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Photo Credit: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在都市裡也能擁有自己的小菜園?近年日漸發展的「都市農耕」不僅能提供新鮮、健康的食材,更能培養我們的環境意識,促進社區永續發展。不過具體來說該如何推動?如何讓居民共同參與?本文將帶您走進豐原安康綠厝頂,一窺實踐都市農耕的經驗與學習。
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都市農耕」這個概念,近年在台灣透過許多民間社會團體的多元實踐經驗,逐漸成為都市型社區營造的顯學,若配合參與式設計、互助共好的概念,甚至能發展出一套社區經濟方法,近年也成為地方政府各局處的業務措施,結合環保、有機、健康保健等議題,和學者、農業職人、和各領域的民間單位共同發展出都市農耕的實作方法。
台中市許多社會住宅基地在興建之初,就根據建築條件規劃了不同形式的都市農園,現在已入住的豐原安康社宅和大里光正社宅,已經各有一座「綠厝頂」正在運作,目的便是希望讓住進社宅的居民,都有機會成為都市農夫,而且和鄰居有更多的交流機會。然而,都市農園不是單有空間條件就會成功,關鍵在於「如何讓社宅居民主動參與打造農園,學習種植知識並且開始互動交流,甚至互相幫助」
如同每一個菜苗要長大,都需要肥沃的土壤、足夠的陽光和水,以及農夫付出時間進行妥善的照顧一樣,社宅都市農園的社群,也需要一步一步經營和擾動,才有機會打造出一個居民自主營運的開心農場。本文將分享豐原安康綠厝頂的農園社群的發展歷程,過程中有令人興奮的成果、也有令人挫折的挑戰,希望這些實踐經驗能夠化作養分,對未來推動社會住宅農園有更多幫助。
(豐原安康綠厝頂,棚架和夜間照明都是居民一同搭建而成。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豐原安康綠厝頂,棚架和夜間照明都是居民一同搭建而成。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為什麼會有豐原安康綠厝頂計畫?

豐原社宅在入住初期,就先規劃了 96 個單位的培養盆提供給居民認養種植,每個月只要付出象徵性的 10 塊錢,就能開啟自產自收的種菜生活。可惜的是,雖然配置了這樣的空間條件,但一開始大部分的居民過去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不會種菜、或不是特別有興趣,加上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要照顧,在被動等待的情況下,認養的狀況並不如預期,入住前 4 個月只有登記少數 4、5 個單元,而且都沒有開始種植,農園慢慢長草、沒有原本期待的生氣蓬勃樣貌。
面對這樣的情況,住宅處也積極和共好促進團隊好伴社計討論對策,雙方都認為美好的制度需要「輕推」一把,與其只是辦一次性的社區活動,不如嘗試建立一套可以延續的農園運作模式。於是,我們開始招募對農園有興趣的社宅居民,形成一個農園社群,共同照顧屬於社宅的「公田」。(同場加映:擔心食物不夠?瑞士飲食新潮流,讓都市陽台變菜園
(豐原社宅規劃培養盆提供給居民認養種植。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豐原社宅規劃培養盆提供給居民認養種植。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透過居民參與,找到一個共同的挑戰目標

我們先找了豐原在地、也在台中各棟社區大樓有經營都市農園經驗的專業老師來協助我們評估農園的狀況,大概知道我們需要調整培養盆的配置來吸收更多日照、也要更換成較肥沃的土壤以及準備基本的耕作工具。由於多數居民都是第一次種植,老師也建議我們從菜苗開始養,並且種植容易照顧、且 30 天內就能收成的作物,先累積一點成就感,才有足夠的動力堅持下去。
第一批有興趣加入農園社群的社宅居民約有 6、7 位,其中有 3 位有種植經驗,其他人雖然從來沒有種過菜,但是希望和更多鄰居有交流機會,也對學習農園知識有興趣。我們和這些居民開了一次社群會議,因為「打造農園」實在太過抽象了,多數人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參與,所以在那一次會議中,我們輪流讓每一位居民發表自己對農園的想像,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種的菜苗種類,然後一同設定了「下個禮拜的聚會我們一起來搭棚架、並且種下第一株菜苗吧!」的目標。因為只要有明確時間、交代具體要做什麼的方向,就可以讓每一個居民有「一致的想像」,甚至能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經驗或專長能扮演的角色,這個過程能讓居民對打造農園有一種期待,有了期待,下一次他們就會再來。
(居民共同開會,分享對農園的想像。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居民共同開會,分享對農園的想像。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一起動手做,就會有更多認同感

到了約好一起搭棚架的那天,我們先讓農園老師講解一次關於搭棚、鬆土、換土、種苗、澆水的方法,然後開始分工進行作業,有的人出力幫培養盆搬家、有的人開始換土,棚架也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搭建起來。活動原本只設定 2 個小時,但大家忙得不亦樂乎,都自發性地留下來,希望能夠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我們選了高麗菜、蔥、韭菜、白菜、萵苣等菜苗,種植在 48 盆「公田」裡,公田的意義,就是由社區的夥伴共同維護,成果也會優先分享給社區的所有鄰居。所以這些居民願意付出時間和心力投入,真的難能可貴。
(居民分工協力,打造屬於社區的農園。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居民分工協力,打造屬於社區的農園。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還記得我們種下第一株菜苗的時候大家齊聲歡呼,隔一天就有人傳訊息在群組說:「欸我覺得菜苗長大了!」其他人邊笑邊回應:「哈哈哈哈哈,哪有這麼快啦!」我們不知道菜苗是不是真的在一天中長大了,可是這代表這些農園夥伴已經把菜苗當作「自己的孩子」,愈看愈可愛,希望他們一暝大一寸。
(農園夥伴一起種下第一株菜苗。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農園夥伴一起種下第一株菜苗。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第一次收成、第一次共享的興奮與驕傲

經過社群夥伴的努力,我們終於在種植一個半月之後迎來第一次的大豐收,那一天老師教導大家不同作物的收成方式,然後大夥兒就帶著各處搜集來的袋子,開始進行收成。每個人都很開心,期待將成果分享給更多人,當時的心情真的就像那首歌唱的:「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
為了將公田的收成回饋社區,我們和樓下的進駐單位伊甸社福基金會合作,因為他們每週都會帶社區長輩共餐,而且是從備料買菜到後續洗碗收拾的深度參與過程,所以我們就將收成分享給伊甸、或是邀請參與共餐的長輩上樓一起採菜,這樣一來,「樓下的社區長輩」就能吃到「自家社宅樓上種的」有機蔬菜,這種互惠共享是非常美好的事
(居民共同迎來第一次的大豐收。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居民共同迎來第一次的大豐收。來源: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

每天都要上樓照顧,分工變成一大挑戰

都市農園的經營,也不是搭好棚架、種下菜苗就結束了,這些美好收成的背後,也有許多摩擦與掙扎。老師交代每天早晚都要巡一次菜園、視情況澆水,加上是全有機無農藥的種植,所以也要定期抓蟲,我們也約定大家要共同寫照顧日誌,交換照顧進度,所以農園的照顧其實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社群的成員多數白天都要上班,只有一、兩位家庭主婦白天會待在社宅,但他們也都各自有小孩有照顧。一開始靠著熱情,大家分工合作都沒什麼問題,但隨著時間拉長,開始發現有些人只會澆水、有些人不敢抓蟲、有些人真的沒時間上樓、夜間照明也不足......種種情況造成工作量、參與度不均的情況愈來愈明顯,社群內部也起了一些爭執。畢竟大家都不是為了自己要收成、而是為了讓整個社區都能分享,即使公田的運作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之上,但不公平的投入程度,成果卻是平均共享,讓投入較多者開始對疑似「搭便車」的人產生歧見,若沒有即時解決,久了可能會動搖後續參與的意願,也不利長遠經營的發展。
不過,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讓居民自主經營,就不適合由好伴或住宅處等「外部角色」來擔任和事佬或主要發動者,因為這樣會造成其他成員的依賴,也會喪失居民在社群內的主體性,所以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持續陪伴這些社群夥伴,盡力協助他們進行討論,若能凝聚共識自然是好事,但若持續存在差異,這也是社群發展的可能樣貌,我們不用強求一個「圓滿」的結果。

社群發展不是一蹴可及,期待下一次豐收

經過第一期的收成分享,以及社群成員之間的運作摩擦,我們和夥伴共同討論了農園現在遇到的問題,分別是:
  • 人手不足、農園知識不足(大家只挑自己喜歡/會的事情做)
  • 沒有固定的分配機制和方法
  • 實體溝通機會不多
  • 工作紀錄交接、標示不清楚
  • 野心太大,公田盆數太多
  • 工具維護或保養未妥善
  • 燈光不足
  • 堆肥待處理
這些都是珍貴的實務經驗,我們很開心第一期參與的社群夥伴願意回饋自己的想法,這有助於農園後續的發展,會讓我們做得更好。當然,列出這些問題之後,也不能只是等著「外部單位」來解決,一定要有社群夥伴主動願意帶領大家討論、並且找到方法改善,好伴則是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唯有如此,社群的自主運作才有可能發生。若沒有這樣的潛力居民也沒關係,我們就讓公田社群休息一陣子,不一定要勉強運作下去。這段時間反而有幾位社群夥伴開始認養自己的私田,也會分享自己的收成給鄰居、或是在頂樓交換種植心得。整體來說,屋頂農園的運作比起一開始更生氣蓬勃,交換、互助也有在發生,至少有達成基本的目標。
豐原的公田在休息了半年左右之後,現在開始有社區種子從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出發,小規模的帶領其他鄰居一起種植,也成立一個線上社團,邀請包含大里社宅,有參與的綠厝頂種植的居民一起來曬菜、分享種植經驗。要打造社宅的都市農園、經營一個能持續運作的居民社群從來都不容易,但它仍然在用不同的方式發生,我們一起期待下一次的豐收吧!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

文章標籤

  • 臺中共好社宅:打開對居住的想像

    臺中共好社宅:打開對居住的想像

    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臺中共好社會住宅以「共同好好生活在一起」為宗旨,透過公共空間營造、共好夥伴服務等面向,帶給社宅居民與周圍鄰居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期待成就任何人都能安居的城市。

    臺中共好社宅與社企流共同策劃專欄,收錄發生在社會住宅中的生活大小事,透過分享 3 大主題——【社群事】社宅居民的生活體驗、【社宅事】入住到搬出的社宅旅程、【社區事】社會創新服務亮點,讓我們在房價高漲、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一同從社宅共居樣貌中,發現更多生活靈感,為日常注入交流、創新與多元共融,更有意識地去創造理想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