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聯電綠獎提供Photo Credit:聯電綠獎提供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聯華電子於 11 月 26 日舉辦第十屆綠獎頒獎典禮,表彰關注氣候應變、生態保育與資源循環的 11 家創新組織、學術研究單位與青年團隊。本屆獲獎計畫主題豐富多元,一大亮點是導入 AI、數據分析等「科技創新」元素,包含智慧化農業病蟲害防治、AI 驅動的水資源處理等創新解方,足跡遍佈各社區與產業中。綠獎成立 10 年來,已支持 92 件環境永續創新方案,引領台灣各方行動者持續深耕,共同為環境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聯華電子作為晶圓代工領導企業,長年投入氣候行動,並穩健地朝向淨零排放與零廢棄目標邁進。同時,聯電在企業永續 ESG 綜合績效也屢獲肯定,取得全球晶圓代工業的最佳成績。
「綠獎走過十年,我們始終不忘初心,那就是為一下代守護這片土地,同時也持續轉型與精進,擴大對生態保育、棲地維護與環境創新的支持,致力於全面支持更多在地行動者,以創新實踐回應地球環境的迫切課題。」聯華電子資深副總吳宗賢表示:「未來,聯電將持續透過綠獎,與大家攜手共同促進這塊土地的永續發展。」

專家籲共同正視環境問題,齊力邁向永續

本屆頒獎典禮邀請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黃文山,在「氣候變遷與物種滅絕:臺灣研究」演講中,以自身研究多年的蘭嶼生物多樣性改變為切入點,分享分析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對台灣環境的影響。「人類應避免過多的經濟活動造成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極端氣候現象,畢竟最終受害者會回到人類自己。」黃文山列舉蘭嶼爬蟲類獨特生態樣貌的變化,反思人為污染與溫室效應對蘭嶼爬蟲類食物鏈的影響,並展望未來保育行動應如何展開。

科技力注入!創新解方改寫環境難題

綠獎「創新解方獎」著重徵集具備未來發展潛力與長期影響力的環境解決方案。今年 3 件獲獎計畫包含:「蜂巢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智慧化與自動化的蟲害警示系統,並整合夜間自動噴水防治技術,協助農民以智慧化管理系統預防病蟲害肆虐;「默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利用大秧苗粗纖維特性與嚴謹的田間管理技術,以「水稻大秧代耕服務」防治福壽螺危害,利用福壽螺好食小秧苗幼嫩葉片的特性,紓緩除草人力之餘,也降低作物損失並保育水田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則以「混凝反應模型」輔以機器學習方法驅動精準混凝加藥,並結合數位孿生技術,提供即時數據和預測,致力打造智能高效的水處理解決方案。(同場加映:智慧防夜蛾、害蟲變幫手、水處理減碳!看綠獎 3 大創新解方,如何用 AI 與生態智慧守護台灣土地

連結性擴大!青年行動展現綠色實力

「青年行動獎」則鼓勵青年採取行動,擴大對環境議題的倡議。本屆共有 8 組獲獎,首獎「家用電器復活記」由同學組織志工團隊,定期於地方社區駐點,協助修繕小型家電,執行至今已成功讓 4 千餘老舊與故障電器重獲新生,有效減少廢棄電子垃圾。(同場加映:修家電、淨海洋、護生態,8 組綠獎青年得主用行動力翻轉環境危機
優選共有 3 件,主題聚焦於能源與環境保護行動,並於社區當中長期落實具體行動,「阿公阿嬤的行動充電站」打造太陽能行動車/餐桌,為社區長者電動代步車與常用電器,提供綠能充電的新選擇;「2025 照亮雨林計畫」與地方組織合作設計共享太陽能模組,提供馬來西亞砂拉越州本南族村落夜間照明,於村落持續推廣能源與用電安全;「溪望有你,一起救救北港溪」計畫則分析北港溪下游垃圾組成與來源,舉辦環境行動營並開發垃圾回報應用程式,廣邀大眾與居民參與環境保護行動,減緩並改善水域可見污染源。
佳作有 4 組團隊獲選,喚起大眾對生態環境保育的關注,「濱『分』潮池」於宜蘭岩岸潮池進行潮間帶生態監測,設計生物多樣性速查方法,建立豐富的潮池生物基礎資料庫;「環保、永續、迎向幸『蝠』」推廣資源循環與瀕危台灣狐蝠保育,以夜觀活動和狐蝠食源育種等生態教育活動,喚起大眾對生態解方的關注。「智匯頭前,溪手未來」透過設計走讀路線串聯人—河—生態,並建置數位平台傳遞環境知識與行動資訊;「海底健檢卡 × 淨海任務行動」設計海底健檢卡與擴增實境任務化應用程式,分析潛水路徑與垃圾分佈,並與潛水員合作標記海廢熱點和珊瑚生態,提升淨海效率並即時統整海域環境狀況。
聯電自 2016 年舉辦綠獎,第十屆匯聚產業、學研與青年的新能量,與 8 家企業夥伴攜手包括:東京威力科創、漢民科技、漢科系統、智原科技、大陽日酸、棨揚、欣興電子、創鉅先進材料,並由社企流協辦,一起支持與響應環境永續。從智慧農業、水資源管理到社區環境行動,支持行動者以創意,逐步於田間、河川與海洋落下堅實的足跡,守護這片土地。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