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jplenio1 on FreepikPhoto Credit:jplenio1 on Freepik
近年,隨著永續話題不斷,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等詞彙早已大量充斥在媒體與社群討論中。但這些名詞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重要到讓世界各國都將其納入法規裡?
社企流/文:Jenny Yeh
還記得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教授那一句:「每年的夏天,都將是你餘生最涼的夏天。」自 2023 年 6 月起,全球已連續 14 個月月均溫創新高,且升溫超過 1.5°C 的關鍵門檻,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在 11 月 7 日指出:「幾乎能肯定 2024 年將連續第 2 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除了地表溫度,全球海面溫度也接近歷史新高,8 月海平面均溫高達 20.91°C,僅次於 2023 年。大氣科學家呼籲,如若極端高溫現象逐漸成為新常態,需採取更緊急手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將迎來更嚴重的全球性災難。因此,淨零排放變得更加重要,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行動。
​​本文重點摘要:
  • 什麼是淨零排放
  • 碳中和、氣候中和又是什麼
  • 全球淨零排放目標與趨勢
  • 台灣 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
  • 實踐淨零排放關鍵行動

什麼是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Net zero)意思是,指在特定的一段時間裡,大氣內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 GHG)人類增加或人為移除的溫室氣體量相抵銷後,結果為零的平衡。溫室氣體至少包含 7 種,除了我們熟知且對環境危害最大且數量最多的二氧化碳(CO2),還有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全氟化碳(PFC)、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等氣體都會造成地球氣溫上升。
(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暖化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也是數量最多、危害最大,能源轉型刻不容緩。來源:Patrick Hendry on Unsplash)
(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暖化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也是數量最多、危害最大,能源轉型刻不容緩。來源:Patrick Hendry on Unsplash
2015 年生效的《巴黎協定》中指出,全球平均升溫目標 2℃ 以內,並以限制升溫 1.5℃ 為預定目標。但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在 2018 年發布的《Global Warming of 1.5°C》特別報告中指出,全球氣溫必須控制在 1.5°C 以內而非 2°C。
差 0.5°C 看起來差異可能不大,但若溫度升高 2°C,全球人類面臨的災害與風險將是倍數成長,舉例來說,有 2 倍的植物物種及 3 倍的昆蟲將會失去至少一半的棲息地、北極冰層完全融化速度會從每 100 年發生一次的頻率升高至,每 10 的夏季就會全部消融一次。但反觀若控制在 1.5°C 這些風險、危害將降至一半。因此,在 IPCC 在 2021 年指出:「只有在 2020 年代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降低,並於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的前提下,21 世紀末全球溫升才可能不超過 1.5°C。」建議世界各國需要在 10 年內積極採取氣候行動,這才有各國的淨零排放目標制定。在 2030 年減少 48% 溫室氣體排放量、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
IPCC 表示,不論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組織的淨零承諾,都必須要有真正、實質的內容。在短期間內指定遏止污染環境的相關措施,例如利用負碳排技術捕捉封存碳或是再利用、自然碳匯來吸附更多碳、減少化石燃料開採或開發可再生能源等。

淨零排放的相近詞:碳中和、氣候中和是什麼?

除了淨零排放之外,還有「碳中和」、「氣候中和」也是常聽到的氣候目標,這些詞彙指的又是什麼呢?

一、碳中和(Carbon Neutral)

指國家、企業、活動、產品或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透過人為移除碳排放方式,讓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被移除的碳排放量,正負抵消後結果為零。
要達成碳中和,往往會透過以下兩種做法:
  1. 碳補償機制:計算其產生的碳排量,在其他地方減少同等的碳排量。例如植樹造林、購買碳權等手段
  2. 低碳或零碳排技術:使用再生能源,避免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
與淨零排放相比,碳中和目標僅聚焦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抵銷,淨零排放目標則包含所有的溫室氣體。
(碳中和是減少和抵消企業、活動、個人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為目標。來源: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是減少和抵消企業、活動、個人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為目標。來源:Carbon Neutrality+

二、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氣候中和的概念比起碳中和、淨零還來得更加廣泛。指得是透過各種方式,抵銷人類活動對氣候造成的影響,使得氣候系統狀態保持穩定。
氣候中和具備以下兩種特性:
  1. 包含非溫室氣體的輻射效應,例如土地利用變化對於氣候系統的影響
  2. 更強調溫室氣體排放者的行為,不會為氣候系統帶來任何負面影響;換言之,更要求溫室氣體排放者的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產生多少就需要完全移除多少,包含對於非溫室氣體的影響,朝對環境零衝擊目標前進

全球淨零排放目標與趨勢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在 2024 年 10 月發布的《2024 edition of UNEP’s Emissions Gap Report 》最終的結論是:2023 年的全球減碳無任何成果。各國必須在新一年度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中必須有更多針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到 2030 年需要減少 42%,到 2035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下降 57%,且至此的每年需減少 7.5%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才能實現 1.5°C 的目標,而這一數字會隨著每年的不作為而增加。

加速脫碳進度,政府、企業到公私部門間合作

目前承諾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國家數量已超過 130 個,各國紛紛推出相對應的措施,如歐盟 2026 年針對水泥、肥料、鋼鐵、電力等碳密集型窩產品進行碳管制,並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美國在 2021 年發布《2050 淨零排放之路:美國長期策略》,在潔淨能源的研發應用上投入 2 兆美元。亞洲地區,如日本在 2020 年制定《2050 年碳中和綠色成長戰略》,韓國也於 2020 年發表「2050 碳中和宣言」與《2050 年碳中和促進戰略》,並推動《氫經濟促進和氫安全管理法》成為全球首個制定氫能法的國家。
除了以國家為主導的淨零排放政策外,許多跨國企業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如 Apple 在 2020 年宣布其供應鏈將在 2030 年達成碳中和目標。同年,由微軟發起,攜手星巴克、聯合利華、賓士汽車、NIKE 等跨國品牌一同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 聯盟」。
此外,政府與私部門間串聯也很重要,如 2021 年美國政府、世界經濟論壇與蘋果、微軟、亞馬遜、Volvo、空中巴士、波音公司等超過 50 家知名跨國企業共同組成「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 Coalition, FMC)」以落實綠色採購、推動去碳行動,為創新技術引入投資,讓鋁、鋼鐵、航運、水泥等 8 大不易減碳產業,加速加入脫碳行列。
(能源轉型是實踐淨零排放目標重要的因素之一。來源:Freepik)
(能源轉型是實踐淨零排放目標重要的因素之一。來源:Freepik

承諾目標與實踐的距離有多遠?

Net Zero Tracker 最新報告《Net Zero Stocktake 2024》針對全球所有國家、前 25 大碳排放國中的各州及地區、人口數超過 50 萬的城市以及全球前 2 千家上市公司進行淨零目標綜合檢視及評估。報告顯示,有部分的州和地區、城市和企業的淨零目標進度有所推進,也將目標拉得更高,但全球仍有超過 40% 的非國家實體缺乏任何形式的減碳目標,包括我們所熟知的特斯拉、任天堂等公司。
PwC 在 2024 年 10 月也發布一份《2024 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4),報告指出,相較於 2023 年,全球碳密度(註一)指下降僅 1.02%,降幅是 10 年來最糟的表現,就以目前的速度來看,要將全球暖化升溫限制在 1.5°C,碳密集度就需每年降幅達 20.4%。若將升溫目標放在 2°C,每年的碳密度降幅也須達 6.9%。因此,我們需要採取更積極作為,並比現在快 20 倍的速度脫碳,才能讓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
(PwC 調查全球碳排放概況。來源:PwC)
(PwC 調查全球碳排放概況。來源:PwC
此份報告也指出,從 2018 年至 2022 年的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如洪水、暴風、熱浪等,歐盟已累計超過 192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但好消息是,2023 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達到 3870GW,並有望在 2025 年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但值得注意的是,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2023 年的化石燃料使用量甚至年成長 1.5%。

台灣 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

聚焦台灣,2022 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軌跡與行動路徑。早在 2015 年,台灣便已制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奠基於此法基礎上,2023 年初,正式修法並三讀通過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將其 2050 年的淨零排放目標納入法律,提供法源依據。
(台灣 2050 淨零轉型路徑規劃。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台灣 2050 淨零轉型路徑規劃。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根據國發會提出的指引,淨零排放路線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 4 大轉型為基礎,並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再輔以「12 項關鍵戰略」,從能源、產業及生活轉型著手,落實每項的淨零目標。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在 2024 年 6 月公布了《2024 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數據顯示,台灣在 2022 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285.97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扣除碳匯 21.83 MtCO2e,淨排放量為 264.13 MtCO2e,較 2021 年減少 4.07%。
(1990 年至 2022 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移除量趨勢。來源:2024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1990 年至 2022 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移除量趨勢。來源:2024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除了政府作為,全球半導體龍頭的台積電,也宣布將原訂 2050 年「全球營運 100% 使用再生能源」 (RE100)目標提前至 2040 年,也將在 2030 年前將「全公司生產營運據點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從 40% 提升至 60%,加速減碳腳步。

實踐淨零排放的關鍵行動

實踐淨零排放目標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脫離不了關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下根據不同身分、情境,提供大家行動建議參考:

身為消費者的你,可以做些什麼?

在台灣 2050 年淨零轉型路徑中,「淨零綠生活」是 12 項關鍵戰略之一。從食衣住行育樂等的各式日常生活行為及消費模式的改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例如物品重複使用、選擇低碳交通工具、出遊時選擇環保旅宿、選擇當季當令食材、購買具有環保標章產品等,都是為淨零排放進一份心力。(同場加映:個人行動能助減碳7 成!即刻開始1.5°C 低碳生活
也歡迎參考下列不同的資訊平台與工具,供大家進一步了解如何於生活中實踐淨零:

在淨零排放上,企業可以做些什麼?

對於企業來說,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更攸關法遵、獲利、成本及營運問題。除了經濟部推出新版的《2024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協助台灣國內業者因應低碳轉型挑戰外,2024 年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波士頓顧問公司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以及 Carbon Trust 合作推出《Net Zero Guidebook 淨零實踐指南》,分別為準備、衡量與查驗、設定目標、減量、報導、超越價值鏈的行動等 6 大步驟,協助企業減碳並實現淨零目標。
關於企業落實淨零的具體案例,歡迎參考:

讓碳排減少的關鍵點

根據 2024 年 9 月一篇發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最新調查文章顯示,在 211 名受訪者(皆為大氣科學家,也包含 IPCC 研究分析科學家)中普遍對於實現《巴黎目標》持悲觀態度,有 86% 受訪者估計到 2100 年地球溫度將上升 2°C 以上,而這將會為地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 (WMO) 2024 年一份新報告也指出,在 2024-2028 年中有 80% 的機會,會讓至少有一年暫時升溫超過 1.5°C。身為 IPCC 氣候報告書的作者之一 Matthews 表示,「氣候科學家擁有氣候系統和能源轉型方面的專業知識,但真正決定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速度的是政策實施和社會變革。」淨零行動刻不容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有義務做出行動,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註一:脫碳率(Decarbonisation rate):衡量一個國家、地區或企業在降低碳排放密集度(每單位 GDP 的碳排放量)的年度進展速度。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