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案例地球村

社創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

專欄文章

476篇)
  • 用一棵樹換一天旅行!加拿大社會企業推動永續旅遊新玩法

    用一棵樹換一天旅行!加拿大社會企業推動永續旅遊新玩法

    社企流/編譯:李翌甄
    走在斯里蘭卡的茶園中,看見漫山遍野的茶樹,但山頭間也可見穿插其中的較高樹苗。樹木能為茶樹遮陽,也可以強化水土保持,甚至增加農場中芒果、酪梨其他作物的產量。這些剛種下去的樹,都是透過其他人的旅行天數換來的。
    根據世界旅遊與觀光委員會(WTTC)2023 年報告,全球旅遊業產生的碳排放占總體約 6.5%,以交通運輸為大宗,佔整體比例的 37%,其中航空業的貢獻最多。除了交通外,從飛機一落地後,旅客沒有吃完的食物浪費,住宿時的冷氣、熱水與照明設施的耗能,以及各式購物行為,包含購買高碳足跡的伴手禮等,都在推升旅遊碳足跡。對觀光客留下的不僅是回憶,還可能是一串難以抹滅的環境傷害。面對觀光與永續之間的張力,加拿大社會企業 G Adventures 與 Planeterra 選擇用全新的方式,翻轉旅遊業的角色定位。

    旅行一天、種一棵樹!Trees for Days 種下希望的樹苗

    到觀光景點參觀、拍照、享用美食後就離開,我們對於旅遊還能不能有更多想像的可能?不同於一般觀光,社區旅遊能讓遊客與當地進行深度地交流,像是和在地人交談、體驗當地生活等。此外,社區旅遊可以避免過度觀光問題,且透過文化體驗促進在地文化傳承、增加在地居民就業機會,讓旅遊不會成為當地人的惡夢,同時也為遊客帶來難忘的回憶。
    來自加拿大的一間社會企業 G Adventures 致力推展社區旅遊,並以連結旅客與在地社區為核心。在企業小有規模後,創辦人 Bruce Poon Tip 懷著讓旅行成為社會公益的願景,在 2003 年成立 Planeterra 基金會,將旅遊轉化為社區影響力,由 G Adventures 與其他合作旅行社贊助,讓旅客的消費能直接支持當地社會。自 2023 年起,G Adventures 串聯基金會推出「種樹換天數」(Trees for Days)計畫,只要透過 G Adventures 下訂旅遊行程,在觀光的每一天 Planeterra 就會以旅客的名義種下一棵樹。
    Planeterra 總經理 Jamie Sweeting 說,「旅遊業可以成為向善的力量。」基金會是協助當地社區旅遊觀光作為經濟發展的非營利組織,透過與多家旅行社合作,以導遊、寄宿家庭、特色美食體驗或手工藝合作社等形式,為社區帶來穩定的收入。此外,鼓勵社區與遊客分享他們的傳統文化及語言,能有效防止青壯年人力不斷流失,讓資源與經驗能真實進入社區。
    美國 2020 年、2021 年因 Black Lives Matter(註一)、#StopAsianHate(註二)等社會運動揭露社會結構性不平等與環境危機的問題,使 G Adventures 意識到,旅遊不應成為加劇氣候或生態問題的工具,而必須成為服務受影響社群、並與當地共同面對氣候挑戰的力量,希望能為此尋找公平的解決方案。相較於主流業者透過購買碳抵換達成減碳目標,他們則尋求一種兼顧環境與旅遊雙贏的做法。
    旅行社與基金會開始關注氣候、生物多樣性與社區永續,最終將目光轉向「種樹」。與其他著重在植樹數量的組織不同,「種樹換天數」計畫尋找適合的人、在適合的地點、種植適合的樹種。(同場加映:種樹救地球,你用對方法了嗎?愛護森林前得先弄清楚的 5 個條件
    「這項計畫除了能增進健康與福祉,也符合氣候正義。」Sweeting 自信地說,種植樹木除了帶來生態上的好處,更重要的是能支持社區在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工作機會,並幫助他們保護文化。

    3 個在地案例看見改變,植樹向下扎根成為社區的韌性力量

    「種樹換天數」計畫中,旅行的地點不一定是種樹的地點。不過在馬達加斯加、摩洛哥、斯里蘭卡等地,G Adventures 旅行社提供了能直接走進受計畫協助的社區行程,讓旅客能看見自己的影響力。由於 Planeterra 基金會以旅行社提供的經費協助當地發展,因此旅客在參觀基金會建立的設施與工作空間時,也是直接看見參與 G Adventures 行程與改善當地環境間的關聯,親身感受自身旅行對社區的正面影響。
    在馬達加斯加,旅客的每一天旅行,都化為「綠色隧道」上的一棵棵樹苗。馬達加斯加擁有許多地球上獨有的動、植物,但卻因為過度砍伐森林,Ihorombe 地區的樹木覆蓋率減少了 85%。為了恢復生態,「種樹換天數」計畫與在地組織 Soa Zara 合作,正在 Isalo 國家公園旁打造「綠色隧道」,並且旅客在參與 G Adventures 行程時,能走進這條逐漸成形的綠色隧道,還能親手種下一棵樹苗,為保護 Isalo 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
    「當人們在河裡洗衣服時,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比以前大得多,」 Soa Zara 創辦人 Jacob Ter Veen 說,「臉盆專案」(washbasin project)和當地婦女合作社一起建造洗滌站及濾水系統,保護附近的河流與供水系統不受污染。與 Soa Zara 的合作已增加至少 33 個當地就業機會,並影響了 198 個社區成員。
    「種樹換天數」計畫除了保護環境,還能讓社群更團結。在摩洛哥大阿特拉斯山附近,正面臨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甚至從 2023 年的大地震過後,當地社區仍在重建中。2023 年 Planeterra 及非營利組織 High Atlas 基金會攜手,在 Akrich 苗圃展開合作。
    這座苗圃位於猶太人墓地附近,有著特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計畫協助當地種植各種果樹,包括檸檬、石榴和無花果,這些樹木使當地更能抵禦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荒漠化帶來的衝擊,為農民提供可持續的收成。此外,他們會將收成的作物分發給大阿特拉斯山的穆斯林農民。除了能保護生態系統,還緩解了穆斯林和猶太社區之間的緊張關係、促進交流與理解。由於穆斯林與猶太人在宗教信仰上不同,互動有時敏感,也讓這項合作更具特殊意義。
    「種樹換天數」計畫已經贊助摩洛哥種植超過 67 萬 5 千棵樹。此外,這項計畫也外溢到 Akrich 苗圃附近的 Achbarou 婦女合作社,為她們提供工作空間,當地居民能使用回收服裝、草本和天然植物染料編織傳統地毯,帶來穩定且具延續性的收入來源,並同時保護文化遺產。在 G Adventures 行程中,旅客可以參觀 Achbarou 婦女合作社,可以參加製作地毯的工作坊,與當地居民一起大啖美食,進而從中了解社區旅遊的正面影響。
    計畫除了為摩洛哥創造就業機會、並促進跨宗教的交流,在斯里蘭卡的案例裡,我們可以看到 Trees for Days 計畫為社區帶來更全面的發展機會。
    位於烏瓦高地上的有機茶園 Amba Estate 已經在農作物旁以及曾被砍伐的森林區種植了 3 萬 8 千棵樹。「在斯里蘭卡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一年之中一段時間的降雨量過多,導致山崩、表面土壤被沖走,但一年中其他時期的降雨量卻不足。」Amba 總經理 Simon Bell 說,增加森林覆蓋面積就能強化水土保持並防止山崩,同時讓土壤在乾季也富含水分。
    除了種樹,Amba Estate 也發展出不同的經濟模式,如種植咖啡、建立印度酸辣醬合作社等,來藉此增加觀光及就業機會。透過多管道獲利,在過去 10 年裡,Amba Estate 的員工薪資不僅提高 10 倍以上,更因推動高附加價值產品、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讓整個地區的居民都能受益於農業、旅遊與社區共榮的永續模式。

    在世界各地成長茁壯,上百萬棵樹影響力遍及全球

    Sweeting 說,能讓旅客一起種樹的行程,是這項計畫的重大突破。即使旅客看不到種樹後的成果,仍然能感到自己有能力創造影響力,因為他們知道,種植的樹木足以彌補旅行帶來的碳足跡。
    「這項計畫的目標從來不是為了讓旅客感覺自己是英雄,」Sweeting 表示,「我們真正想做的,是讓在地社區具備自主能力,能長期解決自身面對的挑戰。」
    「種樹換天數」計畫不只有助於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能幫助當地原住民、婦女和青年族群,創造額外收入、改善生活。自 2023 年啟動以來,「種樹換天數」計畫已執行 20 個專案,種下超過 380 萬棵樹,影響遍及 116 個社區、逾 11 萬 5 千人。
    當人們能串聯彼此的力量,可以實際感受到改變。不僅是透過「種樹換天數」計畫,正確、負責的旅遊方式能為當地帶來更多助益,在馬達加斯加當地,就有一戶家庭在 Planeterra 幫助下成功翻轉貧困生活。過去 3 年以來,一個家庭一直住在帆布底下,「他們無家可歸,孩子生活在貧窮線底下,無法做任何事。」Sweeting 說,「我們專注在社區旅遊帶來的深入影響,讓他們能有家、有工作,讓孩子衣食無缺、營養充足、能去上學,這就是旅遊業的力量。」
    旅遊業為在社區發展帶來潛在影響力。氣候變遷與生態危機雖然為旅遊產業帶來挑戰,但隨著社會逐漸重視旅遊與永續的結合,G Adventures 和 Planeterra 推行的「種樹換天數」計畫證明,將當地社區納入旅遊業中,並透過社區參與讓在地居民、遊客能與自然共生、共處。旅遊不必然成為生態破壞的元兇,藉由創新解方也能成為減碳、共好的永續行動。
    註一:Black Lives Matter 黑人命也是命運動,自 2013 年於美國興起,反對警察暴力與系統性種族歧視的去中心化社會運動。在 2020 年一名手無寸鐵的非裔美國人遭警察壓頸致死後,運動迅速升級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權示威之一,呼籲法律改革與種族平等。
    註二:#StopAsianHate 停止亞裔仇恨運動,源自於 2021 年美國社會運動,針對 COVID‑19 疫情期間激起的反亞裔種族暴力與仇恨事件為號召,在全美各地掀起抗議浪潮,催生了 Stop AAPI Hate 非營利組織,建立通報中心、進行資料追蹤、推動政策倡導以及支持社區行動。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AI 浪潮掀起的不平等,逆轉女性職場上的「雙重劣勢」

    AI 浪潮掀起的不平等,逆轉女性職場上的「雙重劣勢」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生成式 AI 正在重新改寫就業市場!自 2022 年底 ChatGPT 發布以來,迅速席捲全球。當生成式 AI 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應用於各項領域中,為企業創造全新職位,也改變部分傳統工作型態,甚至淘汰了一些舊有職務。
    但在這股 AI 浪潮下,卻讓原本存在於職場中的性別差異更加擴大。

    女性在 AI 時代下面臨「雙重劣勢」

    世界經濟論壇與 LinkedIn 最新報告指出,在生成式 AI 帶動的就業市場轉型中,女性正同時面臨兩大不利因素:第一,女性擔任能被 AI 強化的職位比例偏低;其次,則是受 AI 衝擊的職位比例卻偏高。
    以美國為例,男性有 24.1%從事屬於 AI 增強型的工作,但女性僅為 20.5%;相反地,33.7% 的女性所任職務屬於高衝擊、可能被取代的類別,遠高於男性的 25.5%,而上述這種差距在 95% 有數據的國家中都存在。
    在美國,預計受到衝擊的職位包含醫療行政助理和辦公室秘書,其中有 9 成多為女性擔任要職;但像能被 AI 增能的職業類型如電機工程師或機械工程師,多達 9 成為男性任職。
    這些數據與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領域的性別落差密切相關。根據 2023 年聯合國報告,全球 STEM 畢業生中女性僅佔約 35%,而真正進入 STEM 職場者比例更低;以 2023 年 G20 國家平均來說,女性僅佔 22%。整體而言,全球 STEM領域勞動力中女性佔比約 28.2%,雖然在研究與研發領域稍高,但女性佔比仍只有約 31.1%;若以美國為例,雖然 STEM 職位佔整體勞動力的 24%,但女性僅佔其中 18%,不到男性的 2/3。
    以職涯轉換為例,2021 年 LinkedIn 數據顯示,女性占 STEM 畢業生 38.5%,但一年後進入 STEM 職場的比例僅剩 31.6%,等於掉了近 7 個百分點。此外,2025 年 LinkedIn 也指出,在 2018 年列有 AI 工程技能的簡介中,女性只佔 23.5%,但到了 2025 年已提升至 29.4%,在 75 個經濟體中有 74 個縮小了性別差距。
    整體而言,這些數據反映出女性在 STEM 從學校走向職場乃至領導層的過程中,不斷因教育、文化、職場機制等多重因素而使得優秀人才流失;在求學階段,女性可能因缺乏自信、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或找不到女性榜樣與導師,而更容易退出 STEM 主修;進入職場後,則面臨職場偏見、不被看好的環境,以及制度性壓力,如必須反覆證明自己能力等,降低留任與升遷的意願。

    AI 時代下,女性如何突破劣勢上的困境?

    然而,女性真的無法在 AI 時代裡取得一席之地嗎?根據美國諮詢顧問公司 BCG 在 2024 年發布一份報告中,針對德國、印度、日本、美國與英國等國超過 6500 名科技產業員工進行調查,有 68% 的女性每週使用一次以上 GenAI 工具,略高於男性的 66% ;深入分析後更發現,資深女性在技術職能,如工程、IT、客服、行銷等中採用率平均超前男性約 14 個百分點,足見女性是有能力引領 GenAI 應用潮流。相較之下,初階女性在技術職務中落後男性 7 個百分點,在非技術職務中落後更高達 21 個百分點,這代表職涯初期的女性更易受到資源可見度與技術學習機會限制。
    全球 4 大知名會計事務所之一的 EY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成立了「Women in Technology network」委員會,透過「Educate、Incubate、Advocate、Activate、Innovate」等 5 大策略推動女性在科技領域的進入、成長與領導。該計畫包括提供 STEM App 給 13–18 歲女孩、搭建全球超過 40 個 Women in Tech 社群,以及支援透過 AI、雲端等高科技能力培訓,協助女性進入 STEM 領域,並為其長期職涯提供支持與資源。
    2024 年,約 1300 名 EY 員工獲頒 AI 能力徽章,該徽章由美國 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霍特國際商學院頒發認證,象徵她們具備生成式 AI 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女性的職場競爭力與自信。除此之外,EY 更推行「lunch and learn」導師分享、Path to Partner 職涯培訓等措施,讓女性在技術與軟實力上獲得全方位發展,取得更實際的晉升機會。(同場加映:Girls In Tech Taiwan 助科技業女性發展,邁向職場性別平等

    從職場性別平等開始,讓 AI 成為進步的力量

    全球生成式 AI 的發展,仍未能完全反映社會的多元性,女性在未來職位與領導層中代表性不足。然而,現在正是改變的好時機,在 BCG 的報告裡建議,企業應推動倡議與變革管理、針對性技能培訓、負責任 AI 試點設計,並鼓勵所有女性主動參與 GenAI 應用,以縮小性別採用鴻溝與強化女性在科技浪潮中的職涯機會。
    另外,專家也呼籲,企業應審視並重新設計招聘、績效評估與晉升流程,並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協助設計更「以技能為導向」的選才機制,以減少偏見並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特別是 AI 專業領域,女性正逐漸迎頭趕上,但簡歷中低估技能仍可能限制她們的機會展現,因此上述制度性調整更顯關鍵。(同場加映:性別平等不是零和遊戲:3 個最佳實踐行動,落實職場裡的性別平等
    在技能培養上投入、善用AI打造公平的招聘與晉升制度,並確保科技由更多元的人共同設計,我們就能創造更具競爭力、同時促進公平與機會的未來;否則,生成式 AI 將不是推動進步的力量,而淪落為鞏固既有不平等的工具。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AI 變身人道救援的「預言家」,在災難發生前出手?

    AI 變身人道救援的「預言家」,在災難發生前出手?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2024 年底,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發布《Global Humanitarian Overview 2025》,報告中提到,預估在 2025 年全球將有 3 億 500 萬人需要緊急人道援助,其中 1 億 9 千萬人面臨威脅生命的困境。但於此同時,解決人道救援問題相關組織的資金卻持續下降,尤其作為全球最大援助方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自 2025 年初在川普政府上任後便凍結一切資金挹注,援助額迄今仍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在資源緊縮下,人道組織必須提前規劃、精準分配,以減輕未來日益擴大的危機。而 AI 在此扮演關鍵角色,協助組織處理並分析大量資料,以及偵測早期警訊,進而加快決策。
    國際紅十字會(ICRC)在 2024 年第三版的《人道行動中的資料保護手冊》就指出,AI 科技能力與日俱增,使用人道救援領域上,從搜集、處理與分析大型資料並萃取推論及預測,來支援後續決策的能力,讓人道救援工作的效率及效能大幅提升。例如印度透過新的臉部辨識系統,該系統將失蹤者的臉孔與兒童之家和孤兒院兒童的照片進行配對,在 4 天內找到近 3 千名失蹤兒童;另外,也可運用在各類疾病的預測上,如微軟開發的「Project Premonition」預兆系統,希望透過監測特定區域的蚊子數量,預測其分布並捕捉目標蚊種,讓研究人員檢驗是否攜帶病原體,進行疫情的預防性的風險控管。
    來自美國一間 AI 公司 Dataminr 也在 2022 年起發起「AI for Good」計畫,協助公益組織與聯合國機構運用 AI 提升警覺度、預測風險並強化人道工作。此外,Dataminr 引入更多數據來源與元素,以便更早偵測信號,開發能讓組織提前應對危機的專屬 AI 專案。「AI 不只提升效率,更能讓危機應對從被動轉為主動。或許無法完全領先危機,但能更早介入,並理解後續連鎖影響。」Dataminr 社會公益副總裁 Jessie End 坦言,AI for Good 計畫的終極願景:「不僅發揮 Dataminr 的專業與產品力,更幫助人道組織在日益複雜的危機生態中前行。」(同場加映:增添溫暖「人味」的 AI 科技:3 件人工智慧可以協助非營利組織的事

    從預警到行動,AI 加速人道救援時間

    AI for Good 計畫每年透過公開提案選出 2 至 3 家非營利組織,與 Dataminr 團隊合作 6 到 9 個月,共同打造 AI 解決方案,成果不僅惠及合作夥伴,也能推廣至整個人道領域。
    2024 年的合作對象 Mnemonic,藉由管理龐大的人權侵害資料庫,包括文字、音訊與影像,以供國際檢察官追訴案件。然而,龐大的資料量,經常在檢索上十分耗時,也很難找到相關的內容。於是,Dataminr 便協助開發自動化標籤系統,大幅提高檢索效率,讓全球檢察官能更快、更容易瀏覽這些重要資訊。
    除了專案合作,Dataminr 也提供公益組織免費或優惠使用 First Alert 即時關鍵事件偵測平台。該平台即時監測超過百萬個公共數據來源,從社群媒體、政府網站到地震感測器—,透過 AI 分析數十億筆資料,經過訓練以偵測事件,即時識別重大動態,幫助組織節省人力、加速行動。近期,因應人道領域的資金短缺,Dataminr 更直接免費開放該平台讓非營利組織使用。

    聆聽第一線需求,讓科技真正有用

    End 坦言,科技若脫離現場需求,很容易失效,「與合作夥伴有著密切合作,並在推出新工具之前徵求他們的意見,是製作真正有用的東西的關鍵。」她舉例,曾有一次 Dataminr 嘗試推出一個危機應對計畫,向回應重大災害的組織提供免費授權,卻忽略小型 NGO 在危機中沒有餘力學習新系統,導致成效有限,「合作夥伴最清楚自己的需求,要從一開始就讓他們參與。」
    End 認為,大型公益組織雖帶來公信力,但真正承擔第一線工作的往往是資源有限的在地團隊,設計工具必須貼合他們的基礎設施與人力限制,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在技術領域,企業常因智慧財產權而封閉數據,但End強調,危機預警需要多方組件協同,唯有跨界共享數據與知識,才能打造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全球危機不斷升溫,我們不能再各自為政。」
    在人道工作中,衡量成功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成功意味著避免了一場危機,但你要怎麼量化一件沒發生的事?」End 說。因此,Dataminr 依賴大量的實例來佐證效益。例如,醫療援助物流組織 Direct Relief 在烏克蘭遭入侵初期,他們的任務是在危機情況下運送醫療援助與設備,Direct Relief 利用 First Alert 掌握當地需求,及時將發電機送往醫院。
    節省時間似乎也是衡量成效的共同標準之一。例如,自動化人權侵害資料標籤,節省了大量人工檢索時間。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或人力,能讓人員專注於更高優先的任務,也縮短危機應對的反應時間。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天氣越極端,心也越脆弱?氣候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天氣越極端,心也越脆弱?氣候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當我們談論氣候變遷,往往想到的是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或天災頻傳。但你是否想過,氣候危機也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無論是極端氣候帶來的創傷、對未來的不安與焦慮,或是在災後重建中感受到的孤立與絕望,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類心理的影響正快速擴大。甚至有專家指出,若不正視這項問題,可能會反過來削弱我們對抗氣候危機的行動力與韌性。(同場加映:分享彼此對末日的恐懼,順勢而生的「氣候咖啡館」

    極端氣候與心理健康:一場無聲的災難

    氣候變遷不再只是未來式,而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當下。世界各地的洪水、乾旱、野火、酷熱天氣等極端氣候事件,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2022 年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心理健康的衝擊已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其中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憂鬱、藥物濫用,以及一種日益普遍的情緒狀態: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
    有研究指出,熱浪來襲時,精神疾病住院與急診次數顯著增加;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也可能加劇憂鬱與焦慮症狀;而自然災害引發的流離失所、失業與生活不穩定,更是加重心理負擔的結構性因素。
    特別是在青少年、原住民、低收入社區與已有身心疾病的族群中,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心理壓力更為劇烈。例如,在非洲地區,面臨乾旱、電力不足與政治動盪的年輕人,經常同時經歷焦慮、悲傷與創傷;而在小島國家如吐瓦魯,有高比例居民因氣候壓力而產生心理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心理健康藥物會干擾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使得正在服藥者在高溫中更容易中暑或失溫,成為氣候下的高風險群。

    當焦慮變成全球語言,這些組織正站出來

    儘管心理健康長期以來被忽略,但來自世界各地的組織與倡議者正積極補上這塊拼圖,從政策、研究到實務行動,提出多元解方。

    United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推動政策納入心理健康

    United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全球心理健康聯合倡議,簡稱 United GMH)致力於將心理健康納入各國的氣候行動計畫,提升心理健康的能見度、減少污名、並促進全球各地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與支持。這個組織特別針對《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中進行協調與倡議工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 193 個 NDC 中,僅有 5 個國家提到心理健康。為此,該組織發布政策指南,建議如何將心理支持融入農業、教育、交通等領域的氣候策略中,強調保護心理健康與減碳行動應同步進行。

    The Eco-Anxiety Africa Project(TEAP):以青年為核心的非洲行動

    The Eco-Anxiety Africa Project(非洲生態焦慮計畫,簡稱 TEAP)以非洲視角出發,支持非洲人民面對氣候變遷及環境危機時,所產生的氣候焦慮問題。根據 TEAP 的研究顯示,66% 的奈及利亞青年有生態焦慮,其中 45% 需要心理支持;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他們在拉哥斯舉辦「ZenCafe」聚會,讓年輕人分享經驗、強化社群連結與心理韌性。除此之外,他們也推動「ZenGuardians」,一個為期10週的培訓計畫,預計在奈及利亞、迦納、烏干達與南非等國家進行培訓青年領導人,藉由這些受訓者成為社區裡健康的倡議者,引導更多在地支持圈。

    International Neuro Climate Working Group(NCWG):聚焦腦健康的國際聯盟

    NCWG 成立於 2024 年,來自 40 國具備不同專長的神經科學家、臨床醫師、氣候倡議者等組成跨領域專家聯盟,專注探討氣候變遷對於大腦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影響。NCWG 在短短一年間便完成了氣候變遷與大腦健康影響的報告,並與第一線社區合作,紀錄傳統適應策略、深化生物與流行病學研究,並設計具文化敏感性的心理支持介入方案。另外,NCWG 也參與聯合國、WHO 及 COP 會議之中,積極將「大腦健康」納進全球氣候議程。

    Climate Cares Centre(英國帝國學院氣候關懷中心):連結研究與實踐的樞紐

    由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主辦,旨在透過研究、政策、教育和介入設計加深理解並解決氣候和環境破壞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互聯繫,是全球首個專注於「氣候變遷、心理健康與福祉」交會議題的專業研究與倡議機構。藉由參與 COP 氣候大會、撰寫政策報告、推動媒體倡議等方式,並與來自澳洲、英國、菲律賓、東非等地的年輕人合作,設計在地化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2023 年發起「Connecting Climate Minds」計畫,以線上平台方式,增進理解,鼓勵跨學科合作,也提供相關解決方案;至今已匯聚來自 126 個國家的 1180 名貢獻者。

    Climate Mental Health Network:命名情緒的力量

    這個由倡議者組成的社群,在 2023 年推出線上「氣候情緒輪(Climate Emotions Wheel)」,幫助人們認識並表達因環境變遷而產生的情緒,從孤獨、無力、希望到哀悼,讓情緒不再無名。這項工具已被翻譯為 30 種語言,在全球教室、工作坊與倡議場域中廣泛使用,特別受到青年行動者與教育者的青睞。除此之外,這個社群也與美國國家環境教育基金會(NEEF)合作,開發「氣候情緒工具包(Climate Emotions Toolkit)」,協助中學教師與學生處理氣候情緒。

    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心理韌性的建立

    氣候變遷已不僅是環境議題,也是一場心理健康的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其中 80% 來自低中收入國家,而其中 75% 未曾接受任何治療。
    當心理健康危機與氣候危機疊加,可能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心理健康不佳會削弱人們的適應力與行動力,進而使他們在下一波災難中更為脆弱。
    「人與地球密不可分」氣候關懷中心如此強調。「我們如何培養人,就決定了我們能否守護地球。」
    展望未來,保護心理健康不應再是氣候行動的附屬品,而是核心策略的一環。從支持在地社區、擴大跨領域合作,到推動政策整合與資源投入,唯有讓心理健康真正被看見,我們才能建構一個更有韌性的未來。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
  • 冰箱裡的壞食物,如何掀起全球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冰箱裡的壞食物,如何掀起全球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你是否曾在冰箱清理時,發現一顆不知道訪了多久,早已腐爛壞掉的番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堆疊成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食物浪費」。每年,全球約有 13 億噸食物被浪費,等同於人類所生產食物的 1/3。這不僅代表資源的白白浪費,也產生了大量不必要的碳排放。

    冰箱裡的小浪費,成為全球大問題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4 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中顯示,全球每天浪費超過 10 億份可食用餐點,這能讓全球每一位飢餓人口每天多出 1.3 餐。其中,有約 6 成浪費來自家庭,另外則來自餐飲業、零售業與農產收成與配送過程。這些浪費的背後,不僅代表食物本身的損失,更連帶造成水資源、土地、能源的浪費,並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聯合國估計,食物損失與浪費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 8-10%,每年造成約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從 AI 冰箱到強制堆肥,世界各地怎麼行動?

    在日本,政府自 2020 年訂下目標,要在 2030 年前將食物浪費減半。儘管商業部門早在 2022 年前就達標,但家庭食物浪費仍高於預期,仍是當前關注焦點。
    因此,日本政府於 2025 年 3 月更新政策,要求供應鏈所有角色,從生產者、漁業到零售商,都應改變行為與觀念,以降低食物浪費。也鼓勵透過公眾宣傳與學校、社區、零售空間的教育活動,提升消費者參與度。
    不只政府,企業也開始出手。例如日本線上超市 Aeon Next 與 Panasonic 家電合作,推出結合 AI 冰箱與 App 提醒系統的試驗計畫:智慧冰箱配備 AI 攝影機與專用手機應用程式,可分析儲存食材的新鮮程度,提醒哪些食材即將過期。應用程式還會提供相關食譜,鼓勵使用這些食材,並與 Aeon Next 的線上購物平台 Green Beans 連結,可自動生成購物清單並下單採買,有效降低食材遺忘與過期機率。
    在紐約、法國與南韓,則是從政策面採取強制廚餘分類並進行堆肥處理。其中,南韓更透過高效的堆肥系統,使得接近 100% 的食物廢棄物可被回收利用;在杜拜,政府將從餐廳、飯店與農場回收的食物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改善貧瘠的土壤條件,提升糧食系統韌性;而馬來西亞則開發出即時堆肥機,使用特製的堆肥酵素,可將所有類型的有機廢棄物(如園藝垃圾、生廚餘、熟食與可分解包裝)轉為堆肥。這些可攜式堆肥機可用於家庭、餐飲業或活動場地,並內建生物技術過濾系統,用以去除異味。(同場加映:餐桌上「不可能的任務」——全球餐廳、政府如何加入食物零浪費戰局?

    個人的解方:主動「覺察」,就能帶來改變

    除了政策與科技,最根本的改變來自每一個人意識的提升。 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研究團隊邀請 154 個家庭,進行為期 6 週的「新鮮食材日誌」實驗:
    • 一半的家庭被要求記錄購買的蔬果名稱、購買日期與保存期限,並貼在冰箱上作為每日提醒。
    • 另一半僅記錄每週丟棄多少食材。
    結果顯示,無論有無提醒,只要有「量測」與「記錄」行為,所有家庭都在 6 週內平均減少了每週 108 克的新鮮食材浪費。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改變在實驗結束 6 個月後依然持續,表示只需短期的覺察練習,就能培養出長久的行為改變。
    研究指出「真正能改變習慣的,是主動的思考」,當民眾只需短暫地集中思考如何減少食物浪費,「有意識地」去面對自己的食物處理方式,就能形成持久的習慣。

    食物浪費,牽動的不只是冰箱裡的那顆爛番茄

    從全球統計、國家政策到個人行動,我們可以看到,減少食物浪費的效益不僅在於省錢與減碳,更關乎整體社會的韌性與永續發展。
    想像一下,如果每 1 千人浪費,一年可減少 9.5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 114 萬次手機充電所產生的碳足跡。這樣的行動規模若擴展到社區、城市、甚至國家,將會對氣候與資源帶來翻轉性的影響。
    未來,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將繼續推升糧食價格與資源分配壓力。而我們每一次珍惜食物的選擇,都是對抗這個未來挑戰的一步。
    減少食物浪費,不只是出於環保或經濟的必要,更是我們邁向一個更具韌性、永續且公平社會的重要行動。每一次的「不丟棄」,都是對地球、對農夫、對未來的一份尊重。或許從今天起,我們都可以試著在冰箱貼上一張紙條,記下那些需要被「記得吃掉」的食物。這個簡單的舉動,正是一場全球行動的起點。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
  • 「維修」也是你的權利!數位鎖到智慧財產,是誰阻止了我們自己維修電子產品?

    「維修」也是你的權利!數位鎖到智慧財產,是誰阻止了我們自己維修電子產品?

    社企流/編譯:Wei Ho
    你是否也曾因為手機電池老化,必須帶著行動電源四處奔波,深感無奈?好不容易找到家裡附近的維修店,卻被告知由於未經授權且自行拆機會失去原廠保固,只能被迫回到原廠更換;又或者是,花費數萬元購買的筆記型電腦,多年後電池效能衰退,幾乎無法蓄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維修管道,只能忍痛重新購買一台筆電,取代原本除了電池之外,其他功能仍然堪用的舊電腦。
    這類的困境不僅僅發生在電子產品上,家電、汽車等各式產品都難以倖免。當修理損壞產品變得越來越困難,追根究柢,許多製造商刻意縮短產品的生命週期,同時又吝於提供維修指南和備用零件,更加劇了維修的挑戰性。種種不便與浪費,促使了「維修權」倡議運動的興起!(同場加映:「當電子垃圾扔進掩埋場時,污染就開始了」這個國家用立法和社會企業力量,從根本解決問題

    壞掉的電子產品為什麼不能自己修?「維修權」(Right to Repair)是什麼?

    「維修權」(Right to Repair)指消費者有權選擇自行或由第三方維修其合法擁有的產品,而非僅能由原廠或其授權的維修商進行維修。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當然擁有維修自己物品的權利,但事實上在多數情況下並非如此,有許多產品只被允許在特定的服務中心進行維修。而這個狀況的發生,與產品所受到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息息相關。
    我們日常所購買的產品,大多都受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特別是科技產品可能包含了嵌入式軟體或其他技術設備。在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規定,如果沒有經過授權,擅自破解產品中的數位鎖,例如破解軟體、繞過密碼保護,就可能觸犯法律,這也使得消費者和第三方維修商難以取得維修所需的資訊、工具和零件。因此,製造商通常聲稱僅有經過授權的人員或製造商本身才有資格維修這些產品,以避免消費者或第三方維修商因侵犯其智慧財產權而承擔責任。

    讓維修權連結經濟公平、環保與消費自主

    維修權運動的支持者包含消費者團體、環保組織、農民、修理師傅與提供免費維修指南和軟體的開源社群。他們認為當製造商壟斷零件與維修資訊時,小型的修理店與技師將難以生存,維修產業本應是地方經濟的一環,在現今卻受到了原廠或授權維修商的壟斷。
    同時,維修權也與環保有關,當消費者難以找到維修的管道,或認為維修成本過高時,可能會傾向購買新的產品,即使原本的產品並未失去功能。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電子垃圾(e-waste)也急劇增加,若人們缺乏便利的維修管道,可能會增加更多電子垃圾的產生。根據統計,在 2022 年,就有 14 百萬公噸的電子垃圾被丟棄,其中 18 百萬公噸是在缺乏管理基礎設施的低收入國家處理,而全球回收率僅有 22.3%。預估到 2030 年,電子垃圾將增至 74.7 百萬公噸。除了經濟公平與環境保護外,擁有「維修權」也關乎消費者的資訊自由與自主權,我們有權掌控自己購買的產品,而不是被製造商所擺布。
    但製造商對於「維修權」的態度就有所保留,甚至反對。例如在 2018 年時,Facebook、Toyota、Verizon 等公司曾在紐約州反對相關法案。製造商通常擔心技術資訊流出可能會伴隨惡意軟體植入,竊取使用者個人資料等資安風險,或是造成智慧財產權受損,同時他們也擔心未經授權的維修若有疏失,造成產品損壞或人身傷害,可能會使製造商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此外,維修服務也是製造商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開放維修權可能會影響其利潤。

    全球立法浪潮與維修權的在地行動

    隨著維修權運動的推展,世界各地紛紛開始針對該議題進行立法改革。以美國為例,2021 年,時任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研究制定禁止製造商限制獨立維修或 DIY 維修的規範。2022 年底,紐約州通過全美首部針對電子產品的「數位公平維修法案」(Digital Fair Repair Act),並於隔年生效,該法案要求製造商提供維修資訊與零件。歐盟在 2023 年所通過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中,也推出了一份指引,確立了多項旨在加強消費者權益和促進永續發展的關鍵條款,包括賦予消費者針對技術上可維修的產品(如洗衣機和電視)向生產商要求維修的權利。
    在台灣,2023 年時環境部(時為環保署)曾經參考法國的「維修度指數制度」,輔導業者試行手機及筆記型電腦的「維修度指數」,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可以直接辨識產品的可修復性,以減少電子廢棄物的產生,當時有 ASUS、ACER 等近 20 家業者加入,可惜後續並未邁向法制化。除了關注台灣能否進一步推動立法外,日常也能有其他行動。雖然自行維修 3C 產品可能對一般人門檻較高,但我們可以從維修日常小家電做起,我們也許也能在社區中找到修理咖啡館(Repair Café)的集會,學習維修的技術。如果你對於「自己動手」仍然感到害怕,也可以從購買二手商品開始,減少製造新產品帶來的浪費。(同場加映:修繕物品,也修繕人心:維修咖啡館成為社區共好的力量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