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廖翊雯
首度於台灣舉行的「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 SEWF),不僅作為全球社會企業領袖的交流平台,更提供企業領袖、政策制定者、投資人洞察企業永續趨勢的最佳場域。
在首日(10/29)「有責選購:社創採購如何推動變革」(Buying for impact:How social procurement is driving change」論壇中,邀請到 3 位分別於社會創新組織、中介機構與企業,深耕於社會企業責任的工作者——來自美國 Spectrum Designs Foundation 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Patrick Bardsley、馬來西亞 Biji-biji Initiative 執行長暨創辦夥伴 Juliana Adam ,以及美國 SAP 社會創新企業加速業務暨全球總監 Jennifer Beason——分享中小企業如何相互串連。同時,亦邀請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署長李冠志,分享其政府政策的洞察。透過 4 方利害關係人的對話,促進大眾對社會責任採購的趨勢與變革的理解。
「實現社會責任採購需要價值鏈中的各方共同努力,」主持人暨 Social Enterprise UK 副執行長 Charlie Wigglesworth 首先拋出引言。由 Social Enterprise UK 新子公司 Telos 與世界經濟論壇(WEF)聯合發布一則報告書中指出,自 2012 年英國政府通過《公共服務(社會價值)法案》,以及「購買社會企業挑戰賽」(Buy Social Corporate Challenge)等創新立法與企業行動,皆明確指出政府、企業以及更多的中介機構的參與,將是未來推動社會責任採購的關鍵。然而,不同領域的角色如何挹注資源,並爭取社會責任採購的支持?

政策助力,社企接棒:創造價值鏈
李冠志首先分享台灣政府如何透過社會責任採購支持社會企業,以及如何與政府的社會創新策略相互契合。「我們非常鼓勵所有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機構上架『社會創新平台』(Social Innovation)。」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於 2018 年推出「社會企業行動方案 1.0」 並於 2019 年正式成立「社會創新平台」,致力提供交流合作的公開平台,助社創組織尋找商業夥伴。此外,為了帶動台灣企業責任生產和消費,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亦推動「Buying Power 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鼓勵上市公司及各個機構團體優先採購登錄於社會創新平台上的社會創新組織產品與服務。李冠志分享,自 2017 年推動 Buying Power 以來,已累積 780 家社創組織參與,累計採購金額突破 78 億新台幣。Buying Power 的獎勵措施,除了提高民營企業、政府機關與國營事業對責任採購的重視,更使社會創新組織能夠拓展市場商機。
除了政策環境外,商業部門對於社會責任採購的支持與否,更直接地影響價值鏈的運作。Bardsley 分享, Spectrum Designs Foundation 為一家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產品,並創造就業機會的社會企業,除了提供自營產品外更期待能與企業長期串連合作。然而與企業合作時常遭遇困境,「大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除了看重社會責任,也重視產品品質與交付能力。」不過,有些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採購時,可能僅希望「勾選一個清單」,意圖不在於與社會企業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面對市場浮動的採購風險,他認為社會企業的應對方式在於:「保持使命感,確保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皆具備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Bardsley 指出,小型與大型企業客戶皆可能成為產品採購的潛在支持者,挑戰在於:大型企業對於產品品質與產量要求皆高,社會企業需在規模生產與社會責任使命上取得平衡。
「Buying to Win」倡議機構如何串連企業,放大社會影響力
Adam 以永續倡議機構的角度,分享如何協助社會企業與企業串連並發揮影響力的經驗。「我們發現社會企業長期面臨網絡資源的匱乏,而這也是我們現在仍面臨的問題。」因此,他們組織一項 Buying to Win 的社會計畫,邀請 30 家來自馬來西亞的社會企業、亞洲管理學院(ASB)與社會企業發展商會(CSED)等機構與組織合作,在計畫期間舉行企業與社會企業之間的交流會議。(同場加映:什麼是社會企業?3 分鐘看新手必讀,一次搞懂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
「我們認為企業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Adam 觀察這項差距在於資源、語言與網絡資源的落差。他接著補充:許多海外的小型服務企業,難以將自身品牌故事完整的傳遞。因此,Biji-biji Initiative 亦透過教育、企業培訓、資金挹注與輔導資源等,致力於協助社會企業,將產品與服務與企業需求媒合,確保能夠真正地幫助社會企業創造機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SAP 運用商業影響力與數據技術,打造跨部門整合平台
當問及思愛普(SAP) 作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應用軟體公司,對於社會責任的見解為何?Beason 以自身故事回應大眾對企業的普遍迷思。他指出,許多人認為大企業有時候難以如同社會企業一般有相同的理念和熱情,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甫進入企業時,辦公室夥伴正討論著如何在社區發揮影響力,Beason 表示:「如果想要在企業社會領域中發揮責任,需要理解在商業中,有哪些方式可以用來發揮影響力。」
幾十年來,促進人才與資源串連,是他投入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工作的關鍵使命。「我們團隊現在所做的就是運用這些方式來發揮影響力。」Beason 以 SAP 與 SEWF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合作為例,他們整合「People and Planet First」認證體系平台,並將公共部門、私營部門與社會部門串連,讓客戶、供應商與社會企業可以在平台上交換觀點、匯集人才與資源。「作為一家企業,我們不僅可以幫助識別數據,還可以將數據化為實際行動的管道連結起來,進而能對這些組織、地區乃至國家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同場加映:重新定義企業競爭力!一次看懂打造永續品牌的關鍵)
平台固然能夠匯集資源,鞏固社創生態系統。然而,要如何促使來自不同領域的社會企業主動地參與並促成合作?Beason 指出,在目前的商業網絡上已經累積許多客戶,且超過 80% 的客戶皆是中小企業 ,但真正吸引加入生態圈的關鍵在於——創造意識(Creating Awareness)。他強調,SAP 致力協助社會企業找尋具有相同價值觀,及業務相符的組織,並透過挹注社會責任採購資金,協助潛在的社會企業加入平台網絡中。
有責選購:社創採購如何推動變革
作為一家社會企業,必須盡可能的保持價格競爭力、重視產品品質、提供良好的客戶服務,並且需按時交付產品,但如何克服採購規則中,企業往往選擇最具成本效益方案的限制?「價格確實是一個需要納入考量的因素,」Bardsley 同意,「但在這方面必須考慮企業的策略,並從整體思考,一個組織要實現的合規目標是什麼?」若能夠在有限的企業社會責任預算,且有一定比例在社會企業的投資,支持具備包容性的經濟成長、社會責任和環境永續性,抑或員工敬業度的目標,對於達成社會企業使命感來說,無疑是一項「錦上添花」的策略。針對此問題,Beason 亦主張若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保持「供應鏈韌性」為關鍵,而 SAP 即致力於建立採購生態系統,支持公共部門、社會企業乃至社區皆可參與,期待使社會責任採購生態系統日益健全。
最後,分享者針對社會責任的實際行動與願景提出建議。Bardsley 認為企業若有需求,需適時的尋求協助,與他人合作才能創造更多機會;Adam 則指出要確認受眾對象,並據此切入點展開敘事。另一方面,Beason 再次強調社會責任採購系統性變革的重要性,並鼓勵企業加入商業網絡,「換掉咖啡供應商,換掉衛生紙,從小事做起,也可以為社會企業提高 1% 或更多的合作機會。」最後,李冠志建議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採購時,研究細節相當重要:「好東西往往蘊藏在小事當中。」企業與各行各業、不同角度的創新組織合作,能使工商各界與社創組織間的供應鏈更具韌性,實踐責任消費與生產。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