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天下/文:蔡黛華、方常均
介紹瑞士的飲食新潮流前,先來看一個「古巴蜜蜂」的故事。
古巴有 4 千多戶小農場,每年生產 150 萬噸有機蔬果,這些蔬果完全沒有使用殺蟲劑、除草劑或化學肥料,主要賣給住在農民附近的社區。這樣百分之百的有機植物,是各個工業富裕大國夢寐以求的理想產品,為何卻只在這個加勒比海小島國上才能成真?
1962 年起,美國對古巴採取嚴格的貿易制裁,導致古巴只有蘇聯這一位貿易朋友;只有蘇聯賣給古巴石油、殺蟲劑、除草劑及化學肥料等物品。
到了 1990 年,古巴連蘇聯這個最重要的國際盟友都失去了,領導人 Fidel Castro 開始大力推廣有機種植方式,以避免饑荒。過去數十載,古巴科學家及農夫致力研發出最天然的種植方式,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
而今,全世界的昆蟲都面臨過多農業化學品而死亡,古巴卻因禍得福,保有了最自然的環境,也讓蜜蜂在這個國家存活下來,繼續擔任環境保護大使。現在的古巴,生產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無農藥且有機的蜂蜜,成為有機農場的典範。
有機農業也在瑞士的有機農場盛行開來。從飲食回歸天然,已是瑞士當前最大的食品潮流。
瑞士的飲食潮流
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過去 20 年,品嘗外國美食已經成了現代生活的方式之一;人類不只喜歡旅遊,足跡踏遍全球,就連餐桌上的一小口食物也可能遠從千里而來。
但隨著環保意識高漲,人們開始重視食物上桌前的碳足跡。一向以高消費力搜羅全球美食的瑞士,消費者也開始選擇本地食物、支持本地農業、減少食物跨境運送過程中的碳排放。
趨勢一:散步順便逛的在地小農鄉間小攤
瑞士鄉間的農地旁,常有當季盛產蔬果花卉的小攤;各式新鮮收成的作物、果醬與沾醬、肉品、乳製品等等,都能與農夫直接購買。這類的小攤通常是無人商店,棚子或小屋裡擺放著一份一份的當季水果或蔬菜,路過的人投幣付費後可以帶走。
夏、秋兩季是農產品盛產期,選擇多元;人們在鄉間健行時,就買上一些食物,繼續前行。
減碳,從入口的食物做起。
趨勢二:瑞士地瓜與西班牙地瓜同台
過去,超市裡非洲或中南美洲契作的農產品,是 20 年來架上的常客;一條普通大小的地瓜,就要新台幣 60 元。
現在,瑞士農夫也開始種植多樣非原生種的農作物。
以地瓜為例,因其需要溫暖氣候及沙質土壤,原以美國、西班牙等地進口為主;近年秋季時,超市也可見到瑞士生產的地瓜。地瓜甚至躍上瑞士傳統食譜,以取代馬鈴薯成為搭配國民美食「烤起司」(Raclette)的配料,成為一種「有何不可」的新潮美食。
趨勢三:都市植栽,陽台就是舒壓餐桌
而 2020 年起,受疫情影響,本國糧食能否自給自足再度成為全球話題。
瑞士國土面積小(約和台灣一樣大),耕地有限,利用都市間的小空間來簡單種植作物,在疫情中也成為一股市民風潮——種花,不再是陽台的專屬。
將陽台整理出一塊小園地,從香料開始,舉凡蔥、蒜、迷迭香、羅勒等等常見廚房香料,到小番茄、小蘿蔔、覆盆子、草莓等等小型作物都能在陽台種植。在疫情中增加了食物來源,接觸土壤、等待開花結果的過程中,也減輕了居家辦公與在家自學所帶來的無形壓力。
自家有庭院的瑞士人,更是常用自家廚餘的堆肥,生產出有機肥料,在下一季播種前,直接利用上一年廚餘生成的有機肥料,達到物質不浪費的循環。
這波都市栽種潮受疫情推波助瀾,從 2020 年到 2021 年持續增長。
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表示,未來 5% 至 10% 的食物都將來自城市;都市植栽也帶動了新的經濟與科技,為都市植栽所發明與設計的商品也推陳出新。蘇黎世公園處的花圃已對市民開放,可購買回家栽種的小盆栽;官方的推動,更有助都市植栽發展。
趨勢四:深入教育,孩子也親手種
在自家種蔬菜的瑞士人,也讓孩童幫忙採收作物,了解植物原本的模樣。為讓小孩學習書本以外的實作經驗,瑞士的小學,若校地允許,常會規畫一區做為菜園,讓小學生輪流種植一株屬於自己的蔬菜;蔬菜收成後,便成為學校午餐的佳餚。
作物和傳統菜餚間有著不能分割的關係,唯有讓孩子親自動手,才能在日升月落的四季推移中,看見大自然生命的成長,同時思考:受限於自然條件,哪些才是瑞士原生的作物?我們為了吃一道外國美食,產生了多少碳排放?
在科技突飛猛進的現代社會,人們需要再度回歸深入生活的自然教育,在眼見為憑的經驗裡,改變消費習慣與思考模式,從飲食習慣改變未來。
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全世界都在談永續,但它究竟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10 分鐘測測看你的永續素養等級,還能免費兌換多項好禮!
>>> 前往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