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由伊甸基金會(以下簡稱伊甸)所經營的好鄰安康店定位為區域個管中心的前哨站與後勤隊,也就是初步的訪視評估與處遇後的在地即時追蹤關懷;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醫)所經營的在地保健室則期待能提供住戶全天候的健康諮詢、保健護理等多元醫療服務。
伊甸在社宅居民入住前即展開了深入的訪視,不僅了解居民的居住需求,更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透過事前訪視,社工能更精準地提供入住後的相關協助,並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訪視不僅有助於居民順利遷入,更為後續的社工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中國醫則選擇與物管人員共同訪視,收集居民的健康資訊,並在互動過程中觀察居民的行動能力、生活習慣等。此舉不僅能更有效率地接觸到每位住戶,也能讓居民了解中國醫提供的醫療服務。對於未能親自拜訪的家戶,則以電話訪視的方式進行。
在地醫療與社工攜手,為居民建構健康生活圈
為更精準掌握住戶需求,伊甸發展出一套專屬的「分級訪視表」,將住戶分為「緊急案件/密集關懷」、「高度關懷」等五個等級,並依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的訪視頻率。例如,對於被歸類為「密集關懷」的住戶,社工會每週至少訪視一次,並與其他單位合作,確保住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伊甸的訪視服務不僅僅是提供協助,更在社宅內建立起一個緊密的互助網絡。社工們發現,有些住戶雖然符合入住資格,但實際上並不需要過多的社工服務;而有些住戶則因特殊情況需要更密切的關懷。為了更客觀地評估住戶需求,伊甸近期將調整分級標準,以「需求滿足與否」作為主要依據。
此外,伊甸與在地保健室合作密切,共同為社宅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兩單位社工會定期交流,共同討論個案,確保服務不重疊且能有效銜接。
中國醫也跳脫醫院場域,發展新的服務模式。一般在醫院的護理師通常在臨床服務,不太有關懷訪視的經驗;而社工師則專注於連結個案社福資源,對於健康知識並沒有特別了解。社宅中的健康關懷站正好創造了一個護理師與社工師能相互理解與合作的場域,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舉例而言,社工師觀察到護理師在訪視住戶時,會聊到健康相關、身體病痛的問題,這時護理師會進一步詢問「痛了多久」,這會幫助一旁社工師理解「痛」的向度,往後,社工師在訪視時就會特別關注疼痛的時間,並向護理師交換相關資訊。
又如有關兒童發展的議題,當護理師單獨訪視時,社工師會特別提醒護理師協助觀察家庭內 0-6 歲孩子的發育狀況,及親子互動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社工師要具備基礎的醫護知識,而護理師也要具備社工知識。在訪視現場,便能更精準的判斷哪些是醫療問題,需要更多醫療資源的介入;哪些則是結構性的問題,要交給社工轉介。中國醫的社工師與護理師會針對這些訪視做成記錄,並進行日常討論,建立起更全面的照護資訊網。
從社宅出發,打造更完善的社區照護網絡
回顧過去一年,伊甸與中國醫在豐原安康社宅提供的關懷訪視服務,不僅成功建立了與居民的信任關係,更為社宅中的社福與醫療資源運用建立典範與創新資料庫。
伊甸從最初的單純訪視,逐步發展出一套完善的服務體系,透過五級訪視標準,更精準地評估居民需求,並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此外,伊甸也積極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期望能從「問題導向」轉向「優勢發展」,協助居民發揮潛能。
中國醫則從健康諮詢出發,逐步擴展服務範圍,將目光聚焦於 65 歲以上長者與身心障礙者等特殊族群。透過定期訪視、健康教育及衛教活動,中國醫為社宅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照護。
從豐原安康社宅與伊甸、中國醫的跨域合作案例中,可見打造一個社區照護體系的可行模式。未來,豐原安康社宅期待能持續優化社區支援網,並以此經驗激發更多組織的參與及想像,為台灣居住環境創造更多新可能。
本文轉載自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社宅生活大小事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