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地方創生熱潮近年於台灣漸成顯學,學生也是活化在地的關鍵角色之一,透過對家鄉文化的探索、亦或是因著到異地求學的契機,而對地方產生認識與認同,他們用多元的行動證明,青年能為地方發展注入活力、推動改變!在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的參與者中,大學生王宜竫與陳柏叡,分別關注台語文化和當地木業,紛紛用自己的行動,一點一滴地努力讓家鄉變得更好。
王宜竫打造台語互動式平台,用音樂點燃年輕人學習熱忱
目前就讀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的王宜竫,曾在工作中與爺奶用台語交談,卻發現由於少用台語,自己的語言能力明顯退步。然而,當她尋找學習資源時,卻無法找到理想的教材。她觀察到,現今的年輕人對台語的掌握度普遍降低,這個語言有逐漸流失的危機,如果沒有合適的學習資源,將更難引發青年的學習動機。於是,她決定打造一個能吸引各界人士的台語教學與交流平台,為想學台語的人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更多年輕人對台語產生興趣,並提高他們的認知。」
王宜竫選擇以音樂和日常生活情境作為推廣台語的媒介,這個靈感來自於她參加中正大學母語音樂祭時的經驗,以及受到英國歌手以瀕危的康沃爾語進行創作的啟發。她相信音樂是全球共通的語言,能成為文化傳承的理想媒介。為了擴大這個平台的影響力並幫助更多學習者,王宜竫參加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在為期 3 個月的計劃中,她明確了行動目標,找出了目標受眾的痛點,並開始展開具體行動。
為了設計更具成效的台語學習活動,王宜竫與當地專家合作,例如訪談洪雅書房的老闆及嘉義台語囡仔社群的創辦人,為她的計畫串聯更多資源。她認為,參加這些活動幫助她解決了資金與人脈的問題,「而且每次上課,我都能學到新的方法,老師和社企流的夥伴們也不斷推動我前進。」
目前,王宜竫正積極籌備互動式網站,並於社群平台上以「潮言搖擺」為名,持續分享台語歌曲及相關資訊,更發起菜市場走讀活動,與大家一起用台語逛市場,獲得不少年輕人關注。
陳柏叡推廣嘉義木業,開啟大眾對在地特色的認識
來自嘉義的陳柏叡,目前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一年級,他將木業作為關注永續發展的切入點。他的起心動念源於對嘉義在地特色的思考,例如苗栗有客家文化、台南是古都。陳柏叡表示:「深入了解嘉義的歷史後,我發現木業的發展與此息息相關,這裡擁有豐厚的木業傳承。」
今年,他以「永續木都,就在我嘉」為題,參加「有事青年行動競賽」。他指出,木建築具備固碳功能,應是更永續的選擇,但因為不耐震與不防火的刻板印象,許多人未能接受,這也導致供應商不願發展。為此,他決定深入推廣木業,透過網站與實體活動提升大眾的認識。
為了實現推廣嘉義木都文化的目標,陳柏叡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林木業知識,並積極與政府、產業及學界人士交流。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與訪談,他掌握了林業發展的現況與困境。隨後,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不僅建置了內容豐富的網站平台,更發起走讀活動,帶領民眾親身體驗嘉義木都的獨特魅力。參與者表示:「認真的介紹和有趣的體驗,讓我們與嘉義木都產生連結。」陳柏叡的努力不僅豐富了嘉義的文化觀光資源,更成功地將嘉義木都的文化價值傳遞給更多人。
回顧 3 個月的行動,陳柏叡認為這段經歷對仍是學生的他幫助很大。「我沒有豐富的相關經驗,是在與老師諮詢後,才一一釐清自己的目標與目標受眾,並讓提案逐步落地。」接下來,他希望持續完成網站,並設計更深入的走讀活動,以擴大內容傳遞的效益,提升行動的影響力。
實踐永續好點子就從家鄉開始
想讓你的點子改變世界嗎?就從家鄉開始吧!正如王宜竫從自己面臨的的問題出發,延伸思考當前台語文化的現況,並設計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像陳柏叡一樣,以家鄉的在地特色為題,思考自己家鄉有哪些特別之處,並以創新的方式加以推廣。只要你能看見問題、採取行動,都能成為推動改變的重要力量。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