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 DFC 臺灣粉絲專頁Photo Credit: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 DFC 臺灣粉絲專頁
看見臺灣教育現場「成績為重」 的問題日益影響孩子們的學習自信,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以 DFC 學習法切入,致力一起為孩子們找回學習自信心,也協助老師實踐教育創新上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與工具。
社企流/文:Jenny Yeh
1990 年代中期,臺灣開始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目的是為了解決「升學主義」、「分數至上」的教育問題。但數十年過去了,仍甩不開「升學神話」。
「有超過 5 成的學童面臨因成績不好而受到責罵,在成績與自我否定裡成長。」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創辦人暨執行長許芯瑋梳理出 4 個臺灣教育現場核心問題:社會習慣偏重以學業成績為評斷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參考依據,忽略孩子多元智能發展潛力、陷入學科與名次高低的框架裡;在學力落差加劇問題,後段的孩子無法跟上,導致學習動機越來越低外,傳統教學模式讓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沒有連結,使得知識淪落應付考試的工具。
此外,根據 2018 年 PISA 國際調查發現,臺灣學生對失敗的恐懼在 79 個參與國家中名列第一,這也反映整體教育氛圍,包含教師、家長們都害怕失敗、害怕做錯決定,逐漸失去「試錯」的能力;最後一點則是,因著環境變化而不斷改變的教育趨勢,尤其 108 課綱上路,老師需要調整教學模式、家長則要重新理解孩子的學習方向與未來發展,集體產生焦慮感。
面對充滿挑戰的教育議題,許芯瑋從孩子學習著手,2010 年引進印度河濱學校強調以人為本、解決問題的 Design for Change DFC 學習法,「我們相信帶著孩子們透過 DFC 設計思考的行動,能點燃他們學習自信;只要慢慢找回自信心,也就比較不容易自我放棄。」同年,成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投入推廣教育創新,至今已走過 14 個年頭。
(許芯瑋看見臺灣教育現場問題,於是引進由設計思考轉化而成的 DFC 學習法,並成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投身推廣教育創新。來源:DFC 臺灣提供)
(許芯瑋看見臺灣教育現場問題,於是引進由設計思考轉化而成的 DFC 學習法,並成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投身推廣教育創新。來源:DFC 臺灣提供)

以設計思考出發,陪伴孩子也陪伴教師

Design for Change(DFC),又被稱作「DFC 學習法」,以學生為主體,透過感受(Feel)、想像(Imagine)、實踐(DO)、分享(Share)的 FIDS 四步驟,培養孩子活用所學知識,讓孩子們擁有「我做得到(I Can)」的自信心,而最簡易能夠經歷 DFC 學習法的方式,就是參加每年都會舉辦的「DFC 挑戰」。
「DFC 學習法其實是一個工具,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讓教師們無痛順手地使用。」除了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自信心,DFC 臺灣也協助教師進行教育創新,許芯瑋觀察到,願意嘗試、勇於創新的教師較少,因此如何讓老師們維持對創新的熱情便是件重要的事。協會透過提供教具、教案的工具支持,鼓勵老師們嘗試使用 DFC 學習法,盼在教學創新上帶來新的可能,即使教師最終評估並不適用也沒有關係。
(透過研習工作坊,帶領教師認識 DFC 學習法,並活用於主題課程設計。來源:DFC 臺灣提供)
(透過研習工作坊,帶領教師認識 DFC 學習法,並活用於主題課程設計。來源:DFC 臺灣提供)

加入NPO 加速器計畫,協助組織找到穩定前行的路徑

作為非營利組織,除了對外的議題倡議工作外,因應外部趨勢變化及組織內部穩定發展也是重要課題。「在大環境中要讓組織生存下來,就必須不斷地進行迭代、開發不同模式與計畫。」許芯瑋不諱言地表示,前兩年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使得許多工作陷入停擺,入校工作也不得不暫停,讓協會財務狀況變得辛苦。
面對大環境帶來的挑戰, DFC 臺灣申請加入由致伸科技創辦人梁立省支持、社企流與活水影響力投資攜手推動、致力培育非營利組織的第二屆「NPO 創新成長加速器」(以下稱 NPO 加速器計畫)。許芯瑋提到,過去自己不太知道如何讓協會財務數字變成可以引導組織前進的儀表板,但在電通行銷集團數位轉型策略顧問周允玉、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兩位導師陪伴下,有效地將團隊過去資料有系統地轉換成未來有用的資源,並重新梳理 DFC 臺灣的營運項目與對外倡議論述,「有人可以陪跑、協助團隊產出具體的改變、成果,我覺得非常重要。」

面對多元利害關係人,長出不同的新策略

在利害關係人經營上,DFC 臺灣面對的合作對象多元,學校、家長、企業端都需要提出不同的溝通策略。「以學校來說,和 DFC 臺灣合作動力多半來自於 108 課綱的施行,由於學校是由多人組成,有著不同聲音,會有許多需要『說服』的過程。」許芯瑋認為,雖然這些都需要時間醞釀,但面向教育端的學校與教師的溝通仍是 DFC 臺灣的強項。
面對企業端卻有截然不同的經驗,由於多半企業並不一定了解教育,但在 ESG 浪潮下,企業有了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需求。因此,如何對焦雙方的需求,是 DFC 臺灣與企業合作的重要工作。「藉由 DFC 學習法與企業期待發展目標結合,為企業或基金會提供客製化的課程。」許芯瑋坦言,教學類型的課程所費不貲,並非每間企業都能理解,「我們必須嘗試說服合作企業,在扣除場地費、講師費後,一部分的經費是需要支持 DFC 臺灣這個組織,才能真正在教育、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端創造三贏局面,讓教育創新延續。」
此外,在這次 NPO 加速器計畫的培力下,DFC 臺灣也發展出針對家長的溝通策略。許芯偉解釋,這並非是「家長陪伴」的課程或相關服務,則是將既有的教具、教案轉化,讓家長在陪伴孩子面對教育創新,有更多一些想像與可能;透過這個方式,也能增加來自家長的小額捐款,讓協會財務來源更加多元、穩定。

深耕臺灣創新教育 14 年, DFC 臺灣往下一階段邁進

推廣教育創新路上的 14 年,DFC 臺灣經歷了許多挑戰,同時也讓許多人看見創新教育的價值與意義。2023 年,DFC 臺灣榮獲第九屆傳善獎殊榮,未來將有為期 3 年,共 1,200 萬的資金挹注,讓 DFC 臺灣可以更穩健、永續地發展。
談起過去一年的經歷,許芯瑋說,「同時期申請傳善獎,又參與 NPO 加速器計畫,對大家來說是非常辛苦的經歷,但也是正因如此,我們對於 DFC 臺灣的組織發展、定位及未來的輪廓更加清晰。」
(在 DFC 挑戰分享季上,孩子展現自身透過 DFC 四步驟解決身邊的問題的成果。來源:DFC 臺灣粉絲專頁)
(在 DFC 挑戰分享季上,孩子展現自身透過 DFC 四步驟解決身邊的問題的成果。來源:DFC 臺灣粉絲專頁
「過去 100 年以來,在醫學、科技領域,人們不斷面對工具的更新,但說到教育,還是維持著上對下的傳統模式。但我們不能用以前的教育方式,教孩子去面對未來的問題。」持續走在教育創新的道路上,許芯瑋認為,在教育裡不要害怕困難、害怕挑戰,回歸教育的初衷,如何給孩子愛和榜樣,讓孩子成為自己,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期盼有更多有志者,一起加入教育創新領域,為未來臺灣教育共同努力。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文章標籤

  • 社創團隊專訪報導

    社創團隊專訪報導

    帶你第一線認識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內的創業團隊,深入探索每個團隊動人的創業故事。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