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青年:永續行動故事
嘉義市政府近年推動青年政策,搭建「有事青年」政策品牌,以多元培力、職涯就業、創業扶植、創新孵化及公共參與為核心。自 2020 年開始舉辦行動競賽,鼓勵青年探索議題,導入設計思考方法,更連結導師陪伴制度引領青年,行動在嘉義落地實踐,產出許多亮眼成果。此專欄收錄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 10 組參與者之行動歷程,他們紛紛從自己關注的議題、擅長的領域著手,在守護環境永續、推進社會共融與打造兼容職場 3 大面向上擴大影響力。
專欄文章
(6篇)下班後,開啟你的永續副業!一探工作者的影響力日記
社企流/文:蘇郁晴
比起追求穩定的薪資與工作環境,當代青年更加追求生活意義感與自我實現,越來越多人選擇投身關注永續的組織貢獻所長,亦有不少人利用正職的下班時間,開始他們的「永續副業」,探索更多發揮影響力的可能。參與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的李翌玄和魏毓汝便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將工作專業與個人熱情結合,逐步為他人的生活帶來正向影響。
李翌玄開 Podcast、寫文章分享永續職涯,助青年找到理想工作
李翌玄在 2023 年大學畢業後計畫投入永續相關工作,卻發現求職過程面臨資訊不足、職缺難尋的困境。「由於永續在台灣是一個相對新的領域,網路上較難找到相關資料和前輩的分享,讓當時的我難以掌握這個領域中的工作選擇。」這使得他歷經多次面試仍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直到半年後才如願成為一名化學工程師。
有感於尋找永續相關工作的不易,李翌玄決定在工作之餘透過多元管道分享永續職涯經驗與相關新知,他推出了 Podcast 節目「續幕」,並在網路上撰寫文章,致力幫助更多人順利進入永續職涯。隨後,他參加了嘉義市政府主辦的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希望在專業培訓和輔導下逐步聚焦目標並擴大影響力。
儘管需要善用下班時間來構思專案,經常面臨時間和精力不足的挑戰,但回顧這為期 3 個月的計畫,李翌玄認為收穫良多。他回憶起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參與者的開學小聚,這讓他認識了許多關注不同永續議題的朋友,彼此交流並相互鼓勵。
這個計畫不僅提供了資源與支持,還幫助他進一步釐清自己想做的事。他說:「最初我的 Podcast 是想到什麼主題就錄什麼,但在參加計畫後,我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了解更多人的共同困擾,能更聚焦地推出系列內容。」
目前,Podcast 節目已累積超過 30 集,且不重複收聽次數達 6 千次以上,Medium上的文章瀏覽量也超過 2 萬。同時,他們還舉辦了 3 場針對永續職涯求職者或對此有興趣的工作者的線上交流會,並收到了大量正向回饋,參與者表示,透過交流認識到更多永續領域的工作者,對永續職涯的想像更加清晰。未來,李翌玄希望將收集到的求職者問題撰寫成更多文章,並集結成冊,出版一份永續職涯求職指南,讓想加入此領域的青年不再為查找資料感到困惑。他也希望能號召曾獲幫助的人再次分享資訊,建立相互支持的正向循環。
魏毓汝攜手森林療癒師設計綠地散策,為需求者提供舒壓解方
關注心理健康議題的魏毓汝從研究中發現,現今有 82% 的工作者面臨中至高度的心理健康風險,16% 的民眾曾經有自殺想法。隨著生活壓力日漸增加,情緒抒壓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基於此,她希望能善用嘉義市內豐富的公園資源,並結合台灣森林保健學會森林療癒師的專業知識,向大眾分享森林療癒的方式、散策路線及生態保育的相關知識。「我想著重在城市中的綠地,讓森林療癒成為日常,不讓有需求的人非得跑到深山才能獲得療癒效果。」魏毓汝說道。
她以「嘉義森林療癒散策」作為提案參加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為何選擇嘉義作為起點?她解釋:「嘉義是全台公園綠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且提到嘉義,大家立刻就會想到阿里山,因此嘉義非常適合推動這項活動。」本身在台北就職,推動此計畫常常得南北兩地跑,但卻不曾澆熄她推動療癒解方的熱情。起初,她計劃涵蓋整個嘉義市,設計一份能進行五感體驗的公園散步地圖,但在經過計畫中的設計思考課程與導師諮詢後,她學到「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決定先從嘉義樹木園開始測試並進行優化。
魏毓汝與森林療癒師共同打造嘉義樹木園森林療癒散策活動,吸引了眾多民眾參與。活動中,參與者透過客製化的散步地圖,在森林裡尋求心靈的平靜。然而,一位參與者意外發現,過度依賴地圖反而增加了心理壓力。這個寶貴的回饋促使魏毓汝與嘉義樹木園進行下一步合作,盼將地圖資訊轉化為實體路標,讓參與者能更自由地探索森林。亦有參與者在活動結束後紛紛表示,期待這樣的療癒體驗,可以擴及到嘉義的眾多公園中,顯見活動獲得參與者的高度讚賞。
回顧整個計畫過程,魏毓汝認為最大的收穫是讓她腦中的想法有機會落地實行。「我比較擅長策略規劃,這次計畫教會我們 MVP 的概念,讓我們有勇氣開始行動,並且真正接觸到目標受眾,進而了解他們的需求並做出相應調整。」她說。
下班後,展開你的永續行動!
如果你也是時間與精力有限,但仍希望為自己關注的議題盡一份心力的上班族,不妨參考李翌玄和魏毓汝的行動案例,從你有感的議題著手,結合個人的專長,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展開永續行動!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點燃青春的永續火花!新手創業家助力青少年探索未來
社企流/文:李孟蓁
面對生活周遭的問題,許多人願意起身改變,更有不少青年透過創業,將關注的議題化作個人事業,投入更高的承諾與時間,從零開始打造組織或建構商業模式。在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的參與團隊中,「SoundCore」和「影響力編輯室」正是剛踏上創業旅途的隊伍,前者透過教案設計,帶領青少年探索自己的興趣與職涯,從中建立自立能力;後者則激發青少年對周遭議題的關懷,並輔導他們透過短影音創作,提升在新媒體時代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些剛起步的團隊,正用他們的熱情和創意,逐步實現心中的理想。
打造冒險方案開啟英雄之旅——「SoundCore」助力青少年自立發展
由黃卓為、吳芝儀、陳加晏、鍾佑林組成的「SoundCore」團隊,在學生時期投入安置機構服務,陪伴資源匱乏、缺乏適當學習機會的青少年成長。此經驗啟發眾人希望能持續提供青少年自立發展服務,因此,他們參與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從打造青少年服務開始,蓄積能量成為立案組織。
SoundCore 意指「聽見核心」,團隊期待「讓每個青少年透過自己的力量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此願景下,他們以提升青少年自立能力為目標,設計一套課程教案,透過一系列的活動,帶領青少年進行職業體驗與生涯規劃,並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測試、訪談目標服務對象,持續進行教案優化與服務 SOP 建立。
在訓練青少年自立的過程中,令團隊印象深刻的是,本來擔心青少年們在執行自己撰寫的計畫書時會不知所措,沒想到他們的認真態度超乎預期,且會希望把課程中習得的技能與思考方式應用於未來的生活。看到自己設計的教案對學員們產生具體的影響,也讓團隊相當感動,黃卓為分享:「生命其實自己會長大,關鍵是如何幫助他們走在自己想要且正確的道路上。」
而在 10 月舉辦的「青年永續 LAB」成果展中,SoundCore 將平時在校園推廣的冒險體驗課程帶入公共場域,讓不分年紀的公民皆能體驗,參與者回饋道:「冒險體驗的設計很有趣,感覺可以發展成一個大型的社會行動!」
培力青少年媒體素養——「影響力編輯室」製作嘉義永續 Playlist
長期投入社會議題倡議,具議題行銷、資訊設計專業的鄭伃倢與翁群翔,於 2023 年組成「影響力編輯室」,致力提升媒體內容專業度、解決假新聞辨別不易、重要社會議題難以傳散等問題。影響力編輯室目前以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以時下流行的短影音為媒介,帶領青少年培養正確搜集資訊、辨別訊息來源、製作高品質內容的能力。他們期待,藉由推廣知識獲取與輸出的方式,改善台灣公共議題的討論環境。
正準備申請為非營利組織的影響力編輯室,參與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以嘉義為服務驗證的首座場域,透過舉辦 3 日工作坊,培育在地學生針對嘉義具永續精神的場域、職人進行資料搜集、產製影音作品,打造一份「嘉義永續 Playlist」,一方面回應組織培力青年的目標、一方面也為嘉義永續特色做推廣。
以有趣的方式促進大眾關注、討論嚴肅的議題是影響力編輯室的強項,除了帶青少年製作兼顧趣味與深度的短影音外,他們藉著成果展的機會,在嘉義中央廣場中,開設一堂迷因圖製作小教室,以輕鬆的課程,引起來自不同背景的工作者齊聚、熱烈交流,在一小時內透過討論,創造出令眾人會心一笑的迷因作品,「原來,溝通嚴肅的議題也能這麼有趣!」
未來影響力編輯室不只希望培養青少年對媒體運用的獨立思考與表達能力,亦希望與專業知識工作者合作,推出更多高品質的創作,打造優質的媒體環境。
跨出關鍵一小步,開啟無限可能
無論是 SoundCore 或影響力編輯室,在此次競賽中,皆以促進青少年「思考」為出發點,衍生出一系列的服務,並規劃未來推廣至全台灣。
談到這次參與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的經驗,SoundCore 團隊表示本次培訓相當精實,且媒合的業師提供適切的幫助,讓團隊更能掌握青少年的喜好,對症下藥;影響力編輯室則分享,在此次活動中嘉義市政府與社企流提供的資源與協助,讓團隊能跨出「關鍵的一小步」,雖然行動仍在萌芽階段,但對青少年的生命成長軌跡、創業團隊的後續推動工作、以及台灣整體社會的永續發展,都將帶來良好且深遠的影響。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打造循環體驗、復興磨石工藝——看新世代如何用創業力轉廢為寶!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年眼見社會和環境問題加劇,決心透過創業,投入時間與精力,為永續發展貢獻己力。嘉義市政府發起「有事青年行動競賽」正是為了支持這些懷抱理想的青年,提供他們發揮的舞台。在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中,許文薇、王蕾雅和陳雨蘭和楊文浩等青年創業家,分別以獨特的創意,投身創業超過 4 年的時間,為循環經濟和文化傳承做出貢獻,展現了新世代的使命感與行動力。
ei studio 擔任「循環互動體驗供應商」,讓大眾感受塑膠再造的魅力
設計背景出身的許文薇與王蕾雅,在大學時期便開始關注永續議題。許文薇回憶:「當時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做設計,每次完成後都驚覺身邊怎麼累積了那麼多廢棄物。」為了更加了解這些問題,兩人前往英國攻讀相關科系的研究所,並拜訪了來自荷蘭的循環經濟組織成員。返台後,她們於 2020 年創立了「ei studio 」循環工作室,並自掏腰包購置碾碎機、射出機等設備,將塑膠垃圾再利用,透過設計專業將它們轉化為簡約的日常用品。
然而,許文薇與王蕾雅將大量時間投入在研究與組裝機器,卻忽略了如何對外溝通永續理念,也缺乏能讓工作室長期運營的商業模式,這讓她們的推廣之路面臨困境。因此,她們參加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希望藉助業師指導與專業課程,釐清團隊目標和未來方向。
回顧這 3 個月的計畫,透過導師引導與建議,兩人決定將組織定位為「循環互動體驗供應商」,並即將與企業展開合作。許文薇與王蕾雅表示,除了導師資源與設計思考等課程的支持,這個計畫幫助她們整理出最想做的事、排列優先順序,並督促她們持續前進。更重要的是,她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讓更多人看見她們的工作,並促成了更多潛在的合作機會。
Good Form 為磨石子賦予創新應用,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
同樣來自設計背景的陳雨蘭現居嘉義,深受老屋中的磨石子地板吸引。她發現,源自日治時期的磨石子工藝因產業沒落、傳承困難等因素,正逐漸消逝。「許多人覺得它總是看起來老舊,但其實只要重新配色,它也能煥然一新。」秉持著對工藝傳承的熱愛,她在 2017 年成立了「Good Form」,與夥伴楊文浩一同展開「磨石計畫 Terrazzo Plan:剛剛好的生活物件」,為這門古老技藝尋找創新應用,讓它融入現代生活。目前,Good Form 推出的磨石系列產品包括燈飾、杯墊、盤子等,並提供客製化服務,為企業、學校等團體設計專屬產品。
當看到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聚焦於永續議題時,陳雨蘭毅然決定提出提案。談到磨石子與永續的關聯,她解釋道:「磨石子的製作其實是利用大理石削切後的邊角料,再融合水泥製成的新材料。」
已具創業 7 年的經歷,這次計畫仍讓陳雨蘭收獲滿滿。她透過田野調查,深入了解嘉義老屋的文化與歷史,保存磨石工藝的知識,為正在整修的老屋提供技術支持,使這項傳統工藝得以延續。
此外,她也邁出了自己期待已久的一步——在建築的磨石子地板上應用金繼修復技術。她解釋,許多老屋的磨石子地板因年久失修出現裂痕,而金繼修復不僅能修補,還能提升其藝術價值。在這次行動中,陳雨蘭完成了 3 間店家的磨石子地板修復,合作店家都相當驚艷於金繼修復的獨特美感,表示這項技藝讓傳統的磨石子地板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也讓陳雨蘭更加堅信,傳統工藝也能與現代生活結合,創造出更多元的可能性。
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
年輕世代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除了捐款或志工服務,許多青年選擇將熱情轉化為行動,透過創業將自己的理念落實於生活。就如許文薇、王蕾雅與陳雨蘭,他們將關注的議題與自身專業結合,催生出 ei studio 和 Good Form,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用音樂推廣台語、重塑木業在地魂——大學生用創意活化在地發展
社企流/文:蘇郁晴
地方創生熱潮近年於台灣漸成顯學,學生也是活化在地的關鍵角色之一,透過對家鄉文化的探索、亦或是因著到異地求學的契機,而對地方產生認識與認同,他們用多元的行動證明,青年能為地方發展注入活力、推動改變!在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的參與者中,大學生王宜竫與陳柏叡,分別關注台語文化和當地木業,紛紛用自己的行動,一點一滴地努力讓家鄉變得更好。
王宜竫打造台語互動式平台,用音樂點燃年輕人學習熱忱
目前就讀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的王宜竫,曾在工作中與爺奶用台語交談,卻發現由於少用台語,自己的語言能力明顯退步。然而,當她尋找學習資源時,卻無法找到理想的教材。她觀察到,現今的年輕人對台語的掌握度普遍降低,這個語言有逐漸流失的危機,如果沒有合適的學習資源,將更難引發青年的學習動機。於是,她決定打造一個能吸引各界人士的台語教學與交流平台,為想學台語的人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更多年輕人對台語產生興趣,並提高他們的認知。」
王宜竫選擇以音樂和日常生活情境作為推廣台語的媒介,這個靈感來自於她參加中正大學母語音樂祭時的經驗,以及受到英國歌手以瀕危的康沃爾語進行創作的啟發。她相信音樂是全球共通的語言,能成為文化傳承的理想媒介。為了擴大這個平台的影響力並幫助更多學習者,王宜竫參加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在為期 3 個月的計劃中,她明確了行動目標,找出了目標受眾的痛點,並開始展開具體行動。
為了設計更具成效的台語學習活動,王宜竫與當地專家合作,例如訪談洪雅書房的老闆及嘉義台語囡仔社群的創辦人,為她的計畫串聯更多資源。她認為,參加這些活動幫助她解決了資金與人脈的問題,「而且每次上課,我都能學到新的方法,老師和社企流的夥伴們也不斷推動我前進。」
目前,王宜竫正積極籌備互動式網站,並於社群平台上以「潮言搖擺」為名,持續分享台語歌曲及相關資訊,更發起菜市場走讀活動,與大家一起用台語逛市場,獲得不少年輕人關注。
陳柏叡推廣嘉義木業,開啟大眾對在地特色的認識
來自嘉義的陳柏叡,目前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一年級,他將木業作為關注永續發展的切入點。他的起心動念源於對嘉義在地特色的思考,例如苗栗有客家文化、台南是古都。陳柏叡表示:「深入了解嘉義的歷史後,我發現木業的發展與此息息相關,這裡擁有豐厚的木業傳承。」
今年,他以「永續木都,就在我嘉」為題,參加「有事青年行動競賽」。他指出,木建築具備固碳功能,應是更永續的選擇,但因為不耐震與不防火的刻板印象,許多人未能接受,這也導致供應商不願發展。為此,他決定深入推廣木業,透過網站與實體活動提升大眾的認識。
為了實現推廣嘉義木都文化的目標,陳柏叡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林木業知識,並積極與政府、產業及學界人士交流。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與訪談,他掌握了林業發展的現況與困境。隨後,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不僅建置了內容豐富的網站平台,更發起走讀活動,帶領民眾親身體驗嘉義木都的獨特魅力。參與者表示:「認真的介紹和有趣的體驗,讓我們與嘉義木都產生連結。」陳柏叡的努力不僅豐富了嘉義的文化觀光資源,更成功地將嘉義木都的文化價值傳遞給更多人。
回顧 3 個月的行動,陳柏叡認為這段經歷對仍是學生的他幫助很大。「我沒有豐富的相關經驗,是在與老師諮詢後,才一一釐清自己的目標與目標受眾,並讓提案逐步落地。」接下來,他希望持續完成網站,並設計更深入的走讀活動,以擴大內容傳遞的效益,提升行動的影響力。
實踐永續好點子就從家鄉開始
想讓你的點子改變世界嗎?就從家鄉開始吧!正如王宜竫從自己面臨的的問題出發,延伸思考當前台語文化的現況,並設計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像陳柏叡一樣,以家鄉的在地特色為題,思考自己家鄉有哪些特別之處,並以創新的方式加以推廣。只要你能看見問題、採取行動,都能成為推動改變的重要力量。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當青年站上教育第一線——促進跨域交流、培養家鄉認同,激盪更多學習可能
社企流/文:蘇郁晴
過於重視考試成績、偏鄉學校教育資源不足等,是目前台灣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所幸,有越來越多青年願意挽起袖子、帶動改變,以創新解方來回應現況。甫於高中畢業的胡心菱,以及由高中生與大學生組成的團隊「曙光伴行」便是欲推動優質教育的行動者之一。他們參與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聚焦於多元化教育和偏鄉教育兩大議題,從設定目標、分工協作開始,逐步推動教育現場的改變。
胡心菱促進跨領域交流,深入探討教育現況與創新解方
胡心菱在旅居各地的過程中,觀察到台灣的教育問題:「目前的教育制度比較僵化,多數只重視考試成績,讓許多孩子無法自由探索興趣、展現個人特色。」因此,她希望推廣多元化教育,鼓勵因材施教。
在與大學教授和朋友們討論教育議題時,她發現周圍許多人對教育改革有相同的共識,教授也鼓勵青年勇於行動,讓外界看見他們的關注。這讓教育改革的種子在她心中萌芽。隨後,她以發起「Connected 結教」計畫參加有事青年行動競賽,並在 3 個月的培訓中邁出行動的第一步。
目前他們已開辦兩場交流活動,主題涵蓋實驗教育與鄉村教育,吸引了教育工作者、地方創生行動家及學生參與。在分享與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讓與會者獲得新知與新的啟發,也讓胡心菱掌握更多人對教育問題的看法,進一步優化團隊的行動計畫。參與者表示,透過交流活動,讓人跳脫思考盲點,激發更多行動的可能。
回顧整個過程,胡心菱認為最大的收獲的是導師好好星球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張希慈、以及社企流夥伴的陪伴。「起初我們團隊都覺得一定要把所有細節做到完美,才能開始行動,但導師與社企流提供我們『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鼓勵我們先展開行動、再從過程中不斷修正。這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不同想法與需求,也讓外界有機會認識我們。」有事青年計畫對她而言,像是父母、也像是教練,是激發行動的加速器。
「曙光伴行」推出專屬課程,培養國中小學生的家鄉認同感
「曙光伴行」團隊由王新盛、湯宗鎧、林景舟、李晉明與陳尚民組成,他們自幼成長於雲林縣,期望透過創新教育活動,為當地國中小學生帶來多元化課程,同時培養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團隊分享:「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偏鄉孩子較難接觸到各種展覽與營隊,因此接觸多元文化與學習資源的機會較少。再加上他們往往嚮往都市求學與工作,對家鄉不是很熟悉。」
確認要解決的問題後,仍在求學的 4 人希望能獲得專業資源來幫助團隊成長,於是決定參與有事青年行動計畫。在此期間,他們透過設計思考課程,釐清了團隊的定位、分工與目標。「這讓我們從原本較鬆散的組織,成長為更成熟的團隊!」
團隊分享,起初他們常以自己的想法設計教案,但導師 LIS 情境科學教材創辦人嚴天浩建議他們多觀察孩子的反應,思考如何設計更受孩子喜愛的課程。他們從打穀機的歷史、到以台語認識作物,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這樣的課程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吸引了家長和里長來參與交流。未來,他們希望能將這套課程推廣到更多學校,讓更多孩子能夠受益。
除了提升在校園中的影響力,他們也將學習場域延伸到大眾生活中實驗,在「青年永續 LAB」成果展中,他們在嘉義中央廣場實際帶領大眾種番茄,從認識番茄的知識、到親手種下番茄,參與者都能親自體驗,現場吸引不同年齡的人紛紛報名,民眾迴響相當熱烈。
新世代創新行動,激盪更多教育可能
推動優質教育不僅僅是政府和教師的責任,關注此議題的青年也能主動展開行動,為他們所觀察到的問題帶來改變。就如胡心菱號召各界人士共同交流教育現況,而曙光伴行團隊則設計了涵蓋家鄉文化的課程,兩者皆從零開始,逐步展開具體行動,為教育貢獻力量。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青年有事,國家就沒事!」看公部門如何打造行動實驗室,吸引年輕人紛紛來+1
社企流/文:李沂霖
10 月的嘉義相當熱鬧,一群「有事青年」連續好幾天聚集在一起,用音樂、演講、展覽,展現年輕世代的活力與問題解決的創意。「青年『有事』、國家就沒事!」嘉義市長黃敏惠一語道盡年輕世代作為社會改變的關鍵力量,在本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參與者身上,更是展露無遺——有青年想為環境做點事,回收廢棄塑膠再製成可用產品;有青年想為社區做點事,深入嘉義的木業研究後建置網站推廣相關知識。數名青年想為永續發展「做點事」的影響力,正從嘉義出發,擴散至台灣各地。
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為青年開闢實驗場域
嘉義市政府近年推動青年政策,搭建「有事青年」政策品牌,以多元培力、職涯就業、創業扶植、創新孵化及公共參與為核心。自 2020 年開始舉辦行動競賽,鼓勵青年探索議題,導入設計思考方法,更連結導師陪伴制度引領青年,行動在嘉義落地實踐,產出許多亮眼成果。
今年有事青年行動競賽邁入第五屆,鼓勵青年探索議題、勇敢行動、回應社會與創造價值,讓嘉義成為青年的行動實驗室。5 年來,共累積 328 個團隊報名,連結 10 項 SDGs,扶植 102 個青年團隊與創業者,連結 20 個以上影響力夥伴。
如此「有事」的公部門執行團隊,是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處,處長郭軒志提及,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的核心,是擁抱實驗精神、放大行動成果,鼓勵青年勇於將腦中的點子化為實體。
而作為鼓勵青年行動的推手,有事青年行動競賽提供 3 大資源——培力課程、業師輔導與行動支持金,為青年者加速行動、放大效益。更在 10 月盛大舉辦成果展,為青年搭建舞台、曝光其豐碩的行動成果。
「參與競賽給予把手用髒的勇氣,讓我們真的挖到鑽石」
受今年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吸引,紛紛來+1 展開行動的青年們,有還在唸書的學生、已出社會的上班族、還有發展個人事業的創業家,他們紛紛從自己關注的議題、擅長的領域著手,在守護環境永續、推進社會共融與打造兼容職場 3 大面向上擴大影響力。如欲了解本屆行動者的永續實踐內容,可點擊下方報導文章閱讀更多:
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參與者魏毓汝分享,參與行動競賽令他們能真正將行動落地、看見先前不知道的盲點,「參與競賽給了我們把手用髒的勇氣,讓我們真的挖到鑽石。」而在行動的過程中,透過課程訓練、導師諮詢、團隊輔導等資源串聯,也放大了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因為串聯這些專業資源,使我們可以完成更多想做的事,將計畫一點一滴地修正優化,朝理想的願景前進。」
人人都能用的永續指南,助你展開永續冒險
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的成果,展現了青年在推動社會改變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的創意、熱情與行動力,能帶來無限的希望。我們相信,只要有更多「有事青年」,願意為環境、社會做點事,我們的未來將能更加美好。
你也想為永續發展採取行動、貢獻己力嗎?歡迎參考本屆競賽首度推出的《永續冒險指南》,以學生、上班族、創業者 3 種使用者情境出發,提供行動流程與案例故事參考,你將會發現,認識永續、實踐永續其實一點都不難!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