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報導(2016年1月25日)
世界經濟論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和麥肯錫顧問公司日前聯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將比魚多。乍聽之下難以置信,但仔細看完報告中所揭露五大真相,不難發現背後的問題比我們所想的更嚴重!
塑膠工業釀成巨大經濟損失與環境危機。圖片來源:ClifB(CC BY-NC 2.0)
一、塑膠業使用的石油和航太業一樣多
塑膠垃圾既是資源問題也是環境問題。
「目前塑膠業使用8%的總產石油量,在消費成長的趨勢下,到了2050年預估將成長至20%。」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編輯和政策主管布萊里奧(Joss Blériot)說,「這表示我們將面臨塑膠量的大爆發,如果這些塑膠沒被蒐集起來,將形成大規模的經濟損失。」
二、每分鐘有一卡車的塑膠垃圾被丟入海洋
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一卡車的量。目前海洋中累計有1億5000萬噸的塑膠垃圾。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的重量很可能比魚還重。
塑膠垃圾對海洋和海洋生物已經產生深遠影響。整個海洋食物鏈,從貽貝到海龜到鯨魚,體內都有塑膠,最後很可能進入人體。
三、2050年塑膠用量預計將四倍成長
過去50年的塑膠產量從1500萬噸成長到3億1100萬噸,增加20倍。報告更預測,2050年塑膠用量將達到11億2400萬噸。
但是塑膠折價快速。報告指出,95%塑膠包裝物料的價值——每年高達1200億美元(約新台幣4兆)——第一次使用後就大量降低。
四、只有5%的塑膠包裝被回收
儘管全球第一個回收標誌40年前就問世,但直到今日,塑膠包裝回收率只有14%。加上分類和處理過程的損失,保留下來再次利用的總物料價值只剩5%。
由於價值低、產量高,蒐集塑膠沒什麼經濟誘因,相關基礎建設的投資也很少。據估計,40%的全球包裝材料進入掩埋場,32%進入環境,14%回收。
五、簡單的解決辦法卻不能治本
目前大部分的消費性產品是用混和塑膠製成,只適合降級回收(轉換成價值或實用性較低的製品)。因此辦法應該很簡單:製造單一種可回收、可用於製造從花生醬罐子到洗髮精瓶子等所有塑膠包裝品的材料。
不過,負責報告分析工作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網路經理莫菲(Joe Murphy)警告,鼓勵簡化和抑制創新之間存在著緊張關係。例如,能延長食品保存期限的高效能混和塑膠,不是治本的辦法。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