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oumbikPhoto Credit: Goumbik
編譯:陳芝余
這個世界需要社會創業家,而社會創業家需要資金。
這年頭每個創業者腦內雷達的熱門關鍵字是:成長、規模、永續。每位懷抱理想的社會企業創業家都想要大規模地挑戰貧窮、健康、孤獨、教育等議題。我們討論的是數以千萬計的潛在受益者,然而,多數社會企業的規模其實都很小,有些公司的員工甚至少於 5 人。
不少創業者都一致認同——找資金是非常有挑戰性的。雖然現在有很多方式能獲取經費,像是透過捐款、獎助金、建設補助、銀行貸款、影響力投資等方式。
根據投資者的角度,以下 3 個要素,可視為社會創業者能否獲得資金的關鍵:
  1. 市場牽引力(traction):驗證你的創新點子能夠實踐,讓市場和受益人都願意接受
  2. 規模化(scale):投資報酬率遠超過市場平均,組織快速成長及擴張
  3. 永續性(sustainability):確立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負擔企業營業成本並創造營利
當然,若一個組織擁有可追蹤的市場價值及社會影響力,創業者便很有可能幸運地獲得來自企業 CSR 資金的支持。然而,這是極少數的案例,因為來自慈善捐款、補助金、CSR 贊助等款項很少是長期穩定的挹注,這也對社會企業的未來計畫帶來諸多挑戰。

社企該如何擴張規模?先釐清「擴張」(scaling)與「成長」(growth)的不同

在進一步探討社會企業如何「擴張規模」的方法前,必須先認清一些本質上的差異:社會創業≠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social + entrepreneurship)。
對社會企業來說,擴張(scaling)與成長(growth)有不同的意涵——擴張的重點在於社會影響力的增長,因此並非必須增加資源投入;而成長則是指組織規模及觸及數,這就代表著需要更多資源的投入。社會企業與營利企業間有著最顯著的差異是,對於後者來說,「成長」通常是唯一達成「擴張」的方式。
一個社會企業創業者為了避免把企業主張過度稀釋,以及把手中的資源用到彈性疲乏,必須先問問自己:你如何看待 10 年後的自己? 如何看待你的受益者們?在 10 年後,你認為你的企業在服務的社群中扮演什麼角色?一個健全的社會企業會計劃退場機制,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存在已經改善了原本想處理的議題。(延伸閱讀:創業者眼中的社會企業——在社會使命和市場現實之間,以勇於嘗試的創新精神開拓活路

擴大社會企業規模的兩個方式

擴大社會企業規模有兩個方式:水平擴張(horizontal scaling)以及垂直擴張(vertical scaling),當然,也可以將兩個模式並行。
水平或垂直擴張代表什麼意思?創業者可以先把規模化(成長)目標設定成不同的維度,例如影響力(impact)、連鎖/模式授權(replication)、工具(tools)、產品(product portfolio)、口碑(reputation)、管理(governance)、人力(manpower),以及資金(funding)等方面。而選擇策略則取決於組織本身的目標、價值及環境/市場約束力。如果此時組織缺乏強而有力的治理能力及跟隨組織目標的企業文化,該社會企業的影響力非常有可能會被稀釋。
水平擴張簡單來說就是「增加廣度」,包含接觸數個不同地區的族群、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創業者通常會希望把產品規格標準化,好簡化測量影響力的方式。
舉例而言,如果創業者希望以注射疫苗的方式,來達成增加全球孩童存活率。將疫苗基礎規格標準化(容許必要性的細微調整),便可以從有接種的孩童數量計算出疫苗是否有效的影響力。如來自瑞士的疫苗聯盟「Gavi」從 2000 年開始就採取策略結盟的方式,為全球超過 500 萬名孩童注射疫苗,並成功預防 900 萬件可能因病死亡的案例。
水平擴張得以讓社會企業透過社群連鎖、市場拉引、有機成長、或是策略結盟的方式把規模擴大。
台灣的社會企業「鮮乳坊」,便是以多面向策略結盟的方式來拓展通路,如他們與知名連鎖咖啡品牌「路易莎」合作開發新飲品,推出「小農鮮奶」系列;其他通路還有家樂福、全家、台灣高鐵等。此舉有助抬升鮮乳坊產品的銷售規模,達成整體市場佔有率的水平擴張。(同場加映:從不喝鮮奶到共同創辦「鮮乳坊」:郭哲佑用「破壞式創新」,打造獨一無二的鮮奶品牌
(鮮乳坊以多面向策略結盟的方式來拓展通路,達成整體市場佔有率的水平擴張。來源:路易莎咖)
(鮮乳坊以多面向策略結盟的方式來拓展通路,達成整體市場佔有率的水平擴張。來源:路易莎咖
而垂直擴張則專注在單一社群、社區,通常社會企業會選定某個地區進行在地化,並深入研究更多產品組合,換句話說就是「增加深度」。這類擴張模式通常沒有確切的複製方式,社會企業的角色就如化學催化劑一般,與在地社群建立信任、共同創作、齊心協力。
通常這類社會企業的終極目的是希望從這個社區、社群抽離,尤其當他們的受眾開始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後。很多時候,當地受眾需要藉由社會企業有系統性的介入,進而達成轉型目標;而對社會企業而言,在服務當地社群轉型成功的同時,也意味著社會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也隨之進化。
以深耕三峽地區的「甘樂文創」為例,其服務範疇包含:陪伴國小生作課後輔導的「小草書屋」、培養青少年專長的「青草職能學苑」、提供就業機會的「禾乃川豆製所」等在地培力項目;此外,甘樂文創也推出發揚在地文化的「甘樂誌」、推廣在地食材的「甘樂食堂」、深入在地生活的體驗遊程、專長換宿等等。如此多元型態的服務樣貌,為三峽當地帶來深遠的影響力。(延伸閱讀:「甘樂文創」賦予70年老醫院新任務:化診間、病房為教室,助中輟生返回人生正軌
 (甘樂文創以多元型態的服務樣貌,為三峽當地帶來深遠的影響力。來源:社企流)
(甘樂文創以多元型態的服務樣貌,為三峽當地帶來深遠的影響力。來源:社企流
這裡需要了解一件很重要的事——與多數利益導向的新創公司不同,社會創業組織不需要專注於「流量」(Volume)來創造影響力。意即其影響力的衡量並不受限於市場流量或受益者數量的多寡,而是也囊括了影響力落實與創造改變的程度,即使投入的是同一個社區、社群。
在這兩種擴大規模的方式中,「建立聲譽」至關重要,但其範疇則有所不同——對想要水平擴張的企業而言,建立聲譽意即建立市場接受度,有助於籌集資金。水平擴張的企業需要花更多心力宣傳企業理念和產品可得性(Product Availability),且需和夥伴用更迅速的合作方式調度資源。
而對於想要垂直擴張的企業來說,從在地行動者取得合乎情理與法治的支持,是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在垂直擴張的案例中,「信任」很重要,建立信任感的方式之一是透過教育。教育對象則是受益者和相關利害關係人,而通常這是比較緩慢的過程。
社會創業者通常把他們的工作視為「教人們釣魚」,而非「給人們魚吃」。然而,來自肯亞「Sauti Kuu」 基金會創辦人 Sauma Obama 則表示:想要完美實踐這兩種模式的關鍵,必須從重新檢視創業者對於這條「魚」的想法開始,例如,這些人吃魚嗎?(同場加映:提供幫助之前,先打開耳朵聆聽需求 :「因為他們的需求往往直指社會問題的核心」
核稿編輯:李沂霖
《登上成長火箭! iLab 加速器徵件中》 iLab 加速器計畫 – 針對具社會使命的新創團隊,提供短期加速成長服務 策略輔導 X 成長課程 X 深度陪伴 徵件期:即日起 至 2020 年 02 月 03 日 23:59 期待自己的社會創新組織能創造更遠大的社會影響力? 加入 iLab 加速器,補足成長前的關鍵動能! >>> 了解更多 >>> 即刻申請
參考資料 The How-To: Scaling Social Enterprise Ventures(Entrepreneur Media, Inc.)

文章標籤

  •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社會創業趨勢新知

    此專欄收錄 iLab 執行團隊每月精選的社會創業相關文章與 iLab 最新動態,帶領大家一同關注國內外最新趨勢與洞察。自 2014 年起,社企流啟動 iLab 育成計畫,致力於成為社會創新創業者的成長引擎,至今已支持逾 100 位創業者以商業啟動更多、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計畫期間已創造超過 18 萬位受益者、合作團隊總募集資金也超過 1 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