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永續家——在地行動,接軌國際
在極端氣候加劇、COVID-19 疫情爆發等時代背景下,全球對於永續的認可度與討論度持續上升。許多組織、企業、城市皆開始採取行動,回應聯合國所頒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則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
信義房屋與社企流攜手推出《社區永續家》專題,挖掘在台灣各地的社造者,於社區最前線推動永續的故事。我們相信,每個在地行動,無論是陪伴青少年探索職涯、促進社區爺奶身心健康或是復振傳統部落文化等等,都是能讓家鄉變得更好、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

專題文章

1 / 8篇)

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X青年社造行動家:人才與 ESG,是打造永續社區的關鍵

Photo Credit:Melissa Askew on Unsplash
社企流/文:蘇郁晴
台灣在長期面對都市化的發展下,造成城鄉間的差距,也隨著近年來少子化以及高齡化的趨勢下,更加速擴大城鄉的差距,如何重振社區活力、促使台灣邁向永續發展,是全民共同面臨的課題。
為深度了解帶動地方、翻轉偏鄉困境的解方,社企流與長期推動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信義房屋,共同舉辦「社區永續家」線上講座,邀請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以及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等人,以自身經驗分享台灣的地方創生趨勢與實踐案例。
(社企流攜手長期耕耘推動社區營造的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開辦「社區永續家線上講座」。來源:社企流)
(社企流攜手長期耕耘推動社區營造的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開辦「社區永續家線上講座」。來源:社企流)

​陳美伶籲:地方創生非青年的責任,應是全民運動

近年來「地方創生」成為熱門搜尋的關鍵字,也讓沉寂以久的地方展現了新的機會,是人稱美伶姐的陳美伶在擔任國發會主委時期極力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即使在卸任後她仍未停歇這項工作,不僅持續走入地方陪力創生夥伴,還出版書籍《美伶姐與台灣地方創生故事》,更與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等人共同成立「財團法人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盼能藉由基金會的平台,整合地方產業與資源,為台灣帶來新氣象。
首先,美伶姐在論壇的分享中提及「地方創生不等於青年返鄉,不應該把人口負成長、發展不均衡等重擔壓在年輕人肩上。」她說,地方創生是要喚起地方的生命力與活力,留住就業人口、阻止青年外流,這應該是一場全民運動、不分年齡要攜手共創。若青年主動願意返鄉發展,美伶姐也認為需要有完善的計畫支持青年,才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她也分享「地方創生 12 招」,盼助踏入地方創生的有志者一臂之力:
  • 第一招:傾聽在地聲音
  • 第二招:動手記錄問題
  • 第三招:盤點地方資源
  • 第四招:拜訪在地職人
  • 第五招:分析當地需求
  • 第六招:找到目標對象
  • 第七招:開發合適產品
  • 第八招:建立商業模式
  • 第九招:尋找資金來源
  • 第十招:找到合適夥伴
  • 第十一招:做好公共關係
  • 第十二招:持續滾動調整
會讓美伶姐這麼致力於推動地方創生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因為在她的心中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未來,台灣不再有偏鄉。讓這一代的人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下一代的人們能夠安身立命。」她也期待有更多人可以投入地方創生的行列,讓台灣更好。

甘樂文創深耕三峽十餘年,用教育為當地注入活水

甘樂文創在新北市三峽區深耕十餘年,他們不僅關心弱勢兒少教育、環境永續議題,也串連地方產業發展,為社區注入新活水,更是國內最具知名度的創生團隊。他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規畫一套完成的永續社區支持系統,透過甘樂文創與旗下品牌如禾乃川、甘樂食堂等創造收入,再提供部分營收投入另外創立的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讓整個社區服務系統能持續運作。
對於地方創生的想法,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認為「若是只關注產業的話,地方還是無法發展,因為產業缺乏人才的投入。因此唯有教育,地方才能創生。」為此,林峻丞希望透過投入弱勢兒少教育,陪伴他們成長、進行技職培育,不只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也能為家鄉留下青年就業人口。林峻丞也表示,不只要關心孩子的課業,我們更也應該幫助他們與土地產生連結,孩子長大後才可能因為對這片土地有感情,而選擇留下來發展。

洄遊吧推動食魚教育,串起人與土地的情感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黃紋綺有感於大眾對於永續海洋概念之不足、也盼能為傳統漁業注入新思維,她來到花蓮海邊創立洄遊吧,以 3 面向的服務「友善捕撈」「數位洄遊平台」「體驗學習」,串起人與海洋的連結,盼在取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亦能兼顧環境永續。
洄遊吧以較友善的方式捕撈當季野生洄游魚種,並附上專屬溯源標籤,讓消費者在食用的同時,也能了解產地相關資訊。同時也建置洄遊平台,以資訊視覺化的方式轉譯海洋知識,並與不同單位合作,規劃食魚教育的活動與課程,讓人們對海洋的環境與資源利用有更深入的認識,推出洄遊潮體驗,帶著消費者實際體驗魚隻從海洋捕撈上岸,到料理好上桌的過程,讓人們能深入瞭解自己與海洋的關係,了解海洋永續的重要性。
除了向外推動食魚教育,黃紋綺也相當重視團隊內部人員的教育。「洄遊吧每年都會有新的成員加入,因此我們每年都會做人才的培力,唯有透過教育,青年才會認識自己的家鄉。」黃紋綺希望在串連人與海洋的同時,也能串起青年與土地的情感。

台灣地方創生下一步?人才與 ESG 是關鍵

談及台灣地方創生的下一步發展,陳美伶認為「人才與 ESG(Environment 環境、 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 )是未來地方創生需要著重的兩大面向。」
陳美伶表示,在人才面,需要思考未來幾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舉例來說,不能當今發現缺乏半導體人才,才設置半導體學院,這樣是不夠的;而 ESG 則是大家在做地方創生時,必須融入的概念,若是沒有兼顧社會與環境的發展,也難以經營好的事業。「地方創生除了是全民運動,還需要關注未來發展、緊跟時代的脈動。」
黃紋綺也以返鄉多年的經驗提醒「青年若是要返鄉推動地方創生,需要先思考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如何永續經營下去,因為回到地方會碰到許多挑戰,若是沒有做好事前準備,可能會消磨掉自己的熱忱。」林峻丞也建議對地方創生議題有興趣的青年,可以先選擇加入一個從事地方創生的組織,在這過程中看看別人如何做,同時也可以訓練自己的能力,未來若是要返鄉,就能即時派上用場。
最後,美伶姐也鼓勵青年「要懷抱熱情、且要主動關心地方公共事務。」她表示,從事地方創生時,熱情偶爾會被挫折澆熄,「但要堅持下去,失敗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一定要勇往直前!」
若你還想了解更多社區永續家的故事,歡迎瀏覽《社區永續家》專題,一探讓家鄉變得更好、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行動。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8篇)

成為「社區永續家」——接軌 SDGs,從改變社區開始!

Photo Credit: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2015 年,聯合國公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呼籲各國一同實踐永續,打造共融共好的環境。這個看似遙遠的國際目標,實際上卻與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怎麼說呢?
仔細研究居民在社區裡長期採取的行動方案,就能發現他們關注的議題面向與 SDGs 指標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文化失傳、青少年中輟、長輩獨居、環境汙染及不友善的公共空間等等。這也意謂著台灣的社區行動,正走在國際永續的路上,只是大家並不清楚該如何描繪。
為了鼓勵全民認識與了解 SDGs 的內涵,並以實際行動連結 17 項目標,信義房屋在推動 2021 年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時,以「在地行動,接軌國際」為軸,讓全民在從事社區改造行動的同時,可以釐清社區現況、共同倡議與學習,並推動社區營造接軌國際,提升居民視野,促進社區永續發展。
此外,社企流也攜手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藉由發布「測測看你是哪種社區永續家」的網路問卷調查,供有志者檢視自身的行動程度、並認識社造行動與 SDGs 間的關係。
此問卷發布不到一個月共吸引近 700 位民眾填寫,填寫者除了可藉此發現青年普遍最關注、及較不關注的議題外,還可透過實際案例,進一步了解社區議題與 SDGs 間的關係。

結果出爐!「教育議題」最受關注,「國際交流」最陌生

此次的問卷填答者有 6 成為 23 至 40 歲的青壯年,他們同時也是最有潛力積極參與社造行動的目標族群。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以「教育」為主的文史保存、青少年培力等面向的社區行動,最受青壯年的關注;這些行動呼應 SDG4 優質教育「促進每個人皆能享有公平且高品質的教育」。
有哪些實際案例緊扣 SDG 4 目標呢?舉例來說,宜蘭三星國中張煇志校長為改善在地青少年中輟、學習條件較弱勢等問題,他號召在地居民共同經營「未來假日學校」,由社區裡從事各行各業的居民擔任孩子們的老師,為學生培養一技之長。(延伸閱讀:這所學校無所不教!宜蘭三星「未來假日學校」從寵物美容到維修飛機,由社區職人帶青少年體驗未來
(未來假日學校由社區居民擔任孩子們的老師,為他們培養一技之長。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未來假日學校由社區居民擔任孩子們的老師,為他們培養一技之長。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在苗栗,則有泰雅北勢群文化協會歷經 30 來的泰雅族文化復振行動,讓傳統的祖靈祭再度恢復生氣、更推動了全台首間原住民族實驗小學,建構泰雅知識體系,讓泰雅文化透過教育向下扎根。(延伸閱讀:部落全員動起來!堅持 30 年的泰雅文化復振行動,向下紮根讓文化傳承更永續
此外,問卷也顯示,青年對以「國際交流」為主的新住民文化交流、國際行動等議題較為陌生、不知該從何開始著手。其實,社區要達成 SDG 17 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並不困難。
在社區一家的案例中,位於屏東的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除了長期培力新住民自立自足的生活外,還進一步鼓勵他們運用個人專長,提出解決在地問題的行動方案;此外,協會每月也會藉由舉辦新住民市集,促進國際文化間的交流。(延伸閱讀:社區裡的柔性力量:在地女力投身社造,用熱忱翻轉地方、共創社區新氣象
而在花蓮的豐田社區,則有一間由孩子經營的二手店鋪「五味屋」,吸引十餘個國家的志工前來造訪、與在地居民交換生活經驗,社區因而打開面向國際的窗口,成為國際認識台灣的好所在。(延伸閱讀:一間由花蓮孩子經營的二手雜貨店,吸引逾 10 國志工到訪駐留
(五味屋吸引十餘個國家的志工前來造訪,社區因而打開面向國際的窗口。來源:五味屋)
(五味屋吸引十餘個國家的志工前來造訪,社區因而打開面向國際的窗口。來源:五味屋

落實永續發展從社區行動開始

此次調查結果亦顯示,有近半數的填答者認為,為長輩供餐、健康促進等行動是他們所在意的社區行動;另外也有近 3 成的填答者表示會參與淨灘、淨山等環保行動。
對照近年來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提案可發現,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環境意識抬頭,銀髮與環境相關的提案也日益漸多,採取的行動也越來越多元。
銀髮相關的社區行動呼應 SDG3 健康與福祉,如南投埔里鎮的厚熊咖啡,以當地傳統的造紙產業為靈感,邀請爺奶貢獻年輕時的專長,助其找回自信、促進健康快樂的老後生活。(延伸閱讀:讓全鎮互相照顧!埔里厚熊咖啡揪厝邊玩紙漿、做律動,過健康快樂的老後生活
(厚熊咖啡助爺奶找回自信、促進健康快樂的老後生活。來源:厚熊咖啡)
(厚熊咖啡助爺奶找回自信、促進健康快樂的老後生活。來源:厚熊咖啡
位於高雄的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則以「記憶食譜」計畫,邀請社區內的爺奶下廚,透過邊做菜邊「講古」的方式,拉近青年與長者的距離,彼此陪伴。(延伸閱讀:青年將創意帶入村落,與爺奶攜手創造世代共好的美麗風景
另外在環境議題上,澎湖的 O2 Lab 海漂實驗室,辦起淨灘野餐、海廢創作等活動,與當地居民一同維護家鄉環境,呼應 SDG14 水下生命。(延伸閱讀:O2 Lab 號召居⺠齊心淨灘,守護熱愛的菊島甘願作「憨人」
位在高雄的龍目社區,則以最小化生態破壞為目標,採取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致力推動在地的鳳梨產業轉型,則是呼應 SDG 13 氣候行動。(延伸閱讀:維護社區環境的小尖兵:從個人行動到產業轉型,居民齊力共創永續環境
台灣各地還有許多「社區永續家」,正努力地改善社區問題、 朝向 SDGs 邁進,欲了解更多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你我都能成為社區永續家!

如何邁向永續,是這個世代最核心的議題,如今,從國際到國內、從政府至個人,皆紛紛以 SDGs 為軸,採取相關行動。接下來的社造趨勢,也將持續回應永續發展、緊扣 SDGs 的精神。
欲使社會與環境邁向更好的發展,絕不只是政府或企業的責任,你我也能從小地方著眼——觀察所在社區的問題,投入社區營造,並集眾人之力,打造一個更永續的生活環境。從今天起,讓我們一同秉持 SDGs 的精神,成為一名帶動地方改變的社區永續家!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社企流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看專題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8篇)

迷途少年變身咖啡師!書屋花甲助上百位青年獲專業證照、重拾生活熱忱

Photo Credit:書屋花甲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行經南機場夜市旁的「書屋花甲」咖啡廳,可從透亮的玻璃窗,看到店內幾位青少年正熟稔的沖煮咖啡、為顧客準備餐點。
這是忠勤里里長、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方荷生,為該社區青少年所開的店,他希望能有一個場域,讓原本誤入歧途的少年們,培養一技之長、找回對人生的熱忱。
「我們的社區居住人口近萬人,長輩約 1500 人、身心障礙者約 600 人、中低收入戶超過 300 戶。」方荷生表示,忠勤里附近雖有明星學校、豪宅大廈,卻是老年及低收入戶人口比例相對高的區域。
(忠勤里里長方荷生。來源:社企流)
(忠勤里里長方荷生。來源:社企流)

​16 分鐘煮出 7 杯手沖咖啡!迷途少年變身專業咖啡師

為解決社區裡的孩子們因缺乏照顧,而有中輟、誤入歧途、或在求職路上不順遂的狀況,方荷生先是在社區裡開辦課輔班,讓孩子們有地方吃飯、寫作業、彼此陪伴;而後又在社區裡開辦「書屋花甲」,除了以此成為社區自給自足照顧系統的據點,還希望能透過成立咖啡培訓班,提供青少年職業訓練的機會、培養一技之長。這樣的行動在 2016 年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
咖啡培訓班成立至今,已有近百位青少年加入,在一系列專業的訓練下,有半數的孩子已取得英國 City&Guilds 專業咖啡師證照,個個能在 16 分鐘內做出 7 杯手沖咖啡。
有一名少女參與咖啡班後成功考取證照、找到自己對咖啡的熱忱,而後在親人的支持下繼續前往日本深造;也有少年搭車遠從汐止來到書屋花甲接受近一年的培訓。「只要孩子願意學,我就願意教,不是忠勤里的我也教。」方荷生說。
不只如此,2020 年 4 月,協會也打開大門,與逆風劇團合作,培訓來自逆風劇團、對咖啡有興趣的 8 位少年。不到一年的時間,參與的少年即全數取得證照。
「目前已有 5 至 6 位少年在書屋花甲上班,還有 7 名現在正在培訓中。」方荷生表示,證照對每一位少年來說,都是一種肯定,能讓他們對自己更有自信。
(取得咖啡師證照的青少年們。來源:書屋花甲粉絲專頁)
(取得咖啡師證照的青少年們。來源:書屋花甲粉絲專頁

​一間照顧全社區的咖啡廳

書屋花甲除了培力社區青少年外,也一肩扛起食物共享、照顧弱勢的任務。 每週三至週日的晚上,書屋花甲會端出一道道美味佳餚——食材取自市場、大賣場中因賣相不佳險些遭丟棄的蔬果。此舉有助降低剩食浪費、亦能讓顧客飽餐一頓。品嚐過此料理的人,皆在 Google 評論上留下「好吃」、「值得再訪」、「完全看不出原本是醜蔬果」等好評。
(醜蔬果經書屋花甲重新料理過後,變身為美觀又美味的佳餚。來源:書屋花甲粉絲專頁)
(醜蔬果經書屋花甲重新料理過後,變身為美觀又美味的佳餚。來源:書屋花甲粉絲專頁
​此外,書屋花甲店外還設有「食享冰箱」,收集各界賣不完的剩食,並經由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重新整理、分配後,提供給社區有需求的人享用。
2021年 7 月,協會將於大安區溫州公園附近,開設書屋花甲的第二間分店,除了延續食物共享的精神,還希望能讓更多考上咖啡師證照的孩子,有受培訓及就業的場域。
「書屋花甲集合青年培力、續食提供、食物共享,這就是一個社區照顧體系。」方荷生說,書屋花甲的設立,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忠勤里、並看見這裡的問題。
「這並非救濟,而是分享。」方荷生強調。忠勤里與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一直以來照顧社區內的弱勢居民、培力家境貧窮的青少年,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一項「消除貧窮」的內涵。
「社區是大家要共同經營、共同付出的地方!」這是方荷生對社區二字的理解,抱持這樣的信念,他與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為社區少年培養能夠自力更生的專長,並提供就業機會,帶著他們看見嶄新的人生。
2016 年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以「書屋咖啡食堂」建造計畫,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動計畫的經費支持。透過食堂的空間,他們培力少年考取國際咖啡師證照,讓書屋花甲逐步建構成為社區自給自足的照顧系統;2019 年,協會再度提出「惜食中途島」計畫,將社區內租來的 70 坪空間改造為大台北地區續食基地的硬體設備。有了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他們不只照顧社區內的弱勢家庭,還能讓更多弱勢團體或社福機構獲得更好的照顧,朝向互助共好的理想家園前進。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想了解更多與 SDGs 相關的社區永續家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8篇)

讓全鎮互相照顧!埔里厚熊咖啡揪厝邊玩紙漿、做律動,過健康快樂的老後生活

Photo Credit:厚熊咖啡
社企流/文:黃維萱
南投縣埔里鎮位於台灣地理中心,四面環山風景宜人,也和大多數的鄉鎮一樣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為實踐在地安老、讓鄰里間互相照顧,關注在地發展、於暨南大學任教的梁鎧麟博士,攜手擁有豐富在地長照經驗的埔里基督教醫院以及愚人之友基金會,共同催生「厚熊咖啡」,共創一系列的改變。這裡不只是咖啡館,同時也是埔里鎮樂齡學習中心,以「厚熊笑狗」(台語:互相照顧)為理念,作為社區長輩交朋友、分享生活、學習新知的所在。

咖啡館成為情感凝聚的重要據點

居住在此的長輩,大多沒有能就近照料的親友,所以厚熊咖啡做的,就是為他們搭起一張在地安全網,能更及時地接住每一次的需求。梁鎧麟分享,某次農曆過年有一位阿公不小心跌倒,被送到附近醫院,厚熊的成員一接到消息,馬上協調志工前往協助。
成立之初,為了要讓大家可以多認識厚熊咖啡,他們走到公園,向社區長輩介紹厚熊咖啡以及他們的推動理念,進一步邀請大家前來喝杯茶、聊聊天,慢慢地建立信任。透過每月定期舉辦「班會」的聚會方式,凝聚彼此間的情感,因此也吸引越來越多人前往參與咖啡館所辦的活動以及講座。
(厚熊吉祥物紙漿製作過程。來源:厚熊咖啡)
(厚熊吉祥物紙漿製作過程。來源:厚熊咖啡
翻開厚熊咖啡的課表,映入眼簾的活動豐富精彩,包含能活動筋骨的音樂律動課、融合用藥知識的桌遊、平靜心靈的繪畫課程等等,都是為了提升長輩的身心健康而設計。其中,最特別的是一系列的「紙漿」課程,它結合了埔里傳統的造紙產業,讓長者運用紙漿,搭配回收物如安全帽、水桶等,創作出蝴蝶、黑熊等作品。由長輩們創造出的紙漿黑熊,不僅成了在地街區的吉祥物,更於埔里森林逐燈祭展出,讓參與製作者紛紛表示相當有成就感。

結合傳統造紙產業,紙漿作品走入社區

為什麼選擇「紙漿」呢? 在 1960 年代,埔里鎮上有數十家造紙廠,如今 7、80 歲的長輩中,約有將近 6 成的人,年輕時就是在造紙產業工作。曾經,「紙」是長輩們在中年時期是謀生的工具,厚熊的紙漿課程,不僅喚起他們的回憶,也在樂齡階段,則賦予新的意義,成為社區參與的媒介,更透過貢獻專長,讓長輩們找回自信。
厚熊藉由這項結合長輩造紙巧手、與青年設計元素的方式,持續開創銀髮族的紙漿創作課程,並希望可以讓課程設備升級,於是向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中提案,獲得支持,讓長輩在創作時能更輕鬆地完成。
(由青年做設計、長輩以紙漿創作出的黑熊作品。來源:厚熊咖啡)
(由青年做設計、長輩以紙漿創作出的黑熊作品。來源:厚熊咖啡

結合各方資源與在地產業,為更遠的未來做準備

厚熊咖啡的願景,是結合在地組織、居民的力量,打造一個互相照顧的社區。接下來,厚熊將持續投入在地中高齡者的培力,讓他們能夠照顧更年長的長輩;也透過提供服務,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創造共好的循環。
而今,在越來越多社區組織協力下,在地的長輩有更多元的社區參與管道,如推廣在地小旅行的團隊「順騎自然」,便找長輩擔任導覽者,使其有更多舞台發揮,挑戰不一樣的技能。當長輩投入這些社區事務中,一方面能走出家門、活動筋骨,另一方面,也因自我貢獻而獲得心靈滿足。
(長輩參與音樂體適能課程。來源:厚熊咖啡)
(長輩參與音樂體適能課程。來源:厚熊咖啡
擁有健康且富有尊嚴的樂齡生活,並非遙遠的想望,而是厚熊咖啡館致力實踐的日常——無論是舉辦定期的交流聚會、結合長輩回憶而生的紙漿創作、或是讓長者擔任在地導覽,這些看似平凡的行動,實則都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三項「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的具體實踐。
在台灣的心臟位置,厚熊咖啡持續地連結在地社區資源與產業,供應長輩們的快樂養分,打造一個美好的樂齡生活。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想了解更多與 SDGs 相關的社區永續家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5 / 8篇)

如果可以變好,誰想變壞?從戲劇演出到社區服務,逆風少年用行動撕下負面標籤

Photo Credit: 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張方毓
有一群曾在社會邊緣遊走的青少年,來到「逆風劇團」後,透過創作與演戲,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他們不僅為獨居長輩送餐、陪伴長者從事有趣的藝術活動,還主動清掃社區街道。這群少年將青春的躁動化為服務的熱血,不但脫離了過去的生活圈,還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價值。

「第一次覺得被接納」逆風劇團盼將這份感動帶給全台迷途少年

逆風劇團不只是一個劇團,更是逆風少年們的第二個家、一個「只做好事」的幫派。
2015 年,成瑋盛、邱奕醇、陳韋志 3 位好友共同成立此劇團,他們觀察,中輟生與高關懷族群議題較少人關注,他們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相似的生命經驗,帶著迷途少年透過戲劇的演出,撕下外界給予他們的負面標籤。
為什麼決定以戲劇作為少年們對外溝通的媒介呢?團長成瑋盛回憶,自己也曾在學校抽菸、翹課、打架,但看到身邊的人不斷進出少年觀護所、安置機構及監獄,甚至選擇結束生命,他便下定決心要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成瑋盛 17 歲那年加入戲劇社,在一次演出結束、準備謝幕時,一路哭著上台,「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被接納、被肯定的感覺。」當下他便立志要成立劇團,把這種感動帶給同樣遊走於社會與法律邊緣的少年。
逆風劇團成立後,他們帶著離開安置機構的高關懷少年一起學表演,因為有相似的經歷,團隊成員更能理解對方的處境,與少年們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
(逆風劇團走訪中介教育機構,在團員的分享下,孩子也卸下心防說自己的故事。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逆風劇團走訪中介教育機構,在團員的分享下,孩子也卸下心防說自己的故事。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戲劇是一道窗,敞開許多迷途少年的心扉,也讓大眾了解他們心中渴望被聽見的話。
逆風劇團走訪基隆、新竹、嘉義等數十間中介教育機構,與孩子交流自身的生命經驗,並透過劇本共創,將孩子們分享的故事,集結成《青鳥》登上舞台演出。演出時,孩子站到舞台中央,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告訴觀眾:「我不是壞學生,我也有自己的夢想。」
(由逆風劇團和中介機構學生共創的戲劇《青鳥》道出孩子的心聲。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由逆風劇團和中介機構學生共創的戲劇《青鳥》道出孩子的心聲。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成瑋盛提及,他們曾在一年內帶 10 名少年脫離幫派,許多孩子原本是中輟生,參加劇團後便返回學校念書。因為透過戲劇的引導和訓練,他們學會思考自己的夢想和念書的理由,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當孩子有需要,我們就會陪伴在他們身旁。」被少年們視為「爸爸」的創辦人暨創意總監邱奕醇說。

主動服務社區,打破刻板印象

成瑋盛表示,戲劇,是他們陪伴高關懷少年的其中一種形式。陪伴,才是逆風劇團的核心。3 位創辦人除了帶著青少年進行戲劇創作,更在第一線保護少年、為他們排解糾紛。
有一次,因為逆風劇團帶少年離開幫派,黑道找上門來,警察便誤將劇團視為滋事的一份子,多次前去站崗;而社區居民也誤以為他們是假藉劇團名義帶著青少年犯罪,劇團與社區的關係曾一度緊張。
面對這樣的誤解,劇團少年主動發起「回饋社區」的點子,他們開始自主地打掃街道、和路過的居民打招呼,漸漸翻轉整個社區對劇團的既定印象。如今,不少居民會特別關注逆風劇團的發展,看到相關的報紙報導還會剪下來送給團員;連當初誤解他們的警察,也表示退休後要到劇團當志工。
(經歷社區居民誤解,逆風劇團少年主動提議要打掃社區街道、翻轉居民印象。來源:逆風劇團)
(經歷社區居民誤解,逆風劇團少年主動提議要打掃社區街道、翻轉居民印象。來源:逆風劇團
除了打掃街道外,他們也在大同老人中心舉辦戲劇工作坊,看似存有世代鴻溝的兩個群體,卻在談論夢想上找到共鳴。劇團邀請長者透過偶戲的方式再現心中夢想,看著長輩眉開眼笑、身心舒展,團員也找到自己的價值、提升自信。
(逆風劇團在大同老人中心舉辦《偶有一個夢》工作坊,邀請長者透過偶戲描繪夢想。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逆風劇團在大同老人中心舉辦《偶有一個夢》工作坊,邀請長者透過偶戲描繪夢想。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這群少年從戲劇的演出中獲得肯定、從友善社區的行動中獲得認同,他們慢慢撕下旁人所貼上的標籤,打破大眾對於逆風少年的刻板印象。
其中最令逆風劇團感到驕傲的,就是看著少年們加入劇團後的轉變。成瑋盛分享。一位暱稱「老虎」的少年,當初是在社工陪同下來看劇團的演出,受到表演感動,主動要求加入團隊、成為演員之一。「最重要的是,他慢慢地改善原先火爆的性格,開始關心身邊的人。」

促進一個公正平等的社會,逆風劇團盼織更全面的社會安全網

走過 5 個年頭,逆風劇團陪伴過上百名青少年,透過陪伴、表演藝術培力、社區服務等行動,讓近 8 成行為偏差的少年漸入正軌。
(逆風劇團如同許多少年的「第二個家」,陪伴每一位少年成長。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逆風劇團如同許多少年的「第二個家」,陪伴每一位少年成長。來源:逆風劇團粉絲專頁
在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支持下,逆風劇團在社區中打造友善空間、更展開「夢想列車巡迴計畫」,走入偏鄉,透過戲劇展演非行少年的生命經驗,促進對話交流的機會,讓劇團成為提供多元的諮詢與課程的夢想空間;此外,逆風劇團也致力協助中介教育機構,持續地以表演藝術培訓,陪伴更多青年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逆風劇團深信:「如果可以變好,誰想要變壞呢?」他們以過來人的身分,接納被教育放棄、被家庭遺漏、被社會忽視的弱勢少年,並透過戲劇改善青少年的處境,促進更公正公平的社會,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項「減少不平等」的精神。
接下來,逆風劇團盼能編織一張更大的社會安全網,接納每一位迷途青年、減少不平等的情境發生。他們於去年中成立「台灣風啟青少年賦歸協會」,致力打造屬於青少年重返社會的系統,串聯就學、就業、就醫 3 方資源網絡,結合逆風劇團的表演藝術能量,多管齊下,成為逆風少年最堅強的後盾。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想了解更多與 SDGs 相關的社區永續家案例,可至社區一家官網查詢。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6 / 8篇)

這所學校無所不教!宜蘭三星「未來假日學校」從寵物美容到維修飛機,由社區職人帶青少年體驗未來

Photo credit: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剛上國中的小亦(化名)曾因過度要求完美,導致壓力太大,頓失學習熱忱,只好中輟將近一年的時間。
為了協助她找回學習動力,三星國中張煇志校長想出了一個點子:從「食物」出發,找到三星在地的烘培師傅,帶著小亦一同體驗麵包製作。在這次的體驗後,小亦因而萌生對烘培的興趣,重拾笑顏,再度回到學校學習。看見這樣的改變,開心的不只有小亦的家長與老師,還有這群帶領著孩子體驗職涯的社區職人。

無所不教!為迷途孩子開設一間能「體驗未來」的校園

位於宜蘭三星鄉的「三星製造未來假日學校」(以下簡稱未來假日學校),是一座由閒置的舊楓林派出所改造而成的學習場域,主要陪伴全縣中輟或是學習條件弱勢的學生探索興趣、培養一技之長,該校 2/3 的師資來自宜蘭各行各業的居民,多數自願傳授專業技能,與孩子一同找尋生命熱忱。
「三星國中學生數約為 300 位,有近 7 成是弱勢家庭的學生。他們多來自單親、或失去功能的家庭。」張煇志提及,看到這樣的問題,成了他發起未來假日學校的動機。
他找來當時仍是三星國中主任的洪憶如與在地居民,重新改造社區內舊楓林派出所的閒置空間,並邀請社區各行各業的居民開設不一樣的職涯課程、設計專屬課表,提供有需求的學生一個能夠培養照顧自己、服務他人能力的所在。
未來假日學校也向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提出重新改造學校實習餐廳的提案,讓青少年能透過模擬實際餐廳的營運,學習創業與經營的技巧的想法,獲得首獎的支持。
(未來假日學校由舊楓林派出所改造而成。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未來假日學校由舊楓林派出所改造而成。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只要是學生需要的師資,縣內的親朋好友都會協助我串連。」談到社區居民總願意拔刀相助的精神,讓這裡成為什麼都教的特色學校,張輝志特別感動。他們讓這群平均年齡不到 15 歲的學生體驗各種職業,如飛機維修、家電修護、木工、烘培、美妝美甲、寵物美容、民宿開設等。除此之外,未來假日學校在晚間時刻也成為孩子們第二個家——師長會將社區內有需求的孩子接到學校,陪伴他們一同料理晚餐與唸書,再由老師一一送回家裡。
(未來假日學校邀請社區師資開設飛機修護課程。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未來假日學校邀請社區師資開設飛機修護課程。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居民與學生協力撐起一個友善循環社區

未來假日學校的創辦初衷,是為了給予弱勢學習條件學生一個合適的學習場域,在居民自願提供學習資源、學生於能力範圍內回饋給社區的正循環下,這個教學現場不僅只是教育,更為社區注入新活水。創立至今,未來假日學校累積接觸近千名學生,幫助許多孩子找到未來。
未來假日學校不只對青少年帶來改變,同時也為在地店家帶來正向的影響。張煇志分享:「當時我們要開設異國料理課程,在臉書徵求有意願的餐廳開放讓學生上課,結果收到很多縣內熱情居民的回覆,且幾乎不計任何報酬。」
另一位是在社區內開設皮革工作室的張姐,她認同學校理念,並敞開工作室大門,歡迎學生到此學習。某一年的七夕情人節,張煇志帶著學生到工作室製作 300 份吊飾,並全數捐給三星鄉公所作為活動禮品,引起居民熱烈迴響。不論是餐廳老闆或是張姐,都因為不計回報的付出,更能在其中感受到運用自己的專業改變他人的成就感。
(社區師資為學生開設料理製作課程。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社區師資為學生開設料理製作課程。來源:未來假日學校粉絲專頁

​提供優質教育,打造永續城鄉

「這是整個社區撐起來的成就。」張煇志表示,當孩子們透過教育培養一技之長、改善生活現況,未來也能為社區有需求者提供協助,形成互助共好的正向循環,這正是參與未來假日學校的每一個人共同的想望。
未來假日學校自創立以來,持續號召近 50 位各行各業的社區職人擔任師資,點亮無數孩子的求學生涯、看見未來的機會。張煇志語帶驕傲地分享,原先學習條件較弱勢的學生,在參與未來假日學校的課輔班後,課業進步幅度相當大,不少人更獲學校成績進步獎的肯定。
未來假日學校強調有教無類的精神,不只提供課輔班陪伴孩子溫習功課、也開辦多元課程帶領孩子找到生活志向,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優質教育」——促進每個人皆能享有公平且高品質的教育之精神相符。而居民踴躍參與社區事務,貢獻所長與孩子一同成長,則實踐了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一項「永續城鄉」的內涵。在居民的共同參與下,每個行動都將社區帶向更永續的發展。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2021 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徵件開跑!4/30 前提出你的社區行動提案,最高可獲得 50 萬獎金!>>> 了解更多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7 / 8篇)

一間由花蓮孩子經營的二手雜貨店,吸引逾 10 國志工到訪駐留

Photo Credit: 五味屋

社企流/文:高捷
來到花蓮壽豐鄉豐田火車站,步行不到 5 分鐘,可抵達一間由日式老屋改建的二手雜貨店「五味屋」,一進門會有幾個孩子向前招呼,他們正是店舖的經營者。往前多走幾步,可以到「築夢踏食館」品嚐在地媽媽的手藝、到村內唯一的書店「豐田の冊所」閱讀,天色暗了,就到民宿「外婆的家」落腳休息。
這一個個社區據點,交織成密不可分的「社區事業」,全是由鄰里參與、共同經營而成。獨特的社區經營模式,令不少國內旅人到此短居、更吸引國際志工到此參訪。

社區老屋變身「囝仔人的店」,理貨、銷售都由孩子一手包辦

從 90 年代就在花蓮從事社區營造、於東華大學任教的顧瑜君老師,是這場社區行動背後的靈魂人物。回溯 2008 年,如今的五味屋,在當時是座等待被拆除的殘破老屋,對在地人而言,這棟老屋有著無可取代的歷史記憶。不少居民們為此四處奔走,終於將老房子保留下來,並邀請顧瑜君到這裡來做空間改造。
要在這個閒置的空間做什麼呢?顧瑜君將問題交由豐田的青少年們討論,以販售二手商品為主的囝仔人的店——「五味屋」就此誕生,從二手物資整理、商品訂價、到招呼客人,全由社區的孩子們一手包辦,同時這裡也是大夥寫作業、學才藝的所在,包含洛神花種植、單車修繕等,都是孩子們可在此習得的技能。
(五味屋孩子們的學習月曆。來源:五味屋)
(五味屋孩子們的學習月曆。來源:五味屋

因「共好」而生的 12 大社區事業

十多年來,五味屋的空間也創造了許多社區參與的可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多了、對於社區發展的想法、行動也越來越多了。從一間二手店鋪開始,逐步發展成相當多元的「關係企業」,例如居民提供閒置的空間、由信義居家供應商提供衛浴設備,與孩子協力粉刷改造為「外婆的家」公益民宿;或是與在地媽媽們使用當地農產製作洛神花飲料、菜包等點心,開起「築夢踏食」小吃舖;由孩子們整理物資,讓村內長輩、新住民都愛逛的二手服飾店「瘋衣舍」等等。
(以五味屋為核心,逐年發展出多元的社區關係企業。來源:五味屋)
(以五味屋為核心,逐年發展出多元的社區關係企業。來源:五味屋
而在居民熱烈參與下,社區電影院、志工款待之家也紛紛於 2019 年開張;以整理絨毛娃娃、提供出借或低價販售服務的「娃娃屋」則於 2020 年成立。今年還預計辦一間「誠什商店」,主要提供生活用品,讓居民能夠以物換物、或以勞力換物取得。
五味屋從一間小小的二手商店,拓展為 12 大社區事業。這些關係企業的誕生,都是以「社區共好」為核心出發,讓資源妥善利用,更讓社區居民貢獻所長、鄰里間彼此照顧。
(能夠透過以物換物、或以勞力換物的「誠什商店」,將於 2021 年底開幕。來源:五味屋)
(能夠透過以物換物、或以勞力換物的「誠什商店」,將於 2021 年底開幕。來源:五味屋

國際志工絡繹不絕,社區成為偏鄉面向世界的窗口

不只是社區鄰里的參與,還有來自美國、德國、秘魯、印度等十餘個國家的志工紛紛來訪,五味屋,成了偏鄉面向世界的窗口。
會促成國際志工來訪的契機,顧瑜君說,最早是因為美國長島大學有門「宗教與文化學程」,安排學生到其他國家進行 6 週的異地學習,五味屋成了這門課堂的參訪行程之一。
「志工並不是來『救助』在地。」顧瑜君說道,五味屋吸引人的原因,是因志工能融入社區,與在地居民平等對話、分享彼此生活。志工不是來幫助,而是學習與分享,與在地建立深入而正向的連結。
海外的學生們來到豐田社區,以社區居民為師,跟著孩子一起經營二手商店、打理日常庶務,或隨著農人幫忙農作;晚上,則與社區居民一同用餐,交換彼此的生活經驗。
對社區的居民而言,在與志工互動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用語言以外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家、自己的文化。不少人是第一次與外國人交流,紛紛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第一次合作開始,長島大學連續 8 年都指定五味屋為據點,每年約有 20 位志工來訪。而後,也吸引不少海外訪客到此擔任志工。顧瑜君分享,初期有一位在花蓮市何嘉仁美語教書的外國人,自己每週騎單車來這裡教小朋友英文,也把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分享給海外的朋友。如今,來訪志工橫跨數個國家,不少人成為固定班底,定期來此駐留。
身為一座鄉村型社區,「國際交流」原本是相對陌生的事。因為國際志工的來訪,居民從他們身上發覺更多自己未曾接觸過的事物,擴增視野,亦對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同時也透過在地經驗分享,將台灣推向國際。

從社區到國際,串連多元夥伴

深耕社區議題多年,顧瑜君與在地居民、公部門,以及國際單位合作無間,亦串起企業資源,壯大社區發展。
自 2008 年起,五味屋便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從一間二手舖創建開始、到如今增設了數十個社區據點,在計畫陪伴下,走過在地孩童培力、青年創業到回饋家鄉的發展歷程。
除了計畫上的合作,信義房屋同仁更組團到此擔任志工,協助二手店建置招牌、分類物資。顧瑜君分享,企業與社區合作,不是單向地給予資源,而是能透過長期合作、深入社區理解需求,共創雙贏。
走過十幾個年頭,最讓顧瑜君感到驕傲的,就是孩子們受到的影響。五味屋每年培育約 30 位孩童,她分享,一名從小參與五味屋的孩子,已從社工系畢業,並回到五味屋擔任工作人員;另一位孩子目前就讀慈濟科技大學,在夜間與週末都會抽空至五味屋幫忙。
「最好的影響,就是培養這些在這裡長大的孩子對社區的情感,願意持續為家鄉貢獻。」顧瑜君表示。
在多數鄉村面臨人口流失、產業沒落的現代,豐田社區的「事業」則越做越大,持續滾動著。從五味屋作為起點,連結起地方居民,串聯整合學校、公部門及企業資源,更擴及國際志工協力,帶動多元的社區參與,扎實地朝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七項「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前進。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8 / 8篇)

部落全員動起來!堅持 30 年的泰雅文化復振行動,向下紮根讓文化傳承更永續

Photo credit: 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社企流/文:黃維萱
舉辦一場泰雅族祖靈祭的關鍵不是吸引了多少的人潮,而是背後象徵的意義——傳統文化儀式的保留,以及對部落文化認同的開始。
位於苗栗、台中一帶的大安溪流域北勢群泰雅族祖靈祭的熱鬧景象,以及全台灣首間原住民族實驗小學,都是博屋瑪小學的校長比令.亞布和熱心的族人,堅持復振泰雅文化長達 30 年而來的成果。
這場動員部落全員建構泰雅知識體系,共同讓文化向下紮根的歷程,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走訪部落田野調查,捕捉耆老記憶中的祖靈祭

30 年前,才 20 歲的比令・亞布滿懷期待地回到家鄉麻必浩部落參加一年一度的祖靈祭,卻發現不只參與的人數稀少,還少了泰雅族傳統精神。「祖靈祭,就像一個水潭中的漩渦,是所有泰雅文化的核心。」比令.亞布表示,祖靈祭並不是單日的活動,而是從 2 月種小米開始,到 8 月辦理祭典後才會正式劃下句點。
(小米是泰雅族重要的傳統農作物。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小米是泰雅族重要的傳統農作物。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這段期間居民會辛勤栽種,並在祖靈祭上共享收成的喜悅。祖靈祭當天,族人齊聚一堂,紛紛換上傳統服飾,向祖先傳達敬畏之心,並祈求來年豐收、族人平安——這是凝聚居民向心力及傳承部落文化的重要時刻。
為了不讓重要的傳統祭典式微,比令.亞布與夥伴走遍部落拜訪耆老,拍攝《走,親近祖靈》紀錄片,慢慢地拼湊出傳統祖靈祭的形式及內涵。這一場文化尋根之旅,獲得在地居民大力的支持,部落長輩傾力提供腦中的記憶與智慧。「老人家都很感動地說,『我們都忘記了,怎麼你們還記得!』」比令・亞布回憶道。
(新一代的部落青年參與祖靈祭。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新一代的部落青年參與祖靈祭。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比令・亞布從自己的家鄉麻必浩部落開始,擴展至其他部落持續奔走放映,喚起族人對祖靈祭的重視、凝聚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度。在多達 300 場的放映會後,各個部落逐年辦理祭典,「如今,祖靈祭又逐漸恢復生氣。」比令・亞布欣慰地表示,在大安溪流域一帶,所有的泰雅族部落都在辦理祖靈祭,一方面參加的族人人數變多,另一方面實質精神也保持住了。

文化認同從小培養!成立全台首間原住民族實驗小學

為使泰雅文化延續不斷,除了復振重要祭典,他認為從孩子的教育著手也相當關鍵。比令・亞布校長也提出了讓課程泰雅化的願景。他帶著這個點子,向部落長者請益泰雅族的教育觀,並連同校內老師,結合在地的民族工藝師、里長與家長,共同設計出最能代表泰雅文化的課程,從泰雅族語、部落歷史、藝術樂舞、狩獵文化等,學生學習的範圍不局限於學校中,更走入社區、走進山野間,向耆老、大自然學習。
在他與部落族人的全員支持下,也促成了全台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小學「博屋瑪國民小學」的誕生。博屋瑪,在泰雅族語裡,是養育、傳承、興旺的意思。正如比令・亞布與在地居民的期許,希望讓泰雅文化持續流傳、日益興盛。
(博屋瑪國小是台灣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小學。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博屋瑪國小是台灣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小學。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有了原住民實驗小學的推動經驗,更確立「孩子是我們泰雅的未來。」比令・亞布也與部落、社區及在地公所,共同建置泰雅族知識體系,盼讓孩子習得泰雅文化、傳承部落智慧,這樣的理念也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首獎肯定。「信義房屋非常地信任我們,支持我們走在實踐理想的路上。」

「找到一群人一起走」讓泰雅文化永續傳承

歷經數年的耕耘,曾經險些失傳的泰雅族文化瑰寶,在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的奔走、努力下,透過教育流傳下來,讓族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更重視祭典參與。 「現今祖靈祭回部落的人數是平常的 150%,甚至比過年還熱鬧!」比令・亞布欣慰地表示。
而校園中的部落孩童則因多元的泰雅課程,讓他們更加熱愛上學,學習的積極性相當高、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度也大有提升。「無論是文化或教育,都需要一群人才有影響力。」接下來,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預計將這幾年來累積的資料建置為泰雅知識系統,讓泰雅文化源遠流長。
(比令・亞布與部落領袖。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比令・亞布與部落領袖。來源: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
而苗栗縣泰雅族北勢群文化協會所致力的泰雅文化復振行動,也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優質教育」的內涵,發揚多元文化精神;與第十一項「永續城鄉」的核心,於文化保護上著力。當居民對自己的文化,從了解、認同到支持參與,都是往永續發展更進一步的關鍵。
註:隨著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加劇,2015 年聯合國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涵蓋社會、經濟、環境  3 大面向,號召個人、企業、政府一同採取行動,邁向永續發展。聚焦台灣,我國政府回應 SDGs,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出發,欲結合社區力量、促進全民參與,共同建立永續家園。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1/8篇文章

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X青年社造行動家:人才與 ESG,是打造永續社區的關鍵

2/8篇文章

成為「社區永續家」——接軌 SDGs,從改變社區開始!

3/8篇文章

迷途少年變身咖啡師!書屋花甲助上百位青年獲專業證照、重拾生活熱忱

4/8篇文章

讓全鎮互相照顧!埔里厚熊咖啡揪厝邊玩紙漿、做律動,過健康快樂的老後生活

5/8篇文章

如果可以變好,誰想變壞?從戲劇演出到社區服務,逆風少年用行動撕下負面標籤

6/8篇文章

這所學校無所不教!宜蘭三星「未來假日學校」從寵物美容到維修飛機,由社區職人帶青少年體驗未來

7/8篇文章

一間由花蓮孩子經營的二手雜貨店,吸引逾 10 國志工到訪駐留

8/8篇文章

部落全員動起來!堅持 30 年的泰雅文化復振行動,向下紮根讓文化傳承更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