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年眼見社會和環境問題加劇,決心透過創業,投入時間與精力,為永續發展貢獻己力。嘉義市政府發起「有事青年行動競賽」正是為了支持這些懷抱理想的青年,提供他們發揮的舞台。在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中,許文薇、王蕾雅和陳雨蘭和楊文浩等青年創業家,分別以獨特的創意,投身創業超過 4 年的時間,為循環經濟和文化傳承做出貢獻,展現了新世代的使命感與行動力。
ei studio 擔任「循環互動體驗供應商」,讓大眾感受塑膠再造的魅力
設計背景出身的許文薇與王蕾雅,在大學時期便開始關注永續議題。許文薇回憶:「當時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做設計,每次完成後都驚覺身邊怎麼累積了那麼多廢棄物。」為了更加了解這些問題,兩人前往英國攻讀相關科系的研究所,並拜訪了來自荷蘭的循環經濟組織成員。返台後,她們於 2020 年創立了「ei studio 」循環工作室,並自掏腰包購置碾碎機、射出機等設備,將塑膠垃圾再利用,透過設計專業將它們轉化為簡約的日常用品。
然而,許文薇與王蕾雅將大量時間投入在研究與組裝機器,卻忽略了如何對外溝通永續理念,也缺乏能讓工作室長期運營的商業模式,這讓她們的推廣之路面臨困境。因此,她們參加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希望藉助業師指導與專業課程,釐清團隊目標和未來方向。
回顧這 3 個月的計畫,透過導師引導與建議,兩人決定將組織定位為「循環互動體驗供應商」,並即將與企業展開合作。許文薇與王蕾雅表示,除了導師資源與設計思考等課程的支持,這個計畫幫助她們整理出最想做的事、排列優先順序,並督促她們持續前進。更重要的是,她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讓更多人看見她們的工作,並促成了更多潛在的合作機會。
Good Form 為磨石子賦予創新應用,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
同樣來自設計背景的陳雨蘭現居嘉義,深受老屋中的磨石子地板吸引。她發現,源自日治時期的磨石子工藝因產業沒落、傳承困難等因素,正逐漸消逝。「許多人覺得它總是看起來老舊,但其實只要重新配色,它也能煥然一新。」秉持著對工藝傳承的熱愛,她在 2017 年成立了「Good Form」,與夥伴楊文浩一同展開「磨石計畫 Terrazzo Plan:剛剛好的生活物件」,為這門古老技藝尋找創新應用,讓它融入現代生活。目前,Good Form 推出的磨石系列產品包括燈飾、杯墊、盤子等,並提供客製化服務,為企業、學校等團體設計專屬產品。
當看到第五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聚焦於永續議題時,陳雨蘭毅然決定提出提案。談到磨石子與永續的關聯,她解釋道:「磨石子的製作其實是利用大理石削切後的邊角料,再融合水泥製成的新材料。」
已具創業 7 年的經歷,這次計畫仍讓陳雨蘭收獲滿滿。她透過田野調查,深入了解嘉義老屋的文化與歷史,保存磨石工藝的知識,為正在整修的老屋提供技術支持,使這項傳統工藝得以延續。
此外,她也邁出了自己期待已久的一步——在建築的磨石子地板上應用金繼修復技術。她解釋,許多老屋的磨石子地板因年久失修出現裂痕,而金繼修復不僅能修補,還能提升其藝術價值。在這次行動中,陳雨蘭完成了 3 間店家的磨石子地板修復,合作店家都相當驚艷於金繼修復的獨特美感,表示這項技藝讓傳統的磨石子地板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也讓陳雨蘭更加堅信,傳統工藝也能與現代生活結合,創造出更多元的可能性。
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
年輕世代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除了捐款或志工服務,許多青年選擇將熱情轉化為行動,透過創業將自己的理念落實於生活。就如許文薇、王蕾雅與陳雨蘭,他們將關注的議題與自身專業結合,催生出 ei studio 和 Good Form,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