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家/文:范毓雯
現今還是陽明交通大學三年級的學生陳佳萱,20 歲年紀,除了活躍於學校社團和系學會之外,她還將觸角擴及國際,代表台灣前往帛琉擔任外交部青年大使,並且開始為自己投入綠色職涯準備,希冀突破傳統職涯發展路徑,提出運用水資源創業構想,獲得 2023 年時代基金會未來創業家計畫競賽第一名。
「我們都在投資自己的時間,大家都有不同的選擇,而我的選擇雖然是無法立即見效或看到成果的議題,但是只有永續,才能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陳佳萱表示,就像大地生長的樹林,其實根部都是纏在一起,永續議題就像樹根般重要,關注永續就是回歸根源治本的解決之道。(同場加映:台灣學生設計「引霧為水」 汲水器,改善宏都拉斯缺水問題)
跨領域的專題學習
高中時期陳佳萱在就讀北一女中數理資優班,當時接觸到很多社會跟永續議題,深受這環境影響,因而下定志向是希望可以用自己電機工程的背景來解決永續議題,投入到有影響力的職位或責任。
高中銜接大學期間,她也獲選為海委會青年諮詢小組成員,發現其實海洋不只限於保育,還有像海洋國防、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等層面領域,讓她打開視野,了解單一的海洋議題亦需跨域合作解決。
這次的經歷,讓陳佳萱放棄她高中以來一直想考上的第一志願台大電機系,選擇進入陽明交通大學不分系就讀,「雖然後來學測成績有到台大電機,但思考說這樣科系的單一領域和我後來希冀的跨域學習目標是較不吻合,所以才選擇到交大不分系就讀。」
進入交大不分系後,陳佳萱在百川制度的鼓勵下,立即利用大一時期即開始跨領域專題研究,2021 年當時恰逢是台灣 56 年來最嚴重的旱情,甚至登上紐約時報頭條,察覺此現象和時事,便讓陳佳萱選擇也投入環境工程研究所進行專題探索。
「經濟部預估說到 2031 年,會比現在還要缺 3 倍的水,總計是每天會缺少 116 萬噸的水量,台灣半導體代工產業的耗水量是非常大,所以他要在台灣一滴水都沒有剩下來,如此缺水和水費高漲的趨勢環境下怎麼生存,我對這個問題滿好奇的。」一番爬梳與研究之後,陳佳萱也比其它同儕更明瞭水資源的問題和痛點,而去思索可以從什麼角度切入,提供解方。
水資源問題的蓄水解方
期間在 2022 年時,陳佳萱擔任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前往帛琉與當地青年針對極端氣候造成海平面上升、水資源短缺、以及永續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
「在這樣的交流之中,不僅讓我們更理解自己是否對自己國家永續議題的了解,在我看到這些問題之後,然後呢?我有做了什麼樣的行動或進一步執行嗎?我對於這些議題有感,但怎麼證明你的有感?接下來的行動或執行就非常重要。」
受到交流一番洗禮,陳佳萱返回台灣後,便積極的尋求可解決問題的實踐,因此她於 2023 年參與時代基⾦會未來創業家計畫,和其它 6 位毫不相識的成員,共同組隊討論,提出了對水資源問題的蓄水解方。
「水庫面積大且成本很高,所以我們提出可以在農田或住家……等零碎的土地上建立小小水庫,安裝蓄水的裝置。」陳佳萱指出,團隊夥伴因為喜歡露營,或許也可以運用露營用地,因此大家開始打電話給 100 多家的露營場地業者,得到的市場狀況的確是下雨天大家不會去露營,如此便可以在下雨的時候,搜集露營場地的雨水,然後轉給用水大戶。
但接續的是,從露營地拿到水源,怎麼給工業用水大戶使用的問題,「我們發現中間送水的運輸成本相當高,於是想到換水合約的方式,可以把露營地的水提供給旁邊農地去做使用,原本農地使用水庫的水,就可以直接移轉給工廠,讓工廠直接用原本水庫的管道取得水源。」陳佳萱表示。
曾有帶領系學會和社團的經驗,陳佳萱也發現自己很喜歡團隊合作,從其中發現樂趣和成就感,這次創業競賽時所認識的夥伴們,雖然來自不同 6 所學校組成各有所長的跨域團隊,但過程中大家都相互學習聆聽,讓陳佳萱很喜歡這樣的氛圍與溝通。
「我作為 leader 的角色,最後就是要向評審,讓他們以投資人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創業提案,投資與否,我是負責上台發表的代表,所以那時候我其實壓力非常大,但大家都給予我滿滿的信心,讓我非常感動,而這樣的默契和革命情感,也就是我的成就感。」
建議政策著重永續職涯
經由交流、競賽等方式,陳佳萱發現自己的職涯,並不一定只有傳統產業的出路,而是有越來越多跨領域的新興產業出現,例如社會企業的選項,她表示,年輕世代對於投入有影響力職涯,其實 7、80% 的青年都是非常有意願的,因為可以同時兼顧生計並也可解決社會問題。(同場加映:尋找永續職涯新可能:32 間組織齊力招募永續人才,邀你一同開創職涯全新可能)
「照理說從社會公正來說,社會企業領的薪水應該相對要更高,因為他們還有在創造社會的正向影響,但事實上社會企業反而薪資和福利相對比較低,我覺得這部分就要從政策上或是企業內部的政策去改變。」陳佳萱進一步表示,不論是政府端或企業端,都可以規劃和創造鼓勵綠色職涯或影響力職涯創造的環境,培養青年對綠色職涯的信心和條件。
「尤其像水資源創業的構想,我們對於走下去也有一些顧慮,像是法規面可能還沒有跟進到我們現在的思維,或是發展下去可能會面臨成本上的阻礙。」對於陳佳萱來說,現階段仍在等待對的契機去實踐,她也還是珍惜學生身分,繼續多元領域的探索準備,就算走錯也能再調整化為經驗,發展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路,不愧於此行人生。
「雖然大家都說做環保是為了地球好,但事實上地球已經存在很久了,環境沒有脆弱到要人類保育,人類才是僅有一眨眼的生命,我們所做的環境教育都是在為人類、為我們自己、下一代或未來著想。」陳佳萱也期望,除了青年的力量,更希望能號召更多人一起努力並實踐。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