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綠媒體的腳步,探索全方位的永續生活

跟著綠媒體的腳步,探索全方位的永續生活

Explore green, Experience life
Green Media以「綠的傳媒者」為定位,關注富含「自然.在地.永續」之精神的人事物,帶領讀者一起經驗更自然、更接近本質的生活方式。關注議題從土地、田園、市集到餐桌,藉由數位媒體、實體出版、線下活動等途徑,致力推廣綠色生活的理念與落實。旗下有整合台灣綠色餐飲產業的「綠色餐飲指南」,並偕同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長期支持並實際經營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專欄文章

34篇)
  • 什麼是「環境創譯師」?擔任林場裡的翻譯官!看見國產材的永續價值

    什麼是「環境創譯師」?擔任林場裡的翻譯官!看見國產材的永續價值

    綠媒體/文:林嘉琪
    這一天,林場是教室。一支集合了大學教授、紀錄片導演、深度旅遊品牌創辦人及企業永續部門代表等見學隊伍,在寒冷清晨裡進到這座民營人工針葉林基地,他們在「斯創教育工作群」總監孫婉菁的講解中,觀察林相、嗅聞木屑氣味,也觸摸樹皮,認識杉木、臺灣杉、柳杉 3 種樹種的特色及應用。
    斯創教育工作群是一個關注永續森林經營和都市環境教育的團隊,這支女力為主的環境保育部隊文武雙全,她們平時在城市裡設計森林教案、規劃林場導覽方案並倡議永續林業發展;要上山出任務了,就駕車在濃霧彎折的山路中前進、揹裝備爬坡、扛教具在林間講解樹木及林場知識。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指出:「團隊裡幾乎都是女生,在山上什麼都要做,這裡的女生要當男生用。」長相溫柔,但行動力剽悍的她們,也是一群「環境創譯師」,工作任務就是要把艱澀的環境資訊轉譯成大家聽得懂的有趣內容。

    斯創 × 林場打開人工林產地 專家學者也來林場教室見學

    長期以來,台灣的人工林場有很多觀念想跟大眾溝通。譬如,根深蒂固的「只能種樹不能砍樹」的迷思,其實只對一半,卻阻礙山林永續循環的發展。其實伐採木材加工的傢俱可以固碳,在原地重新栽植的樹苗也接棒展開減碳功能,人工林就是必須要持續種樹與砍樹的循環才能啓動永續任務。
    李芝瑩指出:「我們把複雜的森林科學設計成體驗方案,把人帶進不對外開放的林、木業經營第一現場,在森林裡傳達永續作法。」斯創就和北部針葉林代表的「永泰林業」,以及南部闊葉林代表「永在林業」合作打開林場,並交由這群女力部隊對外揭開林場的秘密。
    在低溫中來到林場的見學隊伍,是來進行「台灣休閒農業學會」理事長暨台大兼任教授顏建賢,在「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開設的「森川里海農村再生」見學課程之一。
    「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魏兆廷也是這班的學生,顧問工作已經夠忙的他想來念生傳所的動機是:「農場、林場是深度旅遊場域,但這些地方都不易進入,因為農村、林場(的工作者)與地方創生團隊常有(工作語言不同而產生)溝通困難。」此時斯創女力部隊就扮演在林場和大眾之間轉譯溝通的角色。(同場加映:島內散步十周年!3 大限定遊程,邀你用旅遊探索議題

    理想的森川里海應有循環經濟 台灣有很大空間可發展林下經濟、森林療癒等議題

    談論森林經營及林業發展,其實核心關注的是人類的處境。長期推動台灣休閒農業及山林療癒議題的顏建賢指出:「森川里海不只是談保育概念,而是點出了原本在森林、川海之間就一直都有人類活動,我們應該來看人們的生活和產業如何與森川里海結合。而最理想的方式是這些自然區域可以達成循環經濟,從我們個人到子孫都能在和環境共生,達到永續生活。」
    「談森林永續,台灣人的環保意識『太強』,結果極端觀念導致台灣的林業經營遠遠落後日本、韓國二十年。」顏建賢所指的「環保意識太強」意思是台灣人普遍認為長了好久的樹當然不能砍,砍樹是罪惡的。
    但其實人造林是需要經歷種植、疏伐等循環過程,有適度的砍樹,才能調整森林密度,建構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而砍下來的國產材製成的傢俱桌椅可以固碳,原本的林地重新育苗、造林,就能再繼續執行碳吸存的功能。
    「相較台灣私有林僅佔國土的一成多,日本的私有林多達 7 成,這麼大的土地面積,也就形成依此而生的大批林農。」顏建賢指出,林農跟台灣的農民、漁民、酪農等職業一樣常見,林農在林地裡生產經濟,因此造就日本的林下經濟、森林浴遊程等產業發展;德國還有森林醫學等自然療法,而台灣近來正在建構森林療癒的各種可能。(同場加映:不只修復步道:步道師如何用匠藝工法守護山林與人地關係?

    人工林採取永續森林經營 才能活化林業創造新產值

    斯創串連產官學推動活化林業,也因此創造林業更多新產值。林場從造林、修枝、伐採、造材到加工製材,要歷經 2、30 年的漫長期程,每個環節都可以再創造收益。像是疏伐打枝下來枝葉,可以提煉純露及精油,萃取台灣森林的氣味,為國產材開闢更多應用方法,也為林農在集材前帶來額外收益。
    疏伐作業開啓了國產植物精油市場,也照顧林地。原本未經疏伐的人工林,林間光線幽暗,林下植被稀少,形成單一人工樹種占主導的景象,但透過造林適當疏伐過密樹木,讓陽光穿透樹冠,營造出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而且,有疏伐管理的林木,精油產量會更多。
    研究指出,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會產生精油副產品,主要功能是用來避免動物啃食、保護遭啃咬後傷口感染,當林下環境的生物變多,植物遇到的生物威脅變多,就激發出更強防禦機制,意思是說,疏伐後的林地植物產生的精油量,會比未疏伐林地的產量更多。

    斯創女力部隊整合山林博物學和都市博物學 護送國產材下山進校園

    斯創女力部隊還把國產材知識一路護送到下山。新竹市光華國中採購國材課桌椅 200 套,就交由斯創入校入班導入木育課程內容,跟學生分享「台灣森林故事」、「國產材課桌椅從哪裡來」,並邀請「林業職人分享國產材課桌椅怎麼種出來的」等議題,目的在以國產材課桌椅開啟孩子認識在地林業故事。
    在今年耶誕節,斯創也執行新竹縣桃山國小與五峰國小的大鹿林道林火再生課桌椅致贈活動。李芝瑩指出:「大鹿林道在去年 3 月發生大火,燒毀大約 79 公頃人工造林地,為了避免樹木倒塌危害,經專家評估之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決議將有安全之虞的柳杉等樹木伐除,並且在 5 年內在將紅檜、扁柏等原生樹種重回復育造林,而在災後現場採伐的柳杉就製成課桌椅,以嶄新型態重回大鹿林道周邊校園。」
    能夠好好對待台灣土地上的林木,才不愧對島嶼給島民的餵養。英國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傑出的植物獵人與植物學者威爾森,就對台灣島上的臺灣杉(Taiwania criptomerioides)深深著迷,他曾形容:「東亞最好的森林,以及加州之外世界最巨大與拔尖的針葉樹,都在臺灣島的群山之上。」別人眼中的好,我們自己覺察到了嗎?
    台灣森林覆蓋率超過 6 成,擠進全球森林面積前 30 名,但目前國產材自給率僅有大約 1%,直至 2024 年國產材自給率也才增加不到 2%,距離 2027 年目標增加 5% 自給率的目標還有一段路,斯創就是前往這條路上的領路人。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森林創譯師】你聽過嗎? 斯創女力部隊揭開林場秘密、推動國產材運用
    閱讀文章
  • 台灣第一個國際生態村!台日夫婦如何創造鄉村永續經濟圈

    台灣第一個國際生態村!台日夫婦如何創造鄉村永續經濟圈

    綠媒體/文:李怡欣
    初夏的午後,陽光三葉草生態村的大人小孩們悠閒到轉黃的稻田間散步,從日本受邀來生態村的「橡子果教育」糸山麗老師與孩子們摘下野花野草,巧手編成花圈戴在頭上,沒走幾步又發現田埂間有幾顆蛋,興奮討論可能是哪種鳥下的蛋。

    創辦人劉建生對生態村有一幅清晰且遠大的藍圖:田邊的建築空間,預計作為食品加工室兼咖啡廳,也是志工的住宿空間;石砌的生態池和溝渠,可以把從山上流下來的水源儲存起來,再蓋個上池就能設計無動力水循環系統,解決農業最害怕的洪水或乾旱問題;他還想在森林裡搭設露天教室,讓孩子們真的在大自然裡上課,「我們希望從衣、食、住、醫等各種生活面向,創造一個實驗性的小型共生環境。」

    與環境共好的自給自足

    劉建生原本是建築師,因為抱著改善環境的理想選擇建築系、遠赴維也納讀都市策略研究所,再到中國、香港工作,卻越來越懷疑建築真的能讓大家的環境跟生活變好嗎?直到有天他看到峇里島綠色學校(Green School Bali)的照片,照片中竹子搭建的絕美校舍與自然環境合為一體,孩子們在沒有圍牆的校園自由學習、跑跳、遊戲,劉建生頓悟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於是他與日籍太太北村美智子回到臺灣,花了兩年環島好幾圈尋找乾淨的土地,2016 年落腳羅山社區推動生態村計畫至今。
    劉建生從建築專業規劃硬體建設,美智子則為生態村注入自然的靈魂。美智子的老家在日本靜岡縣的山區,從小就跟著媽媽以不用農藥跟肥料的自然農法照顧農田。2011 年福島核災後,她的老家雖然距離福島 400 公里遠,水源跟土壤仍受到汙染,難以找到純淨的食物。因此美智子以自然農法建立生態村的食物自給自足系統,她說一分地即可以供給一人一年的食物,目前生態村已有 1.2 甲的稻田。美智子像是食物魔法師般,將盛產的作物製成味噌、鹽麴、米麩、果醋等各式各樣的加工品,自己食用也在陽光三葉草生態村的官網販售,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同場加映:「沒人做的我來做」10 年研究無收入,堅持種出友善大地的鮮花

    共農共學,招募村民共同生活

    推動生態村之餘,劉建生也參與羅山社區發展事務,希望將生態村的概念拓展至整個羅山地區,然而他發現羅山社區雖然頂著「全臺第一個有機村」的光環,現實卻是在地青年不願意留鄉從農,年輕外來的農人不是因為太辛苦而放棄有機耕作,就是積蓄燒光黯然退場,有機農地面積逐年下降。「這裡的人都清楚農業有多辛苦,在偏鄉連溫飽都不容易了,哪有可能做這些賺不了錢的事?」(同場加映:從產地到餐桌,串起土地與人的友善循環——里仁的永續之路
    劉建生清楚,生態村的目標族群是關注環境永續與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他們如果有機會來到羅山,就能為在地創造經濟效益,因此他透過臉書社團分享生態村的大小事,不時有網友詢問能否來體驗或打工換宿。「我們一開始開放有興趣的人就直接進來,但發現最難的是共同生活,每個人的狀況跟課題都不一樣,需要許多力量來乘載。」在農村水保署「青年回留農村創新計畫」的支持下,陽光三葉草生態村建立短中長 3 階段的村民引入機制:新朋友可以先報名參與生態村開放日的公開活動,若理念相符且願意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再申請成為居住中長期的志工或村民。
    這些活動讓每年都有超過千人來訪羅山,更有夥伴成為羅山社區的關係人口。劉建生指出,外來者在偏鄉找住的地方非常困難,因此他與周邊民宿業者合作,將來到生態村的朋友引介至這些地方入住,解決住宿問題的同時,也刺激在地經濟。

    凝聚社區意識,創造生態經濟圈

    面對農村青年外流、產業受限、生存不易等現實問題,劉建生也不斷尋思解方。他在長期舉辦生態村共食的過程中,慢慢凝聚了一群同樣關注在地的人們,有自然農法的農友、有周邊的店家或業者、有想嘗試永續生活的在地人或移居者,形成可以互相支持的「生態鄰里圈」。這群新進的青年與長年深耕的羅山社區發展協會夥伴,2021 年催生了「羅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劉建生擔任總幹事,這幾年與社區夥伴、富里農會和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團隊陸續舉辦里山研討會、生態調查與社區韌性評估會議,進而建立公私協力的跨部門平臺,共同盤點社區資源與困境,以「生態產業」作為休區的發展重點。
    隨著近年乾旱洪澇不斷,農作環境越來越艱辛,許多農友放棄有機耕作的方式,退回慣行農作的方法,除草劑及化學肥料汙染了水田及水源地,「人工砍草砍幾天都不一定砍得完,野草可能過一兩個月又長出來了,但噴農藥可以撐 3 個月,大家當然選擇簡單的方法。」劉建生認為守護環境要從自主管理開始,因此他承租生態村周圍九岸溪流域的土地,以招募穀東預購的方式和自然農法的農民契作,或在有相同理念的店家販售;也希望將生態村的活動轉成遊程,並串聯更多在地產業,以合作的方式發展生態經濟圈,期許為深耕 10 年的羅山多守護一點土地,創造永續經濟的新可能。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台灣第一個國際生態村的實踐之路: 從自主管理到契作友善農法,打造生態經濟的陽光三葉草生態村
    閱讀文章
  • 無酒精好喝到讓人起死回生?5 位跨國實踐者交流,喝酒如何健康又永續

    無酒精好喝到讓人起死回生?5 位跨國實踐者交流,喝酒如何健康又永續

    綠媒體/文:劉宜佩
    乾杯——但這次,我們舉起的不是傳統的酒杯,
    而是一場關於味覺、氣味與創意的無酒精盛宴。
    《酒杯裡的無酒精 奢華派對》夏日午後於 TU PANG 地坊餐廳登場,帶來一場不醉也迷人的風格體驗。活動現場賓客透過一杯杯無酒精飲品,品嚐來自產地與釀造的細節密碼,讀出香氛、水氣、陽光與葡萄種子所帶來的感官演繹,展開一場味覺與嗅覺的沉浸旅程。
    隨著無酒精飲品成為全球新趨勢,Z 世代早已將「不喝酒」視為一種生活態度與品味展現;X 世代雖習於穩定飲酒,也有越來越多人因健康意識提升,轉向低酒精或無酒精的選擇;而 Y 世代則在風格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世代間的飲酒文化,正在悄然轉變。
    全球市場數據進一步證實,無酒精並非一時流行,而是價值轉向的體現。在歐洲,約 29% 的消費者曾購買低/無酒精飲品;日本市場規模更達數百億美元,且持續擴張。這股浪潮不僅反映出健康與永續意識的抬頭,也與 vegan、素食主義與低碳生活密不可分。(資料來源:全球及區域性酒精與無酒精飲品市場分析報告,如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Statista 及 GlobalData 等 2023 至 2024 年度報告)

    無酒精 ≠ 無味:進入日常的新味覺風格

    無酒精,真的「完全沒有酒精」嗎?其實不一定。根據台灣法規,只要酒精濃度低於 0.5%,就不被視為酒類,而是歸類為食品或飲料。也就是說,像脫醇葡萄酒、無酒精啤酒,甚至模擬烈酒風味的飲品,都可以稱為「無酒精」,也能在一般通路販售,無需適用酒類標示與許可規定。
    這樣的分類不只是法律差異,也讓無酒精飲品更容易走進日常生活,進入咖啡館、素食餐廳,變成一種風格、一種選擇。更關鍵的是,無酒精飲品早已不只是酒精的替代品。近年來,無酒精調飲、精品葡萄氣泡飲與 fine dining 餐桌搭配,已成為高端餐飲與生活品味的新趨勢,展現出獨立且精緻的文化地位。

    5 位風味實踐者:無酒精背後的永續哲學

    本次活動集結 5 位來自不同領域、風格各異的實踐者——TU PANG 地坊主廚暨綠餐大使張皓福、Cocktail Bar Nemanja 主理人暨國際調飲冠軍北條智之、亞洲首間無酒精酒吧「一時無酉」創辦人黃心皓、「芳時品味」品牌產品經理王柏瑋,以及透過視訊參與的德國 CARL JUNG 卡爾榮格酒莊執行長 Teresa Jung。5 人從無酒精調飲、發酵技術到 fine dining 餐桌搭配,共同探索風味、健康與永續交會的多重可能。
    「一時無酉」主理人 黃心皓更提及,台灣目前無酒精飲品的製造量仍不多,市場以進口產品為主。而在國際間,無酒精飲品往往與 vegan、無蛋奶、有機、環境友善等永續理念緊密結合,許多品牌甚至取得 B 型企業認證,將這些價值視為品牌核心與市場趨勢。

    綠色餐廳的新選擇:無酒精作為永續解方

    隨著經濟與文化消費意識提升,全球消費者早已不再僅看重產品的風味與質地,而更加關注品牌背後的理念與實踐歷史。對綠色餐廳與永續飲品的認同,也已從邊緣選項,逐漸走向主流價值。(同場加映:全台綠色餐廳有哪些?從 2023 年度綠色餐飲獲獎名單找靈感
    在台灣,這波意識雖仍在醞釀階段,但業界與市場已開始積極推廣與溝通——無酒精飲品的故事,不只是「不喝酒」,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喝、為什麼喝的全新提案。
    「以食物改變世界」理念的張皓福主廚,長期關注綠色餐飲的未來發展。當發現無酒精飲品本身就有很強的文化性與價值延伸空間,作為年度綠餐大使的他,便與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何佳穎交流,更是提出將無酒精飲品納入綠餐服務內容的構想,期望為綠色餐廳在市場中找到更多可行的生存策略與永續解方。
    當它不再只是『不含酒精』,而能承載永續、健康、社會責任,它才真正成為一種選擇,甚至是一種態度。

    無酒精餐酒會實錄:以味覺為節氣乾杯

    在經過下午的交流後,晚上迎來由 TU PANG 地坊與北條智之先生聯手呈現的無酒精餐酒會。主廚皓福細膩解說每道菜餚背後的產地故事,帶領賓客展開一場從產地到餐桌的味覺冒險。北條先生則調製了 3 款精緻無酒精調酒:In the Garden(漫步花園)、Concerto(協奏曲)、Rosestar Martini(瑰心馬丁尼),將派對氣氛推向高潮。
    應主廚皓福邀請,北條智之先生特別以「亡者復甦二號 Corpse Reviver #2 (two)」為靈感,融合台灣地酒風土,即興設計出 TU PANG 地坊專屬限定酒譜——《亡者復甦 TU PANG Corpse Reviver # Tu Pang 》。這款命名巧妙呼應原本典調酒系列《亡者復甦》的典故:「好喝到能讓亡者起死回生」,也向日式傳統節氣致敬——在一年過半的 6 月 30 日,以一杯飲祝福下半年重啟。而北條先生說,「TWO」與「TU PANG」發音近似,正是這杯特調發想的靈感來源之一。

    最深的派對,不一定需要酒精

    全球飲酒文化轉型中,無酒精飲品成為新時代的風格象徵與永續選擇。不喝酒,不等於無趣。《酒杯裡的無酒精 奢華派對》集結 5 位專家,從產地風味到高端無酒精調飲,帶來一場風格、感官與永續交織的夏日派對。
    ——這個夏天,用一杯沒有酒精的飲品,乾一場最有深度的派對,讓我們為永續舉杯。
    TU PANG 地坊餐廳主廚張皓福以多道結合在地食材、友善環境與低碳理念的料理設計,具體展現綠餐精神——
    從花生佐芹菜、芒果搭配生態白蝦與 36 個月 Comté 起司,到手標旗魚活肉配酸豆與羊奶乳酪,每一道都細膩描繪風土的個性;魚與干貝慕斯、魚骨頭的組合,保留魚皮並以魚肉回填的別緻造型,道出海味層次;酸種麵包配蔭鹽花、胭脂鴨胸襯以桑椹與羽衣甘藍,交織自然氣息;還有一盤如畫的作品——鳳梨、斯卡莫札乳酪、菇土與蕎麥餅皮交疊而成,以潤餅為靈感,由賓客親手捲起,展現互動式的味覺體驗;以及融合海膽布丁、醬油焦糖、豆漿與 Beluga 魚子醬的華麗創作,帶來驚喜而細膩的層次感。
    無論是蘆筍澄清湯裡的薩索雞雞肝餃,還是水蜜桃、荔枝、覆盆子交融的夏季甜點,料理與無酒精飲品彼此對話、相得益彰,讓舌尖上的永續不只美味,更有文化的溫度與深度。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永續品味無酒精烈酒派對:讓自然在舌尖留下風味印記
    閱讀文章
  • 餐盤感測心跳、杯子共振跳舞?「心波套餐」帶你回歸慢食的節奏

    餐盤感測心跳、杯子共振跳舞?「心波套餐」帶你回歸慢食的節奏

    綠媒體/文:Lindy Wu
    在節奏愈發加快的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難真正感受一頓飯的重量與質地。吃飯,成了功能性的動作;用餐,也淪為滑手機時的背景過場。然而,當科技不再只是追求效率,而是用來喚醒感官、延伸情緒、重建人與食物的關係——這場飲食設計實驗,《心波套餐》讓我們重新思考:吃,是什麼?而我,又該如何與食物、與他人、與自己重新連結?
    在快速與喧囂充斥的日常中,許多人早已忘記「好好吃一頓飯」的意義。然而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媒體設計系博士候選人陳韋蓁的研究中,一場由東京人機互動實驗室與米蘭 TDFK 設計工作室共同開發的「心波套餐」(Resonant Table),正在悄悄重寫我們與飲食之間的關係。透過電子餐具「心光盤」(Living Plate)與「音流杯」(Cymatics Cup),這場沉浸式的感官饗宴,以科技探索飲食與情緒的交匯點,並探詢更有覺知、更有情感連結的飲食可能。

    正念飲食 × 心光盤:從心跳回歸慢食的節奏

    這段飲食旅程的起點是「心光盤」——一款能感測使用者心跳的電子餐盤。當指腹觸碰感應器,盤面便會隨著心跳節奏閃爍出冷白或暖黃的光。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喚起對身體狀態的感知,更讓人與眼前的食物產生共振,喚醒久違的感官專注,也重新連結了食物與人之間的情感。
    心光盤的設計靈感來自「正念飲食」——一種鼓勵放慢節奏、專注當下、全心體會味道與咀嚼的飲食方式。這樣的概念,其實與亞洲文化中深厚的「慢食哲學」有著高度共鳴。在台灣與日本、韓國等地的飲食習慣中,講究「用心煮食、用心品嚐」,不僅尊重食材來源,也看重與親人一同共享餐桌時的情感流動。從一口鮭魚卵、一口醃漬蘿蔔到一口柴魚醬油高湯凍,這些在地飲食文化裡蘊藏的節奏與儀式感,其實正是「正念」的生活實踐。(同場加映:「餐桌上應要愉快聊天,而不只是填飽肚子」慢食運動之母 Alice Waters ,帶領全球品嚐天然食物的美味
    心光盤讓這樣的飲食哲學可被科技擴大與重新感知。當人們看見自己的心跳節奏以光的形式在餐盤上跳動,便更容易將注意力拉回當下,更珍惜每一口食物的來處與溫度。這樣的覺知,不僅有助於提升飽足感的察覺,更能降低過度進食與食物浪費的可能。
    在多人共桌的情境中,心光盤更成為情緒流動的媒介。每位用餐者的心跳透過閃爍的光影交錯,與人共食的溫度,不再依賴語言,而是透過可視化的心律相互傳遞。參與者往往因此更願意互動交流,提升用餐的情緒飽足感。
    未來,若心光盤能被應用於遠距用餐系統,將為遠距時代中的家庭、情侶或異地親友提供嶄新的連結方式。即便身處不同城市,也能透過同步心跳與光影節奏共享一餐,讓用餐不再只是攝取營養,更是一次跨越空間的陪伴與理解。這場從心跳出發的飲食設計,不只是科技的創新,更是一場文化上的回歸:讓我們重新拾起對食物、對關係、對慢生活的尊重與珍惜。

    音流杯 × Cymatics:音頻調酒術帶來的感官革命

    另一件令人驚豔的餐具,也是來自米蘭玻璃工坊製作的「音流杯」。它以「Cymatics 音流現象」為基礎,在特定赫茲頻率震動下,讓液體在杯中產生動態花紋,彷彿調酒在跳舞。但這場表演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帶來味覺的轉變。
    實驗中,65Hz 震動過的威士忌,其酒精味變得柔和,整體口感更細緻,與未震動的版本形成強烈對比。這不只是單純因為跨模態知覺(Crossmodal Perception),根據初步實驗觀察,因震動改變了液體風味的呈現,進而調整了味覺結構。這提供了一個未來飲品的產製想像─我們不需要依賴額外添加物或過度加工,也能透過物理手段讓飲品風味更貼近個人偏好。
    這項技術潛藏未來飲料調製方式的可能:若飲料風味能以「頻率客製」取代「材料堆疊」,我們將可能減少原料浪費、降低調配過程中的碳足跡,甚至重新定義「風味設計」的可持續可能性。
    這項創新在去年走上世界舞台,2024 年 World Class 世界調酒大賽中,「無向 Bar Without」品牌總監高永霈即運用音流杯設計出得獎作品,將這場震動的風味實驗從實驗室帶入現實酒吧,開啟餐飲設計與感官科技融合的新想像。

    用餐的未來:讓科技引導我們「吃得更覺知」

    回顧這場心波套餐的設計歷程,用餐階段其實是被忽略卻極具潛力的食物科技場域。過去我們談永續,聚焦於農業生產、物流或食物廢棄物處理;但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人們是否專注於吃的當下、是否真正感知食物的存在與風味,本身就是永續飲食的重要起點。
    當科技不再只是為了效率與便利,而是為了提升感官覺察、促進人與食物的情感連結,它將有可能改變人們的飲食行為與價值觀。透過心跳與震動、燈光與頻率,我們不只打開感官的邊界,也打開了與食物重新連結的可能。這不只是創新,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回歸與進化:回歸對食物的尊重、進化成更負責任的消費者。
    飲食從來不只是菜單上的選擇,更是一場觀念與習慣的革命。而「心波套餐」所帶來的,不只是讓人驚艷的科技介面,更是一種深具反思力的行為設計:它引導人重新練習專注地用餐、共享彼此的節奏,並與食物建立感知上的連結。
    未來的餐桌,或許不僅是陳列料理的平面,而是融合感官、情緒與關係的互動場域。在這樣的空間中,科技不再只是工具,而成為重新靠近食物與身體的媒介——透過心跳與震動,我們得以一次次更貼近自己的感受,也重新理解食物的存在意義。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當科技重構美味關係,從「心光盤」與「音流杯」開啟未來餐桌的想像
    閱讀文章
  • 當地食材一定更環保?回收包裝就是最好的選擇?破解永續餐飲 8 大迷思

    當地食材一定更環保?回收包裝就是最好的選擇?破解永續餐飲 8 大迷思

    文:綠媒體編輯部

    揭露餐飲業者與消費者最容易忽略的關鍵真相!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現代餐飲業不可忽視的趨勢。在這場「新時代飲食運動」中,餐廳不僅是供應食物的場所,更是推動永續發展、回應市場需求的關鍵角色。台灣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 Guide,GDG) 正致力於改變餐飲業的永續標準,透過評鑑與倡議,推動更多業者採用友善農業與負責任的供應鏈。與此同時,GDG 與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全球餐飲業朝向更環保、更永續的未來。
    然而,在推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業者與消費者對永續發展仍存有誤解。SRA 針對這些常見迷思進行剖析,揭露被誤解的關鍵觀念,並提供完整的實踐指引,幫助餐飲業真正邁向永續之路。 這 8 大誤區,你中了幾個?

    一、當地食品總是更低碳?

    大多數人想到食物的碳足跡時,可能會想到「食物里程」,事實上這只是複雜的碳拼圖中的一小部分。確實,長距離運輸(特別是空運)可能會顯著增加碳足跡,但從整體來看,食品的碳排放主要源自生產過程。
    研究顯示氣候條件對生產模式的影響不可忽視。例如,即使加上運輸成本,英國本地能源密集型加熱溫室生產的番茄,其碳足跡仍可能高於在地中海陽光下自然成熟的番茄。
    然而,可持續性的概念不僅限於碳排放。它還涉及土壤健康、用水效率、廢棄物管理、污染控制,以及對動物福利與工人權益的保障。當地食品雖然不一定總是碳排放最低,但具有其他重要優勢。
    例如,較短的供應鏈在氣候衝擊或國際事件中表現出更高的韌性。本地採購也能有效支持小型農業和地方經濟,減少中間環節的供應鏈風險,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為新鮮的當季產品,其價格通常也更具競爭力。
    此外,本地食品還有助於社區發展。透過支持本地農戶,企業不僅能與社區建立更深的連結,還能鼓勵消費者對其所選菜餚的來源有更深的認同感。這種價值不僅提升了餐飲業的品牌形象,還能推動整體食品系統的 可持續性發展。

    二、取得可持續性認證是否值得?

    公平貿易和其他可持續性認證機構(如雨林聯盟、MSC 藍勾認證、有機認證等)雖然在運營和管理方面存在高成本和高門檻的挑戰,卻在確保供應鏈透明性與降低風險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僅保障生產者獲得公平待遇,還推動環境友善的農業與漁業實踐,提高供應鏈的整體可持續性。
    然而,實施這些認證過程常需要額外的管理與成本投入,可能會為小農帶來沉重的負擔。為解決這一問題,企業或餐飲業者可採取創新的合作模式,例如承諾購買小農在達到認證標準的過渡期間之作物,提供經濟支持來協助其達成認證標準。
    此外,對於某些高風險食材(如酪梨、辣椒、可可、咖啡、棕櫚油等),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價值更顯得重要。這些食材的供應鏈中常包含環境破壞、工人權益受損等固有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對企業聲譽和財務造成重大風險。借助這些認證機構提供的標準與支援,餐飲業者不僅能有效管理這些挑戰,還能在顧客心中樹立對品牌負責任形象的信任感。
    雖然第三方認證並非完美解決方案,但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來確保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和透明性,尤其是在企業缺乏資源或專業知識進行深入審核時。隨著消費者對食品來源與可持續性透明度的需求日益高漲,這些認證也日漸成為建立品牌信任與顧客忠誠度的關鍵工具。對餐飲業者而言,透過這樣的努力,不僅能讓可持續性發展領域穩步前行,還能為全球供應鏈注入更健康、更綠色的價值,並進一步鞏固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

    三、營養與永續能切割嗎?

    營養與永續發展密不可分。根據 EAT-Lancet 委員會(由來自 16 個國家的 37 名科學家組成,在人類健康、營養、經濟、農業、政治科學和環境永續發展領域工作),在 2019 年制定適用於全球的健康飲食和永續糧食生產目標,這表示健康的飲食與永續的食品系統是一體的兩面,對地球有利的事物也對我們的身體有利。
    更永續、更多樣化和富含植物的飲食模式,讓氣候、生物多樣性和公共衛生都會受益。多樣化的飲食對我們的健康更好,也有助於減輕特定作物和動物的壓力,保護生物多樣性,並使我們的糧食系統更具彈性。 與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或含有大量超加工食品的飲食相比,富含水果、蔬菜、豆類、堅果和全穀物的飲食對環境的影響要小得多。除了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外,生產肉類還需要大量的水和土地,導致森林砍伐,污染水道,總體而言,是一種資源效率極低的養活人口的方式。 同時,在精煉、烹飪、包裝和保存等過程中,超加工食品的生產需要大量能源,通常依賴化石燃料。這就是為什麼「讓人們吃得飽」成為「FOOD MADE GOOD」標準的十大支柱之一 ,根據 EAT-Lancet 委員會和 WHO 制定的國際科學準則,SRA 鼓勵餐飲企業創造和推廣美味、健康、營養的菜餚,可以教育客人更好的食物和飲料選擇,實現雙重永續效益——改善公共健康並保護我們的地球。

    四、可回收包裝是最永續的外帶、外送選擇?

    回收固然很重要,但它不應是首要策略,避免浪費才是關鍵。你知道嗎?約 75% 的塑膠在技術上可回收,但實際上只有 9% 被回收。這常常因為缺乏合適的回收設施或沒有適當的清潔;工廠不會回收裝有食品的包裝。即使食物垃圾污染了一件或兩件物品,整批可回收材料也可能因此被認為不合格,被送往垃圾掩埋場或焚化廠。
    在處理非有機廢棄物時,我們應優先考慮減少浪費。廢棄物層次結構提供了最佳行動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避免造成浪費──是否有可能完全不使用這些物品?在做出任何購買決定之前,我們都需要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嗎?」使用物品時,也要考慮它們是否真的會成為「廢物」。優先尋找重新利用和重複使用物品的方法(目標是盡可能長時間地使用它們)比單純依賴回收更有效,且具有更大的長期影響。
    例如,不提供吸管或僅在要求時提供餐巾紙、鼓勵顧客自備餐具、外帶食品容器或循環餐具租賃計畫,能進一步減少一次性用品的需求,為環境帶來更長遠的影響。
    如果必要提供外帶包裝,則應尋找不需要回收的可生物降解選項。例如:Wahaca 生產的可堆肥玉米餅盒。Wahaca 團隊與 Biopak 和 Deliveroo 合作,為其玉米餅開發了經過認證的可堆肥包裝,使用專門設計的 BioCane 托盤,不含塑料,由快速可再生的甘蔗漿(製糖工業的副產品)製成。
    這些外帶包裝可以在數月內自然分解——甚至可以把它埋在後花園裡!當然,回收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我們可以透過更聰明、更有效的方法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五、永續發展僅關乎碳足跡?

    當談到永續發展時,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環境影響,例如減少碳排放、改用再生能源、減少污染、降低用水量,或是消除食品供應鏈中的塑膠使用。然而,真正的永續發展遠比碳足跡來得更廣泛,特別是對於餐飲業而言,單靠碳排放指標無法完整衡量企業的永續性。
    餐飲業的永續發展需要更全面的 360 度策略,涵蓋環境、社會與經濟層面。我們必須打造以人為核心的進步且具韌性的企業,確保它們能夠在未來持續運作並負責任地發展。另外,永續採購是永續餐飲企業的核心組成部分。例如,透過負責任的採購,廚師可以創造對更佳農業與漁業實踐的需求,進而推動整體供應鏈的正向變革。
    此外,社會永續性同樣不容忽視。隨著環境問題的迫切性日益增加,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中的「S」往往被忽略。然而,餐飲企業如何對待其員工、供應商和社區至關重要。從薪酬公平、多元與包容、員工福祉,到職場安全與反霸凌政策、以及對騷擾零容忍,這些都應該是任何永續發展計畫的一部分。(同場加映:台灣職場變革進行式:打造友善職場,為何成為企業永續必修課?
    總體而言,永續發展不僅僅是減少碳排放,而是建立一個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韌性的系統,使企業能夠長久發展並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六、永續發展應由消費者驅動?

    將推動永續發展的責任完全歸咎於消費者似乎合情合理,但研究顯示,真正的變革必須由產業領導。消費者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尤其是可用性、價格、便利性及市場行銷方式。換句話說,即便個人願意做出更永續的選擇,如果市場上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或是價格過高,那麼行動仍然受限。
    餐飲業者在這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不僅能夠在店內影響消費者的即時選擇,也能透過菜單設計與食材選擇,在長期內改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例如,提供更健康、永續的餐點選擇,並確保這些選擇在價格與口味上同樣具吸引力,能有效地引導消費者朝向更環保的飲食方式。
    此外,餐飲業者也應承擔確保食品供應鏈符合永續標準的責任,例如優先選用符合公平貿易或環保標準的食材。透過這樣的努力,餐飲業能夠在整體食品系統中發揮關鍵影響力,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健康、可負擔、環保的食品選擇。

    七、永續發展是小型企業無法負擔的奢侈品?

    許多小型餐廳業主認為,永續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因此難以實施。然而,實際上,許多永續策略不僅有助於環境,還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商業效益,包括降低成本、提高品牌忠誠度,甚至提升利潤。
    例如,減少食品浪費可以大幅降低食材成本,而透過更有效的水資源與能源管理,企業能進一步減少營運開支。同時,智慧、永續的菜單設計(如增加植物性選擇)通常能提高餐點的利潤率。支持本地採購則能縮短供應鏈,減少運輸成本,同時提升食材品質。
    此外,研究顯示,現代消費者更願意支持具有永續發展承諾的企業,這對於品牌形象的提升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具備明確永續政策的企業在招募與留住員工方面更具競爭力,因為越來越多的勞工希望為對環境與社會負責的企業工作。
    隨著環境法規日益嚴格,採取永續策略的企業將能夠更輕鬆地適應未來的市場變化。換句話說,永續發展並非奢侈品,而是一種能夠確保企業長期競爭力的必要投資。(同場加映:ESG 下一步——全球企業如何解鎖永續新動能?)

    八、我的飲食選擇對生物多樣性無影響?

    工業化食品生產極大地限制了全球飲食的多樣性。儘管我們的選擇看似豐富,但實際上,人類現今主要仰賴極少數的作物與動物品種作為食物來源。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人類歷史上曾食用約 6 千至 7 千種植物,但現在我們攝取的熱量中,有 50% 來自於僅僅 3 種作物:稻米、小麥與玉米。(同場加映: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這種高度集中的食品生產模式導致土壤退化,並大幅降低自然生物多樣性,使糧食供應更容易受到害蟲、疾病或氣候變遷影響。此外,過度依賴單一作物也會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多樣化的飲食對於提供均衡營養至關重要。
    餐飲業者可以透過選用多樣化的食材來促進生物多樣性。例如,使用傳統品種、古老穀物、海藻類食物,以及不同種類的海鮮,甚至引進對生態有害的入侵物種作為食材來源。這不僅能夠支持永續農業與漁業,也能夠帶來更豐富的風味與營養價值。
    透過積極採取這些策略,餐飲業者不僅能夠提升自身品牌的永續形象,也能在全球食品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幫助保護生物多樣性並促進更健康的飲食文化。
    這些觀念顛覆了許多關於永續發展的常見迷思,也突顯了餐飲業者在推動更健康、更環保食品系統中的關鍵角色。透過理解並實踐這些原則,業者不僅能夠提高競爭力,也能為未來的環境與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關於 GDG & SRA

    台灣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 Guide,GDG) 由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於 2018 年成立,致力於推動綠色餐飲評鑑。GDG 評鑑系統分為 「宣言行動店家」、「一葉餐廳」、「二葉餐廳」與「三葉餐廳」 等級,根據餐廳採購永續食材的比例進行評估,鼓勵業者落實環保行動。2023 年,GDG 與 SRA 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成為 SRA「Food Made Good」全球評鑑標準在台灣的官方代表機構,GDG 的葉級評鑑標準已與 SRA 的星級標準接軌,推動台灣餐飲業向國際永續標準邁進。
    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 成立於 2010 年,是全球領先的永續餐飲評鑑機構,致力於推動餐飲業的可持續發展。透過 「Food Made Good」評鑑系統,SRA 協助餐廳在 環境、社會與經濟 方面提升永續性表現,並與全球頂尖餐廳、企業與政策機構合作,推動更負責任的飲食選擇。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永續餐飲的 8 大誤解!哪些常見觀念可能讓你走入盲區?
    閱讀文章
  • 9 大趨勢,一窺未來餐飲進化論

    9 大趨勢,一窺未來餐飲進化論

    綠媒體/文:邱瑪姬
    這是一個充滿轉折與變革的時代,餐飲業不僅關乎美味,更牽動著環境永續、科技創新與消費者行為的改變。2025 年,這些趨勢正在重新定義餐飲業的運作模式——從再生農業到 AI 應用,從減少浪費到健康飲食,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著未來的餐桌樣貌。
    在這場「新時代飲食運動」中,餐廳不只是供應食物的場所,更是推動可持續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重要角色。台灣的綠色餐飲指南 Green Dining Guide 與英國永續餐廳協會 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 (SRA),正是這場變革的重要推手。我們致力於連結有機與友善農業,推動餐廳採用可持續食材,並鼓勵業界透過創新經營模式降低碳足跡,為未來的飲食文化奠定更健康、更永續的基礎。
    就讓我們一起探索 SRA 分析出的 2025 餐飲業 9 大關鍵趨勢,攜手打造更負責任的飲食未來!

    一、談談「再生」

    儘管「再生農業」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定義,但透過耕作來恢復自然、生態多樣性並養護土壤的理念,正逐漸獲得相關產業、政府和消費者的關注。隨著技術進步及 AI 的應用,農民如今可以利用數據來制定更本地化的策略,並以最有效的方式實施再生農業做法。
    對於餐廳而言,這不僅意味著有機會採購高品質、經過深思熟慮生產的食材,還能透過採購選擇對自然產生正面影響,並將這個理念轉化為吸引顧客的強大敘事。(同場加映:認識永續農業、發展與行動建議

    二、減少浪費

    由於降低成本和減少碳排放的需求(以及日益嚴格的法規,例如英國將於 2025 年 3 月 31 日生效的「簡化回收法 Simpler Recycling」),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深入檢視自身的廢棄物處理方式。2025 年,我們將見證更多創新的塑料替代包裝材料,如海藻製成的可生物降解或家庭可堆肥材料,以及更多以循環經濟為核心設計的可重複使用解決方案。
    在食物浪費方面,主要食材與副產品之間的界線正在模糊,越來越多廚師開始設計能最大化利用每一種食材(甚至應用於多道菜品)的菜單。在 2025 年及未來,浪費食物將越來越不被社會所接受。(同場加映:年度創新包裝獎!倫敦 B 型企業 Notpla 如何把包裝變不見?

    三、 AI 進入餐飲業

    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進步正在重塑用餐體驗,從預訂管理到根據顧客偏好提供數據驅動的菜單建議。AI 也在後廚帶來革命性變革,提高速度、準確性和效率。我們將看到更多自動化應用於廚房管理,例如洗碗、垃圾分類和庫存控制,這些都將顯著降低水資源消耗、浪費及碳足跡。

    四、在 Ozempic 時代的健康趨勢

    健康與養生話題已在食品趨勢榜單上存在多年,且熱度不減。然而,今年值得注意的是 GLP-1 類減重藥物(如 Ozempic)的普及,正在改變許多人飲食的方式與食量。研究顯示,提供較輕盈、健康選擇的餐廳將更能適應這一變化。此外,提供不同份量的菜餚(例如小份、主菜及共享盤)可滿足不同食量需求,同時減少食物浪費。
    在其他健康趨勢方面,特定功能性食品的興趣持續升溫,例如支持記憶與認知健康的菇類,以及有助於腸道健康的發酵食品。此外,植物性飲食正在從過度加工的肉類替代品回歸到更自然、完整的食材。2025 年,最受歡迎的蛋白質來源將來自豆類、豆腐、天貝、麵筋、菇類、堅果等植物性食材。(同場加映:英國成長最快的新創 ZOE,將如何改變健康營養的未來?

    五、優質速食興起

    健康速食的趨勢仍在持續。消費者希望食物不僅美味,還能兼具健康與可持續性,因此對快餐的要求也隨之提升。2025 年,我們將看到更多快速服務餐廳(QSR)和街頭餐館,專注於使用新鮮、當地採購的完整食材,並提供豐富的植物性選擇。
    懷舊感也是關鍵因素之一。自疫情以來,經濟與社會的不確定性促使消費者尋找經典舒適食品來獲得安慰。在 2025 年,我們將看到更多健康、創新、現代化且多為植物性的經典美食改良版本。

    六、彈性成為關鍵

    面對充滿壓力的市場環境與多重挑戰,最成功的餐飲企業將是那些能夠靈活適應變化的業者。由於供應鏈受干擾以及消費者對當地食材的興趣提升,餐廳經營者正開始重視短鏈供應模式,與小型當地農民、漁民及生產者建立直接合作關係。這將促使菜單更具靈活性,能根據食材供應情況隨時調整。
    餐廳的營運模式也在演變。由於成本較低且靈活性強,餐車與快閃店越來越受歡迎,使業者能夠測試新產品,而不必冒著開設正式實體店的財務風險。此外,僅提供外帶訂單的「幽靈廚房」模式也在興起,成為一種高效且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七、擁抱獨特性

    新加坡 F&B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 Oliver Truesdale-Jutras 最近表示,當前餐飲界面臨一種「思想的單一文化」現象。他認為,廚師們過於依賴社群媒體,使用全球分銷商提供的標準化食材,而非探索真正獨特的料理風格。
    2025 年,我們希望看到更多廚師勇於開創自己的道路,而非重複既有的菜餚。飲食文化需要更多樣性,而這正是建立品牌差異化的關鍵。例如,使用當地獨有的牲畜品種、傳統穀物、較少食用但資源豐富的海鮮,或是烹調那些可能威脅生態平衡的入侵物種。餐廳應挖掘當地飲食傳統,並將其轉化為符合現代口味的菜餚,而非只是模仿 Instagram 上的潮流。

    八、提供更高價值

    隨著生活成本危機持續,人們仍希望外出用餐能帶來值得的體驗。因此,餐廳應透過高品質、獨特食材(如前述的當地特色食材),加強溯源故事敘述,並加入個性化服務,以提升用餐價值。
    彈性選項也扮演重要角色。現代消費者希望餐點能根據個人口味、飲食偏好、過敏情況及食量進行客製化。透過數位化點餐系統與數據分析,餐廳可以提供更個性化的推薦。例如,當服務員知道某位顧客喜歡甜點時,可以主動介紹新品;如果某位客人總是點素食餐點,則可提供專屬的素食菜單。這些貼心舉動能讓顧客感受到被重視,進而提升品牌忠誠度。

    九、社群為王

    我們始終強調社會影響力是可持續經營的重要一環。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日益疏離,因此餐廳作為社群中心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參與在地活動、舉辦社交活動、雇用當地人才、與其他本地企業合作,這些舉措能提升品牌形象並建立顧客忠誠度。
    無論是開設讀書會、販售鄰近釀酒廠的啤酒、在冷門時段開設烹飪課、捐贈剩餘食物給庇護所,還是組織員工參與社區志工活動,回饋社區將讓您的餐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同場加映:圖書館裡的烹飪課!不僅提供低價餐食,還能學會用新台幣 42 元飽餐一頓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餐飲進化論!2025 可持續發展 9 大新趨勢,決定未來飲食版圖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