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文:劉芮菁
在捷運北投站下車後,沿著蜿蜒的巷弄,一間掛著「山峸二手書店」門牌的紅磚老屋映入眼簾。門口的舊書與復古桌椅,看似隨意堆放卻不失秩序。推開貼滿活動海報的紗門,各類書籍在層層疊疊的架上陳列。仔細一瞧,會發現這些書櫃都是舊傢俱、舊道具裝修而成,飄散著紙本書與木材交織的香氣。書牆一角,擺放了附近烘焙坊特製的硫磺圖樣小蛋糕,足見書店與在地商家的密切合作。
用舊道具打造店內空間 書店、酒吧、劇場複合式享受
深入店內,是個名為「舊城劇場」的空間。這個不到 30 人的小房間,時而是劇場舞台、時而是講座、展覽或市集。在這裏,藝術科系的學生們可發表作品,不同議題可刺激討論,儼然是北投最活絡的思辨沙龍。劇場後方,一個由劇場道具改裝成的酒吧靜靜佇立。供人深夜小酌。更有趣的事,從舊城劇場一隅的樓梯往上走,還有個漫畫閱讀區。僅 5 元租金就能隨性享受漫畫時光。
由舊道具裝修而成的店內陳設,讓山峸二手書店充滿濃濃的懷舊風情。書店負責人王政中就是個念舊的人。來自基隆的他,其實已經在北投生活十餘年。大學就讀北藝大劇場設計系,畢業後又留在北藝大工作,多年下來,他對北投的地景、街道暸若指掌。北投已經是王政中的第二個家。「北投對台北市來說比較郊區,在這邊速度比較慢,大家節奏不會那麼趕,從捷運站出來,你抬頭看是看得到天空。然後看山很近,離關渡平原也很近。自然景觀和營造出氛圍,讓大家覺得很適合居住。」在訪談中,王政中流露著對北投的感情。在多年的生活經驗下,也促使他思考,能為北投做些什麼。
讓書店成為媒介 串連藝術科系學生與在地居民
最早,王政中注意到北投因鄰近的高中大學,有很多藝術科系的學生。但遺憾的是,這些創作者畢業後多半離開北投。另一方面,一般民眾來說對「藝術」仍抱持著距離感。似乎來求學的人和住在當地的人,是沒有交集的。因此王政中和夥伴們開設了「山峸」這間複合式書店,就是想擔任居民與學生之間的橋樑。
王政中覺得,「藝術」其實離生活並不遙遠,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電影、串流影音平台,都是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之一。他也認為藝術可以帶給人們有更多思考。如果藝術在人類社會中缺席,會讓思考變得狹隘,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想透過書店,拉近民眾和藝術的距離。
不只是泡溫泉 山峸書店發掘北投的文化底蘊
而且,北投因開發較早,留下很多歷史文物,例如新北投車站、溫泉博物館。就連「山峸」承租的屋子也是間百年老屋。觀察到北投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王政中也希望以書店作為基地,將藝術科系學生、在地居民和文化活動串聯起來。
之所以選擇「書店」,除了因為王政中的對閱讀的興趣,也是基於「書店」可海納百川的特性,讓不同類型的人在此交會。
「書店剛好是一個很中性的角色,有很多討論議題的方式。不管個人或單位,書店都是有機會交流的場域,推廣需要被關注的議題。」王政中說:「所以書店辦活動或接觸不同類型的人,都是希望讓地方的人、想要了解的人走進來。」
響應倡議團體 書店提供免費生理用品
例如,王政中注意到小紅帽基金會倡議月經平權的議題,因此在書店的洗手間擺放免費的生理用品,旁邊放個小零錢箱,讓支持的人可以投硬幣贊助。後來,他發現免費的生理用品被拿光,零錢箱裡還有錢,於是用這筆錢「補貨」購入新的生理用品,形成友善的循環。
現在「山峸」被列入小紅帽基金會的「月經友善地圖」上。在王政中介紹下,也有民眾認同此倡議,捐贈不用的生理用品。偶爾也會有急需生理用品的民眾前來,因而認識書店。
各種議題都可以在書店發生,讓不同領域的人產生連結,是書店最大的魅力。「這些事情不是書店才有辦法做,可是書店是個開放的空間,你進來就盡量看,看到喜歡就買。也因為書店是開放性空間,或許這樣議題的倡導就更直接。」王政中說。
以劇場專業出身,王政中更將書店打造為劇場舞台,每年舉辦「北投小戲節」,串連在地店家作為演出場館,在北投推出一系列的劇場表演、電影放映會、市集活動。甚至,王政中和夥伴們發揮各種跨域合作,將劇場搬到新北投車站,甚至溫泉飯店裡。
跨域合作:山峸書店把劇場搬到溫泉飯店
今年,「山峸」就與北投老爺酒店合作,在客房舉辦桌遊式互動劇場,並和飯店業者合作推出住宿套票,讓客人入住兼看戲。其講述的故事背景,正發生在 1970 年代北投溫泉飯店裡。在王政中的努力下,北投居民漸漸認識「山峸」,店裡的回流客人越來越多,居民會知道那個車輪餅攤後面巷子裡有間二手書店,高中生還會來向王政中諮詢科系選擇與學涯建議。
王政中分享,曾有個住在附近的女學生,受到「山峸」吸引,主動說要來書店幫忙。後來王政中發現她是「聽團仔」,就請她整理二手 CD、錄音帶,過程中也可以在店裡播放喜歡的歌。如今,「山峸」在北投已扎根5年。從居民的認可到觀光客的造訪,顯示「山峸」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文化聚落,牽動著在地人與外來學子的交會,讓藝術融入生活。
準備好迎接 2025 超高齡社會了嗎?讓我們一起從個人、職場與社會準備度 3 大面向,探討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 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