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Wei Ho
全球人口結構正迎來劇烈的轉變,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根據聯合國 2024 年度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全球 65 歲以上人口數量預計在 2063 年達到 19 億,佔總人口比例約 19%。而台灣更早於全球,2025 年已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 20%。
隨著人口結構的快速轉變,勞動力缺口問題日益嚴峻,如何有效運用中高齡勞動力,已成為台灣當前最重要的課題。過去,「退休即退出」的文化觀念,以及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讓這群經驗豐富的勞動人口長期被忽略。
隨著社會對於熟齡生活規劃意識的提升,以及中高齡者及高齡者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意願增強,如何讓熟齡人力從「可補位」變成「有角色」,不僅成為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台灣社會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

人口變形與勞動力斷層,熟齡人力長期被忽視的制度空缺
根據 104 人力銀行調查顯示,50 歲以上求職人口呈現成長趨勢,2023 年到 2024 年 50 歲以上求職人口成長了 12%,反映中高齡者重返職場的意願日益強烈。相較於年輕族群,中高齡求職者獲得企業邀約的比率卻是明顯偏低,在在凸顯企業端對熟齡勞動力仍存在疑慮。此外,勞動部在 2024 年 8 月公布的中高齡及高齡勞動狀況統計,台灣高齡人口勞動參與率雖已連續 3 年上升,但仍低於鄰近國家,更顯示這群勞動力未被充分利用,造成嚴重的勞動力斷層。
長期關注高齡議題的社會創新組織——老玩客 Let We Care,近年觀察到社會對高齡議題的關注焦點,已從過去的長照需求,轉向健康和自我價值實現。意味著,中高齡者不再只是需要被照顧的對象,而是有能力、有意願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寶貴資源。但勞動市場及社會環境對高齡者就業的種種刻板印象,仍是阻礙他們重返職場的重要因素。身為老玩客創辦人廖健妤就分享,許多中高齡者在乎他人眼光,擔心受到社會異樣眼光,或被貼上負面標籤,甚至對自身能力缺乏自信,認為自己「體力不行」、「年紀太大」難以適應職場。這些因素不僅限制了中高齡者的就業機會,也對台灣的勞動市場造成負面影響。
政策做什麼?企業做了什麼? 熟齡回歸的制度現況總體檢
為了促進中高齡者就業,台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相關政策。2019 年 11 月通過、2020 年 12 月上路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即是重要的法源依據,明定政府應積極規劃及推動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之措施,並提供相關協助。該法不僅旨在保障中高齡者的就業權益,更鼓勵企業創造友善的就業環境,並提供相關的補助措施。
但在實務上,這些政策仍存在許多限制,「政府一直在推補助,但其實企業不知道怎麼使用或沒有意願使用,這都是很直接的。同時,企業也不清楚中高齡者這群人的樣貌和狀態」廖健妤指出,政府以類似「輔具補助」的概念推動中高齡就業補助,缺乏對中高齡者就業現場的實際了解,導致補助項目與企業需求脫節。而現行補助申請流程繁瑣,企業往往因評估效益不符而放棄申請。此外,政府提供的職訓課程內容,也未依中高齡者需求設計,僅套用一般職訓課程且缺乏連貫性,難以有效銜接職場。
在企業端,部分企業對中高齡者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了解不夠深入,難以進行有效的職務再設計。廖健妤也補充說明:「企業常常會覺得缺人,往往開出來的條件都是每天能夠工作 8 小時、且工作能力要好、高效率的員工;但現實是在缺工的時代,市場上沒有足夠的企業理想人才。」這與中高齡者追求彈性、重視工作意義的需求並不相符,讓中高齡退休人士難以重返職場。
即使企業有意提供友善高齡的職缺,也經常缺乏明確的配套措施,這也讓中高齡求職者信心不足。此外,企業雖有意推動跨世代共融,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和同理心,也會導致跨世代團隊合作的困難。這些挑戰顯示,企業在推動中高齡就業方面,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針對上述挑戰,其實台灣部分企業已開始採取行動,積極改善工作環境,提供更友善的職務設計。例如,IKEA 放大 POS 機上的字體,降低員工錯誤率並提升工作效率;老爺酒店拆解房屋工作,並提供彈性班別制度,吸引中高齡者加入;無印良品舉辦跨齡工作坊,促進不同年齡層員工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這些案例的共同點在於,企業都願意從中高齡員工的需求出發,進行職務再設計和環境改善,並提供支持性的措施,從而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生產力。
老玩客 Let We Care,熟齡角色的社會創新重構
老玩客 Let We Care 作為一個關注高齡議題的社會企業,長期致力於重新定義熟齡角色的價值,並透過職務再設計和強化職能,協助中高齡者實現自我價值,將老化視為優勢,而非劣勢,並開發適合高齡者的獨特職務。此外,老玩客也透過社會參與和存在感,能讓中高齡的退休人士重拾生活的熱情和意義。為了將理念付諸實踐,老玩客積極推動職務共創制度,讓熟齡者參與工作內容設計,提升他們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同場加映:退休人生,也可以有攻略本:老玩客的人生續航計畫)
除了和長者們一起探索退休後人生可以做哪些事情外,老玩客也與企業端合作,打造更友善高齡的工作環境。 其中,「大齡神秘客」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一開始,老玩客思考如何讓高齡者的意見能夠被採納,同時被企業視為珍貴的資產,聯想到「神秘客」這份需要親身體驗的工作。廖健妤坦言,「老化」是一件沒辦法模擬的事情,許多體驗只有長者能夠準確做到,這也是大齡神秘客與一般專業神秘客的分別。舉例來說。老玩客曾與輔聽器廠商合作,邀請高齡者實際參與聽力測試。這樣的安排,一方面讓廠商能直接聽到來自使用者本人的回饋與意見,有助於改進產品與門市服務流程;另一方面,也讓大家看到老年人不是只能被照顧或退場,他們也能貢獻經驗、成為產業中重要的一環。打破社會對老化總是負面、單一的想像,讓「變老」這件事,也能是一種被重視、被需要的存在。

老玩客為了實踐友善的工作流程,開設了健康餐點與外帶的輕食品牌-同食角落,老玩客將不擅長家事的男性長者培訓為甜點師,發揮其精確和細心的特質。「他本身就喜歡機器這種比較科學化、數據化的東西,而烘焙也是件需要合乎標準規格、幾克就是幾克的工作,因此這個角色非常適合他。第一因為不用特別跟人有交集、第二則是充滿數字的過程,對長輩來說很有安全感。」廖健妤分享,在居家服務和收納師的案例中,老玩客與業界老師合作設計課程,提供實習機會,協助學員順利就業。在人生陪聊師計畫中也有已退休的上市上櫃公司老闆報名、擔任陪聊師的角色,與大學生交流,提供經驗和支持。這些案例都顯示,「這些長輩其實各有各得特色,把他們擺放在正確位置,就能揮他們的價值。」廖健妤表示,只要企業願意發掘中高齡與高齡者的獨特優勢,並提供適當的職務和支持,就能讓他們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舞台。

在推動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的過程中,仍面臨許多挑戰。廖健妤坦言,許多中高齡及高齡者對於新科技及新工具的掌握度較低,這也造成他們在求職時的阻礙。因此,她建議企業應提供友善的培訓和輔助,以及可以透過職務再設計方式,降低中高齡及高齡者進入門檻,她認為「不要把『變老』視為需要對抗或挑戰的事情,重點不在於去否定老化的過程,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若能夠分辨出:哪些是可以透過支持與調整來克服的困難,哪些是真正無法改變的限制。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就已經是很好的開始了。」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台灣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年齡友善就業環境,才能有效運用中高齡及高齡者勞動力,促進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為此,政府應制定更具體、更彈性的政策,並簡化申請流程,鼓勵企業投入更多資源;企業應積極進行職務再設計,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和培訓機會,並建立跨世代共融的企業文化;社會則應破除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營造尊重和支持的氛圍,鼓勵中高齡者勇敢追尋自我價值。 只有透過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與積極行動,才能真正打造一個高齡友善的職場環境,讓每一位中高齡者都能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為台灣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