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沂霖
2007 年,社會企業一詞初現台灣社會,十年來,從民間大規模倡議、知名社企品牌出現、到政府修法支持,更興起了對社企的反思聲浪。今年 9 月、10 月陸續推出的《社企十年》系列倡議活動,由華文界最大的社企新聞與培力平台「社企流」主辦、長年關注社會企業發展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策動、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指導,玉山銀行、星展銀行(台灣)、KPMG 安侯建業作為策略夥伴。
《社企十年》系列倡議活動,透過已於 9 月底上線的數位專題《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以及本日(10/19)登場的趨勢論壇《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率先提出系統性、全面性的「社會企業」回顧與展望,盼為大眾繼往開來、破解迷思,開啟更多公共對話的契機。
今日論壇開幕式由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以涵、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揭開序幕,也邀請到台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共同策動夥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羅國俊執行長蒞臨。
柯文哲市長表示,推動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是「分工合擊」,自上任以來,便積極讓政府各單位串連、並結合民間之力推動社企,讓台北成為「最友善的社企之都」,也持續鼓勵社會創新方案在台北落實,共創宜居城市。
羅國俊執行長則分享,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一路以來關注台灣社企發展,更透過報導、民調、活動、專書等方式協助打造社企生態系,也盼未來十年持續帶來正向改變。
何謂成功的社會企業?3 大哉問帶你一起思考社企的多元價值
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以涵以 3 個大哉問,引領大眾思考關於社會企業的各種價值與可能性。第一個大哉問為「何謂『成功』的社會企業?」林以涵笑說,這個問題她在各種訪談、公開演講或私下諮詢中,被詢問過無數次,而她以全台唯一由大動物獸醫師創立的鮮乳品牌「鮮乳坊」舉例:
「鮮乳坊是近年成長非常快速的社會企業,在成立第二年與兩位酪農合作,營收就來到一億,淨利大約 5%;假設過了 3 年,因為跟每位酪農需投入的資源更深、提供給員工的薪資福利更好等因素,鮮乳坊營收來到 3 億,合作酪農數為 4 位、淨利卻變成低於 5%,這樣是否為一間『成功』的社會企業?」
林以涵表示,此案例真實反映了社會企業的營運挑戰,當營業額成長時,獲利跟受益對象跟著等比例正成長,這是最理想的狀況。「但若擴大社會影響力其實會讓獲利下降呢?這樣如何定義一間社會企業是否成功?每個人的判斷可能就開始不同了。」
接著,林以涵拋出第二個大哉問:「什麼是社會企業的終極目標,消失或上市?」有些社會企業以上市為目標,希望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擴大影響力。
以日本的「LITALICO」為例,該公司成立於 2005 年,提供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支援、身心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支援等服務。LITALICO 在 2016 年正式掛牌上市,首日的成交價格超出公募價格約 88%,在 LITALICO 高股價的背後,可以看到該公司獲利能力受到資本市場的肯定,此外,更包含著日本大眾對於社會企業「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期待。
然而,所有社會企業都須以上市為終極目標嗎?林以涵分享,台灣第一份為東南亞移工創辦的「四方報」,則是以「消失」作為組織的終極目標,該報創辦人張正曾指出,當有一天台灣的主流媒體,也都可以用東南亞語言分享新住民所需要的資訊,四方報欲改善的社會問題就能逐步解決、不再有存在的必要。
最後一個大哉問,林以涵稱之為「社會企業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如社企產品該不該高價銷售?社會企業能不能盈餘分配?而社企員工的薪水應該達到什麼水準才能稱之為高薪?
林以涵ㄧ一說明,許多人認為社會企業秉持做公益的精神,產品服務應該要越低價越好、甚至免費,卻忽略了社會企業可能因為提供更好的交易機制給生產者、更有同理心的工作模式給受益者,而讓營運成本無法壓低。
再來,關於盈餘分配與否,有些社會企業的定義中明訂盈餘不能分配,其用意是確保目標(社會使命)與手段(商業力量)不會錯置,因為獲利不會回到股東身上,確保該社會企業不會因為想賺更多錢而稀釋或放棄了社會使命,因此像是尤努斯博士提倡社會企業的盈餘要 100% 不能分配,或有些機制是規定 1/3、1/2 等,目前並沒有統一標準,是否合理則是見仁見智。
最後,林以涵分享,多年前一場演講中,曾有民眾要求她分享社企流員工薪資,因該民眾認為社企流擁有許多民眾善意,員工薪資超過市場行情 6 成就是不合理的。然而,林以涵表示,社會企業也須跟各產業搶人才,若只能給低薪,如何吸引人才?高薪標準為何?
綜合上述觀察,林以涵總結,每個人在參與社會企業時,就如戴著一副「有色眼鏡」,因此看到的面向各有不同,有些人較偏商業面、也有些人是偏社會面,沒有孰對孰錯之爭,應彼此尊重。(同場加映:你戴著什麼「眼鏡」看社企?剖析大眾的不同視角,看見社會企業的多元樣貌)
「社會企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個混合的概念,介於商業與公益兩大傳統思維中間,帶來許多新『遊戲規則』;而這也是最具挑戰的地方,因為它沒有一個絕對的規範,沒有人能作為裁判,去決定一個社會企業一定要長什麼樣子。」最重要的是,彼此應共同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透過各自熟悉且擅長的方式,一齊擴大社會企業的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優先!從倡議到影響力投資,迎向社企 3.0
隨著社會創新創業概念興起,這場公民運動也逐步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更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活水社企投資開發總經理陳一強認為,「社企是下一個世代對資本主義的回應。」他觀察到,年輕世代的人們不只在乎賺錢,更在乎自己投身的事業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而身為五年級生的他,便盼能運用自身於業界中累積的經驗與資源,協助年輕社會創業家實踐社會使命。
他在 2006 年加入若水國際、在 2011 年成立「活水社企投資開發」,投身社會影響力投資領域,一路以「陪跑者」的身份,陪伴社會創業家成長。在這長跑的過程中,他得到了 3 個寶貴的啟示:
- 連結世代,台灣需要更多「社會創業家」與「影響力投資人」
- 社會向右,台灣需要更多「NPO 型社會企業」
- 公司向左,台灣需要更多「公司型社會企業」
陳一強指出,位於光譜兩端的非營利組織與公司,都將朝著中間靠攏,意即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以更創新、更有效率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而也有越來越多公司肩負起社會使命,不再以營利作為唯一的目的,而是朝向兼顧獲利、環境及社會的永續方向邁進。(同場加映:「股東利益不再是唯一追求」美近 200 名 CEO 重新定義企業使命,籲更重視員工、消費者及社會)
陳一強引用美國社會企業家 Bill Drayton 所言:「社會創業家不滿足於給魚吃或給釣竿。他們不會停止努力直到改變整體漁業生態系統。」他爬梳台灣社會企業發展歷程,提出社企生態系的三階段典範轉移,從建立認知到擴大規模,如今則邁入「社企 3.0」也就是影響力投資階段,逐步完善社會創新生態系。(延伸閱讀:林以涵 X 陳一強對談(上):台灣社企的下一個十年——從倡議走向結構變革,公私部門如何因應?)
最後,陳一強將參與社會企業的歷程比擬為衝浪,踏上浪板,迎向社企浪潮,抓準啟程的時機點;再來則是放對視線,才能讓重心不偏移,就如同需專注於社會使命;最後,衝浪不免一次次跌入海中,陳一強則勉勵:「失敗可以再站起來,共尋下一次好浪。」如社創生態系中,總有人扶持、共勉,支撐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共同為解決社會問題、邁向永續發展而努力。
戴上「太空望遠鏡」,以宏觀視野邁向永續發展
自民間而起的社會企業風潮,不僅吹進了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領域,更進一步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
隨著社會企業蓬勃發展,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表示:「社會企業,意即『社會·企業』,中間的『・』是連結的意思,意即兩者各有主體性,同時也彼此相關聯——社會透過創新來連結企業、企業也透過創新來連結社會。」
而她認為,政府最重要的角色便是擔任「串連者」,將「社會」與「企業」連結再一起,讓彼此互相理解及合作。唐鳳舉例,她每週三皆會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開放 office hour 供社創夥伴面對面諮詢,並將諮詢的內容以逐字稿或影片公開,一方面是為理解社創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打開公共討論的空間,讓各厲害關係人能夠更了解彼此、進而串連合作。
唐鳳也提及,社會創新發展正走向「永續・轉型」,無論是個人、組織或是公司,因開始重視永續議題而走向轉型。如過去僅將目光放在短期利益的企業,而今為了兼顧獲利、環境、社會的永續發展,便須開始改變經營策略。唐鳳笑說:「沒有人會說他希望 30 年後地球就此毀滅。」
唐鳳形容,所有在社會創新領域的耕耘者,就如一片片拼圖,無法自己成就自己,而是互相連結,才能拼出名為永續發展的共好未來。
演講尾聲,唐鳳提及「總觀效應」(overview effect),係指一種在人類認知上的轉變。當太空人在航行太空時,從太空中觀看地球而產稱敬畏、驚奇之感,並對人類產生一體感的認知轉換,使太空人見證到世界的美並不因政治界線而有阻礙,自然心生保護地球及人類的想法。
她認為社創家就有如戴上「太空望遠鏡」,秉著綜觀思維,從更宏觀的視野看待社會發展。而她也鼓勵現場觀眾,共同以永續思維考慮環境及社會的影響,一起成為拼拼圖的人,以自身之力、彼此連結,讓世界變得更好。(延伸閱讀:為什麼需要社會企業?公部門看社企:連結公益與市場,促成台灣社經與外交暖實力)
社會企業的下一個十年,社企流盼持續以行動推動發展
《社企十年》邀請民眾共同回顧過去經驗、直面現有挑戰、展望未來發展。而下一個十年將何去何從?林以涵表示,未來,社企將成為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少數」,亦將逐漸內化為各公司及組織的精神。隨著社企概念在台灣的認知度日漸提升,無論是傳統 NPO 或主流企業、有越來越多單位逐漸實踐社企精神,更有許多組織開始彼此串連,不論是個人、非營利單位或是企業,為了相同的理念而各自付出、彼此加乘,如此多元的樣態構成台灣獨特而能量豐沛的社會創新生態圈。
作為與時、勢俱進的生態圈推動者,下一個十年,社企流將持續以行動支持社會企業,更計劃於今年底推出「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致力打造社會創新創業的全方位知識庫,讓社企精神繼續發光發熱,促進台灣與世界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