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企流
聯電自 2016 年開始舉辦「綠獎」以來,由第四屆起開辦青少年環境行動獎,持續鼓勵學生自組團隊投入環境行動。迄今,已累計支持了 92 件環境永續創新方案。今年第十屆綠獎以總獎金 400 萬元,攜手 8 家企業夥伴包括:東京威力科創、漢民科技、漢科系統、智原科技、大陽日酸、棨揚、欣興電子、創鉅先進材料,並由社企流協辦,一起支持與響應環境永續。
第十屆綠獎「青年行動獎」主要獎勵可促進社會關注並回應地球環境課題的實踐行動,主題聚焦於氣候應變、生態保育與資源循環 3 大議題。本屆青年行動獎共有 8 組獲獎。首獎為:「家用電器復活記」;優選共有 3 件:「阿公阿嬤的行動充電站」、「2025 照亮雨林計畫」、「溪望有你,一起救救北港溪」;佳作有 4 組團隊獲選:「濱『分』潮池」、「環保、永續、迎向幸『蝠』」、「智匯頭前,溪手未來」、「海底健檢卡 × 淨海任務行動」。各組團隊結合課堂知識與專業技能,走出校園、投入社區中,逐步與地方產生深刻連結,共創環境與資源解方,展現行動力。
家用電器復活記:學生化身維修隊,當起社區家電救星
據聯合國 2022 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電子垃圾為全球增長最快、回收率最低的家庭垃圾,其中以大型電器、溫度調節電器與電子資訊設備為大宗;統計顯示電子廢棄物數量連年上升,聯合國推估 2030 年電子垃圾總量將達到 7400 萬噸,對環境造成極大負擔。一群具備電器修繕技術的熱血學生們,看見廢棄家電復活的可能性,組織團隊,擔任起社區裡的家電維修志工。
廢棄電子產品,如電風扇、電鍋等小家電,常常僅需要檢修、更換零件就有機會重獲新生。「家用電器復活記」以高雄與屏東縣市為起點,固定進入社區駐點提供免費家電維修服務。從鄉鎮接洽、活動宣傳、行前準備工具與維修零件再到社區中與居民溝通修繕,串起綿密的社區服務網絡,截至 2025 年已成功修復 4054 件電器,讓電子家電免於成為廢棄物隨手丟棄,更協助居民們節省電器維修開支。他們始終落實服務鄉鎮居民的使命,實踐循環經濟。

阿公阿嬤的行動充電站:打造社區專屬綠能發電車
親身走入社區、發掘社區用電需求的「阿公阿嬤的行動充電站」團隊,自 2024 年走入位於雲林縣古坑鄉山腳下的村落——麻園,了解村落間長者的日常用電需求。團隊發現長者們時常擔心代步車缺乏電力,以及村落間社區共餐供電來源不穩;同年下旬,團隊結合課程知識,著手設計發電車初代機,並將綠能概念帶入社區。他們透過使用綠電炸薯條、向村民們介紹太陽能發電原理,於 2025 年打造適合社區居民與長者使用的太陽能發電車,常駐於社區中,預估綠電發電使用度數達 12 度/週,接觸過的村民達 400 人,不僅使鄰里之間更緊密,也提供社區更多元的能源選擇。

2025 照亮雨林計畫:綠色能源照亮雨林村落
同樣打造太陽能充電模組的「2025 照亮雨林計畫」團隊,將太陽能模組與組裝經驗帶入馬來西亞砂拉越州本南族村落。團隊曾於本南族村落舉辦兒童營隊,發現本南族村落長期與伐木、棕梠業者抗爭保護賴以維生的雨林;此外,村落內高度倚賴柴油發電機,然而燃油成本高昂對村民而言是一大負擔。這次參賽團隊中的成員自 2021 年始陸續提供本南族村落共享太陽能充電模組,今年更與村民合力安裝 4 片太陽能板,擴充村莊電網用於夜間照明,協助兩個本南族村落約 120 位居民取得穩定、安全的綠色能源。

溪望有你,一起救救北港溪:溯源廢塑,標記垃圾熱點
雲林縣北港溪流域,為灌溉雲嘉南平原重要河川,卻因植被與潮汐影響,使大量廢棄物淤堵於北港溪河段中,在堆積處經溯源分析發現,該河段以寶特瓶為主,未妥善處置的廢棄垃圾成海洋塑膠污染的隱憂之一。
「溪望有你,一起救救北港溪」團隊透過學習溯源分析,並於河段進行實際調查,分析顯示北港溪河段垃圾主要由生活、農業與漁業廢棄物組成,奠基於分析結果,團隊亦開發「全民科學垃圾回報」APP,透過分析垃圾集中熱點提升河川清理效果。此外,亦舉辦兒童環境行動營,讓學員透過訪談、影片拍攝等媒介紀錄河川污染議題,深化環境保護意識,展開環境保育行動。

濱「分」潮池:為潮間帶生物打分數、建立身分證
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交匯出充滿生機的生態系統,潮間帶棲地即為其中之一,且富含極高的生物多樣性。長年受海浪拍打沖刷,造就台灣東北角豐富的地質景觀,馬崗潮間帶在潮起潮落之間,孕育出眾多潮間帶生物。
團隊自 2024 年開始於馬崗潮間帶進行生物觀察與生物多樣性調查,每次調查約歷時 4 小時,擴增成員與大眾對潮間帶環境生態的認識。此次計畫,團隊透過判斷潮汐時機,尋找東北角沿岸適合調查的潮池區域,每回執行皆以 20 分鐘紀錄觀察到的生物,並在後續分析時,透過物種加權分數,嘗試建立具代表性的多樣性分數,以此作為潮間帶生物資訊背景資料庫,迄今已調查 5 處潮池,為當地生態保育建制基礎資料。這項調查方式簡單易懂,將能推廣至學生、在地居民、遊客等群體,共同透過實地訪查,建立與海洋的連結。

環保、永續、迎向幸「蝠」:讓瀕危狐蝠走入大眾視野
晨昏時段,仰望天空便有機會看見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的「台灣狐蝠」,在花蓮縣政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與荒野保護協會等單位的努力下,狐蝠數量已有穩定成長。團隊每月走訪花蓮南、北濱公園、花蓮又一村文創園區、菁華橋美崙溪堤岸等地,紀錄狐蝠現況與狐蝠食渣等生態足跡。此外,也邀請相關學會辦理台灣狐蝠生態夜觀活動與校園生態講座,並透過狐蝠粉彩畫製作、生態繪本等媒介,促進大眾對蝙蝠生態的認識。團隊亦關懷資源循環議題,持續辦理小老闆二手環保市集與闖關活動,推廣狐蝠生態保育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

智匯頭前,溪手未來:走讀河道,存一份溪流記憶
流經新竹的頭前溪,供應著新竹縣主要的自來水使用,卻因為溪流兩側的垃圾掩埋場、工業區廢水,使溪流長期面臨水質污染問題。團隊根據訪談發現,居民普遍對於頭前溪河川治理、周邊開發與政策以及生態或文化故事並不熟悉,因此透過設計新竹中興河道的走讀路線,結合生態與人文,讓大眾了解沿岸周邊的河川整治、產業與水文生態特色。
此外,團隊建置 LINE ChatBot 平台,大眾可透過平台取得個人化旅行安排、生態導覽資訊與環境政策等資訊,提高大眾對河川保育議題的關注。

海底健檢卡 × 淨海任務行動:AR 解任務!讓淨海像解遊戲關卡
台灣受潮流與季風影響,每年漂至海洋的垃圾量不計其數,更有大量塑膠垃圾沉入海底。海洋保育署於海洋保育網(iOcean)網站推出淨海回報機制,獎勵公民科學家參與淨海活動,方式涵蓋環保艦隊打撈海漂垃圾、清除海底廢棄物與民眾淨灘活動等。然而,因海洋廢棄物熱點不明確,即使潛水員潛入水中也難以撈取大型垃圾,且缺乏即時通報工具,使積澱於海底的垃圾難以清除。
鑑於海底大型廢棄物難以定位,以及潛水員入水回收風險高與缺乏垃圾回報管道等問題,團隊透過訪談潛水專家,研究並設計「Blue Sense Lab」海洋保育行動系統,結合 AR 任務化 APP 與海底健檢卡,分析潛水路徑與垃圾分佈熱點。潛水員打開系統領取任務後,可選擇個人或組隊執行;潛入海中後,可搭配海底健檢卡指示,紀錄海底垃圾種類與生態指標,並標注大型廢棄物位置;上岸後,潛水員透過系統掃描健檢卡與打撈垃圾,將自動分析廢棄物重量與生態指數等,並給予回饋成就值。透過回報系統的整合,潛水員快速標記海廢熱點和珊瑚生態,提升淨海效率並即時統整海域環境狀況。

青年行動匯聚永續力量
青年團隊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於真實場域,回應環境迫切議題。從社區電器維修、綠能推廣到海域生態調查與海廢解方;青年世代正以創意觀點與行動力,展現對環境的深刻關懷,並匯聚成推動環境永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