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Tamara HarhaiPhoto Credit:Tamara Harhai
基隆的「見書店」以獨特的文化視角與經營理念,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據點。結合在地海洋特色與多元交流活動,將書店打造成不僅賣書,更是社區互動、知識分享和地方創生的空間。透過「客座店長」計畫、讀書日等活動,見書店讓小眾出版得以被看見,激發居民參與與支持,展現獨立書店在文化保存與創新上的可能性。
倡議家/文:黎育如
一間「獨立書店」應該是什麼模樣?隱身在街角巷弄中、牆上貼滿很多標語的海報與旗幟、小小的空間展示著非主流的書籍。獨立書店就像一個地方社區與一種價值信念的名片,讓文化不只是內容商品,而是讓人可以深入探索與交流的生活歷程。
不同於一般人對獨立書店的印象,基隆海洋廣場邊的「見書店」,位在基隆鬧區的黃金地帶,被微風大樓的流行連鎖品牌圍繞著,與快步調的商業語言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區隔。身為基隆少見的書店之一,店長楊雅萍輕鬆地笑了笑說「實體書業現在是黃昏產業,以前大家還說是文化重工業」但她在書業卻斷斷續續走了超過 20 年,在過程中讓這些被看作是厚重又難賣的書籍,長出了不一樣的樣貌。
(「見書店」一進門就能看到有專櫃展示著關於海洋文化的書籍,回應了基隆地方的文化特色。來源:劉潔謙)
(「見書店」一進門就能看到有專櫃展示著關於海洋文化的書籍,回應了基隆地方的文化特色。來源:劉潔謙

走過黃金時代 「主流」與「獨立」之間的互相補位

楊雅萍回想起實體書業的輝煌時代,她踏入了誠品的行列,在誠品基隆店還在的時期,她就是第一批元老員工,「當時是 2000 年,光哈利波特單集 1 天就可以在基隆店賣出 300 本」。但隨著時間遞移,實體書市場不再熱烈,各家誠品書店也開始推出「暢銷排行」來拉抬業績。
身為退役的誠品人,楊雅萍反思大型連鎖書業與獨立書店的關係,如果大書店是用大數據找出市場走向、幫人找到需要的書,街角的獨立書店就是在傳遞某種信念與堅持,讓不是暢銷的書被看見,保有出版的多元性。(同場加映:隱身在山林裡的「獨立」書店:蕃藝書店擁抱原鄉,搭起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橋樑
(相較於主流書店主打的暢銷書目,獨立書店能讓很多小眾的出版品有被看見的機會。來源:劉潔謙)
(相較於主流書店主打的暢銷書目,獨立書店能讓很多小眾的出版品有被看見的機會。來源:劉潔謙
楊雅萍認為過去誠品的書業經歷讓她學到了很多專業,但她另外在美術教室教畫的經歷,卻也讓她深感人們其實缺乏開放與交流的文化空間,「在畫畫過程中,發現學生們對身邊周遭的事物沒有什麼印象與感受,反而對動物園或大型的厲害動物才有感。」楊雅萍心想,需要讓大家多一點觀察、對身邊事物有感,進而可以互相交流。
見書店就在這樣純粹的起心動念下創建起來,楊雅萍說當時的選點也回應了她的初心,希望這一個顯眼的位置,能讓大家可以輕易走進來,也可以發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交流。

從「客座店長」到「讀書日」 在小小書店空間裡長出大大的想像

見書店發動的「客座店長」計畫,也是在空間開放與交流過程中,激盪出有趣的文化火花。楊雅萍說書店會出店刊,特別去紀錄來到書店的人,也衍伸出邀請他們來店裡做些什麼的大膽想法──「如果你事件書店店長,你想做什麼?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搬進來,都不會衝突!」楊雅萍自信地說著。
番茄少女就是令楊雅萍印象深刻的客座店長,身為一個導演就把巡演搬進了書店,辦了放映會和小型的工作坊,除此之外,番茄少女也將過去辦展的圖片和劇作內容,在見書店裡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展覽。就在與客座店長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楊雅萍說像是把外面更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帶到了基隆這個地方。
(見書店會出版自己的店刊,裡面有很多店員帶讀者走讀基隆在地的景點和美食,讓店刊也作為一種交流與對話的媒介。來源:黎育如)
(見書店會出版自己的店刊,裡面有很多店員帶讀者走讀基隆在地的景點和美食,讓店刊也作為一種交流與對話的媒介。來源:黎育如
見書店也借鏡了苑裡掀冊店的做法,把書店空出來的時間與空間做更多元的利用,見書店的「讀書日」就是把特定時段開放給地方的學生來使用、讀書。他們試行頭幾次就獲得了迴響,像是店裡原先就會提供簡單的點心飲料,但有地方居民知道計畫後,就想提供雞排給學生們;還有來到書店的人知道有這個計畫,就主動想提供免費的教學資源,幫學生輔導課業。
「空間開放了,就會有人想要一起來幫助你成就一件事!」楊雅萍對這種效應感到驚喜,因為維持了空間的開放性,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願意付出,只是找不到地方付出。

把人帶出書店再帶回書店 閱讀隨時都可以發生!

「在地人看我們,大概就是有一個地方會一直辦活動吧?」楊雅萍想像在地人對見書店的印象大概是如此,因為見書店也常常把人帶出書店,舉辦走讀和市集的活動。
楊雅萍認為透過書籍和文字,可以讓人內化文化的意涵,但文化的本質就是人生活的軌跡,「閱讀文字以外,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閱讀一個人、閱讀天氣、閱讀浪?早在這些變成文字之前,人就在閱讀了!」所以對於她來說,文化不只是透過門進到書店空間裡,同時也可以傳遞出去,在不同的地方被看到,而活動也能再把人帶回書店,回到交流與對話的初心。
見書店同時也是文化部的百大文化基地,「獨立書店」就是其中一個分類項目,在政策願景之下期待據點能永續營運、持續發展文化內涵,並能進一步串聯地方社區,先由基地開始成為擴散能量的重要點。對此,楊雅萍也認為獨立書店有很多書做為知識載體,她把見書店定位成一個火種,讓書裡的知識想法可以變成一個個有趣的行動與計畫,有時候就默默扮演起了醞釀地方創生的角色。
楊雅萍回想 2023 年疫情尾聲,當時中國禁止台灣的柚子進口,造成了台灣柚農的重大損失,「當時其實很少人知道原來基隆有生產柚子,只是基隆緯度高,熟成時間較晚,比較不具中秋節慶的競爭力,所以基隆大多都是佛系經營種柚」她說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也養成了很多不灑藥跟化肥的無毒柚,當時他看見了柚子市場的艱困,立即發揮了自己在書店養成「找亮點、看見本質」的魔法,連結了各方資源,製成了基隆特製的地方柚子酒款,讓地方的食農文化,在危機時刻以嶄新姿態重生。
(楊雅萍笑稱自己是思想的過動兒,總是有很多點子跑出來。在柚子滯銷期間,開發出了一款屬於基隆在地的柚子酒。來源:黎育如)
(楊雅萍笑稱自己是思想的過動兒,總是有很多點子跑出來。在柚子滯銷期間,開發出了一款屬於基隆在地的柚子酒。來源:黎育如

對文化的堅定與勇氣 看見自己真實的樣貌

經營獨立書店讓楊雅萍養成了「多工」的特質,為了替小書店找資源,她學會了很多寫計畫、標案、接案的斜槓能力,生活雖然充滿不定,但她也樂觀的說「 8 年了,經歷過的事,打不倒你的都使你更堅強!」
楊雅萍回憶起疫情期間,實體店面落入蕭條的那段日子,卻有一段暖心的經歷持續帶給她勇氣。她說當時基隆八斗高中的老師帶著一群學生來逛書店,幫每個人買飲料、讓每個人在現場看書,學生看完書後,老師竟然自掏腰包幫每個學生挑的書結帳,老師說是想要支持實體書店能撐過這段時間,持續經營下去。
楊雅萍感受到的這股「勇氣」,其實也漸漸從見書店擴散至基隆其他地方。像是基隆在這幾年間也開始出現了 1、2 間獨立書店,有些書店主也會來請益見書店,他們就像攜手並進的行業,像是現在魚曰二手書店就還存活著,「見書店的行動或許帶來地方一些勇氣吧,即使沒有書業相關背景,也可以從我們這邊得到一些能量,知道這可以是一個選擇。」
(見書店的二樓一隅,在獨立書店的空間裡打開了各種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也給了更多文化人不一樣的勇氣。來源:黎育如)
(見書店的二樓一隅,在獨立書店的空間裡打開了各種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也給了更多文化人不一樣的勇氣。來源:黎育如
而回歸到見書店本身,楊雅萍感受最深刻的仍舊是「勇氣」也讓她在這間獨立書店裡,看見了自己的模樣。「會發現自己為了文化,會有很多堅持,甚至要懂得拒絕誘惑。」她說其實不乏資源想要讓見書店吸引更多觀光客、或是異業結合的合作邀約,在她心裡資本與文化是不衝突的,但是文化若要轉譯變現、變得太著重數字,反而會走上歧異的路,所以她也在過程中時時探問自己「想要的文化究竟是什麼?」讓她堅信在當代資本結構中,文化也有另一種可能。(同場加映:傳統書店的華麗轉身——紐約書迷聯合小店,用 3 招力抗亞馬遜
全文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書業黃昏裡的勇氣:「見書店」在逆勢中打開文化空間與對話!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