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帶傘,還是不帶傘?
在雙北生活的人,很少沒有經歷過被雨突襲的瞬間。夏日午後的雷陣雨、冬季綿延不斷的濕氣,每一次天色忽然轉暗,幾乎都會有人在捷運出口望著傾盆大雨嘆氣。那把剛買沒多久的塑膠傘在強風吹拂下開花報銷,只能無奈地被丟進垃圾桶。台北捷運遺失物排行榜長年由「雨傘」奪冠,也不讓人意外。
這座城市裡,雨傘幾乎是日常用品,卻又是一個被忽略的環境難題。便宜塑膠傘取得容易、壽命短、回收困難又麻煩,一場大雨過後,城市就悄悄增添更多廢棄物。面對這個「明知有需求、卻缺乏解法」的痛點,raingo 在 2023 年 8 月投入共享雨傘服務,重新定義「傘」的使用,讓傘不只是遮雨防曬的工具,更可以成為如同 YouBike 一樣,是連接人與城市的公共資源。讓傘的「隨借隨還」成為市民的日常,降低一次性傘的使用同時減少城市中無效的資源浪費,「我們一開始的想法其實很單純,就是想做一件『三贏』的事情。」raingo 共享雨傘執行長余季堯期望,將這件共好服務,「能同時對使用者、合作場域與環境都帶來價值。」

從捷運深入校園,共享模式的新實驗場
過去,raingo 主要部署在捷運、百貨與超市等開放場域;相較以往的不同,此次綠獎提案是將共享雨傘的 AIoT 系統導入大學校園,「我們想知道,校園裡相對封閉但使用者移動頻率高下共享模式可以如何進行。」余季堯進一步解釋,校園使用族群相對固定且學生在校園裡的移動頻率高、地點近且也有會有明確的範圍,這些獨特性讓 raingo 能更精準地追蹤使用者習慣,並建立相應服務模式。
「我們希望讓年輕世代在進入職場前,就能養成『租借代替購買』的習慣。」余季堯提到,除了驗證使用需求外,其實團隊更希望透過共享服務的建立,讓永續的選擇成為習慣、往下扎根,深化永續觀念。
一開始的計畫推動並不順利,原先期望能在清華大學及交通陽明大學設置共享傘基站,但團隊重新評估營運量能後,主動調整策略,最終選定臺灣大學作為校園場域驗證對象。談及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余季堯坦言並不容易,最大挑戰在於校內行政流程、決策週期較長,也需要與多方利害關係人溝通,「總務處發個文下去,大家不一定會照單全收,我們必須一個一個系館去敲門、去協商。」由於,臺大校園內古蹟眾多,對於設施的外觀、安裝工法是否有破壞性、是否影響逃生動線等要求,比一般商業場域更為嚴苛;有些系館擔心機台破壞建築美感,有些則擔心維護管理問題,「這次的磨合讓我們了解到學校在意的地方,」余季堯分享,「這段經驗是 raingo 拓展校園場域的重要基礎,練就了更細緻的場域溝通能力,未來可以更好地優化與其他學校合作時的流程。」
raingo 在第一階段於臺大校園鋪設了 26 個租借站、第二階段增至 40 站,成功將共享雨傘網絡覆蓋至校園的主要節點;甚至在第一階段安裝完畢後,引發了「連帶效應」,原本觀望的系館看到別館裝了之後反應良好,紛紛主動詢問安裝事宜。

校園裡的行為實驗室,讓習慣成為改變的起點
比起捷運站「點對點」的線性移動,學生在校園內的移動更像是網狀、高頻且貼近日常生活。透過後台數據,raingo 觀察到圖書館與活動中心的租借率特別高,而宿舍則呈現「歸還率高、借出率低」的現象。
這個數據呈現了真實的校園使用情境:學生在宿舍通常有自己的雨傘,從宿舍出門時不太需要借傘;但當他們在圖書館讀書或結束課程準備返宿時,往往沒有隨身攜帶雨傘,若遇上下雨,這時 raingo 就成了及時的解決方案——學生會在教學區借傘、回到宿舍再歸還。
此外,團隊也發現平均每個站點被使用的頻率穩定,學生們開始將共享雨傘視為校園內的基礎設施。這不只是滿足「臨時借用」,更要讓學生逐漸打破「一定要擁有雨傘」的習慣。如果校園內處處可借,他們甚至不需要在宿舍囤積雨傘,余季堯坦言,「我們希望透過無限次方案,讓學生習慣『出門不用帶傘』,真正實現雨傘自由。」對 raingo 而言,真正的收穫並不只是使用量的成長,而是看到共享雨傘逐漸融入學生的日常,「這代表永續不只是概念,而是成為被實際採用、內化的生活習慣。」
透過綠獎育成計畫的輔導,讓 raingo 的環保理念從抽象的概念逐步轉化爲可視化的數據,「我們開始建立可量化的永續指標,讓環境效益被清楚看見。」像是系統性追蹤租借次數、會員數與預估減碳效益,使外界能具體理解共享雨傘的環境貢獻,而不只停留在便利性,而是永續的長期效益。余季堯以臺大校園為例,計畫實行至今,已累積超過 4 千次租借、新增近 2 千位會員;團隊依據一次性雨傘使用量的減少推估,已帶來約 30 公噸的減碳效益,也實際降低校園一次性傘的消耗。
織一張永續的網,讓共享不僅止是租借
與目前既有的共享服務,如 Youbike、共享行動電源等相比,raingo 最大的不同在於「設備設計」與「合作便利性」。
raingo 共享傘設備不需要插電,能夠自行運作,這讓合作場域完全不必額外拉電、報修或負擔維護成本。同時,機身設計輕薄,不僅不影響動線,還能靈活安裝在各種空間中,例如捷運出口、超商門口、商場走道等。「這樣的設計使 raingo 能深入城市的高流量區域,成為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基礎設施。」余季堯表示,raingo 希望成為合作場域的最佳夥伴,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從共享傘設備出發,在 raingo 團隊眼中,AIoT 是城市永續的「神經網絡系統」,每一台 raingo 機台都是一個 AIoT 節點,後台能即時掌握傘量、電池電量與流向資訊。當某站點傘量過低或過高,系統便會自動示警,維運團隊依據訊號調度即可,不必像傳統販賣機一樣定期巡視、補貨。余季堯提到,raingo 接下來的目標是希望成為城市永續生態系的實踐者,「讓每一次的借傘行為,都可以成為對城市永續的一次微小貢獻。」當越來越多人選擇共享而非購買,資源利用效率就會提升,一次性消耗品的產生也會逐漸減少。在接下來的 3 到 5 年,raingo 將持續擴大鋪設共享傘設備站,讓大台北地區的居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隨時借到傘」,成為城市生活的基本服務。
透過綠獎計畫開啟與臺大校園的合作,讓 raingo 更確信,永續不只是設計產品,而是打造一套「願意被使用的系統」,從「傘」開始,持續開拓城市永續道路。余季堯也分享他的心法,「綠色創新不僅僅是『發明新技術』,而是找到讓更多人願意採用的方式。」他也建議,不要害怕小規模的實驗,更不要忽略每個使用者的回饋,能同時對「使用者、合作夥伴、環境」三方都帶來好處,那就離綠色創新不遠。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篇文章由聯華電子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