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 / 文:簡育柔
近年來,ESG、SDGs、淨零碳中和、循環經濟等永續相關的關鍵字不斷被提及與討論可實踐的行動。由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發起的「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在邁入第二年的課程中,將聚焦於企業倫理及永續力的實踐工具與策略,從環境、經濟、社會 3 大面向,剖析企業倫理與實踐永續的方法,達到永續及獲利兼顧共好的目標。
在環境面 3 堂課程中,邀請到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暨銘傳大學國企系胡秀華教授、TAISE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顧問講師鄭仲凱及 REnato lab 營運長歐陽藹寧,一同探討企業倫理的意涵及如何有效善用各項工具實踐永續。
倫流說理,透過桌遊認識企業倫理
第一門課由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暨銘傳大學國企系教授胡秀華帶領學員認識企業倫理概念。透過「倫流說理」這套桌遊,透過互動、遊戲情境的方式,引導學員們了解道德發展六階段,以及企業倫理的基礎理念與核心價值。
胡秀華援引美國當代心理學家 Kohlberg 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從服從避罰、相對功利取向、尋求認可、權威順從、法治觀念到價值觀念取向。一個人對於事物的判斷標準,反映出個人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所代表的,則來自個體與環境的交互影響的結果。簡言之,個人的道德成熟度,來自於他所處的環境。而企業倫理的養成,如同個人道德養成一般,其發展在組織活動中逐步形成,有著不同形塑階段,無形中也影響企業文化、企業經營體質,乃至營運成效表現。
藉由遊戲,玩家抽出不同的情境卡,描述組織內部的兩難問題,可能是組織財務困境、人事變遷。作為決策者的玩家必須回答自己的決定,並評價自己屬於哪個道德發展階段,其餘玩家則根據其決策進行評價,待遊戲結束後,玩家彼此討論自己與別人的評價差異,以及差異的原因,藉此觀察自己的學習與改變。
透過學員彼此間的討論習得企業倫理意涵,促進學員的判斷與推理能力,以期最終達到道德判斷、道德行為一致,為企業倫理打下正向良好的基礎。
淨零糾察隊:組織內部碳盤查工具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 2022 年全球風險報告書中提及,如若不採取任何針對氣候變遷的行動,地球將在 2100 年增溫攝氏 2.4 度、全球 GDP 預計損失 4-18%。各國政府開始積極正視氣候議題,提出各項淨零(註一)行動。為了達到淨零,組織企業首先必須知道目前碳排的程度及規模。在環境面的第二門課程,由 TAISE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顧問鄭仲凱分享碳盤查的知識面與執行面,提供節能減碳計算表,說明企業未來轉型 30 年需要留意的節能策略及永續執行措施。
溫室氣體排放方式分為直些排放與間接排放,根據不同排放方式,也有相對應的計算方式。以直接排放來說,分成固定式及移動式燃料燃燒。固定式燃料燃燒如緊急發電機柴油,可依據燃料使用紀錄、購買金額或者發電機規格與運轉時數計算;移動式燃料燃燒像是公務車、堆高機、汽機車等,燃料資訊從加油量、車輛單位油耗及使用里程數來計算碳排放量。
間接排放,通常為組織外購之電力,例如生產電力所燃燒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而其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柴油等。計算方式可藉由電表電數加總、建築物分攤電表總和計算之。
當企業盤點完碳排放量後,須進入碳足跡管理三步驟,第一步進行「碳盤查」揭露產品碳足跡,了解現況;第二步「碳減量」實踐溫室氣體減量,且設定具體目標;第三步「碳中和」透過降低碳排、碳權交易等手段,達到淨零目標。
課程最後,鄭仲凱提到,企業在未來轉型 30 年,淨零關鍵在於落實碳足跡管理。從了解企業現況起,成立跨部門小組、完成組織盤查報告、尋求第三方查證;下一步規劃致力碳排減量,改善能源、製造流程等使用效率,或採用綠色運輸、生質燃料等手段;最後可以購買碳權、使用替代燃料、森林管理的方式,達成碳中和。
循環設計策略實踐環保:工具在手,永續就有
第三堂課,由 REnato lab 營運長歐陽藹寧分享近年來業界火紅的永續關鍵字,像是「循環經濟」、「減碳淨零」、「SDGs」之間的定義、邊界關係與脈絡,並提供學員實踐的策略與工具,加速組織將循環經濟實際落地。
歐陽藹寧提及,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作為其中一項發展永續模式之一,是有別於過去工業革命的線性發展,是一種系統性的方法。而在談及如何實踐循環經濟前,首先思考社會體系如何透過跨界的分工與合作,來解決環境問題。
將環境社會以金字塔架構分成 4 個層級,不同層級各司其職,相互作用。從金字塔最頂層的國家、城市(Macro)層級來看,政府單位可以訂立改善消費習慣、執行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法律、計畫、架構,讓第二階層的跨產業(Meso)層級可有效發揮工業共生,讓企業能交換資源並互利互惠,例如:A 工廠的廢棄物變成 B 工廠的原料。
第三層的企業、消費者(Micro),企業專注於清潔生產,具備永續概念的生產線、提供服務而非產品等;消費者可做綠色消費,選擇環境衝擊低的產品;最後產出的產品、元件(Nano)例如環境友善的原料、製成、產品。透過回收、再利用、修繕等方式延長產品預期生命週期。
從企業角度切入,循環經濟旨在於利用產品材料、產品或者廢棄物,這些產品原料經過再製後,再度成為產品原料。循環經濟重視資源使用效率(Resource efficientcy)強調「讓資源在價值鏈上不斷迴轉、使廢棄極低化」,追求資源使用率極大化,越多的再利用、越少的廢棄,以達到永續目標。
循環經濟的價值鏈(Value Chain)指資源在產品各階段中的流動。以企業而言,產品(服務)的價值鏈可分為設計、原料採購、加工製造、物流、行銷與銷售、使用、壽命結束等 7 大階段。
然而,「獲利」仍是企業長久經營首要考量目標,如何既永續又能獲利,是道難題。「經濟成長不必然等於無上綱的自然資源使用。」歐陽藹寧分享,企業可依照自家產品特色、原料,以使用創新創意的方法,來達成以用最少的自然資源、賺最多錢,對社會、環境有正面影響力,實踐循環經濟。
「永續力對於企業來說,是壓力也是助力。」面對永續議題,歐陽藹寧說明,企業可以從管理成本、風險、收益及無形價值等 4 個向度著手。首先,控管成本像是符合環保法規、提升價值鏈效益、降低上下游成本;其次,管理環保導向的事業風險,如競爭者、顧客喜好、天災等;再來,收益管理可以從環保設計、建立產品地位及顧客忠誠度執行,並可透過提供價值創新、開發突破性產品等,開拓新市場;最後,管理無形價值如產品商譽、企業名聲、建立品牌忠誠度等,透過提升企業永續力,帶動市場競爭力。
此外,歐陽藹寧在課程中也提醒,市場競爭是動態的,經營者須找出讓企業品牌維持市場熱度的賣點,且逐步獲得關注永續消費者們的信賴。因此,她提出透過內循環而設計、產品服務化、延長產品生命、安全循環材料選擇、去物質化、模組化設計等 6 項循環設計策略(Circular Design Strategies),讓企業、組織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以合適的工具實踐永續。
循環經濟方法各家不同,但目的相同。如同講師歐陽藹寧所說,創新手法各種各樣,唯一不變核心理念:「想方設法將物質留在價值鏈中循環往復、越久越好。」當企業採行循環經濟模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同時,不僅降低成本及資源浪費,此模式也具備潛力同時帶動收益及企業形象。透過本課程,企業學員能夠利用策略與工具,著手循環經濟的第一步。
2022 小微企業倫理長課程,透過環境面 3 門課,期待學員落實於組織活動中。首先,以桌遊開啟學員對於道德發展階段、企業倫理判斷與行為合一認識與實踐;再來,透過企業邁向淨零的第一步,從組織內部的碳盤查開始著手;最後,循環經濟從價值鏈切入,挑選符合自家特色的流程切入,用創新創意實踐循環經濟,提升企業競爭力。
註一:淨零(Net Zero)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義,指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扣除人為移除溫室氣體的總量等於零。
核稿編輯:葉于甄
共同主辦: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
(此文章為社企流與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之「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計畫課程精華。歡迎分享文章網址,媒體夥伴如欲轉載請來信洽詢社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