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台灣在長期面對都市化的發展下,造成城鄉間的差距,也隨著近年來少子化以及高齡化的趨勢下,更加速擴大城鄉的差距,如何重振社區活力、促使台灣邁向永續發展,是全民共同面臨的課題。
為深度了解帶動地方、翻轉偏鄉困境的解方,社企流與長期推動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信義房屋,共同舉辦「社區永續家」線上講座,邀請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以及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等人,以自身經驗分享台灣的地方創生趨勢與實踐案例。
陳美伶籲:地方創生非青年的責任,應是全民運動
近年來「地方創生」成為熱門搜尋的關鍵字,也讓沉寂以久的地方展現了新的機會,是人稱美伶姐的陳美伶在擔任國發會主委時期極力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即使在卸任後她仍未停歇這項工作,不僅持續走入地方陪力創生夥伴,還出版書籍《美伶姐與台灣地方創生故事》,更與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等人共同成立「財團法人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期盼能藉由基金會的平台,整合地方產業與資源,為台灣帶來新氣象。
首先,美伶姐在論壇的分享中提及「地方創生不等於青年返鄉,不應該把人口負成長、發展不均衡等重擔壓在年輕人肩上。」她說,地方創生是要喚起地方的生命力與活力,留住就業人口、阻止青年外流,這應該是一場全民運動、不分年齡要攜手共創。若青年主動願意返鄉發展,美伶姐也認為需要有完善的計畫支持青年,才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她也分享「地方創生 12 招」,盼助踏入地方創生的有志者一臂之力:
- 第一招:傾聽在地聲音
- 第二招:動手記錄問題
- 第三招:盤點地方資源
- 第四招:拜訪在地職人
- 第五招:分析當地需求
- 第六招:找到目標對象
- 第七招:開發合適產品
- 第八招:建立商業模式
- 第九招:尋找資金來源
- 第十招:找到合適夥伴
- 第十一招:做好公共關係
- 第十二招:持續滾動調整
會讓美伶姐這麼致力於推動地方創生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因為在她的心中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未來,台灣不再有偏鄉。讓這一代的人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下一代的人們能夠安身立命。」她也期待有更多人可以投入地方創生的行列,讓台灣更好。
甘樂文創深耕三峽十餘年,用教育為當地注入活水
甘樂文創在新北市三峽區深耕十餘年,他們不僅關心弱勢兒少教育、環境永續議題,也串連地方產業發展,為社區注入新活水,更是國內最具知名度的創生團隊。他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規畫一套完成的永續社區支持系統,透過甘樂文創與旗下品牌如禾乃川、甘樂食堂等創造收入,再提供部分營收投入另外創立的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讓整個社區服務系統能持續運作。
對於地方創生的想法,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認為「若是只關注產業的話,地方還是無法發展,因為產業缺乏人才的投入。因此唯有教育,地方才能創生。」為此,林峻丞希望透過投入弱勢兒少教育,陪伴他們成長、進行技職培育,不只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也能為家鄉留下青年就業人口。林峻丞也表示,不只要關心孩子的課業,我們更也應該幫助他們與土地產生連結,孩子長大後才可能因為對這片土地有感情,而選擇留下來發展。
洄遊吧推動食魚教育,串起人與土地的情感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黃紋綺有感於大眾對於永續海洋概念之不足、也盼能為傳統漁業注入新思維,她來到花蓮海邊創立洄遊吧,以 3 面向的服務「友善捕撈」「數位洄遊平台」「體驗學習」,串起人與海洋的連結,盼在取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亦能兼顧環境永續。
洄遊吧以較友善的方式捕撈當季野生洄游魚種,並附上專屬溯源標籤,讓消費者在食用的同時,也能了解產地相關資訊。同時也建置洄遊平台,以資訊視覺化的方式轉譯海洋知識,並與不同單位合作,規劃食魚教育的活動與課程,讓人們對海洋的環境與資源利用有更深入的認識,推出洄遊潮體驗,帶著消費者實際體驗魚隻從海洋捕撈上岸,到料理好上桌的過程,讓人們能深入瞭解自己與海洋的關係,了解海洋永續的重要性。
除了向外推動食魚教育,黃紋綺也相當重視團隊內部人員的教育。「洄遊吧每年都會有新的成員加入,因此我們每年都會做人才的培力,唯有透過教育,青年才會認識自己的家鄉。」黃紋綺希望在串連人與海洋的同時,也能串起青年與土地的情感。
台灣地方創生下一步?人才與 ESG 是關鍵
談及台灣地方創生的下一步發展,陳美伶認為「人才與 ESG(Environment 環境、 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 )是未來地方創生需要著重的兩大面向。」
陳美伶表示,在人才面,需要思考未來幾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舉例來說,不能當今發現缺乏半導體人才,才設置半導體學院,這樣是不夠的;而 ESG 則是大家在做地方創生時,必須融入的概念,若是沒有兼顧社會與環境的發展,也難以經營好的事業。「地方創生除了是全民運動,還需要關注未來發展、緊跟時代的脈動。」
黃紋綺也以返鄉多年的經驗提醒「青年若是要返鄉推動地方創生,需要先思考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如何永續經營下去,因為回到地方會碰到許多挑戰,若是沒有做好事前準備,可能會消磨掉自己的熱忱。」林峻丞也建議對地方創生議題有興趣的青年,可以先選擇加入一個從事地方創生的組織,在這過程中看看別人如何做,同時也可以訓練自己的能力,未來若是要返鄉,就能即時派上用場。
最後,美伶姐也鼓勵青年「要懷抱熱情、且要主動關心地方公共事務。」她表示,從事地方創生時,熱情偶爾會被挫折澆熄,「但要堅持下去,失敗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一定要勇往直前!」
若你還想了解更多社區永續家的故事,歡迎瀏覽《社區永續家》專題,一探讓家鄉變得更好、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行動。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房屋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