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
專欄文章
(73篇)
用「社會學」務農?中山大教授放棄教職, 把高雄荒地變生態樂園!
倡議家/文:劉潔謙
務農是又老又窮的代名詞嗎?在高雄梓官務農 12 年的李法憲,放棄社會學研究轉身投入高雄梓官的農業,將荒地打造成生機盎然的生態有機農園。他堅持「生態營造支持農業生產」的理念耕耘田地,甚至舉辦「梓感農村文化節」,凝聚在地共識,推廣梓官特色,打造非典型農業與地方創生路徑,為梓官帶來新活力與希望。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 2024 年 10 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在高雄梓官的玉米田間,48 歲的李法憲站在綠意盎然的農園中,侃侃而談他的「非典型農業夢」。
從社會學研究者到全職農夫,他用 12 年的時間,將一片荒蕪土地化為生態有機農園,並透過「梓感農村文化節」凝聚在地共識,吸引青年返鄉,為南台灣重要的蔬菜產區注入新活力,也試圖翻轉人們對農業的刻板印象。
農地保留不是萬靈丹?社會總是在意產值、忽略價值
在梓官,鄰近科學園區的地理優勢,讓農地淪為炒作標的,農夫退休後,土地甚至被賣出蓋房,農業發展逐漸萎縮。當各界為了《國土計畫法》究竟該如何維持「農地農用」吵成一片,李法憲卻逆向思考,一針見血地指出,「保留那麼多農地下來,沒有人去耕種也沒有用。」
他認為,問題關鍵不在於是否保留農地,而是「整個農業的未來發展能不能被珍惜」,找到農業永續發展的路徑,農地的留存與否自然迎刃而解,然而這需要社會重新找回對農業價值的認同。
「我覺得大家都太看重農業的產值,可是撇開這些事情以外,它還有很多很有趣的價值。」李法憲觀察到,社會對農業的刻板印象,諸如工作辛苦、收入不穩,都讓年輕人望之卻步。
因此這些年,李法憲除了耕種,更堅持真實呈現農業的價值,要讓更多人願意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農業,但他要如何做到?
把田間雜草當成寶!社會學者從 0 開始打造生態農園
12 年前,李法憲因食安風暴,決心辭去教職,投入農業,種出讓家人安心的蔬菜。家中既沒有務農背景,也沒有農地,他坦言,「我要證明自己能在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情況下,依靠農業活得下去,還要說服父母相信我可以做到。」
主修社會學的李法憲,大膽將學術思維融入農業,「我們社會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功能跟角色』。」例如田間雜草對許多農民而言是大麻煩,但對李法憲來說,卻是平衡生態的關鍵存在。
「以生態營造支持農業生產」是李法憲經營農園的核心理念,也是他直面挑戰傳統慣行農業的做法,「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一座生態農場該怎麼做,我只是單純的去學習尊重這個環境裡所有的生物。我也沒有追求什麼農法,我真正關心的是,去正確理解這個環境裡每一種作物、每一種生物,他們所扮演的功能和角色。」
在他的農園內,除了有數十種有機作物,還有喬木、灌木、果樹與生態池,組成完整的陸域、水域環境。透過多樣化、輪作的耕種方式,減低病蟲害,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害蟲的天敵提供舒適棲地,實現自然防治,「病蟲害在這裡不是沒有,而是從來都不嚴重,因為會被環境中其他天敵生物抑制住。」
用 5 年改造荒地⋯⋯一場風災後展現驚人氣候韌性
看著眼前生機盎然的農園,很難想像 5 年多前,這裡是一塊休耕了數十年的荒地。
李法憲指著腳下的土地說,「我覺得它不是不好,只是土壤睡著了。」他嘗試用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來喚醒這塊地,「給環境和土壤一點時間,我們也在這時間裡面去觀察,跟著它一起學習、成長跟改變。」
5 年後,農作物生長狀態越來越好,但其實李法憲並沒有多做什麼,只是維持同樣的耕種觀念。他跳脫傳統農法的思維,還曾讓農學教授驚艷,直呼「要把過去所學的東西通通丟掉」。
但這樣友善環境的堅持,直到 2024 年凱米颱風帶來重大風災後,才讓李法憲內心更加踏實。他回憶,當時農場水淹至一個人高,隔天一早他回到農場,水竟然全部退去,地面像只是剛下過一場普通的雨一樣。
李法憲笑說,「那時候我心裡一點沮喪都沒有,反而還有點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跟大家講生態農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不僅驗證生態農業的氣候韌性,也凸顯農地在調適環境變遷中的關鍵角色,「如果大家看到沒人耕種的土地就拿來蓋房子,遇到氣候變遷時,彈性與韌性就會變得非常弱。」(同場加映: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串連北投在地小農,打造別具一格的地方饗宴)
慣行蔬菜沒有比較便宜?他「從餐桌到產地」展開食農教育逆向工程
穩定生產後,李法憲也開始思考,如何讓民眾更認識有機農業。
相較有機蔬菜,慣行農法生產的蔬菜價格低廉,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李法憲指出,低價的背後,隱藏著環境污染與健康危害等未計算的外部成本。「當有人問我為什麼有機蔬菜比較貴,我會反問,為什麼慣行蔬菜這麼便宜?若把農藥跟化肥對環境、健康造成的傷害,計算到價格裡,慣行不比有機便宜。」
他進一步解釋,農藥不僅去除害蟲,也傷害天敵,破壞食物鏈,導致害蟲反撲更嚴重;化肥雖加速作物生長,長期卻會導致土壤酸化,且抑制微生物生長。當環境惡化了,就會誤以為不噴農藥、不施化肥,就無法種出好作物,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微生物在土壤裡是跟植物共生的,這也是社會學的概念。」李法憲用多年經驗驗證,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環境會逐漸恢復自然運作機制,無需人工干預。
他也邀請民眾實際走進農園,有別以往食農教育強調「從產地到餐桌」,李法憲反其道而行,打造「從餐桌到產地」的體驗。
「先讓他們對好吃的東西產生好奇,再帶他們了解好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打破對農業辛苦的刻板印象。」學生在田間自由探索,與環境互動,認識農業除了糧食功能以外的多元價值,重新在日常生活中與農業產生連結。
而農園內親手砌的窯與灶,則承載「好好吃飯」的理念,李法憲形容,「就像農業社會中,一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吃飯、交流情感。」希望透過飲食找回人際互動的溫暖,在李法憲眼中,這是農業無法被取代的珍貴價值。
缺乏特色的蔬菜重鎮也能發光!「梓感農村文化節」喚起在地共識
梓官作為南台灣重要蔬菜產區,卻因缺乏特色農作物而默默無聞。當地農民缺乏成就感,人口外移嚴重,在年輕人眼中,農業是一個正在走下坡的產業。「如果再不把梓官的農業特色讓更多人了解,農業可能逐漸萎縮到結束。」
李法憲笑稱,「梓官唯一特色就是蔬菜,但蔬菜一點特色都沒有,因此很難行銷梓官的農業。」於是在 2022 年,他發起「梓感農村文化節」,透過農業文化凝聚在地共識,並對外推廣梓官特色。
李法憲透露,籌備第一屆活動時,公部門與農會支持有限,全靠團隊自發募款。儘管當時前景不樂觀,他也不願放棄,「我當時覺得,如果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做了。」
他帶領 6 人小隊,從爬梳梓官歷史開始,挖掘水稻、地瓜、皇帝豆等在地特色作物的發展脈絡,居民也熱情出借珍藏的早期農具展示,推廣梓官農業之餘,更讓在地人有了重新認識家鄉的機會。
農業沒有標準答案 「非典型地方創生」為梓官帶來新希望
文化節至今已舉辦 3 屆,吸引越來越多人共襄盛舉,甚至有數千人湧入李法憲的農園。他坦言,「我不敢期待這會對在地農民帶來多大影響,因為改變傳統農民思維非常困難,但我們能做的,是先改變消費者。」
李法憲深知,翻轉農業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需要有策略地鋪陳,先影響消費者、為地方產業創造需求,再引導農民轉型投入創生行列,是他的非典型地方創生路徑。他相信,既然有許多人願意不辭辛勞來到偏僻的梓官,代表真的有人在乎,也許文化節能讓在地人再次看見農業的潛力,進而凝聚繼續發展農業的共識。
透過文化節與食農教育,不僅改變消費者,也確實啟發年輕世代重新認同農業。李法憲發現,在農園工作的年輕員工,不再只是把務農視為埋頭苦幹的勞力活,而是在工作中學習,並將所學分享給消費者與學生,找到工作價值。甚至在第一屆文化節結束後,有青年深受感動,決定辭去公所的鐵飯碗,返鄉接手家中農地,並加入文化節的籌備團隊。
李法憲用行動證明,只要找對方法,就能留住農地上的人與作物,生態農園得以穩定生產,返鄉青年為梓官注入新活力,在地居民也願意再次相信農業價值,農業不會只是一灘死水,「為什麼農業到現在還是這麼有趣?因為它太多有趣的事情值得探索,而不只是追求一套標準答案。」

不用核能可以嗎?從屋頂看台灣能源永續可能性
倡議家/文:劉潔謙
核三廠延役公投在即,在各方論述應停機或延役時,有一群人早已把屋頂化身為小型發電廠。台灣第一家綠能合作社「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為台灣示範「屋頂也能發電」!
中央推動綠電多年,盼加速跟上國際淨零減碳的趨勢,但時至今日,大型綠能建設蓋或不蓋卻經常引起爭辯,民眾對相關設施的質疑日益湧現,面對能源轉型,台灣還有哪些選擇?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是全台第一家能源合作社,《倡議家》2 月客座總編也邀請合作社理事主席許秀嬌,分享屋頂型太陽能的優勢,以及綠電合作社如何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生產綠電,解決台灣能源自給不足的問題,同時,他們在發展案場的過程中,又遇上哪些難題。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下,台灣也積極探索再生能源的未來,過去蔡英文執政期間更提出「2025 非核家園」目標,為國內綠電發展帶起一波新的浪潮。然而,在綠電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矛盾逐漸浮現,尤其是大型地面光電案場的土地使用引發鄰避效應,在全台各地爆發綠色衝突。
再生能源發展難道無法與社區和平共處嗎?在寸土寸金、可利用土地有限的台灣,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簡稱綠電合作社)看見了屋頂型光電的機會,試圖為這座海島的能源轉型提供一條更具社會價值的道路。
從福島核災到綠電合作社 主婦聯盟致力推廣能源自給
綠電合作社的發起者大多來自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長期參與者,而合作社的成立,可追溯至 2011 年的日本福島核災,社會各界在災後重新思考核能的風險、能源自給率與永續性。
許秀嬌說,受到日本經濟學家內橋克人提出的「FEC 生活自給活圈」啟發,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注意到台灣在食物(Food)、能源(Energy)與照顧(Care)三方面的自給率極低,長期仰賴進口,特別是在能源面,缺乏穩定、永續的替代方案。
理事主席許秀嬌直言,「反核不是反對用電,而是希望找到更永續的替代能源。台灣地狹人稠,一旦發生核災,我們根本無處可逃。」
儘管當時民間對再生能源的了解有限,主婦聯盟仍決議成立一個致力於透過公民參與來推動能源轉型的合作社,最終以不到 200 萬元的募款金額,以及 76 名社員的支持下,綠電合作社於 2016 年正式啟動,成為全台第一間能源合作社,也是目前唯一的全國性合作社。
綠電合作社擁有 12 個太陽能光電案場,每個案場的發電量從 10 瓩(kW)至 392 瓩(kW)不等,並選用台灣生產的太陽能板,雖然成本較高,但合作社堅守支持在地的使命。許秀嬌坦言,儘管合作社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不過財報虧損幅度逐年縮小,2024 年更首次達成損益平衡,略有結餘。(同場加映:放太陽能板的地方只能用來發電?一探生態光電的顛覆性實驗)
屋頂型光電創造潛力無限 回本周期卻長達 10 年
相較於地面型光電,屋頂型光電有許多優勢。許秀嬌指出,除了實現能源自給,對於架設光電的屋主而言,同時能達到建築降溫、省電、延緩屋頂老化,以及獲得售電收益。
許秀嬌以花蓮門諾醫院為例,「光電板還沒蓋以前,它的頂樓溫度高達 60 度,建置後下降至 38 度,大幅減少冷氣需求,節省電費。」對於像醫院這樣全年使用空調的建築物來說,屋頂型光電的潛在效益遠超過向合作社收取屋頂租金的收入。
儘管屋頂型光電有許多好處,綠電合作社的推動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許秀嬌透露,屋頂型光電案場建置後,需要長達 10 年時間才得以回本,建置初期的資金籌措更是困難重重。
2017 年,綠電合作社第一個案場正式併聯發電,許秀嬌回憶,當時建置費用每 1 瓩(kW)約需 6 萬元,然而銀行卻對這類新興產業興趣缺缺,難以申請貸款,因此仰賴社員借款或捐款支持,直到近年綠色金融興起,借貸條件才稍有改善。
銀行貸款困難、政府補助有盲點 公民電廠資金籌措陷挑戰
不過,即使銀行願意提供貸款,仍附帶嚴苛條件,像是要求理事主席擔任保證人、抵押名下不動產,對於講求民主運作、3 年改選一次理事主席的合作社來說,儼然限制了營運彈性,對穩定經營帶來壓力。
此外,即便獲得貸款,銀行通常僅放貸 7 成,剩餘 3 成資金仍需自籌,若建置一個案場的成本約兩千萬元,3 成自籌款相當於 700 萬元,對合作社是筆不小負擔。許秀嬌指出,綠電合作社在 2023 年就曾碰上類似情況,最終只能透過向社員協調專案增資,解決財務窘境。
而為了鼓勵民間加入能源轉型行列,經濟部提出「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提供公民電廠申請獎勵經費,作為案場設置的補助金,但許秀嬌認為,這項政策雖立意良善,辦法制定過程卻缺乏對合作社模式的深入了解。
該辦法開放社區內的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申請獎勵金,且每一申請案限以單一社區為單位。許秀嬌指出,這種做法將電廠收益歸屬於社區內特定居民,與合作社將結餘與全體社員共享、且可前往不同地區設置案場的情況大相徑庭。她建議,社區可採取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的方式,讓居民以合夥人的概念共同投資經營電場,達到利益共享,同時也有組織管理電廠後續維運。
從育幼院到社區大樓 綠電合作社的社會價值超越經濟效益
許秀嬌也提到,歐洲國家的能源合作社發展蓬勃,但台灣的能源市場結構對合作社發展造成限制,「歐洲地區有近 5 千家能源合作社,有些合作社甚至有自己的電網,家戶可將發電自用剩餘的電賣給合作社,但台灣電網由台電掌控,綠電合作社不能賣電給社員,且國內電價便宜,躉售費率能為合作社帶來更多結餘。」
相比之下,國內能源合作社的經濟效益有限,綠主張如何吸引更多人參與,成為長期經營的關鍵。許秀嬌提到,綠電合作社只需 1 萬元即可入社,不過合作社不只著眼於經濟收益,更在意其所創造的社會價值。
她舉例,在新北市樹林的基督教芥菜種會愛心育幼院屋頂,就設有綠電合作社的「天空 9 號」案場,不僅為育幼院帶來收入補貼,還能藉此向孩子們傳遞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知識;此外,綠電合作社也積極與出租屋頂的屋主建立共識,透過透明的收益報告與半年一付的租金制度,減少屋主的顧慮,讓更多人願意提供屋頂作為太陽能光電的案場,或是成為合作社一份子。
小而美屋頂型光電 讓能源教育走進大眾視野
而屋頂光電的案場選擇也是一門學問,許秀嬌觀察,城市中不少集合式住宅大樓的「屋突」過高產生遮蔭,或是遮蔽到周圍透天房屋的屋頂,都成為架設光電板的一大阻礙,「太陽能板模組中,只要有一片光電板被遮蔭擋到,就會大幅影響整體發電效果,若排除不同季節的遮蔭位置進行設置,光電板的建設規模又會縮減太多,失去開發價值。」
這 8 年走遍各縣市後,綠電合作社發現,社區活動中心、消防局等公共建築最適合建設屋頂型光電,但要在公部門建置光電板需要透過標案,對綠電合作社這類資金有限的公民電廠而言,成本過高,難以執行。
綠電合作社目前唯一的公部門案場,位於環境部大樓屋頂的「天空 11 號」。許秀嬌表示,當時該棟建物的屋頂面積太小,被排除在其他公部門的屋頂光電標案之外,綠主張才有機會接手合作。
也正因為小型案場商業利潤低,一般商業能源企業投資意願不高,反而讓綠電合作社有了創造社會價值的機會。小案場的發展不僅為地方帶來外溢效益,還有助推廣能源教育,透過能源教育活動與社區互動,帶領社員與居民參觀案場,讓民眾親身了解光電發電的運作模式,增強對再生能源的認同。
綠電合作社運用公民力量實踐能源轉型,為社會提供另一個永續能源選項。許秀嬌表示,綠電合作社也在探索更多合作模式,雖然目前的發電都賣給台電,但未來也不排斥與對綠電有興趣的企業接洽。

用害蟲,制害蟲?蒼蠅竟成美國畜牧業救星
倡議家/編譯:白璨瑀
美國的畜牧業正受蟲害所苦,為了解決這個產業危機,當局政府正準備繁殖數十億隻蒼蠅,並將牠們從飛機上大量投放至墨西哥與德州南部,以對抗一種會啃食活體動物的致命害蟲——新世界螺旋蠅(Cochliomyia hominivorax,以下簡稱螺旋蠅)。
這項聽起來像恐怖電影情節,實際上卻是最有用的生物防治。
美國畜牧業大敵!食肉螺旋蠅的驚人殺傷力
螺旋蠅的幼蟲與一般吃屍體和腐肉的蒼蠅幼蟲不同,牠們專門啃食活體肉類。螺旋蠅會產卵在動物的傷口上,讓孵化後的幼蟲鑽入肉中,持續啃食宿主的活體組織。
堪薩斯州一位已退休的牧場主人 Don Hineman,回憶起年輕時在家族農場見過感染的牛隻,他形容那種味道「非常噁心,就像腐爛的肉類」。
螺旋蠅不僅可以感染牲畜、寵物、野生動物,偶爾還會感染鳥類,在極少數情況下還會感染人。美國獸醫協會候選會長 Michael Bailey 表示,「一頭重達 1 千磅的牛隻可能在 2 週內因感染而死亡」,螺旋蠅儼然成為美國畜牧業的重大威脅。
雖然獸醫能提供有效的治療,但感染過程仍會讓動物極度痛苦,嚴重影響行動能力。
比噴灑藥物更有用!生物防治的原理?
然而,如何利用蒼蠅達到消滅螺旋蠅呢?關鍵在於雌性螺旋蠅的生物特性:雌性螺旋蠅在其數週的生命週期中只會交配一次。因此,只要確保野外的雌性螺旋蠅遇到的都是被輻射過、已絕育的雄性蒼蠅,雌性螺旋蠅產下的卵沒有受精,也不會孵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螺旋蠅群就會消失,比噴灑藥物更有效也更環保。(同場加映:蒼蠅非害蟲,而是有益的電池、口罩原料?她打造城市農場,開創蟲蟲商機)
其實根據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統計數據,從 1962 年到 1975 年間,美國和墨西哥就已培育並釋放了超過 940 億隻絕育雄性蒼蠅,成功消滅了螺旋蠅。
幾十年前,美國在佛羅里達和德州都有蒼蠅工廠,但隨著螺旋蠅被根除,便都關閉了。然而,2024 年底這種害蟲卻再度出現在墨西哥南部,面對螺旋蠅向北遷移的威脅,美國政府在今年 5 月已宣布暫時關閉南部邊境,禁止進口活牛、馬匹和野牛,預計至少要到 9 月中旬才會完全重新開放,也迫使美國政府重新啟動大規模的螺旋蠅防治計畫。
位於巴拿馬的蒼蠅工廠,每週可繁殖多達 1.17 億隻絕育雄性蒼蠅,但美國農業部希望每周至少要能繁殖 4 億隻。
因此,美國農業部目前計畫投資 2100 萬美元,將原本墨西哥南部的一家絕育蒼蠅養殖廠,改造成螺旋蠅繁殖廠。他們也計畫於今年底前,另外投資 850 萬美元,在德州南部增設一處蒼蠅配送中心,以便在必要時可以從巴拿馬進口和分銷蒼蠅。
生物防治雙面刃⋯⋯投放蒼蠅看似完美計劃 實際上仍有難題
德州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昆蟲學助理教授 Cassandra Olds 表示,大規模培育蒼蠅在某種程度上相對容易,但必須為雌蠅提供合適的產卵環境,並確保幼蟲有足夠的營養。根據美國農業部過去的研究,工廠最初曾使用馬肉和蜂蜜餵食幼蟲,後來改用雞蛋粉混合蜂蜜或糖蜜,而巴拿馬工廠則是使用包含雞蛋粉和牛血漿的混合物。
但專家也提醒安全性是一個問題。德州 A&M 大學的昆蟲學家 Sonja Swiger 表示,繁殖廠必須防止任何尚未絕育的成蟲逃跑。
此外,從飛機上投放蒼蠅可能也有危險。6 月,就有一架投擲絕育蒼蠅的飛機在墨西哥與瓜地馬拉邊境附近墜毀 ,造成 3 人罹難身亡。
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研究動物寄生蟲的助理教授 Edwin Burgess 表示:「這是一項非常棒的技術,在利用科學解決重大問題而言,堪稱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參考資料

日本神發明!路上人孔蓋,將成災難中的救命廁所?
倡議家/編譯:張世杰
當大地震來襲,電力、供水與排水系統全面中斷,除了食物與庇護所,還有一項基本需求常常被忽略,就是「如廁權」。日本從災後經驗發現,災難現場的「如廁危機」會迅速影響健康與尊嚴,為了解決這項問題,一種名為「人孔蓋馬桶(トイレ専用のマンホール)」的創新設施,正被廣泛建置於日本各地。(同場加映:災後復原中被遺忘那群人:災害下的不平等,建立具韌性的社會)
災難教會日本人,如廁權不能靠運氣
「人孔蓋馬桶」的誕生,源自 1995 年阪神大地震後的無奈應變。當時自來水與馬桶無法使用,民眾不得不以人孔蓋作為臨時排泄口。根據日本非營利組織「日本廁所研究所(Japan Toilet Labo)」代表加藤篤的說法,這項經驗促使他們開始思考「是否能將這些人孔蓋預先設計為真正的馬桶系統?」
這項構想在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中,首次在宮城縣東松島市實際投入使用。災後第二天,居民在無水、無電的狀況下,靠著預先準備好的人孔蓋馬桶成功維持基本生活秩序,驗證了這項設施的實用性。
據說,這是防災志願者團體的成員自己組裝的,不僅如此,東松島市也開始在社區祭典或學校運動會等活動,練習使用人孔蓋馬桶,加藤篤表示,「平常使用過,災難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15 分鐘就能組裝的馬桶!還友善高齡、無障礙
「人孔蓋馬桶」最大特點是能夠在災難現場迅速部署,不像傳統流動廁所要仰賴運輸資源。組裝時間平均只需約 15 分鐘,緊急時,工作人員僅需打開人孔蓋,在上方裝上簡易便座與隔板即可使用,是災害現場極具效率的應變設施。
而排泄物會經由專用管道接入下水道系統,再以貯水槽的水進行沖洗,實現可水洗、低氣味的清潔環境。設計上也考量高齡者與行動不便者,採取無高低差的無障礙規劃,讓所有避難者都能安心如廁。
還有進步空間!紙張、照明、消毒設備尚未齊全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統計,截至 2024 年 3 月,廣島縣共設置了 585 座人孔蓋馬桶。
設施雖逐年增加,但挑戰仍在。目前廣島市已完成主要下水道管線的耐震強化,但淹水時仍可能無法使用這些設施,且部分地區的「人孔蓋馬桶」仍缺乏基本設施,如內部照明、個人物品置物空間、內側鎖門等,實用性與隱私性仍有提升空間。
因此,專家建議民眾仍應自行準備防災物資,包括足量衛生紙(按家庭人數與使用天數預備)、停電時能空出雙手使用的照明工具(如頭燈或充電式營燈),以及手部清潔用的酒精噴劑與消毒濕紙巾,降低感染風險。(同場加映:平常用不到、災時很重要!這款地震包兼具座椅和零食收納功能,把防災帶進生活中)

土壤也需要續命! 3 種創新農法,台灣土壤變身減碳英雄
倡議家/文:廖彥甄
別再小看腳下的土壤了!今年是「世界土壤日」10 週年,重點放在「量測、監測、管理」,讓土地變健康的同時,還能幫助氣候變得更友善。在台灣,從草生栽培到點肥技術,還有滿江紅綠肥,這些創新方法讓土壤變身氣候行動的秘密武器。
這些聽起來有點酷的農法,不僅讓土地更有活力,還助攻淨零排放目標。從 2024 年 10 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每年的 12 月 5 日是「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提醒全球關注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今年更適逢「世界土壤日」的 10 週年,主題是「珍愛土壤:量測、監測、管理」(Caring for soils: measure, monitor, manage),聚焦土壤精準管理,強調透過測量與監測改善土壤健康的重要性。
在台灣,政府與民間組織也積極推動農業土壤管理。為了達成國家目標「2050 年淨零排放」,農業部再拚提早於 2040 年增加 1 千萬公噸碳匯目標,其中,「土壤增匯」即是重點政策之一。(同場加映:什麼是淨零排放(Net zero)?實現 2050 淨零目標的關鍵行動)
在「世界土壤日」10 週年的這一天,讓我們一起窺探台灣如何透過創新農法改善土壤健康,從草生栽培到低耕技術,再到友善的綠肥應用,這些方法學讓土地更有生命力,有機會助力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草生栽培、有機肥料、低耕技術 「農業土壤管理」新方法學
2024 年農業部宣布,將針對「農業土壤管理」提出新的方法學,改善農業土壤的管理策略。農業部表示,目前正積極研議包括草生栽培、有機肥料使用、緩釋型肥料、深施肥料、低耕犁耕作等方式,希望能增加碳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以草生栽培為例,為避免土壤因裸露,而容易受到下雨、風蝕而淋洗或減少,在裸露的土壤上種植一些植被,同時也可促進土壤有機質固定,減少流失被擾動,強化土壤固碳性,提升土壤碳匯。
此外,使用有機肥料也有助提升碳匯。事實上,有機肥料從製作到施用,產生的碳排皆遠低於化學肥料。而透過精準加工處理製成的緩釋型肥料,也能讓肥料養分釋放與作物養分吸收,能達到有效的平衡,最大化提高養分利用率,也能省下多餘的肥料減少碳排放。
而耕作方式的改變也能增加碳匯,像是透過低耕犁,能夠減少土壤因翻動而接觸空氣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他像是使用微生物製劑或是真菌,也能調整土壤團粒結構,大幅提升土壤固碳性。
以上 3 種的「農業土壤管理」新方法學,不僅有效改善土壤質地,更能提升碳匯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台灣也有一些已經執行、實驗成功的減碳農法案例,展現從土地減碳的潛力。
1. 不整地栽培:台南旱作區發展 3 期水旱輪作
位於台南市北門、將軍等沿海地區的旱作區,農民多種硬質玉米、紅蔥頭等耐旱作物。農友劉榮文與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江志峯,共同試驗「不整地栽培」的種植方式,開發「玉米―水稻―大豆」3 期水旱輪作制度。
根據 3 個作物的生長差異,發展對症下藥的不同種植模式。由於玉米生長速度快,免耕只要搭配使用萌前除草劑抑制雜草,就可以避免玉米與雜草競爭日照,順利生長。
而大豆發芽則需 10 天的時間,使用「條耕」方式避免雜草干擾,並搭配使用機械圓盤犁不翻土淺耕,斬斷雜草,拉開生長時間差,讓大豆也可以與雜草共存;至於水稻則是採用「直播淺耕」,搭配乾溼交替灌溉(AWD)減少土壤侵蝕,同時減少甲烷的排放。
2. 點肥:台東池上米「點肥」技術省肥省力
台東池上以生產高品質稻米而聞名,「池上米」更是國內高價精品食米的代表。然而,過去傳統的灑施肥方式常造成肥料浪費,不僅養分利用率低,還容易引發過度施肥的問題。
為此,2009 年起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引進日本「點肥」技術,讓插秧與施肥同步進行,顯著提升養分利用效率,減少肥料用量,也有效降低碳排放,使用新的點肥技術,也讓池上米的產量提升。
以 2023 年 1 期作為例,深層施肥乾穀產量每公頃 1 萬 970 臺斤,相較於慣行田區增加 485 臺斤。此外,減少碳排的成果也有目共睹,採用深層施肥所減用複合肥,每公頃高達 55.7 公斤,相當於減少每公頃 745 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
池上農友張義春操作深層施肥約有 6 年經驗,他認為點肥技術可節省農務勞力,對年紀大的農友而言是一大福音,因此在池上地區接受度很高。
3. 滿江紅:取代田菁作綠肥 宜蘭水稻區甲烷排放量大減
宜蘭也是台灣重要水稻產區,但因 2 期作期間,受到東北季風影響,長期陰雨低溫、日照不足,讓宜蘭成為國內少見的 2 期作休耕的地區。不過,在 1 期作收穫後,農民習慣種植田菁做為綠肥,但田菁泡水後不僅有機質流失,排放出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
對此,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水生蕨類「滿江紅」,取代田菁作為綠肥,改在農曆年前打入田中,因為氣溫低,大大的減少土壤分解排放甲烷的情形,更能減少約一半的化肥用量。根據 2022 年花蓮場的監測數據,改種植滿江紅後,每公頃可減少 23 至 30 公噸碳排,減碳效果顯著。
宜蘭五結農友簡萬登對種植滿江紅的成果深感滿意。他笑稱「滿江紅不長雜草又能當肥料,真的一舉兩得!」越來越多農友受到啟發開始跟進,這項友善農法不僅讓稻田更健康,減碳效益也逐年增加,透過這些在地努力,可以促進土壤健康和農業永續,為實現 2040 年碳中和目標打下基礎。(同場加映:站在全球暖化最前線:冰島首都目標 2040 年 成為全球首座「碳中和」城市)

不畏書市退潮——隱身港都的「見書店」辦市集、聊食農、連結地方人事物
倡議家/文:黎育如
一間「獨立書店」應該是什麼模樣?隱身在街角巷弄中、牆上貼滿很多標語的海報與旗幟、小小的空間展示著非主流的書籍。獨立書店就像一個地方社區與一種價值信念的名片,讓文化不只是內容商品,而是讓人可以深入探索與交流的生活歷程。
不同於一般人對獨立書店的印象,基隆海洋廣場邊的「見書店」,位在基隆鬧區的黃金地帶,被微風大樓的流行連鎖品牌圍繞著,與快步調的商業語言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區隔。身為基隆少見的書店之一,店長楊雅萍輕鬆地笑了笑說「實體書業現在是黃昏產業,以前大家還說是文化重工業」但她在書業卻斷斷續續走了超過 20 年,在過程中讓這些被看作是厚重又難賣的書籍,長出了不一樣的樣貌。
走過黃金時代 「主流」與「獨立」之間的互相補位
楊雅萍回想起實體書業的輝煌時代,她踏入了誠品的行列,在誠品基隆店還在的時期,她就是第一批元老員工,「當時是 2000 年,光哈利波特單集 1 天就可以在基隆店賣出 300 本」。但隨著時間遞移,實體書市場不再熱烈,各家誠品書店也開始推出「暢銷排行」來拉抬業績。
身為退役的誠品人,楊雅萍反思大型連鎖書業與獨立書店的關係,如果大書店是用大數據找出市場走向、幫人找到需要的書,街角的獨立書店就是在傳遞某種信念與堅持,讓不是暢銷的書被看見,保有出版的多元性。(同場加映:隱身在山林裡的「獨立」書店:蕃藝書店擁抱原鄉,搭起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橋樑)
楊雅萍認為過去誠品的書業經歷讓她學到了很多專業,但她另外在美術教室教畫的經歷,卻也讓她深感人們其實缺乏開放與交流的文化空間,「在畫畫過程中,發現學生們對身邊周遭的事物沒有什麼印象與感受,反而對動物園或大型的厲害動物才有感。」楊雅萍心想,需要讓大家多一點觀察、對身邊事物有感,進而可以互相交流。
見書店就在這樣純粹的起心動念下創建起來,楊雅萍說當時的選點也回應了她的初心,希望這一個顯眼的位置,能讓大家可以輕易走進來,也可以發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交流。
從「客座店長」到「讀書日」 在小小書店空間裡長出大大的想像
見書店發動的「客座店長」計畫,也是在空間開放與交流過程中,激盪出有趣的文化火花。楊雅萍說書店會出店刊,特別去紀錄來到書店的人,也衍伸出邀請他們來店裡做些什麼的大膽想法──「如果你事件書店店長,你想做什麼?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搬進來,都不會衝突!」楊雅萍自信地說著。
番茄少女就是令楊雅萍印象深刻的客座店長,身為一個導演就把巡演搬進了書店,辦了放映會和小型的工作坊,除此之外,番茄少女也將過去辦展的圖片和劇作內容,在見書店裡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展覽。就在與客座店長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楊雅萍說像是把外面更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帶到了基隆這個地方。
見書店也借鏡了苑裡掀冊店的做法,把書店空出來的時間與空間做更多元的利用,見書店的「讀書日」就是把特定時段開放給地方的學生來使用、讀書。他們試行頭幾次就獲得了迴響,像是店裡原先就會提供簡單的點心飲料,但有地方居民知道計畫後,就想提供雞排給學生們;還有來到書店的人知道有這個計畫,就主動想提供免費的教學資源,幫學生輔導課業。
「空間開放了,就會有人想要一起來幫助你成就一件事!」楊雅萍對這種效應感到驚喜,因為維持了空間的開放性,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願意付出,只是找不到地方付出。
把人帶出書店再帶回書店 閱讀隨時都可以發生!
「在地人看我們,大概就是有一個地方會一直辦活動吧?」楊雅萍想像在地人對見書店的印象大概是如此,因為見書店也常常把人帶出書店,舉辦走讀和市集的活動。
楊雅萍認為透過書籍和文字,可以讓人內化文化的意涵,但文化的本質就是人生活的軌跡,「閱讀文字以外,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閱讀一個人、閱讀天氣、閱讀浪?早在這些變成文字之前,人就在閱讀了!」所以對於她來說,文化不只是透過門進到書店空間裡,同時也可以傳遞出去,在不同的地方被看到,而活動也能再把人帶回書店,回到交流與對話的初心。
見書店同時也是文化部的百大文化基地,「獨立書店」就是其中一個分類項目,在政策願景之下期待據點能永續營運、持續發展文化內涵,並能進一步串聯地方社區,先由基地開始成為擴散能量的重要點。對此,楊雅萍也認為獨立書店有很多書做為知識載體,她把見書店定位成一個火種,讓書裡的知識想法可以變成一個個有趣的行動與計畫,有時候就默默扮演起了醞釀地方創生的角色。
楊雅萍回想 2023 年疫情尾聲,當時中國禁止台灣的柚子進口,造成了台灣柚農的重大損失,「當時其實很少人知道原來基隆有生產柚子,只是基隆緯度高,熟成時間較晚,比較不具中秋節慶的競爭力,所以基隆大多都是佛系經營種柚」她說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也養成了很多不灑藥跟化肥的無毒柚,當時他看見了柚子市場的艱困,立即發揮了自己在書店養成「找亮點、看見本質」的魔法,連結了各方資源,製成了基隆特製的地方柚子酒款,讓地方的食農文化,在危機時刻以嶄新姿態重生。
對文化的堅定與勇氣 看見自己真實的樣貌
經營獨立書店讓楊雅萍養成了「多工」的特質,為了替小書店找資源,她學會了很多寫計畫、標案、接案的斜槓能力,生活雖然充滿不定,但她也樂觀的說「 8 年了,經歷過的事,打不倒你的都使你更堅強!」
楊雅萍回憶起疫情期間,實體店面落入蕭條的那段日子,卻有一段暖心的經歷持續帶給她勇氣。她說當時基隆八斗高中的老師帶著一群學生來逛書店,幫每個人買飲料、讓每個人在現場看書,學生看完書後,老師竟然自掏腰包幫每個學生挑的書結帳,老師說是想要支持實體書店能撐過這段時間,持續經營下去。
楊雅萍感受到的這股「勇氣」,其實也漸漸從見書店擴散至基隆其他地方。像是基隆在這幾年間也開始出現了 1、2 間獨立書店,有些書店主也會來請益見書店,他們就像攜手並進的行業,像是現在魚曰二手書店就還存活著,「見書店的行動或許帶來地方一些勇氣吧,即使沒有書業相關背景,也可以從我們這邊得到一些能量,知道這可以是一個選擇。」
而回歸到見書店本身,楊雅萍感受最深刻的仍舊是「勇氣」也讓她在這間獨立書店裡,看見了自己的模樣。「會發現自己為了文化,會有很多堅持,甚至要懂得拒絕誘惑。」她說其實不乏資源想要讓見書店吸引更多觀光客、或是異業結合的合作邀約,在她心裡資本與文化是不衝突的,但是文化若要轉譯變現、變得太著重數字,反而會走上歧異的路,所以她也在過程中時時探問自己「想要的文化究竟是什麼?」讓她堅信在當代資本結構中,文化也有另一種可能。(同場加映:傳統書店的華麗轉身——紐約書迷聯合小店,用 3 招力抗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