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
專欄文章
(307篇)
青年巧手改造老屋變書店!前屋主驚嘆:「這裡以前是我家廁所」
生命力新聞/文:陳安婷
街仔尾冊店位於台中梧棲老街尾端的巷弄中,前身是一棟老舊閒置的民宅,經過一群在地青年的修復與整理,於 2023 年成為書店,重獲新生。如今,書店不僅銷售書籍,更成為地方居民與訪客感受當地文化、討論公共事務的重要平台,將社區營造的理念透過書籍與活動,深入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街仔尾冊店的背後,是「海口腔文化協會」長期在地行動的累積。協會由理事長蔡佳君與一群在地青年於 2018 年成立,投入梧棲老街的社區活化與空間再利用。他們注意到地方上的老屋長期閒置荒廢,甚至面臨拆除危機,於是決定翻修這些老建築,讓老屋成為人們能夠聚集、交流、分享地方文化的所在。(同場加映:改造上一代老屋,成為下一代青年住得起的家)
蔡佳君在學生時期就對地方事務有興趣,畢業後選擇留在中部從事社區工作。她觀察到清水與梧棲一帶的老街逐漸沒落,公共空間缺乏活用,也少有青年參與的機會。於是她找來幾位志同道合的大學同學與地方朋友,開始進行地方導覽、文化活動與文史紀錄的嘗試,逐漸建立與社區的連結。
隨著在地工作逐漸深入,他們開始接觸到閒置空間與老屋議題,才逐步發展出空間修復與再利用的方向。海口腔文化協會的命名,一方面呼應台中海線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象徵地方的語言、聲音與文化表達。協會成立後持續投入社區導覽、空間調查與口述歷史,也從中建立與屋主的信任,為後續修屋與書店經營奠定基礎。
街尾老屋修繕成藝文空間
街仔尾冊店是協會修復的第五個空間,翻修前是一棟長期閒置的民宅。屋內屋頂坍塌、光線無法透入,牆面上留有過去住戶留下的漆層與夾層,空間結構混亂。協會與志工團隊進駐後,先拆除多餘的隔間與裝修,再重新規劃空間配置。他們親自搭鷹架、清運建材、處理結構問題,書店內設置階梯式座位、閱讀書架與展演牆面,保留老屋原有的磚牆與部分木結構,讓空間在維持歷史質感的同時具備公共使用功能。
街仔尾冊店的店長早川蓉子是協會的一員,也有參與老屋修復的建設,她說明:「空間之所以開放,不只是為了展示協會過去的修屋成果,更希望有人可以在這裡長時間停留。」店內後方空間經常用來舉辦各類活動,從主題講座到小型手作課程都有。像是曾經舉辦過老屋的改造講座「日治昭和古厝再生」,分享書店改造老屋的修建過程;他們也會開設編織、陶藝、香氛等手作課,例如:曾經開設陶藝課程,請老師帶領學員來繪製茶碗,有些人會選擇在杯子上繪製海、烏魚子、魚等元素,做成具有在地特色的「梧棲杯」。
街仔尾冊店的活動參與者從國小學生到在地媽媽都有,有時也會配合節氣,舉辦製作過年卡片、寫春聯等活動。她說:「這些不是辦完就走的活動,而是希望地方人會覺得,這裡本來就應該有人在使用。」這些課程讓原本不會主動走進書店的人特地來到這個空間,也讓不同年齡的參與者在同一空間裡互相認識。
把地方經驗放上書架
街仔尾冊店的書架以地方文化、建築空間、民俗信仰、社區行動等主題為主,選書方向反映了協會長期在地實踐的關注脈絡。除了通路書店常見的新書,也收錄來自地方團體自費出版的刊物,包含在地居民口述歷史、聚落研究、廟宇紀錄與社區報導等,也有部分經協會整理標記的二手書,供讀者自由選購或流通使用。像是《魚寮因仔討海網》,為梧棲的下寮社區發展協會出版,這是一本講述海線文化的書籍,裡面有提到梧棲老街繁華衰沒史、梧棲港的魚販人生、討海人奮鬥史等內容,這些都是由不同人所撰寫出來的「海」相關文章。
蔡佳君希望透過這些書,讓讀者從閱讀中理解地方議題的多樣性與深度。像是《地方創生:一場日本長期革命的社會設計》這類聚焦政策與組織實作的書,可以與街仔尾冊店的實際經驗對照,作為思考地方活化行動的參考書籍。蔡佳君說:「我們想讓書架反映出,地方不只是一個行政區或文化標籤,而是有人住、有人參與、有人記錄的地方。」
踏進熟悉空間 回憶過往時光
街仔尾冊店開幕後,有兩組曾經住在這棟老屋的前屋主來造訪。街仔尾冊店夥伴謝婇筠分享,有一位前屋主走進書店後,指出某個角落說:「這裡以前是我們家的廁所」,也會站在原本玄關的位置,比劃著過去的動線和家具擺設。雖然可能只住過幾年,但對這個空間的記憶依然清晰。他們一邊走、一邊細數窗戶、樓梯、門的位置,對照過去的生活樣貌,認為現在這裡變得比較舒服、比較明亮,和他們以前住的時候很不一樣。
另一位來訪者是一位爸爸,他帶著孩子逛書店,走到後方時才認出,這裡正是他童年住過的房子。他們並不是特地回來,而是在路過時無意走進,才發現這裡是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
維持營運節奏 持續拓展在地關係
蔡佳君說:「有時候活動很用心準備,但來的人不多,還是得做,因為這是我們覺得重要的事。」她提到,舉辦活動不只是設計課程內容,還要考量空間配置、參與者年齡差異,以及與講者或合作對象的溝通協調,有時甚至要顧慮到天氣、時段與社區習慣。即使如此,他們仍選擇持續舉辦,不只是為了維持書店的運作節奏。
除了活動的落實,如何與地方居民建立互信也是挑戰之一。有人期待街區熱鬧起來,也有人希望生活維持安靜節奏。蔡佳君坦言,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支持書店的存在,但他們希望至少讓這裡變成「可以對話的地方」,讓居民能願意提出想法與參與討論。
在未來,協會打算持續推動與地方文化連結的出版與課程計畫,也希望讓更多青年參與書店營運與社區活動,讓街仔尾冊店能持續開放,成為居民可以在這裡停留、舉辦活動或交流意見的空間。
採訪側記
很少有機會能來到台中梧棲,能看到在地有這麼一群人在活化在地是一件相當感動的事情。創辦人佳君姐與店長 Yoko 都很熱情地與我分享冊店的裝修過程。印象深刻的是訪問期間來到冊店造訪的兩隻貓阿好和小花,讓訪談有了不同的樂趣。

駛入偏鄉的移動浴室——助失能者重拾沐浴尊嚴
生命力新聞/文:黃藝頲、王子芸
當「洗澡」變成奢望 ,台灣偏鄉地區有許多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失能者,因身體狀況無法自行洗澡,只能依賴照顧者擦拭來維持基本清潔,但卻難以達到徹底清潔的效果。愚人之友基金會到宅沐浴車服務讓臥床失能者得以在浴盆中獲得全身清潔、去除老廢角質,使他們重新獲得身心靈的潔淨與安慰。
愚人之友基金會,起源於 1999 年 921 大地震。當時南投縣埔里鎮災情慘重,社區問題接連浮現。埔里基督教醫院意識到,僅靠緊急醫療已無法滿足社區需求,唯有走入社區,全面關懷老人的身心靈健康,才能真正守護他們。因此埔里基督教醫院於 2000 年成立了愚人之友基金會。基金會因配合政府的長照工作,獲得了赴日參訪的機會,在日本認識到到宅沐浴車服務。基金會認為這項服務在埔里地區也同樣適用,經過不懈努力,愚人之友基金會於 2015 年正式啟用到宅沐浴車服務。
除了提供到宅沐浴服務,基金會也積極開設照顧服務員訓練課程,幫助民眾培養專業技能,投入居家照顧行列。現任到宅沐浴車主任曾至偉便是其中一員,他原是埔里人,但為了工作機會,選擇到台北生活與工作。後來決定回到家鄉埔里發展,並希望從事一份能夠真正幫助他人的工作。他回憶:「回來埔里後,我想找一份偏向於服務性質的工作。」在網上看到服務弱勢群體的影片後打動了他,進而報名訓練課程,完成訓練後,他投入長照領域至今已 6 年了。
守護失能者的尊嚴
「到宅沐浴對象定位在重癱臥床的個案,他們沒辦法自行移位到浴室,不管是家人或是居家的服務員要協助他都會有一定的困難。」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指出。申請服務時,照顧管理專員和個案管理老師會先進行詳細評估,確定個案是否符合條件,並根據需求安排服務。服務人員會先前往個案家中進行現場評估,確認家中環境是否適合沐浴服務,並與家屬達成共識後簽訂合約。每一次的沐浴服務皆由 3 名專業人員組成團隊出勤,其中包含 2 名照顧服務員以及 1 名護理人員。
沐浴當天,護理人員會測量個案的健康狀況,確保其適合進行沐浴,並開始清潔過程,從洗頭到全身泡澡,再到簡單的身體保養。完成後護理人員會進行身體評估並處理傷口,其他 1 名服務人員則負責設備的清潔與場地的恢復。整個服務過程僅需 50 至 60 分鐘,就可以為失能長者提供方便、專業且安全的沐浴服務,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尊嚴。
看到需求 伸出援手
「到宅沐浴車可以說是成本非常的高,1 輛車至少需要 3 名人員同時作業,車輛本身也必須經過專業改裝,配置組合式設備與搬運系統。」李希昌坦言這項服務從構想到實行,過程並不容易。車輛的造價以及人力的需求都是基金會的一大挑戰。所幸在老人福利聯盟的協助下,基金會成功找到願意捐贈的廠商,並獲得第一輛到宅沐浴車。最終基金會順利啟動了首個到宅沐浴車服務計畫,並正式投入使用。
到宅沐浴車初期主要依賴地方政府的支持與協助,凡符合條件者,每次僅收取 600 元的費用,便可使用到宅沐浴服務。但隨著長照政策的逐步推動,基金會逐漸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與管理制度的輔助,後續形成了長照 2.0 會補助部分費用,根據不同個案的經濟狀況及需求,費用有所不同。一般、中、低收入戶的支付標準不盡相同,一般民眾 352 元、中低收入戶 110 元、低收入戶免費;若有管路、呼吸器、燒燙傷、三級傷口,則一般民眾 400 元、中低收入戶 125 元,低收入戶仍免費。李希昌坦言,當初對於這項成本風險如此高的項目感到猶豫,但當看到臥床失能者在接受服務後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以及家屬臉上的喜悅表情。「你會覺得我們應該早點來。」李希昌欣慰的說。
到宅沐浴車 「澡」到希望
李希昌回憶起一名因下肢癱瘓無法自行前往浴室的少年,由於家人照顧不當導致傷口出現壓瘡,傷口不僅表皮破裂,甚至已深至見骨。少年開始接受到宅沐浴車的服務時,「我真的看到那個水,從腿上面的洞穿過下面的洞流出來。」李希昌難以置信的說。儘管醫師建議少年將雙腿截肢,但少年依然堅持不放棄,希望能夠保持外觀的完整。對他來說宅沐浴車的服務不僅是日常清潔的需求,更是他重拾生活尊嚴的重要支持與援助。
曾至偉回憶起令他難以忘懷的個案。由於阿嬤長期臥床無法自行沐浴,家人也無法協助她完成沐浴,因此提出了到宅沐浴申請。沐浴服務當天阿嬤狀況已相當虛弱,整個沐浴過程中阿嬤的眼睛始終未曾張開,身體十分無力。
服務結束後的隔週一,阿嬤的家人打來電話,告訴曾至偉週六阿嬤的狀況依然虛弱,當天便急診送醫,最終在週日安詳離世。阿嬤的家人在電話中表達了感謝,謝謝到宅沐浴車能在阿嬤臨終前給她洗個澡,讓她得以舒適地善終。「每次我們在個案或是個案家屬臉上看到真摯的感謝是讓我們一直持續下去的動力。」曾至偉欣慰的說。
挑戰與成長並行
「風災過後山路會受到管制,但可以到達我們一定堅持到達。」曾至偉說。回顧到宅沐浴車的服務過程,他提到最大的挑戰之一來自偏鄉地區水源的不穩定,特別是仁愛鄉和信義鄉,停水停電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使得沐浴車無法如常提供服務。更糟的是每當颱風過後山區的道路也會受到影響,封路或修復工程會導致沐浴車無法如期提供服務,只能等待管制結束才能提供服務。(同場加映:做偏鄉移動的微血管:跟小驢行一起出發,實踐不遺落任何人的社會藍圖)
對於未來的到宅沐浴車計劃,李希昌表示,由於其他單位資源縮減,因此基金會還需要支援更多地區,但依然會以南投偏鄉等地為主。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是為了滿足當前的需求,更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加關懷和包容的社會,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支持。
採訪側記
愚人之友的伯特利園區非常乾淨舒適,園內的小花園裡盛開著各式各樣的美麗花朵,吸引了許多白色的小蝴蝶在花間飛舞。當我們剛進入園區時,看到一位奶奶坐在花園中的椅子上,手裡拿著一個小包包。當她的兒子騎著摩托車來接她時,那一幕格外溫馨,就像大人來接小孩放學一樣,奶奶開心地領著小包包,笑著回家了。

玩具平均壽命僅半年?台灣新創讓舊玩具變身時尚椅
生命力新聞/文:黃子珊、彭晨喻
在台灣,約 9 成的兒童玩具是由塑膠製成,平均使用壽命僅 6 個月。1 名孩童從出生到 12 歲,會累積近 1 公噸的塑膠玩具,這些物品在製造與廢棄過程中大量釋放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長期衝擊。面對這樣的問題,綠腳印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解方,將無法再使用的塑膠玩具進行拆解分類,再製成具設計感的時尚椅子,如「露露椅」、「珊瑚椅」等。從廢棄物中創造價值,讓塑膠重新活一次。
這場「玩具重生」行動的起點,來自綠腳印負責人鄒文博,他擁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並且是「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副理事長。多年來,鄒文博與協會推動二手玩具的回收與再利用。然而,他也發現,在回收體系中,約有 3 成的玩具因材質複雜或損壞嚴重,無法再度使用,只能被當作垃圾處理,這些曾帶來歡樂的玩具,最終成為被排除在資源循環之外的廢棄物。
為了解決塑膠資源無法再利用的問題,鄒文博決定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2021 年,在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支持下,創立了綠腳印,由鄒文博擔任負責人,開始了以回收廢棄玩具、推動塑膠再生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實驗。協會執行長張維庭表示,協會過度依賴政府補助與捐款的財務結構,使其難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成立綠腳印作為社會企業的分支,減少了對外部資金的依賴,並開創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保障協會未來的穩定運營。這一創舉不僅突破了協會的財務困境,也為綠腳印的使命與行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
塑膠再生之路:從玩具到生活的循環經濟實踐
在推動循環經濟的道路上,綠腳印選擇了一條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從廢棄玩具中找回價值。這條路徑,不僅需要科技與創意,更仰賴大量人力的共同參與。尤其是來自玩具圖書館志工們的投入,成為這場資源再生行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每年,超過 2 萬名志工參與綠腳印的玩具拆解作業。他們在動手拆解的過程中,同步學習分類、資源回收與永續利用的知識。鄒文博透過解構一台玩具車的流程來說明拆解步驟:從車頂、車輪、底盤、彈簧、馬達等零件,一一拆解並細緻分類,這不僅讓志工了解拆解的每個步驟,也加深了他們對資源回收的認識。
在這樣的拆解與學習過程中,環保意識也悄悄進入家庭生活——鄒文博分享了與女兒的一段對話。女兒曾因為好奇,向他提出了一個單純而直白的問題:「為什麼不做垃圾分類?」這句話經由鄒文博在社群中分享後,意外地促使了社區回收率的提升。這也再次證明,環保教育的起點,其實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場加映:不讓塑膠袋用 12 分鐘就丟棄——台灣女孩創立「Bago」回收再製所,將廢棄提袋手工改造成時尚錢包)
從分選到設計:綠腳印打造玩具再生循環鏈
在廢棄玩具的回收流程中,塑膠材質的分類是重要且棘手的一環。鄒文博說,綠腳印目前主要採用「水分法」──根據塑膠材質密度的差異,以沉浮方式進行初步分選。這種方式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對於如 ABS 塑膠這類密度較高的材質分類效果良好;然而,對於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密度接近的塑膠,則效果可能稍顯不足。
過去,綠腳印曾與工研院合作,使用「拉曼光譜儀」進行塑膠成分的掃描分析。這項技術的原理類似於「照塑膠的指紋」,每種塑膠的分子結構就像每個人獨特的指紋一樣不同。當雷射光照射到塑膠上,塑膠分子會回傳一組獨特的光譜訊號,這就像是塑膠的專屬「光的指紋」。拉曼光譜儀記錄下這些光譜訊號,並將其與已知塑膠的指紋資料庫進行比對,從而快速辨認出塑膠的種類。此技術可達到 99% 的分類純度,顯著提升再生材料的品質。然而,高昂的設備與自動化產線投資成本,使得綠腳印難以長期負擔。如今,只能回到水分法等基礎方式,在有限資源中持續推進分類工作。
在分類回收之後,綠腳印與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一同將可再利用的玩具修復、消毒後轉贈給需要的孩童。而那些損壞嚴重、無法再利用的塑膠玩具,則被粉碎、清洗後製成再生塑料,交由點睛設計團隊接手,轉化為創新家具。
這條從物料回收、材料再生,到產品設計與製造的路徑,是一場民間與設計力量攜手完成的「再生循環鏈」。其中,「珊瑚椅」便是代表作之一。這款椅子融合了珊瑚意象與海洋保育精神,使用約 45% 再生的聚乙烯(PE)塑膠製成,兼顧兒童與成人使用需求,並可堆疊組合成大型共享座椅。透過設計,環保與減碳理念不僅落實於產品,更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象徵著「再生不只是回收,而是全新的生命形式」。
從教育到行動:推動玩具循環再生與環保意識
鄒文博表示,綠腳印通過教育與實體活動,讓大眾更清楚資源循環的價值,並積極將這一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他們設計了多項環保體驗活動,例如「玩具拆解課程」,孩子們在課堂上會親自拆解壞掉的玩具,並學習如何提取其中可再利用的零件和材料。這個過程讓孩子們了解,「廢棄」並不等於「無用」,而是可以進一步循環再生的資源。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學習體驗,更是一個深刻的環保教育過程,也幫助孩子們從小培養資源重複使用的觀念。
除了玩具拆解課程,他們還推出了結合 STEAM 教育的「搶救公仔大作戰」。STEAM 教育融合了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 5 大領域,強調跨域學習與動手實作,培養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項活動中,綠腳印回收民眾捐贈的二手小公仔,將其包入手工皂中,賦予舊物新的生命。
孩子們必須勤加搓洗肥皂,才能將「被困住」的公仔救出來。這種以遊戲方式呈現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參與感,也讓洗手變得有趣又充滿期待。與其一味告知洗手的重要性,不如讓孩子在「搶救公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整個活動結合創造力與環保意識,傳遞了「資源再生」與「減少浪費」的理念。
此外,綠腳印創立了全台唯一的二手玩具示範基地——「玩具盒子」,這是一個不僅販售二手玩具的場所,更是環保理念推廣的中心。這裡的玩具來自於社會各界的捐贈,經清潔與整理後,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販售,讓家長們能夠選擇購買二手玩具,而非直接購買全新產品。這樣不僅能減少浪費,還能延長玩具的使用壽命,減少製造新玩具所需的資源消耗。此外,鄒文博也希望通過這個平台,改變家庭的消費習慣,讓父母和孩子們更加關注環保,並將「減少浪費」的理念貫徹到每次購物和使用的選擇中。
這條路或許困難重重,設備與資金從未充裕,但每一位參與的志工、每一件重生的玩具、每一個願意嘗試的合作夥伴,都是改變的起點。綠腳印用行動證明:當回收不只是回收,而是重新賦予物品與人意義的過程,永續便能在日常中生根。(同場加映:把海廢垃圾變教材,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採訪側記
在玩具盒子的店面裡,我們看到許多二手玩具,其中一些甚至是全新未拆封的。這樣的場景讓我們反思,也許我們並不一定要購買全新的玩具,二手玩具同樣能帶來樂趣。而且,以更低的價格獲得相同的快樂,不僅能減少開支,還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5 位返鄉青年的文化復興:用一間書店,串起蘇澳的過去與未來
生命力新聞/文:高瑋衫、李晏綾
書澳創聚 197 是蘇澳第一間獨立書店,是由 5 位返鄉青年所共同建設的書店,他們或是婚紗攝影師、或是幼兒園園長、又或是軟硬體設備供應商,卻同樣希望致力於蘇澳的文化傳承與進步,因此決心回到蘇澳,致力於創造其成為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他們積極舉辦講座,帶來新的想法;也與地方廟宇合作,推廣傳統文化、舉辦孩有夢市集,連結孩童與傳統市場;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創業的培訓課程,增加青年社會競爭力;更積極地與當地居民互動、與蘇澳青年合作,出版《漁村老料理傳承》、《傳統市場,愛的故事》書籍,希望更多人能認識蘇澳之美。
所謂「書澳創聚 197」是指,希望能藉由書籍與文創,讓蘇澳的青年重新聚集起來;而「197」則是取自書店的門牌號碼。
9 年前,5 位返鄉遊子分別為創辦人曾壹靖、美學長潘佑升、婦幼長黃雅萍、資訊長陳宗鼎以及營運長林國賓。曾壹靖是一名留英碩士,因不忍看見家鄉的人口不斷外移、百年漁村、純樸小鎮的種種不斷被遺忘,最終決定回到蘇澳;美學長潘佑升過去在台北是一名婚紗攝影師,回到蘇澳後,他積極參與各地方的人文攝影以及社區營造工作像是參與籌辦蘇澳當地一年一度的鯖魚祭活動。婦幼長黃雅萍曾經擔任幼兒園園長及老師,嫁來蘇澳定居;資訊長陳宗鼎,是軟硬體設備供應商,回到蘇澳是為了陪伴家人;營運長林國賓,在蘇澳期間曾擔任某觀光工廠的總經理。
但因書店並不以營利為目的,即使一行人靠著熱情參與了創辦,不過生活很骨感,有些夥伴仍須離開家鄉謀生,像是營運長林國賓已離開書店至嘉義工作。近日以來也有更多的蘇澳新青年回到蘇澳成為他們的夥伴,像是畫家林恆郃,從宜蘭市回到這裡,持續的透過自己的專長,為蘇澳帶來新的活力。或許他們過去在大城市追求夢想,擁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但相同的是,他們皆對於自己到家鄉抱有熱愛及使命感,因而開設了蘇澳第一間獨立書店。
過去蘇澳因日本統治時期開發成港口,曾經繁榮一時,然而近年隨著人口外流與產業改變,當地逐漸沒落,因此,他們希望建立一個不僅是擁有書籍的空間,更是能激起當地與世界碰撞展現蘇澳生命力的基地,讓青年能透過書籍、讀書會或參與孩有夢市集、探討多樣議題的講座活動,重新認識家鄉,提升家鄉認同感及競爭力。
說蘇澳的書店
書澳創聚 197 的定位並不僅限於傳統書店的框架。是書店、是刻印店、是簡易咖啡廳,同時還是照相館等多功能複合式空間,與一般書店不同,書澳創聚 197 更像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書店內的書籍多與當地相關,介紹了相關的人文故事,大部分皆明碼標價,有少部分則只能在書店中翻閱,是因為這些書籍一部分是由他人贈送,有些則是絕版書籍。
美學長潘佑升分享到,他很喜歡《海海人生:南方澳媳婦的見聞手記》這本書,目前在書店中僅供翻閱,作者吳小枚,在書中紀錄了她從台南遠嫁到此的所見所聞,像是在地漁民的生活故事、以及恬靜的生活環境等等,書中也寫到。為解決漁獲歸屬的爭端,有人提議在廟會舉辦剪綵活動,成功化解長期紛爭。這些地方趣事都經由吳小枚的記錄,得以流傳下來。因過去曾從事編輯工作,蘭陽博物館找到她並委託其執筆撰寫了這本書。
另外,潘佑升也分享了一本由宜蘭縣文化局出版的書籍,邀請各方插畫家來到當地觀察所見所聞,並且共同創作成繪本《驚天的魚》,內容提到了南方澳街道邊的小攤小店,以及現金已步入歷史的南方澳大橋,還有滿載漁獲的卡車……等等各種關於南方澳的大小事,透過繪本的方式,增加童趣,也提高小朋友的閱讀意願。
曾壹靖還提到,書店內原有販售輕食,但因擔心食物的味道會沾染上書本,因此目前書店只剩下販售簡單的飲品可供食用。
發現家鄉之美
美學長潘佑升,回到蘇澳後積極參地方人文攝影以及社區營造活動,說到攝影,他提到:「許多人會捨近求遠的到各處追尋美景,但其實自己的家鄉就有令人稱羨的風景,那為什麼要跋山涉水各處追尋呢?」因此潘祐升開始專注於家鄉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晨醒時分滿載而歸的漁民或在球場上追逐的孩子,又或者是即將走入歷史的橋墩、剛剛綻放的小白花,這些瞬間都透過他的鏡頭將瞬間定格成永遠。
潘祐升除了專注於書店內設計擺設,書店內經營的刻印與照相館也是由他負責,餘下時間也在當地社區大學與數位機會中心開設攝影課程,分享自身技術,也傳遞當地之美。在一次帶領學生參加攝影比賽時,他作為參賽者之一,拍攝了晨醒時分漁船滿載而歸的畫面,獲得國家地理頻道所舉辦的攝影大賽亞軍的肯定,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一大鼓勵,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蘇澳的當地風貌。
開拓家鄉視野
書店也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等單位合作,持續在書店中舉辦蘇澳文史故事分享活動,分享蘇澳在地傳統美食,例如:蘇澳鹹菜結製作等。
書店在創立初期經過夥伴討論後決定要舉辦「我要講座」的系列講座活動,其中有一堂是以初步提到同志議題作為主軸,這是蘇澳當地第一次接觸到同志議題,講座的主要重點在於讓這個小鎮可以初步的接觸到「何為同志?」,解釋這是一個怎麼樣的關係,曾壹靖提到,當時現場參加的民眾只有 3 個人,而這在蘇澳這個相對純樸的小村落絕對是一大創舉,還是有許多長者比較不願去碰觸的議題,但這也讓蘇澳當地的居民可以有更多想法上的碰撞,帶來新的思考。
書店舉辦了多場講座、市集與導覽活動,服務對象從孩童到銀髮族,無論年齡層,所有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與家鄉文化連結的方式。
連結青年與傳統產業
「孩有夢市集」是其中的代表性活動,由於時代推進下,工作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傳統市場逐漸沒落,年輕人對於傳統市場及自己家鄉的背景故事了解甚微。而曾壹靖認為學童僅透過課程教育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家鄉。因此提出孩有夢市集的想法,並與周邊的學校合作,希望藉由這個市集活動來協助孩子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家鄉。
初期安排孩童和老師們走進傳統市場,並結合學校課程有計畫性的訪問攤商經營之道和當地故事,讓彼此之間都有初步的認識。孩有夢市集當中所販售的商品都必需透過孩童手做,或與學校或家長共同協力完成,販售的內容很多樣,有孩子熬煮的飲品、豆花以及相關甜品,又因鄰近漁港,有些人會做魚丸湯或是米糕、飯糰等;也有些同學會販售自己的手做藝術品,或街頭繪畫,有各種各樣的販賣,總之不可購買市面現成的商品直接販售,而販售收入也作為鼓勵孩童辛苦的酬勞。
第一屆孩有夢市集在學校活動中心舉辦,目前已經第四屆,慢慢站穩腳步後,也開始讓學童們直接到傳統市場的閒置攤位,進行擺攤販售的行動,在這段過程中,透過訪談的模式,也讓學童和周邊學校進一步了解蘇澳傳統市場,同時活化了傳統市場的商機。在地學校更將孩有夢市集的發展模式編入校園的教學課綱中,成為深化傳統鄉土課程的教育,讓學童能夠更有情感的融入在地蘇澳的生活。
此外,這個市集活動還延伸發展出特色書籍——《傳統市場愛的故事》這本繪本是書澳創聚 197 與畫家林恆郃合作透過插畫與文字,生動描繪出市場的日常景象,描繪了攤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雖然因為資源有限未能大量出版,但仍展現了書澳創聚 197 推廣在地文化的用心。
南方澳特色
書澳創聚 197 核心思想在致力於將蘇澳的文化與特色,傳遞給更多人知道。進入書店,能看到許多與當地傳統特色活動相關的海報、活動簡章,好比一年一次的鯖魚祭活動、廟宇介紹簡章。
進到書店可以看到許多與鯖魚相關的擺飾,會以鯖魚做為佈置一大重點是因為,南方澳港口作為台灣三大漁港之一,擁有豐富的魚貨資源,在過去曾繁榮興盛一時,又以鯖魚為最主要產物,每年的鯖魚漁獲量占全台 90% 以上,因此有「鯖魚故鄉」的美譽。
而在傳統信仰中,認為媽祖,是海上的女神,可以保佑出海平安,因此在蘇澳當地,媽祖是相當重要的信仰意象之一。在南方澳,短短 500 公尺內就有兩間相當規模且具歷史意義的媽祖廟存在,其中一間以黃金媽祖,另外一間以珊瑚媽祖聞名。
書店也致力於介紹廟宇文化,整理了 11 首梵唄傳統信仰音樂,過去這些經典作品被收錄在國家音樂廳當中,在取得授權後,同意使用音樂作為行
銷廟宇的方式,同時也為附近一間蘇澳歷史第二悠久的廟宇做了介紹簡章,同時與學校結合,讓當地小朋友畫出蘇澳風土,將其作品佈展於廟宇前的空間,推動觀光。美學長潘佑升說到:「希望可以透過這間書店,讓遊客比起走進遊客中心,了解到更深入的當地故事。」
老味道的記錄與傳承
蘇澳在過去,因開發成港口,造就許多工作機會,在當時有許多來自各地的移民,組成相當元,而書店的夥伴大都見證過蘇澳的繁華榮景,但隨著時代變遷,產業結構改變與少子化現象,許多漁村的傳統老味道已經漸漸消失。為解決或延緩這個問題的擴大,因此書店辦理了一場大型的田野調查活動,在南方澳這個百年漁港內訪問了超過 一百位的在地居民,在他們心目中記憶裡最美味的故鄉料理,發動志工協助長輩們或用書寫,或用繪圖,將他們心目中的故鄉美味記錄下來,最後在這一百多道的料理中集結出 12 道經典的老漁村料理成為桌菜,整理成《漁村老料理傳承》這本書,書本透過與林恆郃的合作,共同編輯出版了這本筆記書。
12 道料理中有從小琉球移居到南方澳超過60年的洪蔡阿嬤所製作的鬼頭刀魚鬆;也有來自北方澳的陳素美阿姨所製作的鮮魚肉卷;瑞芳搬來南方澳超過50年蔡雪卿阿姨製作的紅糟鰻魚;陳麗媚阿姨製作的醬炒魚雜;從屏東嫁到南方澳的柯淑慈阿姨製作的吻仔魚菜圃蛋煎;更有市面上完全看不到的白帶魚蒸冬瓜,是由宜蘭三星嫁到南方澳的許彩雲阿姨所製作;還有功夫菜,糖醋鯖魚,是由游玉梅阿嬤所製作,也是市面餐廳完全看不到的海味料理。其中,莊秀琴阿姨是土生土長的南方澳人,在討海家庭長大,製作的海味西魯肉,不但是宜蘭的特色菜,更將討海人珍惜食材不浪費的精神完全發揮到這個料理上面。將自家不會處理的魚貨處理過後的魚雜,如魚鰭、魚皮等製作成美味的海味西滷肉,讓魚貨在漁港人的手裡物盡其用,完全不浪費。
善用食材,是漁港人樂天知命,珍惜食物的一種表現,南方澳盛產的鬼頭刀可以一魚兩吃,身體的部分可以乾煎來處理;頭尾的部分適合熬煮湯品,加入菜脯做成鬼頭刀菜圃湯是南方澳才有的特色料理。由冬山嫁到南方澳超過 30 年的游秀美阿姨所製作。
還有金鉤蝦米糕是由邱碧霞阿嬤所製作的好料理,這是傳承了她總舖師爸爸的好手藝。大家普遍熟知櫻花蝦的鮮香,殊不知金鉤蝦才是在地的好味道。早期因為家中沒有冷藏設備,所以蘇澳人總會將這些鮮物曬成乾貨來加以保存。
金鉤蝦米糕是在南方澳媽祖生日的時候很常見的一道料理,不但可以吃出海鮮的鮮味之外,更是有飽足感。
當時發行這本筆記書時,造成了相當的轟動,據曾壹靖表示,當時指導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連續接到熱切希望能一嚐書中記載的老味道的大量來電,但遺憾的是,因並非專業餐廳,無法大量生產這些老料理讓如此多的人品嚐這份美味。然而,這些漁村老料理無法在市面上讓廣大的民眾來品嚐,但是他們仍然一代接著一代的在他們的家庭裡成為一道最暖心的家庭味,一道專屬於他們家裡記憶中的美味。
書澳也轉型
然而,在這一路上推廣文化的過程中,也面臨了不少挑戰。
書澳創聚自 2015 年成立以來,最初以獨立書店的形式經營,主打青年為主要對象,舉辦講座及田野調查,探索蘇澳的過去與未來。經營書店面臨盈利難題,創辦人曾壹靖與夥伴達成共識,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共同經營。隨著發展,書店逐漸轉型為青年聚會所,關注青年返鄉議題,並成為蘇澳第一個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協助返鄉及移居青年應對生活困難,整合創業資源,為他們提供在蘇澳生活的機會。
然而,蘇澳依然面臨青年外流、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問題,使書澳創聚的努力前景未明,彷彿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面對挑戰,書澳創聚在推動在地文化與青年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求突破與堅持,為蘇澳未來探索更多可能性。
這也讓書澳創聚的夥伴們決定在這開店近十年的時刻,自 2023 年起,書店宣布暫停所有平時舉辦的文化活動,像是系列講座活動等等,但書店仍然開放供民眾閱覽書籍,在店內的刻印店及照相館也正常營運,他們發現,雖然過去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區的文化參與感,但如何更有效地結合當地需求、長期維持運作,是最終需要重新思考的重要課題。而這段停擺期對曾壹靖與團隊來說,也是一個反思與重新規劃的契機。
書店夥伴透過這次機會思考:「該如何做才能讓未來蘇澳的孩子,願意或有機會回到蘇澳生活,傳承過往的當地精華呢?」這間書店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書籍資料或者講述當地文化故事,更在於成為一個能夠長期運作、提供當地實質幫助的文化基地,因此這一年關於文化活動的停辦,也讓夥伴們重新整理思緒,曾壹靖表示:「或許下一步,書澳創聚 197 將成為蘇澳客廳,歡迎各方友人作客,在交談過程中,聽他們娓娓道來關於蘇澳的故事,一嚐蘇澳的特色美食,以及體驗百年漁村的人文風情,他們希望透過不斷的調整與努力,書澳創聚 197 終將成為一個讓家鄉發光發熱的重要據點,也讓更多人看見蘇澳的無限可能性。
採訪側記
走進書店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簡章、擺設充斥在這個空間,簡單的教室課桌椅、未經鋪設的石頭地,在這裡更讓人感受到這個小鎮的純真,書店夥伴們熱情的招待,聽著他們對於蘇澳侃侃而談,任誰都能感受到這些人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與關懷。

旋律與文字的交織,匯集客家文化的大河壩小書店
生命力新聞/文:林華美、陳琣淇
「音樂是認識一個文化最快的途徑」大河壩小書店的老闆羅正穎這麼認為,所以喜愛客家文化的羅正穎時常與獨立樂團或是客家歌手合作,在店內舉辦音樂會。為了更有效推廣客家文化,老闆也時常請老師到店辦客語教學;甚至曾與中壢高中合作,讓學生前往書店參訪,羅正穎也會製作簡報介紹客家傳統文化與美食。正如店名「大河壩」:是客語河流之意,來自各地的人,與各種不同型態的藝術家,都如同河流聚集於書店。
羅正穎出生於台灣客家人占比最大的桃園市,父母都是客家人,從小便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因此能夠流利地使用客家話進行溝通。除此之外,父母在大園市場開著客家米食店,販賣紅龜粿、草仔粿等等,經常到店裡幫忙的他也對客家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也產生自己對於客家人的認同感。
從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畢業後,羅正穎依照就讀的科系做了材料工程師,雖然生活、收入穩定,卻也讓他逐漸對上班族朝九晚五的作息感到厭倦。在出社會後,他培養了聽獨立樂團的興趣,並從接觸到客語歌手米莎而開始聽客語創作的音樂,「客語創作的音樂來講,我認為是非常純粹、有自己生命力的元素在裡面。」羅正穎提到米莎的每張專輯開頭都使用客家的傳統語調去改編,例如:米莎《戇仔船》,單曲中以客家傳統小調〈桃花開〉旋律改編。這也使他開始對於客家文化、台灣土地相關的社會議題感興趣,也對羅正穎開一間以舉辦音樂會為主的書店埋下一顆種子。
衝動開店,卻憑藉意念延續書店生命
大河壩小書店於 2020 年開幕,逛獨立書店、聽音樂是老闆羅正穎一直以來的興趣,也因此常常在腦中構想著未來自己的書店應該要是怎樣的,他說店面整理不到一個月就興沖沖的開幕了。身為客家人,羅正穎也將客家文化融入於店中,包含:播放客家民謠或客家歌手的樂曲,羅正穎很喜歡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的歌,例如〈今本日是馬〉,將短詩譜為歌曲,將時間比作動植物;專設有關客家文化書籍的區域,《菊花如何夜行軍》做為鎮店之書放在店裡最顯眼的架上,由客家詩人鐘永豐著作,書中內容結合農村、音樂與社會運動,以及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結合文學的感性及社會學的理性,探討客家女性刻苦勤儉持家的形象。
「我就是邊做邊想。」書店成立了 3 年多,羅正穎坦言一開始沒想那麼多就開店了,過程中他一步一步賦予大河壩小書店獨有的生命力。2021 年 1 月 16 至 1 月 17 日,大河壩小書店在桃美館願景館「桃園特色書店藝術書市集」擺攤,羅正穎透過市集認識其他桃園市獨立書店的創辦人,自那以後桃園市各間獨立書店變時常共同舉辦書市集,例如:2022 年 5 月的樂遊桃園 BooK 思藝嘉年華、2023 年的 4 月閱讀開箱!桃園市立圖書館世界閱讀節書香市集。不同獨立書店的創辦故事與理念皆不同,羅正穎卻能一個一個介紹,例如焙思書房創辦人唐曼凌曾因工作壓力而憂鬱症,後來結合興趣烘焙與閱讀,成立焙思書房並穩定內心。或許是書店創辦人之間惺惺相惜與互助,讓彼此找到自身書店的定位,並且使書店走得更長久。
樂.書.字:大河壩小書店的多元融合
羅正穎最大的興趣就是聽音樂,尤其是爵士、獨立樂團的歌,他會更加喜愛客家文化正是因為聽到歌手以客語進行演唱,並且受到感動,正因如此,大河壩小書店最常舉辦的活動就是音樂會。其中又以客家歌手為主,書店曾邀請身為苗栗客家人的龔德分享《oo》全客語創作專輯,龔德的代表作為〈行過〉,歌詞內容深刻描寫回憶,有甜甜的米苔目、奶奶的甜粽等,他用真誠的心,譜出對生活的觀察。另外,大河壩小書店也時常舉辦樂器演奏的音樂會,包含:爵士二重奏、鋼琴 & 小號二重奏等,透過音樂推廣不同文化,也溫暖人心。
除此之外,店內也經常舉辦新書發表會、讀書分享會及其他多元活動,例如近期舉辦的葉覓覓《巫巫巫》分享會,與觀眾分享她拍攝的少數民族葬禮和巫儀的影像,並且朗讀詩句和分享其他生命故事。其他讀書會活動邀請書籍作者到場分享創作歷程,也可以與讀者交流閱讀心得;大河壩小書店也曾與社會局合作開課「聽心繪畫—心流手工書」,打破既有傳統,可以隨心所欲創作,可以剪裁紙張,由心引導創作,用畫畫連結心的色彩;結合羅正穎熱愛寫字的興趣,店裡也曾進行「River 河壩寫字會」,透過寫字帶領客人找到心靈的一片淨土。
疫情之下仍期盼成為鄰里的燈塔
然而,在疫情底下開業的大河壩小書店經營並沒有想像中順利,羅正穎坦言書店的線下活動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當時店裡除了會限制書店內的人數,客人也少了許多,「說實話書店多數的收入並不是來自賣書,而是舉辦音樂會或是其他活動才有較多的收入,所以有一段很艱難的時間。」
「我認為書店有點像鄰居的活動中心,可以讓大家放鬆心靈,靜下心的地方。」儘管無法與讀者、聽眾們聚會,羅正穎仍會天天開店,希望自家書店能夠成為黑暗中的一座燈塔,讓鄰居看到書店堅持不懈的營業,也能夠獲得一些力量。喜愛書法的他曾在 2021 年 5 月全國疫情警戒升級至第三級時以壓克力顏料寫下「安靜閱讀,台灣加油」,以自己的方式鼓勵經過書店的人們,期盼著大家可以持續堅持下去,在結束疫情後能更加自在的閱讀。
如同「河壩」一般 多元融合
提到未來的規劃,羅正穎表示書店未來會持續接洽作家舉辦新書發表會、音樂會、手作課程以及讀書會。「我覺得不單單只有客家族群,每個族群都很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台語、原住民語我也都蠻喜歡的。」從接觸客語創作後,羅正穎也對於台灣土地議題、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邀請的歌手也不侷限在客語創作為主,今年 3 月 6 日曾邀請跨足台、客、原三族群的創作歌手黃培育以吉他帶給觀眾質樸且充滿民謠感的歌曲。
除此之外,他也提到自己平時熱愛寫字、書法,因此未來除了在店中擺設自己所寫的書法作品之外,他希望可以多舉辦關於寫字的活動,將大河壩小書店融合羅正穎所喜愛的所有元素,讓書店可以如同店名「大河壩」一樣,將書本、音樂、書法匯流於此,滋潤每一位來到大河霸小書店的聽眾以及讀者。
採訪側記
大河壩小書店藏在中壢高中附近的小巷子內,店內的空間雖然不大卻非常溫馨,店主人羅正穎在來訪時請我們吃自家客家米食店做的黑糖糕,非常好吃。雖然老闆是為害羞內向的人,但是對於自己喜愛的事物非常熱情且願意聊很多,店內放的客語創作音樂跟書店帶給人的感覺非常和諧,會想讓人多停留,非常適合喜歡爵士音樂的人來訪。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

從餐桌延伸到海洋:魚仔青用行動證明,吃魚也能讓海洋永續!
生命力新聞/文:羅宇盛、吳宸宇
凌晨 4 點,天都還沒亮,魚仔青工作團隊創辦人林曉彤就要到魚市場準備販賣新鮮魚貨,出身漁業世家的她,從小就與家人一起穿梭於海洋之中,因而發現許多漁民因利益大量捕撈,事後透過冷凍保存,這樣的大量囤貨行為不僅造成了海洋資源的浪費,產品也會滯銷,導致漁民最終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賣出,影響漁民的生計。所以,她與 3 名同樣抱有創業夢想的同班同學,創立魚仔青工作室,除了透過網路平台銷售當季新鮮魚貨,同時也透過社群力量向民眾傳達永續漁業的重要性。
魚仔青有限公司由 4 名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的女學生共同創立。這四位女生在大學期間學習行銷管理時,對創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團隊的主要負責人林曉彤來自漁業世家,是第三代從業者。從小,林曉彤目睹父母出海的辛苦,並發現漁業面臨一個嚴重問題:當季漁獲量過多時,漁民會大量捕撈並囤貨,導致魚貨價格大幅下降,資源浪費和漁民權益受到剝削。
因此,林曉彤、陳子堤、楊文甄和劉玟婷組成了魚仔青團隊。這個想法在她們心中萌芽已久,她們將這一理念融入畢業專題,並參加了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的 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終於在 2022 年 9 月,她們成立了公司並創建了網路電商平台。
魚仔青的創業準備
過度捕撈問題一直是魚仔青團隊關注的重點。過度捕撈會讓海洋生態失衡並導致漁民收入大幅降低,影響生計。曾經就發生過因秋季螃蟹為產季,最初 1 公斤的牛蹄蟹能夠賣 400 元,但因漁民想要增加收入而大量捕撈,最後導致供過於求,最後即使價格 1 公斤 10 元也賣不出去。這歸因於漁民和消費者之間的資訊不流通。漁仔青團隊主張捕撈當季漁獲,不囤貨,並宣導捕撈當季漁貨、不囤貨,以實現環境永續,讓小魚有機會長大再捕撈。
成立初期,團隊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實地調查漁港生態,成立網路平台前的市場調查,了解民眾對網購漁貨的接受度。尋找理念相同的漁民合作時,林曉彤因出身漁業世家,因已有固定合作的漁船,這讓尋找合作變得容易。但漁港有許多年長漁民,傳統捕撈觀念根深蒂固,認為魚很多、抓不完,但隨時間推移,他們也發現魚越抓越少。魚仔青首先與固定合作的漁船宣傳「捕大魚不捕小魚」的理念,透過漁民間的口耳相傳,傳達魚仔青的核心理念。
環保包裝 魚仔青的小改變大影響
魚仔青主張讓客人能夠享受當季最新鮮的魚,因此選擇不囤貨的銷售方式。每天,漁夫捕到什麼魚,社群小編陳子堤就會在 Line 社群上即時發布,讓客人能夠即時挑選和下單這些措施不僅確保了魚貨的新鮮,也貼近了消費者的需求。
而因應現代小家庭以及網購的興盛,魚仔青透過大學所學的專業,透過問卷調查民眾,之後並創立的電商平台,拓展消費群體。在魚仔青的核心理念中,有一項是必須減少電商平台的包裝耗材。許多網路店家使用保麗龍進行包裝出貨,雖然保冰效果好,但對環境的破壞卻相當嚴重。保麗龍難以分解,若海中的魚蝦誤食保麗龍碎片,可能會透過食物鏈危害到人類。
因此,魚仔青經過深思熟慮後改用相對環保的紙箱作為產品包裝。紙箱的保冰效果不如保麗龍,魚仔青因此選擇與低溫 -18°C 且配送速度快的黑貓宅急便合作以解決此問題。在辨識方面,魚仔青也從貼貼紙改成使用專用印章,從小地方開始做環保,盡可能減少材料的損耗。目前,生鮮魚類仍使用真空袋包裝,團隊也在積極尋找更環保的替代方案。
魚仔青在成立時所遇到第一個挑戰;大多數人購買海鮮時仍習慣到菜市場購買。電商平台的客人經常因為不熟悉魚的種類而不敢購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魚仔青團隊開始製作圖片,幫助消費者認識各種魚類,並創立了 YouTube 頻道,介紹魚類及其烹調方式。
漁港走讀 漁村文化的體驗
魚仔青有限公司不僅經營線上魚舖和 YouTube 頻道,還積極舉辦漁港走讀活動。林曉彤表示,從小在港口長大的她發現,許多人對漁港的認知度非常低,對漁港文化也相當生疏。通過這些走讀活動,參與者對漁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遊客也對魚仔青團隊給予好評,進一步堅定了他們推廣走讀活動的信念。
魚仔青的漁港走讀活動首先會講解漁港的歷史,然後帶領遊客參觀魚市場,觀看魚的拍賣過程。參加者可以親眼看到魚從捕撈、下貨到進入魚市場的整個過程,並體驗漁貨拍賣的喊價和結標環節,這些體驗讓民眾更加貼近漁港生活和文化。
魚仔青計劃持續推廣大里漁港和大溪漁港的走讀活動,但仍有改進空間。由於大溪漁港距離宜蘭市區較遠,參加者需支付六百多元報名費並花時間開車到漁港,這對組織活動形成挑戰,而目前魚仔青團隊現在正在定期開會討論報名費以及活動規劃的問題。大里漁港曾經繁榮,但隨著漁村人口老化,當地漸漸被遺忘。魚仔青在大里漁港改造石頭屋,推動地方創生,吸引遊客參觀,並推廣當地漁貨。他們還舉辦文化走讀活動和實境解謎,讓遊客透過活動重溫漁民的生活。
青年創業 魚仔青的困難與解決
魚仔青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了諸多挑戰,首要問題就是資金不足。作為學生創業團隊,他們起步時並沒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營運。初期客源稀少、人脈有限,他們只能依靠創業比賽獲得的獎學金來維持生計。幸運的是,宜蘭大學的教授在創業比賽中給予了他們大量人脈資源,讓他們能夠借鑒學長姐和業界成功人士的經驗。
陳子堤分享了一次令他們印象深刻的財務危機。由於缺乏經驗和知識,剛創業的她們對於稅制問題不了解,有些重複報稅,有些則是漏繳稅金,導致被國稅局罰款,讓他們遭受到巨大的損失,最後當期的收入全部賠光。為了應對這些困難,四位創辦人除了魚仔青的微薄收入外,還需要兼職以維持生計。他們也面臨人力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僅有 4 人卻常因分工不明而爭吵,有時也因個人未來職涯規劃和理念的不同而發生衝突。當遇到爭執時,他們會給彼此冷靜期,並在一週內解決問題,因為任何一個成員的爭執都會影響整個團隊的運作。
談及創業過程中最感動的經歷,陳子堤回憶起一次中秋節的推廣活動。當時,他們推出中秋組合箱,並舉辦抽獎活動,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影片製作。原本預計不到 20 人參加,卻吸引了 6、700 人參與,大幅提升了品牌曝光度。魚仔青團隊認為推廣永續漁業是一項長期目標。他們坦言,願意改變的漁民會自發行動,而他們能做的就是持續不斷地推廣永續漁業,讓更多人認識到其重要性。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對象是魚仔青創辦人之一陳子堤、林曉彤,能夠從她們的語氣得知,兩位都是非常有抱負的青年,透過訪談中發現,她們對於永續漁業以及漁村在地創生這方面是非常有堅定的信念的,而採訪地點位於漁港,迎面而來的海風配上新鮮的氣息,採訪過後令人感覺心曠神怡。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