吃掉你的,這種就叫很過分。」尤琬玲笑著分享這句她用來教導學員的話語。她提到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情緒與感受的理解,往往需要透過具體的生活經驗才能建立。「家長很開心,每次有什麼問題第一個求助的就是我們。」尤琬玲笑著說。學員羅盛議從小由阿嬤帶大,由於他常會亂花錢,因此阿嬤希望能調整他的零用金。為此小站與阿嬤聯手「演了一場戲」告訴羅盛議,阿嬤年紀大了無法像以往一樣賺那麼多錢,用自然的方式逐步減少他的零用錢。令人意外的是,他不但沒有生氣,還默默接受了這個改變。尤琬玲也強調,學員的改變,除了小站的協助,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若家長能與小站形成共同支持的力量,才能真正讓轉變發生。

    引領身心障礙者走向自信與接納

    「在這裡已經不容易了,你要出到社會,要讓社會大眾接受你,你絕對不能有那些話。」尤琬玲語重心長地說。她強調學員的言語表達與態度非常重要,無論是三字經還是像「白癡」、「笨蛋」這樣的詞語都不能出現。良好的態度和禮貌是學員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她回憶去年帶學員搭飛機前往澎湖,提醒學員保持安靜,當時學員們表現得十分乖巧。「那個航空小姐和我說,你們怎麼可以這麼棒,因為平常的乘客都沒有這麼棒。」尤琬玲開心地分享到。這讓她更加相信,只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身心障礙者也能夠被社會接納和肯定。「聽到外人這樣的稱讚,我真的很開心。」尤琬玲說。
    不只是語言與行為,尤琬玲也十分關注學員的情緒與健康。她分享到近來天氣變化劇烈,導致部分學員出現情緒波動與身體不適,有人甚至在家中昏睡了近 20 小時。為了幫助他們穩定身心,每當天氣轉晴,她就會安排戶外活動,讓學員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藉此緩解焦慮與低落情緒。
    對尤琬玲而言,陪伴學員不只是提供照顧,而是在過程中建立起一段真誠且穩定的關係。「其實他們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她說,在與身心障礙者的互動,不能只是從專家的角度出發,而應該像朋友一般平等相待。儘管如此,她也坦言,如何在親近與專業之間拿捏分寸,是每天都在面對的課題,既要給予理解與溫暖,也要守住適當的界線,才能建立健康長久的信任關係。
    「陪伴別人成長的過程好像比較好玩。」瑪納小站教保員周旻萱笑著說。原本就喜歡與孩子相處的她,發現身心障礙者在心智上像孩子般純真,這讓她樂於投入其中。在陪伴的過程中,不只是學員在進步,她自己也慢慢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角度理解情緒與行為,並放下自己的敏感與焦慮,調整心態,讓自己變得更穩定、更柔軟。對她來說,這段旅程是雙向的學習與成長。

    一步一步 慢慢走

    瑪納小站成立至今已滿 5 年,站內每一位學員如今都顯得熱情、自信,這背後離不開尤琬玲與教保員們長期的陪伴與努力。他們日復一日地引導學員,耐心教導如何辨識並表達情緒,幫助學員逐步建立起情緒管理的能力。對於原本內向、害羞的學員,往往需要長達 1 至 2 年的時間,透過不斷互動與鼓勵,才能慢慢打開心房,學會與人溝通、建立自信。在生活技能的訓練上,學員也展現出明顯成長,從過去對廚房一無所知,到現在能獨立處理簡單食材、清掃環境,這些改變的背後,是教保員們一步步、不厭其煩地示範與陪練。
    尤琬玲特別重視「自主性」的培養,無論是旅遊行程的規劃,或是空閒時間的活動安排,教保員都會鼓勵學員集體討論、表達意見,由他們自行作出決定,進而學習自我管理與團隊合作。除了生活訓練,瑪納小站也正積極拓展實作與職場銜接的機會,但由於部分身心障礙者在守時、工作耐力及彈性應變能力上面臨挑戰,往往難以符合庇護工廠的用人需求,因此真正能順利進入庇護工廠的學員仍屬少數。
    瑪納小站未來計畫拓展以代工包裝為主的作業內容,希望能爭取穩定的合作廠商,為學員打造更多實務經驗與就業可能。在瑪納小站,學員們不僅習得生活與工作技能,更可以在日常中逐步累積自信與獨立。透過細心陪伴與持續支持,他們突破內在障礙,展現無限潛能,這些看似微小卻深刻的改變,證明只要社會願意給予機會,身心障礙者同樣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他們走向世界、融入社會的重要一步。

    採訪側記:

    瑪納小站裡的學員都是 18 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他們看起來都比我大,但是採訪時他們都叫我姐姐或老師。小站組長熱情的邀請我們享用他們製作的便當,吃完後學員們還非常熱情的幫我們洗碗。他們善良天真,眼神中有不屬於這個年紀的單純,希望他們永遠開心,沒煩惱。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瑪納小站攜手身障者 用便當走出自立之路
    閱讀文章
  • 舞者把海灘當舞台!《52 Hertz》用身體喚醒海洋教育意識

    舞者把海灘當舞台!《52 Hertz》用身體喚醒海洋教育意識

    生命力新聞/文:謝佳怡、徐寬
    5 位舞者在海灘上隨風、雨、海水、陽光共舞,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片沒有界線的舞台,吸引小朋友一起舞動身體,狗狗也興奮地圍繞在舞者們飄動的裙襬旁奔跑。而在演出開始前,觀眾已經參與其中,撿拾海灘上的垃圾、拿起耙子在沙灘畫下大面積圖案、在礫灘上找尋各式各樣的石頭疊起。「我希望大家能夠更親近大海,或他們能夠更願意去認識海洋環境這件事情,那我需要把議題放進來。」InTW 舞影工作室號召群眾跟隨《52 Hertz》走遍全臺海灘,與在地團體合作、運用地景創作,引導觀眾走進現代舞舞作,進而關注海洋議題。
    InTW 舞影工作室藝術總監謝筱瑋、謝筱婷是一對雙胞胎姊妺,畢業於醫學相關科系,長時間待在研究室、重複做實驗的生活,讓他們重新思考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未來,毅然決然地前往國外進修舞蹈,並且在 2013 年於紐約創立舞團。在國外旅居 7 年後,於 2015 年重返熟悉的臺灣繼續創作。
    《52 Hertz》是一部舞蹈環境劇場作品,由謝筱瑋、謝筱婷在紐約創作,並於當地劇場展開首演。回到臺灣後,他們將作品帶入臺灣海灘。作品靈感來自於一篇 2013 年動物星球頻道的文章,講述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隻鯨魚——「52 赫茲」。他們在作品設計一段舞者享受獨舞的橋段,將自身在異鄉的處境投射到這隻鯨魚身上,認為牠或許並不孤單,甚至享受獨處的生活。在現代舞舞作中,透過舞者們的演繹,詮釋每個生命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從淨灘開始的一場表演 《52 Hertz》融入在地議題

    創作初期,《52 Hertz》獲得黑潮文教基金會海洋藝術獎助金的支持,因此 2016 年回臺後的首演,與致力於鯨豚保育、長期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的花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由於花蓮沒有專業表演場地,加上作品背景與海洋相關,讓他們決定將舞台搬至海灘,將首演舉辦在黑潮會址——花蓮。
    時任黑潮執行長的張卉君指出,「觀察環境」是人跟自然很重要的互動。正式演出前,黑潮解說員介紹牛山呼庭的海灘特性,以及它所面對的環境問題,接著帶領觀眾依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簡稱 ICC)的統計方式分類、紀錄廢棄物,最後統計總重量並分析廢棄物種類,使淨灘行動不僅止於清理,更具有教育意義。

    從淨灘到疊石地景創作 黑潮帶領觀眾認識自然環境

    「我們希望能夠帶起議題,而不是只是藝術節,漂漂亮亮跳完即可。」謝筱瑋感嘆道。《52 Hertz》首演後的演出都是以參加藝術節的方式呈現,場地多在政府整理過的觀光勝地。多次表演後,讓謝筱瑋、謝筱婷逐漸體認到,單純的舞蹈展演並不是他們想傳達的作品理念,而是希望能讓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喚起對海洋環境的關注。於是,他們調整作品定位,在 2024 年展開「與海共同編的舞──海濱環境舞蹈紀行」巡演,轉變為自己找尋表演場地、與在地團體合作,並且在每場《52 Hertz》都設定一個海洋議題。
    巡演首場《52 Hertz》再度與黑潮合作,結合鯨豚日市集於花蓮七星潭舉辦。表演開始前,張卉君與觀眾一起讀一首海洋的詩,引導觀眾進入大自然。謝筱婷在巡演的過程中觀察到:「融入在地地景的設計,我覺得滿能夠讓觀眾更了解臺灣各個地區的差異性。」《52 Hertz》舞作結合地景藝術,依照不同的海岸特質設計活動。在花蓮場,由黑潮帶領大家在礫灘觀察石頭的大小、切面與紋理,挑選適合堆疊的石頭進行疊石地景創作。透過藝術帶領觀眾與自然環境互動,讓觀眾逐步沉浸於環境,並且進入舞蹈表演的氛圍。

    當海洋教育遇上藝術 培養全民的海洋素養

    臺灣四面環海,東、南、西、北部海岸各有不同的地理景觀,沿海地區也蘊藏豐富的生態,然而隨著人為活動干擾,造成海岸地區污染、海岸侵蝕加劇、土地開發導致海岸生態系統遭破壞等環境議題日益嚴重。
    2024 年 9 月的演出與中山大學合作,將表演場地選在學校旁的西子灣。為了找尋在地合作團體,舞影工作室向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柯金源導演詢問建議的合作單位,開啟與中山大學合作的契機。海洋保育署署長、同時為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陸曉筠,回憶起與舞影工作室搭上線的過程,發覺彼此都想突破自己的同溫層——舞蹈圈的謝筱瑋、謝筱婷希望把環境議題帶進舞蹈作品,而身在環境議題圈子的陸曉筠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海洋議題。
    「轟隆隆——」這場表演在雷雨下完成,即便大雨滂沱、2 次打雷,依舊沒有觀眾選擇先行離席。雨聲、雷聲、海浪聲,大自然帶來的聲光效果更與舞蹈融為一體。2 次打雷讓演出不得已提早喊卡,這是巡演過程中唯一一次遇到雨天的場次,讓謝筱瑋、謝筱婷看見當海洋的危險性出現時,救生員以及具有豐富海域、海象知識的人,在環境劇場現場的重要性。陸曉筠觀賞演出後感慨道:「我們希望親海,但是必須保留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這場展演更讓觀眾和舞者們體悟人在自然環境中的不可控。
    表演後的講座也讓觀眾從海岸治理工程了解「人類的行為如何影響海岸的型態與變遷」——由於西子灣長期被海浪侵蝕,造成海岸線後退,為了緩解海岸侵蝕、留住更多的海岸線,政府透過人工岬灣及人工養灘的海岸工程治理。
    在巡演的過程中,舞影工作室也進到國立中山大學員工子女幼稚園,帶給小朋友《海龜與海》的肢體活動。透過繪本讓小朋友進入海底世界,再藉由「玩」讓小朋友感同身受。學童一同擔任海洋生物,解救受困於漁網的海龜園長,並且思考可以如何處理海洋垃圾,在活動之餘帶給學生海洋教育的觀念。

    從《52 Hertz》認識龜山島的歷史

    1970 年代龜山島被劃為軍事管制區,因此六百多位龜山島島民遷住頭城大溪一帶的仁澤新村。「海波浪 seabelongings」是由龜山島後代黃建圖和卓信元創立,除了搜集和整理龜山島生活記憶、家鄉歷史、童玩、技藝等資料之外,更透過文化轉譯,將採集內容用雜誌、紀錄片、Podcast 等不同載體分享給大眾。
    2024 年的另一場展演與轉譯龜山島文化的海波浪合作,結合龜山島文化運動穿越祭,於宜蘭蜜月灣演出。民間淨灘團體「海邊的接力賽」受到海波浪的邀請,在展演開始前淨灘,帶給舞者們安全的表演環境。
    去年適逢龜山島遷村 50 年,舞影工作室設計出與龜山島呼應的沙畫圖騰,並邀請觀眾一起創作,將其做為舞台設計元素,讓舞者在海龜圖騰上跳舞。海波浪則帶領民眾製作多隻望向龜山島的沙龜,透過地景創作表達龜山島子民的思鄉之情。

    海洋保育人人有責 藝術讓大眾從多元角度認識環境

    走進戶外的他們,在籌備作品的過程中更認識臺灣的環境,謝筱瑋、謝筱婷笑說:「雖然戶外很挑戰,但是在外面晃比較開心!」舞影工作室期望帶著《52 Hertz》抵達更多海灘,讓觀眾從作品認識不同的海洋議題。今年 4 月他們把表演藝術劇場帶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透過感官體驗讓大小朋友感受季節的變化,開啟他們對極端氣候的覺察。
    「海洋保育跟人才培育,不是只有海洋領域的人才可以做,海洋素養應該是全民的。」陸曉筠在合作的過程中看見,當海洋議題與藝術行動結合,能夠把非海洋同溫層人帶進來,讓只是喜歡看藝術表演的人,透過環境藝術作品《52 Hertz》中的海洋教育,帶起人對環境的意識、關注到環境議題,成為政府落地海洋基本法、海洋保育法的推手之一。(同場加映:迎接 2025 世界海洋日!起源、目的與我們能做的 6 件事

    採訪側記:

    在與藝術總監筱瑋、筱婷、黑潮文教基金會卉君董事,以及海保署曉筠署長訪談的過程中,得知《52 Hertz》的表演內容、他們所關心的議題,以及對於環境議題所付出的努力。雖然沒有實際進入表演現場擔任觀眾,但從他們的話語,彷彿自己從籌備參與到演出,更在對話中感受到他們對於環境的熱愛,很感動也很為持續在環境議題努力的他們感到開心。期許身在海島國家的我們,能讓海洋議題不再是少部分人所關心的,更讓環境保育成為全民運動!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海灘環境劇場 《52Hertz》以舞蹈喚醒海洋意識
    閱讀文章
  • 社宅頂樓的阿嬤灶腳!青創團隊把花蓮的人情味帶到台北

    社宅頂樓的阿嬤灶腳!青創團隊把花蓮的人情味帶到台北

    生命力新聞/文:李伯翰、黎彥頎
    在台北內湖的一處高樓社宅頂樓,幾盆小小的種植箱裡,青蔥、九層塔和香草隨風搖曳。這裡沒有廣闊的田野,也聽不見蟲鳴蛙叫,甚至四周盡是高樓大廈與車水馬龍,但當雙手觸摸泥土、葉片散發出淡淡香氣時,那份熟悉的鄉村氣息仍悄然浮現。
    除了頂樓的小小菜園外,在行善社宅內也飄出了來自灶腳的香味,從這裡誕生的每一道菜、每一次的共食,也成了社區居民的情感連結,並延伸感染了整個內湖、深坑、汐止、南港,甚至是更遠的居民都慕名而來。
    曾在花蓮生活長達 7 年的杜瑋霖,希望能夠將農村的生活步調帶回台北。以「食農」為媒介,讓都市人透過種植與烹飪,重新體會食物的價值,也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交流。「阿嬤灶腳的廚房」便在這樣的理念下誕生,希望在都市的一角,為人們找回一份宛如阿嬤端出熱湯時的溫暖。(同場加映:花甲阿嬤當主廚!到不老食光感受家常好滋味
    雖然杜瑋霖自小在台北內湖長大,但家裡一直都是租房,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在大學從財務金融系畢業後,杜瑋霖決定離開台北,到花蓮體驗農耕,那裡緩慢的生活步調與純樸的人情味,與都市裡匆促的節奏形成強烈對比。
    台北市與新北市,近年來興建許多社會住宅,提供北漂的年輕人一個負擔得起、又能安心居住的地方。但這些社會住宅並不是人人都能入住,需要經過各個條件的篩選與抽籤。於是台北市政府又推出「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社宅青創計畫)。回到都市後,杜瑋霖看到這項配合近年興起的「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計畫,可以透過規劃促進社區居民團結的長期活動,以換取社會住宅的保障名額。
    杜瑋霖藉此認識並召集現在行善青創團隊的成員們,發起「阿嬤灶腳的廚房」活動。除了獲得社宅的名額外,杜瑋霖更希望透過這項長期的社區營造活動,將鄉村的慢活精神、與真誠互助帶回台北的一方小天地,讓北漂的青年們真正擁有一個家。

    阿嬤灶腳計劃的開始:綠屋頂的設立與挑戰

    2022 年阿嬤灶腳的廚房計畫初期,杜瑋霖與行善青創團隊的規劃是在社宅的頂樓種幾株蔬果與香草,把農業產業鏈的核心搬進都市。讓居民可以透過種植、觀察與加工,全程體驗「食物的誕生」,並稱之為「綠屋頂計畫」。然而,夢想及規劃再美好,也得先面對現實:台北市的田園城市計畫。雖然鼓勵在有限的都市空間中找尋可以綠化的閒置空間、建築屋頂、校園空間與任何有趣的社區角落,種植「可食性」植物,但卻對綠植認領範圍有嚴格限制。
    屋頂面積並不大,每個植栽盆最多只能提供 30 平方公分的種植空間,要大規模耕種並不容易。為了合乎田園城市計畫的土地認領規範,綠屋頂計畫的執行只能以個人名義少量種植。行善青創的成員們在初期不斷嘗試不同蔬果的種植條件與成長週期,如:大蔥、茄子、白菜等不同的作物。為了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並配合田園城市計畫的規範,行善青創團隊設計了簡單易管理的種植箱。
    這些種植箱是一種可移動的容器式菜圃,比起固定的區塊,更適合在狹小的屋頂使用,可以配合作物的需求移動種植的區域。此外,種植箱使用不污染土壤的的環保材質,並且能夠回收。這項設計讓沒有農耕經驗的人也能輕鬆上手。隨著這些植物逐漸成長,越來越多住戶們開始加入,並時刻關心它們的生長情況,甚至主動詢問如何照顧、何時能採收。這樣的參與過程,讓住戶開始意識到種植並不只是生產食物的過程,更是一種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共食記憶:在灶腳重拾家的連結

    經過青年創新計畫的過程演變,融合每位行善青創成員的想法與專業,一步步形塑出「阿嬤灶腳的廚房」。例如:杜瑋霖運用他的農業專長,團隊成員何明暄則設計了結合種植箱的屋頂菜園。阿嬤灶腳的廚房便是在這個基礎上推進的第二階段,杜瑋霖更希望透過料理,促進住戶之間更多的交流與互動。團隊成員們鼓勵住戶們使用屋頂上種植的蔬菜,一起動手烹飪並分享食物。阿嬤灶腳的廚房的核心概念,是讓人們回到最原始的「共食」文化,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透過料理,建立更深層的社區連結。
    之所以命名為「阿嬤灶腳的廚房」,杜瑋霖分享了一段遺憾的往事。求學階段時,他的祖母突然離世,留下了來不及告別的疼惜,也使他倍感思念阿嬤曾在廚房為家人煮飯、準備佳餚的歲月。這份回憶,在他成年後依舊鮮明,一個端出熱湯、一聲「吃飽沒」都能牽動許多思緒。杜瑋霖觀察到,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深受「阿嬤」的影響:長輩遞上的一碗飯、炒好的一盆青菜,都讓人感到踏實和安心。也有人特別喜歡在廚房看著阿嬤忙碌的身影,那是一種回家的感覺。於是,他把這份情感灌注到計畫裡,希望無論參與者背景為何,都能從「阿嬤」的溫暖裡找到共鳴。

    手打漢堡肉 從溫暖的小故事開始的情感連結

    杜瑋霖也說,每個參與過「阿嬤灶腳的廚房」的人,都可以帶走一段獨特的回憶。曾有位住戶,有個就讀國小的女兒參加了手打漢堡肉活動。後來在學校作業中,老師要她畫出「一年來最難忘的經歷」,她毫不猶豫地畫下自己在廚房裡搖晃鐵鏟、翻動漢堡肉餅的模樣。杜瑋霖還開玩笑的說,雖然看不懂在畫的是漢堡肉排,但還是覺得十分暖心。母親原先猜想她會畫出家裡的日常,但沒想到孩子最有印象的,竟是那次與眾人一起嘗試料理的體驗。
    這段小故事成了杜瑋霖推動食農教育、阿嬤灶腳活動的最大助力,人際互動與親手動手作的參與感,往往比吃到一份現成的餐點更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即便推廣預算有限,僅能靠口耳相傳與社區媒體曝光,但那份「一傳一、再傳一」的熱度,卻讓「阿嬤灶腳的廚房」愈來愈熱鬧,也讓那些原本對社宅缺乏歸屬感的居民,漸漸融入這個新的社群。

    社宅共榮、長照合作以及給其他青創團隊的話

    此外,杜瑋霖還帶領阿嬤灶腳團隊關注鄰近的長照中心。在未來的計畫中,他們希望能把長照中心二樓的大片空地打造成香氛花園,讓重症與行動不便的住民能透過植物的香氣感受自然。更計畫邀請營養師、在地夥伴一起合作,讓中草藥或花草茶的種植與加工,成為新一波教育與推廣重點。杜瑋霖相信,只要一步步的投入社區營造,原先只是一塊塊孤立的「空地」,終有一天會成為凝聚社區能量的「共融園地」。
    杜瑋霖提醒其他新成立的青創團隊,在加入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的計劃前,務必先想清楚「自己真心想解決什麼」,而不是「為了做而做」,這樣會不斷地偏離社宅青創的精神。這份初心就像種子,只有真正願意呵護它、理解它,這些種子才有可能在長期耕耘中成長茁壯。往後的計畫中,他們也會與內湖白石湖社區或更多在地組織合作,透過「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結合各個團體的特色與經歷,讓小範圍的農耕與廚房活動透過多樣化的活動吸引更多居民,甚至影響更廣的區域。例如:近期與白石湖社區、海洋科技大學以及多個社團合作的碧山巖淨山活動,希望可以擴展到整個內湖的社區營造。只要熱情不滅,任何地方都可能成為每個人心中溫暖的家。

    採訪側記:

    本次的採訪因為成員們各自白天仍需工作的關係,只能挑在晚間採訪,主理人之一的杜瑋霖雖然遠從桃園趕回來受訪,但眼神裡仍透露出對青創計劃的熱愛,絲毫看不出疲憊,而經過的居民看到成員們時,也都熱情的與他們打招呼,這些是在台北社區長大的我們從來沒看過的活力。這次訪完之後,也才真正的讓我們理解青創計劃究竟在做些什麼,原來青創計劃並不只是政府推動的活動,而是每個社區居民生活經驗的綜合體。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社區加入這些計劃,而我們也被他們的熱情感染,答應參與下一次的社區淨山活動,期待行善青創未來的發展!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社宅頂樓變菜園 「阿嬤灶腳」煮出都市暖味
    閱讀文章
  • 青年巧手改造老屋變書店!前屋主驚嘆:「這裡以前是我家廁所」

    青年巧手改造老屋變書店!前屋主驚嘆:「這裡以前是我家廁所」

    生命力新聞/文:陳安婷
    街仔尾冊店位於台中梧棲老街尾端的巷弄中,前身是一棟老舊閒置的民宅,經過一群在地青年的修復與整理,於 2023 年成為書店,重獲新生。如今,書店不僅銷售書籍,更成為地方居民與訪客感受當地文化、討論公共事務的重要平台,將社區營造的理念透過書籍與活動,深入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街仔尾冊店的背後,是「海口腔文化協會」長期在地行動的累積。協會由理事長蔡佳君與一群在地青年於 2018 年成立,投入梧棲老街的社區活化與空間再利用。他們注意到地方上的老屋長期閒置荒廢,甚至面臨拆除危機,於是決定翻修這些老建築,讓老屋成為人們能夠聚集、交流、分享地方文化的所在。(同場加映:改造上一代老屋,成為下一代青年住得起的家
    蔡佳君在學生時期就對地方事務有興趣,畢業後選擇留在中部從事社區工作。她觀察到清水與梧棲一帶的老街逐漸沒落,公共空間缺乏活用,也少有青年參與的機會。於是她找來幾位志同道合的大學同學與地方朋友,開始進行地方導覽、文化活動與文史紀錄的嘗試,逐漸建立與社區的連結。
    隨著在地工作逐漸深入,他們開始接觸到閒置空間與老屋議題,才逐步發展出空間修復與再利用的方向。海口腔文化協會的命名,一方面呼應台中海線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象徵地方的語言、聲音與文化表達。協會成立後持續投入社區導覽、空間調查與口述歷史,也從中建立與屋主的信任,為後續修屋與書店經營奠定基礎。

    街尾老屋修繕成藝文空間

    街仔尾冊店是協會修復的第五個空間,翻修前是一棟長期閒置的民宅。屋內屋頂坍塌、光線無法透入,牆面上留有過去住戶留下的漆層與夾層,空間結構混亂。協會與志工團隊進駐後,先拆除多餘的隔間與裝修,再重新規劃空間配置。他們親自搭鷹架、清運建材、處理結構問題,書店內設置階梯式座位、閱讀書架與展演牆面,保留老屋原有的磚牆與部分木結構,讓空間在維持歷史質感的同時具備公共使用功能。
    街仔尾冊店的店長早川蓉子是協會的一員,也有參與老屋修復的建設,她說明:「空間之所以開放,不只是為了展示協會過去的修屋成果,更希望有人可以在這裡長時間停留。」店內後方空間經常用來舉辦各類活動,從主題講座到小型手作課程都有。像是曾經舉辦過老屋的改造講座「日治昭和古厝再生」,分享書店改造老屋的修建過程;他們也會開設編織、陶藝、香氛等手作課,例如:曾經開設陶藝課程,請老師帶領學員來繪製茶碗,有些人會選擇在杯子上繪製海、烏魚子、魚等元素,做成具有在地特色的「梧棲杯」。
    街仔尾冊店的活動參與者從國小學生到在地媽媽都有,有時也會配合節氣,舉辦製作過年卡片、寫春聯等活動。她說:「這些不是辦完就走的活動,而是希望地方人會覺得,這裡本來就應該有人在使用。」這些課程讓原本不會主動走進書店的人特地來到這個空間,也讓不同年齡的參與者在同一空間裡互相認識。

    把地方經驗放上書架

    街仔尾冊店的書架以地方文化、建築空間、民俗信仰、社區行動等主題為主,選書方向反映了協會長期在地實踐的關注脈絡。除了通路書店常見的新書,也收錄來自地方團體自費出版的刊物,包含在地居民口述歷史、聚落研究、廟宇紀錄與社區報導等,也有部分經協會整理標記的二手書,供讀者自由選購或流通使用。像是《魚寮因仔討海網》,為梧棲的下寮社區發展協會出版,這是一本講述海線文化的書籍,裡面有提到梧棲老街繁華衰沒史、梧棲港的魚販人生、討海人奮鬥史等內容,這些都是由不同人所撰寫出來的「海」相關文章。
    蔡佳君希望透過這些書,讓讀者從閱讀中理解地方議題的多樣性與深度。像是《地方創生:一場日本長期革命的社會設計》這類聚焦政策與組織實作的書,可以與街仔尾冊店的實際經驗對照,作為思考地方活化行動的參考書籍。蔡佳君說:「我們想讓書架反映出,地方不只是一個行政區或文化標籤,而是有人住、有人參與、有人記錄的地方。」

    踏進熟悉空間 回憶過往時光

    街仔尾冊店開幕後,有兩組曾經住在這棟老屋的前屋主來造訪。街仔尾冊店夥伴謝婇筠分享,有一位前屋主走進書店後,指出某個角落說:「這裡以前是我們家的廁所」,也會站在原本玄關的位置,比劃著過去的動線和家具擺設。雖然可能只住過幾年,但對這個空間的記憶依然清晰。他們一邊走、一邊細數窗戶、樓梯、門的位置,對照過去的生活樣貌,認為現在這裡變得比較舒服、比較明亮,和他們以前住的時候很不一樣。
    另一位來訪者是一位爸爸,他帶著孩子逛書店,走到後方時才認出,這裡正是他童年住過的房子。他們並不是特地回來,而是在路過時無意走進,才發現這裡是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

    維持營運節奏 持續拓展在地關係

    蔡佳君說:「有時候活動很用心準備,但來的人不多,還是得做,因為這是我們覺得重要的事。」她提到,舉辦活動不只是設計課程內容,還要考量空間配置、參與者年齡差異,以及與講者或合作對象的溝通協調,有時甚至要顧慮到天氣、時段與社區習慣。即使如此,他們仍選擇持續舉辦,不只是為了維持書店的運作節奏。
    除了活動的落實,如何與地方居民建立互信也是挑戰之一。有人期待街區熱鬧起來,也有人希望生活維持安靜節奏。蔡佳君坦言,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支持書店的存在,但他們希望至少讓這裡變成「可以對話的地方」,讓居民能願意提出想法與參與討論。
    在未來,協會打算持續推動與地方文化連結的出版與課程計畫,也希望讓更多青年參與書店營運與社區活動,讓街仔尾冊店能持續開放,成為居民可以在這裡停留、舉辦活動或交流意見的空間。

    採訪側記

    很少有機會能來到台中梧棲,能看到在地有這麼一群人在活化在地是一件相當感動的事情。創辦人佳君姐與店長 Yoko 都很熱情地與我分享冊店的裝修過程。印象深刻的是訪問期間來到冊店造訪的兩隻貓阿好和小花,讓訪談有了不同的樂趣。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梧棲老屋變書店 海線青年修屋點亮老街
    閱讀文章
  • 駛入偏鄉的移動浴室——助失能者重拾沐浴尊嚴

    駛入偏鄉的移動浴室——助失能者重拾沐浴尊嚴

    生命力新聞/文:黃藝頲、王子芸
    當「洗澡」變成奢望 ,台灣偏鄉地區有許多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失能者,因身體狀況無法自行洗澡,只能依賴照顧者擦拭來維持基本清潔,但卻難以達到徹底清潔的效果。愚人之友基金會到宅沐浴車服務讓臥床失能者得以在浴盆中獲得全身清潔、去除老廢角質,使他們重新獲得身心靈的潔淨與安慰。
    愚人之友基金會,起源於 1999 年 921 大地震。當時南投縣埔里鎮災情慘重,社區問題接連浮現。埔里基督教醫院意識到,僅靠緊急醫療已無法滿足社區需求,唯有走入社區,全面關懷老人的身心靈健康,才能真正守護他們。因此埔里基督教醫院於 2000 年成立了愚人之友基金會。基金會因配合政府的長照工作,獲得了赴日參訪的機會,在日本認識到到宅沐浴車服務。基金會認為這項服務在埔里地區也同樣適用,經過不懈努力,愚人之友基金會於 2015 年正式啟用到宅沐浴車服務。
    除了提供到宅沐浴服務,基金會也積極開設照顧服務員訓練課程,幫助民眾培養專業技能,投入居家照顧行列。現任到宅沐浴車主任曾至偉便是其中一員,他原是埔里人,但為了工作機會,選擇到台北生活與工作。後來決定回到家鄉埔里發展,並希望從事一份能夠真正幫助他人的工作。他回憶:「回來埔里後,我想找一份偏向於服務性質的工作。」在網上看到服務弱勢群體的影片後打動了他,進而報名訓練課程,完成訓練後,他投入長照領域至今已 6 年了。

    守護失能者的尊嚴

    「到宅沐浴對象定位在重癱臥床的個案,他們沒辦法自行移位到浴室,不管是家人或是居家的服務員要協助他都會有一定的困難。」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指出。申請服務時,照顧管理專員和個案管理老師會先進行詳細評估,確定個案是否符合條件,並根據需求安排服務。服務人員會先前往個案家中進行現場評估,確認家中環境是否適合沐浴服務,並與家屬達成共識後簽訂合約。每一次的沐浴服務皆由 3 名專業人員組成團隊出勤,其中包含 2 名照顧服務員以及 1 名護理人員。
    沐浴當天,護理人員會測量個案的健康狀況,確保其適合進行沐浴,並開始清潔過程,從洗頭到全身泡澡,再到簡單的身體保養。完成後護理人員會進行身體評估並處理傷口,其他 1 名服務人員則負責設備的清潔與場地的恢復。整個服務過程僅需 50 至 60 分鐘,就可以為失能長者提供方便、專業且安全的沐浴服務,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尊嚴。

    看到需求 伸出援手

    「到宅沐浴車可以說是成本非常的高,1 輛車至少需要 3 名人員同時作業,車輛本身也必須經過專業改裝,配置組合式設備與搬運系統。」李希昌坦言這項服務從構想到實行,過程並不容易。車輛的造價以及人力的需求都是基金會的一大挑戰。所幸在老人福利聯盟的協助下,基金會成功找到願意捐贈的廠商,並獲得第一輛到宅沐浴車。最終基金會順利啟動了首個到宅沐浴車服務計畫,並正式投入使用。
    到宅沐浴車初期主要依賴地方政府的支持與協助,凡符合條件者,每次僅收取 600 元的費用,便可使用到宅沐浴服務。但隨著長照政策的逐步推動,基金會逐漸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與管理制度的輔助,後續形成了長照 2.0 會補助部分費用,根據不同個案的經濟狀況及需求,費用有所不同。一般、中、低收入戶的支付標準不盡相同,一般民眾 352 元、中低收入戶 110 元、低收入戶免費;若有管路、呼吸器、燒燙傷、三級傷口,則一般民眾 400 元、中低收入戶 125 元,低收入戶仍免費。李希昌坦言,當初對於這項成本風險如此高的項目感到猶豫,但當看到臥床失能者在接受服務後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以及家屬臉上的喜悅表情。「你會覺得我們應該早點來。」李希昌欣慰的說。

    到宅沐浴車 「澡」到希望

    李希昌回憶起一名因下肢癱瘓無法自行前往浴室的少年,由於家人照顧不當導致傷口出現壓瘡,傷口不僅表皮破裂,甚至已深至見骨。少年開始接受到宅沐浴車的服務時,「我真的看到那個水,從腿上面的洞穿過下面的洞流出來。」李希昌難以置信的說。儘管醫師建議少年將雙腿截肢,但少年依然堅持不放棄,希望能夠保持外觀的完整。對他來說宅沐浴車的服務不僅是日常清潔的需求,更是他重拾生活尊嚴的重要支持與援助。
    曾至偉回憶起令他難以忘懷的個案。由於阿嬤長期臥床無法自行沐浴,家人也無法協助她完成沐浴,因此提出了到宅沐浴申請。沐浴服務當天阿嬤狀況已相當虛弱,整個沐浴過程中阿嬤的眼睛始終未曾張開,身體十分無力。
    服務結束後的隔週一,阿嬤的家人打來電話,告訴曾至偉週六阿嬤的狀況依然虛弱,當天便急診送醫,最終在週日安詳離世。阿嬤的家人在電話中表達了感謝,謝謝到宅沐浴車能在阿嬤臨終前給她洗個澡,讓她得以舒適地善終。「每次我們在個案或是個案家屬臉上看到真摯的感謝是讓我們一直持續下去的動力。」曾至偉欣慰的說。

    挑戰與成長並行

    「風災過後山路會受到管制,但可以到達我們一定堅持到達。」曾至偉說。回顧到宅沐浴車的服務過程,他提到最大的挑戰之一來自偏鄉地區水源的不穩定,特別是仁愛鄉和信義鄉,停水停電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使得沐浴車無法如常提供服務。更糟的是每當颱風過後山區的道路也會受到影響,封路或修復工程會導致沐浴車無法如期提供服務,只能等待管制結束才能提供服務。(同場加映:做偏鄉移動的微血管:跟小驢行一起出發,實踐不遺落任何人的社會藍圖
    對於未來的到宅沐浴車計劃,李希昌表示,由於其他單位資源縮減,因此基金會還需要支援更多地區,但依然會以南投偏鄉等地為主。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是為了滿足當前的需求,更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加關懷和包容的社會,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支持。

    採訪側記

    愚人之友的伯特利園區非常乾淨舒適,園內的小花園裡盛開著各式各樣的美麗花朵,吸引了許多白色的小蝴蝶在花間飛舞。當我們剛進入園區時,看到一位奶奶坐在花園中的椅子上,手裡拿著一個小包包。當她的兒子騎著摩托車來接她時,那一幕格外溫馨,就像大人來接小孩放學一樣,奶奶開心地領著小包包,笑著回家了。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到宅沐浴車開進偏鄉 讓失能者「澡」到希望
    閱讀文章
  • 玩具平均壽命僅半年?台灣新創讓舊玩具變身時尚椅

    玩具平均壽命僅半年?台灣新創讓舊玩具變身時尚椅

    生命力新聞/文:黃子珊、彭晨喻
    在台灣,約 9 成的兒童玩具是由塑膠製成,平均使用壽命僅 6 個月。1 名孩童從出生到 12 歲,會累積近 1 公噸的塑膠玩具,這些物品在製造與廢棄過程中大量釋放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長期衝擊。面對這樣的問題,綠腳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解方,將無法再使用的塑膠玩具進行拆解分類,再製成具設計感的時尚椅子,如「露露椅」、「珊瑚椅」等。從廢棄物中創造價值,讓塑膠重新活一次。
    這場「玩具重生」行動的起點,來自綠腳印負責人鄒文博,他擁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並且是「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副理事長。多年來,鄒文博與協會推動二手玩具的回收與再利用。然而,他也發現,在回收體系中,約有 3 成的玩具因材質複雜或損壞嚴重,無法再度使用,只能被當作垃圾處理,這些曾帶來歡樂的玩具,最終成為被排除在資源循環之外的廢棄物。
    為了解決塑膠資源無法再利用的問題,鄒文博決定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2021 年,在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支持下,創立了綠腳印,由鄒文博擔任負責人,開始了以回收廢棄玩具、推動塑膠再生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實驗。協會執行長張維庭表示,協會過度依賴政府補助與捐款的財務結構,使其難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成立綠腳印作為社會企業的分支,減少了對外部資金的依賴,並開創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保障協會未來的穩定運營。這一創舉不僅突破了協會的財務困境,也為綠腳印的使命與行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

    塑膠再生之路:從玩具到生活的循環經濟實踐

    在推動循環經濟的道路上,綠腳印選擇了一條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從廢棄玩具中找回價值。這條路徑,不僅需要科技與創意,更仰賴大量人力的共同參與。尤其是來自玩具圖書館志工們的投入,成為這場資源再生行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每年,超過 2 萬名志工參與綠腳印的玩具拆解作業。他們在動手拆解的過程中,同步學習分類、資源回收與永續利用的知識。鄒文博透過解構一台玩具車的流程來說明拆解步驟:從車頂、車輪、底盤、彈簧、馬達等零件,一一拆解並細緻分類,這不僅讓志工了解拆解的每個步驟,也加深了他們對資源回收的認識。
    在這樣的拆解與學習過程中,環保意識也悄悄進入家庭生活——鄒文博分享了與女兒的一段對話。女兒曾因為好奇,向他提出了一個單純而直白的問題:「為什麼不做垃圾分類?」這句話經由鄒文博在社群中分享後,意外地促使了社區回收率的提升。這也再次證明,環保教育的起點,其實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場加映:不讓塑膠袋用 12 分鐘就丟棄——台灣女孩創立「Bago」回收再製所,將廢棄提袋手工改造成時尚錢包

    從分選到設計:綠腳印打造玩具再生循環鏈

    在廢棄玩具的回收流程中,塑膠材質的分類是重要且棘手的一環。鄒文博說,綠腳印目前主要採用「水分法」──根據塑膠材質密度的差異,以沉浮方式進行初步分選。這種方式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對於如 ABS 塑膠這類密度較高的材質分類效果良好;然而,對於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密度接近的塑膠,則效果可能稍顯不足。
    過去,綠腳印曾與工研院合作,使用「拉曼光譜儀」進行塑膠成分的掃描分析。這項技術的原理類似於「照塑膠的指紋」,每種塑膠的分子結構就像每個人獨特的指紋一樣不同。當雷射光照射到塑膠上,塑膠分子會回傳一組獨特的光譜訊號,這就像是塑膠的專屬「光的指紋」。拉曼光譜儀記錄下這些光譜訊號,並將其與已知塑膠的指紋資料庫進行比對,從而快速辨認出塑膠的種類。此技術可達到 99% 的分類純度,顯著提升再生材料的品質。然而,高昂的設備與自動化產線投資成本,使得綠腳印難以長期負擔。如今,只能回到水分法等基礎方式,在有限資源中持續推進分類工作。
    在分類回收之後,綠腳印與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一同將可再利用的玩具修復、消毒後轉贈給需要的孩童。而那些損壞嚴重、無法再利用的塑膠玩具,則被粉碎、清洗後製成再生塑料,交由點睛設計團隊接手,轉化為創新家具。
    這條從物料回收、材料再生,到產品設計與製造的路徑,是一場民間與設計力量攜手完成的「再生循環鏈」。其中,「珊瑚椅」便是代表作之一。這款椅子融合了珊瑚意象與海洋保育精神,使用約 45% 再生的聚乙烯(PE)塑膠製成,兼顧兒童與成人使用需求,並可堆疊組合成大型共享座椅。透過設計,環保與減碳理念不僅落實於產品,更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象徵著「再生不只是回收,而是全新的生命形式」。

    從教育到行動:推動玩具循環再生與環保意識

    鄒文博表示,綠腳印通過教育與實體活動,讓大眾更清楚資源循環的價值,並積極將這一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他們設計了多項環保體驗活動,例如「玩具拆解課程」,孩子們在課堂上會親自拆解壞掉的玩具,並學習如何提取其中可再利用的零件和材料。這個過程讓孩子們了解,「廢棄」並不等於「無用」,而是可以進一步循環再生的資源。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學習體驗,更是一個深刻的環保教育過程,也幫助孩子們從小培養資源重複使用的觀念。
    除了玩具拆解課程,他們還推出了結合 STEAM 教育的「搶救公仔大作戰」。STEAM 教育融合了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 5 大領域,強調跨域學習與動手實作,培養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項活動中,綠腳印回收民眾捐贈的二手小公仔,將其包入手工皂中,賦予舊物新的生命。
    孩子們必須勤加搓洗肥皂,才能將「被困住」的公仔救出來。這種以遊戲方式呈現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參與感,也讓洗手變得有趣又充滿期待。與其一味告知洗手的重要性,不如讓孩子在「搶救公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整個活動結合創造力與環保意識,傳遞了「資源再生」與「減少浪費」的理念。
    此外,綠腳印創立了全台唯一的二手玩具示範基地——「玩具盒子」,這是一個不僅販售二手玩具的場所,更是環保理念推廣的中心。這裡的玩具來自於社會各界的捐贈,經清潔與整理後,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販售,讓家長們能夠選擇購買二手玩具,而非直接購買全新產品。這樣不僅能減少浪費,還能延長玩具的使用壽命,減少製造新玩具所需的資源消耗。此外,鄒文博也希望通過這個平台,改變家庭的消費習慣,讓父母和孩子們更加關注環保,並將「減少浪費」的理念貫徹到每次購物和使用的選擇中。
    這條路或許困難重重,設備與資金從未充裕,但每一位參與的志工、每一件重生的玩具、每一個願意嘗試的合作夥伴,都是改變的起點。綠腳印用行動證明:當回收不只是回收,而是重新賦予物品與人意義的過程,永續便能在日常中生根。(同場加映:把海廢垃圾變教材,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採訪側記

    在玩具盒子的店面裡,我們看到許多二手玩具,其中一些甚至是全新未拆封的。這樣的場景讓我們反思,也許我們並不一定要購買全新的玩具,二手玩具同樣能帶來樂趣。而且,以更低的價格獲得相同的快樂,不僅能減少開支,還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廢玩具再製成時尚椅 綠腳印賦予塑膠新生命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