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one 永續觀點

CSRone 永續觀點

2007 年頤德國際集團率先成立 CSR 部門提供顧問服務,並於 2013 年啟動臺灣第一家 CSRone 永續報告平臺。CSRone 團隊每年定期發布臺灣 CSR 發展現況分析報告,期許與臺灣企業攜手接軌國際 CSR 前沿議題與趨勢,共創永續美好未來。網址:https://www.csronereporting.com/

專欄文章

30篇)
  • 【專訪 WRAP 亞太區總監】別再「重造輪子」,讓台灣的循環創新走向亞太

    【專訪 WRAP 亞太區總監】別再「重造輪子」,讓台灣的循環創新走向亞太

    CSRone/文:游絨絨
    在《臺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正式發布之際,CSRone 特別專訪來自澳洲的廢棄物與資源利用行動計畫(WRAP)亞太區總監 Stephanie Downes。作為長期協助各國推動循環經濟政策的專家,她結合歐洲與亞太的實務經驗,分享制度設計、政策協作與轉型推動的關鍵啟示,並對台灣如何從創新走向落實提出建議。
    當全球從「減廢」邁向「系統轉型」,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的發布,不僅是國內政策的新起點,也成為與國際對話的重要橋樑。這份草案以「淨零 × 循環」為雙軸驅動,鎖定 2050 年長期目標,提出跨部會治理與產業創新的行動藍圖,涵蓋塑膠、紡織、高科技與能源等關鍵領域,從法規修正到綠色設計,建構全鏈結的轉型策略。相較以往聚焦廢棄物管理與回收的政策思維,這次更強調「從源頭設計到消費模式」的系統性變革,顯示台灣正試圖將循環經濟從單一政策,推升為產業結構與生活文化的全面轉型工程。
    為了探討台灣在推動路徑圖時能如何與國際經驗接軌,CSRone 特別於 2025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期間專訪廢棄物與資源利用行動計畫(The 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亞太區總監 Stephanie Downes。作為長期協助各國制定循環政策與制度設計的專家,她以歐洲與亞太的實務經驗,分享推動循環治理的關鍵條件與對台灣的建議。

    國際經驗啟示:持續的投資與一致的政策訊號,才是真正推動變革的力量

    在談到各國推動循環經濟的進程時,Downes 提到,制度化與長期性是能否真正「從概念走向治理」的關鍵。她以英國威爾斯(Wales)為例,說明這個僅有三百多萬人口的地區,如何在 20 年間從 5% 的回收率躍升為全球第二,僅次於奧地利。這背後的關鍵,不是單一政策或技術突破,而是長期穩定的政策資金、明確的法規目標,以及跨部門協作的治理架構。
    「政府更迭或許難以避免,但持續的投資與一致的政策訊號才是真正推動變革的力量。」她指出,WRAP 在協助威爾斯政府建立制度的過程中,不僅負責技術與知識顧問角色,也參與審核提案、監測進度,確保政策不淪為文件,而能被納入實際治理機制。
    Downes 強調,這段長達 20 年的經驗,對亞太國家尤其具有借鏡意義——「在亞洲,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積極行動,但仍需要長期且穩定的策略基礎,以確保跨部門的協作與永續的政策連續性。」她認為,這種以制度為底的長期路徑,正是台灣在推動《循環經濟路徑圖》時能加以借鑑的核心精神。

    別再「重造輪子」,台灣的下一步是放大創新

    談及台灣在國際上的角色,Stephanie Downes 直言:「台灣在創新與技術研發上的表現,已具備引領亞洲的條件。」她以此次在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參訪行程中的南亞塑膠(Nanya)為例指出,該公司旗下環保紗品牌 Saya 與國際品牌 The North Face 的合作,不僅展現了再生材料的技術成熟度,更顯示台灣企業已能以具體產品形態,讓全球市場「看見並觸摸到」循環創新的成果。
    她認為,這正是台灣的優勢所在——擁有技術力,也能快速將創新轉化為可見的產品與產業實踐。然而,Downes 也提醒,全球氣候變化的速度已遠超過想像,「我們必須行動得更快。」她提到自己在 20 年前攻讀博士時,就已研究全球暖化對海洋的影響,「當時的預測,如今都成為現實。我們談的 1.5 度升溫,其實已經發生。」(同場加映:當世界越來越溫暖,我們的生活將如何改變? 6 大未來衝擊一次看
    在此背景下,她提出具體建議:台灣應將創新技術的應用,從國內延伸至亞太區域與全球市場,形成跨國協作網絡,而非各自為政地重複開發。「我們不需要重造輪子,」她強調,意指無須再耗費資源去重造既有的方法與技術。「關鍵在於如何讓創新得以擴散,讓彼此之間的經驗與技術形成共享,唯有如此,整個區域的循環轉型才能真正加速。」
    Downes 強調,台灣具備完善的產業供應鏈與國際品牌合作基礎,若能結合政府政策、學術研究與民間企業創新,不僅能加快自身的循環轉型,也有潛力成為亞太區的技術示範中心與夥伴連結樞紐。

    數據、治理與教育:讓循環經濟與氣候目標對齊

    儘管各國在循環經濟政策上持續前進,Downes 指出,全球在「循環行動與氣候行動」之間仍存在落差。「我們談論永續如此多年,卻仍缺乏能明確對齊減碳成效的數據。」她引用研究指出,全球共有 1,500 項減碳政策被評估過,其中只有 63 項 證實能有效減少排放;同時,在 1,600 篇關於氣候調適的研究中,實際落地行動的比例甚至不到 5%。
    這告訴我們,政策不能只停留在口號,必須用可驗證的數據與明確的投資報酬率(ROI)來驅動。Downes 認為,循環經濟需要如同再生能源般的量化工具,讓政府與企業能清楚看見投資後的效益。「政府明白太陽能板有 7 年投資回收期、能減少多少碳排,但對於循環經濟行動,卻仍缺乏這樣的評估基準。」
    她以 WRAP 的實例補充說明:若能延長一件衣物 9 個月的使用壽命,整體碳排可減少 20% 至 30%;若此行動在全英國普及,將為政府節省約 50 億英鎊 的成本。「當這些成果被量化、被視為國家層級的投資回報,循環行動就會成為經濟決策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環保議題。」
    她進一步談到供應鏈管理與教育的重要性,並以 Walmart(沃爾瑪) 為例。這家零售巨頭於 2017 年啟動 Project Gigaton(10 億噸減排計畫),與超過 6 千家供應商合作,依照能源、水資源等不同領域提供減碳工具與教育資源,幫助供應商以簡單方法量化並降低自身排放。計畫原本設定於 2030 年前減少 10 億噸碳排,結果在去年初就提前 6 年達成。
    「這證明了一致的訊息傳達與夥伴協作的力量,」她說。「只要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被賦能並理解自己的角色,就能產生巨大的集體改變。任何企業都能與供應商共同做到這點。」

    亞太循環經濟 3 大趨勢:AI、EPR 與透明化

    隨著循環經濟逐步成為各國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路徑,Stephanie Downes 認為,未來 3 到 5 年內,亞太區的關鍵變化將聚焦在 3 個方向:AI 應用、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EPR),以及產品透明化與標示制度的發展。

    1. AI 將成為加速循環治理的核心工具

    首先,AI 的應用正逐步改變政策決策的方式。以 WRAP 為例,該機構成立逾 25 年,長期扮演政策與產業之間的橋樑。過去 16 年來,WRAP 與英國地方政府合作,系統性蒐集全國廢棄物與回收數據,透過 AI 分析,逐步建立能即時辨識「循環熱點」的資料平台。如今在英國已有超過 2 千名使用者運用這套系統,用以判斷資源應優先投入的地區與產業。
    Downes 表示,「AI 能讓我們快速了解哪些政策真正有效,哪些需要調整,這是政策治理的新里程碑。」

    2. EPR 正快速成為全球政策焦點

    其次,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擴大生產者責任)正快速成為全球政策焦點。歐盟已在包裝與紡織產業陸續導入強制性 EPR 制度,要求品牌須承擔產品生命週期中回收與再利用的責任。Downes 強調:「雖然常被稱作『污染者付費(polluter pays)』,但其實更準確地說,是『所有人都在承擔責任』——因為當品牌需支付相關費用時,這些成本往往也會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她指出,當 EPR 在歐洲紡織與鞋履產品中全面實施,品牌必須重新設計供應鏈,回頭詢問:原料是否含有 PFAS?染料是否可追溯?供應商能否提供透明的製程資訊?「這些問題正重新定義企業治理與責任的邊界,」她說,而這股趨勢也將在亞太地區逐步浮現。

    3. 產品標示與數位透明化成為新興焦點

    最後,產品標示與數位透明化也成為新興焦點。從歐盟的耐用性標籤(Durability Label)到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透明化正驅動消費者與企業之間新的信任機制。Downes 認為,亞太國家能藉由觀察歐洲制度的演進過程,提前因應並設計更符合在地文化與產業結構的版本。「這對亞洲而言是一種優勢——我們能在他人的實驗中學習,再設計出更靈活、可行的制度。」(同場加映:商品也有護照了?歐盟綠色新政 2026 上路,揭露產品生命週期
    對台灣而言,這 3 大趨勢都具有直接啟發性。環境部近年積極推動「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與「數位產品護照」試行計畫,同時布局循環資料平台與 AI 分析工具,皆與國際方向相呼應。隨著《循環經濟路徑圖》啟動,台灣若能在制度與數據兩端同步精進,未來有望在亞太循環治理的浪潮中,扮演科技與制度並進的區域示範角色。

    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讓永續變成日常

    當談到亞太地區未來的循環經濟願景時,Stephanie Downes 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最深刻的觀點:「我們這些推動循環經濟的人,本身就是未來循環商業模式的品牌。」她強調,身為政策推動者、企業決策者與產業領導者,不能只在框架與策略上談永續,更應在行動與生活中親自實踐。
    「人們正在看我們怎麼做、而不只是聽我們說什麼,」Downes 說。「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在日常中落實循環與減碳,那又怎麼期待社會相信這是可行的未來?」
    她認為,政策與技術能建立制度的骨架,但真正讓轉型發生的,是每一個願意採取行動的人。從企業的決策到消費者的選擇,從教育到文化的延續,循環經濟的力量正在於「讓永續變成日常」。
    正如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所揭示的,未來的挑戰不只是推動制度,而是如何讓制度被人所理解、被企業所採納、被生活所實踐。當政策藍圖開始成形,也需要有更多像 Downes 這樣的推動者,在政策與行動之間搭起橋樑,讓「循環」不只是經濟策略,而是一種社會共識與生活態度。
    全文轉載自 CSRone,原文標題:【專訪 WRAP 亞太區總監】別再「重造輪子」,讓台灣的循環創新走向亞太
    閱讀文章
  • 氣溫升高讓你變胖?《Nature》:每升 1 度,多吃 0.7 克糖

    氣溫升高讓你變胖?《Nature》:每升 1 度,多吃 0.7 克糖

    CSRone/文:游絨絨
    氣候變遷不只衝擊糧食供應與能源系統,連我們的日常飲食也正在受到影響。一份刊登於《Nature》的新研究揭示,隨著氣溫上升,人們會無意識地攝取更多糖分。這不僅隱含健康風險,也加劇社會差異,成為氣候議題下的另一個隱形代價。(同場加映:當世界越來越溫暖,我們的生活將如何改變? 6 大未來衝擊一次看
    根據《Nature》最新發表的研究與 CNN 報導,研究團隊比對天氣數據和消費習慣,追蹤 2004 到 2019 年美國 4 萬到 6 萬戶家庭購買食品的的交易紀錄,結果發現,人均每日糖分攝取隨氣溫升高而增加:在 10 至 12 °C 以下增幅緩和,在 12 至 30 °C 區間則顯著增加,每升高 1°C,平均每人每天就會多攝取 0.7 公克的糖。
    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化,若長期累積,將造成驚人的健康代價。研究模型進一步推估,在全球升溫 5°C 的情境下,到 2095 年美國人均每日糖分攝取可能比現在多出 2.99 公克。若將其換算為總體量,等同美國社會一年多出約 100 億公斤糖的消費,相當於每人多喝 40 罐汽水。

    健康負擔與社會落差

    CNN 特別指出,熱浪驅動的「糖依賴」將推升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並讓醫療成本更加沉重。更值得注意的是,這股趨勢也凸顯社會不平等:
    • 低收入家庭 因較少擁有冷氣,往往更依賴含糖飲料消暑,糖攝取量是高收入戶的數倍。
    • 戶外勞工與教育程度較低者,受影響更為明顯。其背後牽涉到結構性問題:含糖飲料的行銷往往鎖定低收入族群;在部分貧困地區,因飲用水水質不佳,廉價飲料便成了替代選項。再加上屋內缺乏冷氣,或長時間進行勞力工作,這些條件都讓他們更容易依賴高糖飲料來解渴。
    • 種族差異 亦存在,研究顯示白人社群的糖分增加最顯著,而亞裔美國人則變化有限。

    被忽略的氣候衝擊

    劍橋大學學者提醒,過去關於氣候變遷的相關研究多關注糧食安全與營養流失,但「極端高溫如何影響飲食選擇」卻鮮少受到重視。這項研究正好揭露了另一個被忽略的層面:氣候變遷不僅改變我們的環境,也正在改變生活方式與健康風險。
    對企業與決策者而言,這意味著 ESG 與公共政策需要更整合性的思維——從能源到飲食,從健康到社會公平。如何在氣候調適的同時,推動健康飲食教育與社會支持機制,將是邁向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挑戰。
    資料來源:
    全文轉載自 CSRone,原文標題:氣溫升高讓你變胖?《Nature》:每升 1 度,多吃 0.7 克糖
    閱讀文章
  • AI 3D 列印機將廚餘變家用品,FOODres.AI 打造家庭級循環經濟

    AI 3D 列印機將廚餘變家用品,FOODres.AI 打造家庭級循環經濟

    CSRone/文:陳志宜
    當我們談論食物浪費時,常想到的是超市堆積如山的即期品,或餐廳桌上未吃完的餐點。但其實,家庭才是食物浪費的最大來源。根據統計,美國家庭丟棄的食物佔總浪費量的 1/3,等於每年數以百億美元計的經濟損失與龐大的碳排放。如何讓循環經濟真正走進日常生活,不只是政策與產業的責任,而是每個人都必須參與的挑戰。

    來自 MIT 的創新實驗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2 位畢業生 曹碧茹(Biru Cao) 與 王奕清(Yiqing Wang),帶著這個動機開發出一款桌上型 AI 3D 列印機 —— FOODres.AI Printer。這台小巧的機器能將香蕉皮、咖啡渣、蛋殼等家庭廚餘,透過 AI 辨識與設計建議,轉化為杯墊、杯架、家飾品,甚至是消費者自行上傳的創意設計。對一般使用者而言,操作方式相當直覺:只要把廚餘投入機器,手機應用程式就會分析材料屬性並提供可列印的方案,剩下的就交給三軸擠出系統完成。最終成果,不再是廚餘桶裡的負擔,而是餐桌上的實用品。(同場加映:不要的蔬果皮只能進入廚餘桶嗎?美國新創讓廢料變身高纖零食!

    製作原理與未解之處

    在製作原理上,FOODres.AI Printer 透過 App 的影像辨識功能分析投入的廚餘種類,並依據食材的物理特性推薦列印「食譜」。機器隨後會將廚餘與「天然添加物」混合,加熱攪拌成類似生物塑膠的糊狀物,最後經由三軸加熱擠出系統逐層列印成型。這讓廚餘具備了可塑性,從而被賦予新生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官方尚未公開「天然添加物」的具體成分,也未詳細說明如何確保廚餘在列印過程中的衛生與安全性。另一方面,機器的清潔方式、耗材補充、以及售價定位,目前仍是外界關心但未有完整答案的部分。同樣地,列印出來的成品能夠使用多久、是否具備耐熱與防水特性,也尚未有明確資訊。

    循環經濟走進日常

    儘管仍有未解之處,FOODres.AI 的核心訊息依舊鮮明:透過 AI 技術與材料科學的結合,家庭食物廢棄物不必是終點,而能成為新的起點。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解決環境問題,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對「廢棄物」的想像。當我們能用昨天的咖啡渣製作今天的杯墊,循環經濟不再是抽象的政策口號,而是日常生活中可觸碰的體驗。對企業而言,這同樣是一個示範案例,顯示如何將 ESG、產品創新與品牌互動結合,甚至成為社區教育與 CSR 專案的落地工具。
    FOODres.AI Printer 已經獲得 2025 年 iF 設計獎與 A' Design Award 白金獎的肯定,代表的不只是設計美學,更是一種可被廣泛複製的永續模式。未來,隨著技術成熟與應用場景擴展,該產品或許能從家庭延伸到學校、社區,甚至跨入企業端的材料管理,真正實現「從廚餘到資源」的願景。它告訴我們,永續的力量其實可以從一個小小的杯墊開始,並逐步改變我們與地球的關係。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 CSRone,原文標題:AI 3D 列印機將廚餘變家用品,FOODres.AI 打造家庭級循環經濟
    閱讀文章
  • GRFC 2025:全球近 3 億人挨餓,台灣每年浪費 405 萬噸食物

    GRFC 2025:全球近 3 億人挨餓,台灣每年浪費 405 萬噸食物

    CSRone/文:鍾筱敏
    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歷史上因「飢荒」所引發之社會動盪、政變甚至政權更替的案例不少,例如: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的導火線之一就是「饑荒無食」;唐末黃巢之亂即因黃河下游連年旱災與蝗災,導致山東、河南等地嚴重饑荒;法國大革命巴黎民眾因為「麵包荒」與稅負過重而暴動,進而攻佔巴士底監獄,爆發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則是糧荒觸發民眾罷工、士兵倒戈,最終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可見糧食危機不只是經濟與民生問題,更是潛在的政治與社會動蕩引爆點。
    今年 7 月 30 日由糧食安全資訊網絡(Food Security Information Network 簡稱 FSIN)所發佈的 2025 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5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 簡稱 GRFC 2025)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在序言中引述報告內容:2024 年有超過 2.95 億人面臨嚴重飢餓,這是連續第 6 年出現成長數據。從加薩和蘇丹,到葉門和馬里共合國,衝突和其他因素引發的災難性飢餓人數創歷史新高,將許多家庭推向飢餓的邊緣。流離失所的人數也急劇增加,暴力和災難迫使許多家庭背井離鄉,導致各個年齡層的人營養不良甚至死亡。同時,極端氣候事件日益加劇,嚴重破壞全球糧食安全,導致收成嚴重受損,供應鏈斷裂。
    此報告中提及全球超過 45% 的人口受糧食危機影響,無法可靠地獲得充足、安全和營養的食物,其中婦女、兒童、農村家庭和受衝突影響的社區受災最為嚴重。2024 年的糧食危機歸因於氣候變遷的災難、經濟不穩定和政治動蕩的交匯,災害對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並破壞了土壤的生產力,而加劇環境衝擊的是經濟挑戰,尤其通貨膨脹飆升、燃料價格上漲和貨幣疲軟等,推高了食品和必需品的成本,侵蝕了家庭購買力;加上政治不穩定和抗議活動擾亂了供應鏈、市場和政府運作,進一步破壞了糧食系統的穩定。(同場加映:一場全球糧食危機「完美風暴」已然觸地,風險將成為新常態?

    糧食危機對 SDGs 的衝擊

    近期聯合國高階政治論壇中相繼提及糧食安全受衝突、氣候變遷、疫情、經濟下滑與不平等多重挑戰,並強調不可單獨處理糧食問題,而應採系統性策略,兼顧糧食與氣候、貧窮、自然資源等,令人擔憂的是糧食危機嚴重影響 SDGs 的實踐進度,參考聯合國食物系統多層結構圖,整合 GRFC 2025 與 2025 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觀察,筆者認為目前關鍵影響項目包括:
    SDG 1 消除貧窮:農村貧困惡化,小農生計受氣候與市場夾擊,影響其農作物生產的韌性。
    SDG 2 終結飢餓:全球仍有超過 7 億人面臨飢餓挑戰,2030 年「結束飢餓」目標嚴重落後。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飢餓與營養不良影響孕婦與嬰幼兒健康與存活率,造成長遠損害。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全球食物浪費未下降,缺乏法規約束與公民教育。全球家庭每日的食物浪費可以提供超過 10 億餐,平均每人每年浪費 79 公斤食物。
    SDG 13:氣候行動:農業排放與森林砍伐使氣候變遷加劇,反噬損害糧作,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品質也因而退化,使傳統農業系統失去彈性 。
    SDG 16:和平與正義:糧食危機可能引發社會不安與政治暴力。
    SDG 17:夥伴關係:糧食安全高度仰賴跨國糧食供應鏈與貿易關係,衝突與貿易壁壘易導致糧荒。

    上述 SDGs 糧食危機關鍵項目連動,產生以下之系統圖

    除此之外,若加入川普關稅政策的影響評估,不只是貿易障礙,SDGs 受糧食衝擊的項目還包括 SDG 10:消弭不平等:關稅政策將加劇全球糧食市場的不平等,減弱發展中國家的議價能力,而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受價格波動衝擊,難以制定長期糧食政策;及SDG 8: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美國農業將受到打擊,特別是出口型農戶與農業供應鏈相關產業,一些糧食出口國如阿根廷、巴西等,雖然短期受益,但整體市場波動不利於長期農業穩定與相關就業,恐造成農民收入與農業就業的不穩定。

    如何面對糧食危機

    糧食危機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攸關每個人的生計,如何面對糧食危機,不同利害關係人有其不同的行動方針,根據 GRFC 2025、聯合國未來契約(Pact for the Future)、SDGs,彙整如下。

    政府戰略的重點

    1. 轉型農業與糧食體系:從緊急援助或貼補政策,轉向具有抵禦能力、包容性和氣候智能型的生產與管理系統。
    2. 建立貿易危機意識:使貿易成為糧食安全的驅動力而非障礙,致力於建立公平、透明、有韌性的貿易體系。
    3. 定向人道援助:優先考慮受衝突和氣候變遷影響的地區,予以農糧永續發展的支持與規劃,以及在危機中保障嬰幼兒的食物來源。
    4. 整合性政策發展:將糧食、氣候、生物多樣性和金融政策連結起來,為糧食系統投資釋放優惠融資與債務減免,降低農業發展的氣候風險。

    企業的任務

    1. 負責任的供應鏈:使採購、物流與人權和環境標準保持一致,並實施供應商多元化,以降低危機風險。
    2. 創新提升韌性:投資農業生態學、再生農業和人工智慧產量預測,以減少浪費並提高生產力。
    3. 以技術提高產品營養:改進產品配方,提高營養價值;支持脆弱地區的本土生產者。
    4. 拓展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與各國政府和聯合國機構合作,擴大校園供餐規模,改善營養,同時支持當地農民;加強冷鏈基礎設施,確保食品運送的安全,並減少損耗;推廣或開發更耐高溫、耐旱、耐澇或抗蟲害之氣候適應性種子,減少氣候變遷的影響。

    個人和社區行動

    1. 改變飲食習慣:選擇多樣化、本地採購和當季食品,以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和環境影響。
    2. 減少食物浪費:使用膳食計劃應用程式或簡單的每週菜單規劃,只購買所需食物;冰箱或食品儲藏室採用「先進先出」原則;追蹤每週丟棄的物品,以發現與改善不良的習慣。
    3. 食物共享網路:加入或創建「社區冰箱」或剩食共享平台;與學校餐廳合作,將未使用的剩餘食物重新分配給慈善機構。
    4. 教育推廣:在學校進行食物浪費知識普及活動,並與永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行動相結合;弘揚傳統的「從根到葉」或「從頭到尾」烹飪方式,培養充分利用食材的習慣。
    GRFC 2025 警告,全球 1/3 的食物產量被損失或浪費,而嚴重飢餓人口正在上升;台灣總糧食損耗量約一年 405 萬公噸,相當於每人每年浪費 170 公斤食物,等同每天丟掉一個便當。然而台灣糧食自給率僅約32%,主食以外的穀物如:小麥、玉米、大麥等,高度依賴進口,國產牛肉僅佔 5%,卻仍有大量浪費,更遑論廚餘若進入掩埋場,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遷之環境衝擊。糧食危機對於永續發展的影響,遠超過人們的理解與關注,卻是從政府、企業到社區與個人,都責無旁貸的議題。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 CSRone,原文標題:GRFC 2025:全球近 3 億人挨餓,台灣每年浪費 405 萬噸食物
    閱讀文章
  • 再次漂綠還是譜出減碳重生藍圖?Oatly 獲「氣候解方公司」認證

    再次漂綠還是譜出減碳重生藍圖?Oatly 獲「氣候解方公司」認證

    CSRone/文:游絨絨
    曾是植物奶市場的風雲品牌,Oatly 經歷高速擴張與股價暴跌後,正試圖以「永續」重塑企業核心價值。本文回顧 Oatly 從高峰滑落的歷程、其涉及的漂綠訴訟爭議,最後聚焦其榮獲「氣候解決方案公司」認證的永續承諾。

    從「神壇」跌落的植物奶明星,Oatly 的黃金與幻滅時刻

    Oatly 曾是植物奶界的明星,來自瑞典的它不僅推廣燕麥奶,更以鮮明的品牌語言、環保形象與潮流視覺,成為年輕世代餐桌與咖啡館裡的時尚象徵。隨著植物性飲食成為全球趨勢,Oatly 在 2021 年登上美國 Nasdaq 上市,市值一度突破 150 億美元,風光一時。
    但這場華麗冒險很快遭遇現實碰撞。Oatly 大舉擴張生產據點,卻因產能規劃失當、供應鏈紊亂、疫情干擾而導致供貨延遲、通路流失,甚至失去星巴克等關鍵合作夥伴。傳統乳品品牌亦加速布局植物奶市場,Oatly 面臨高度競爭。3 年間,股價暴跌近 97%,從新創神話轉為「成長焦慮」的經典案例。

    Oatly 捲入漂綠訴訟,集體訴訟揭開誇大疑雲

    2021 年 Oatly 於美國掛牌上市不久,便遭投資人提起集體訴訟,指控其在招股說明書與公開言論中過度誇大產品的環保效益與財務潛力,構成「漂綠」(greenwashing)行為。該案歷時三年,最終 Oatly 在 2024 年獲法院批准以 925 萬美元和解,和解金由公司保險支付。雖然 Oatly 否認所有不法指控,強調和解非認錯,而是為避免高昂訴訟成本 。但此案已讓其永續承諾受到更嚴格檢視,凸顯企業在 ESG 溝通上不容有失。
    Oatly 的永續品牌形象,也在 2021 年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下為主要時間軸:
    據 Business Wire,訴訟指出,Oatly 在整個集體訴訟期間(2021 年 5 月 20 日至 2021 年 7 月 15 日)做出虛假和/或誤導性聲明,以及/或者未能揭露:(1) Oatly 誇大其毛利率、收入和資本支出財務指標;(2) Oatly 誇大其配方和製程的專有性;(3) Oatly 誇大其在中國的成功;以及 (4) 因此,該公司在所有相關時間的公開陳述均嚴重失實並具有很大的誤導性。訴訟稱,當市場瞭解真實資訊之後,投資人便蒙受了損失。
    此外,Oatly 曾於 2020 年接受來自私募基金「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大額投資,而該集團長期被外界批評涉及破壞森林與高碳排的投資項目,此舉也引發消費者與氣候行動者對 Oatly 永續立場的質疑。
    根據 BBC 報導,英國廣告標準局(ASA)亦於 2022 年裁定 Oatly 的廣告違反規範,認為其對產品環保效益的表述過於誇大,構成誤導。(同場加映:《2024 年永續溝通與揭露手冊》面對漂綠風險,正確選擇揭露框架、精準與利害關係人議合成為關鍵

    以永續為品牌再定位核心

    在歷經一連串營運與財務挫折後,Oatly 將目光重新聚焦於品牌初衷──以植物為本、推動產業轉型、實現低碳飲食未來。2025 年,Oatly 宣布成為全球第一家獲得「氣候解決方案公司」(Climate Solutions Company)認證的食品品牌,為其永續轉型注入嶄新定位與國際認可。
    該認證依據「氣候解方框架」(Climate Solutions Framework)所制定,由國際倡議組織 Exponential Roadmap Initiative(ERI)與牛津大學 Net Zero 倡議共同開發,於 2024 年正式發布。此框架旨在辨識真正具備減碳潛力的產品與企業,並設下嚴格標準:入選產品需在碳排放表現上至少優於市場同類選項 50%;而企業本身則需達成一系列條件,包括:
    • 至少 90% 的營收 來自符合氣候解方標準的產品;
    • 訂有涵蓋範疇一、二、三(Scope 1–3)的近期減排目標與淨零承諾;
    • 每年揭露減碳進展;
    • 積極參與並推動產業結構轉型。
    Oatly 的獲認不僅彰顯其產品在氣候表現上的優勢,也代表其已從單一產品轉向更系統性的氣候治理實踐,為食品與飲品業如何落實減碳目標提供了具體範例。

    揭示 2050 減碳藍圖:從生產到倡議的全鏈減排

    根據 Oatly 公布的減碳路徑圖,公司承諾:
    • 以 2020 年為基準,2030 年前產品碳足跡降低 40%;2040 年達 70%,2050 年降至 89%;
    • 在 2030 年前,至少 90% 的營收將來自於氣候影響比當地乳品類產品平均值低 60% 以上的產品。
    為實現此目標,Oatly 擘劃出涵蓋 4 大面向的永續策略:
    1. 氣候:主動量化社會減排影響 Oatly 與牛津大學、ERI 合作制定「Spheres of Influence」影響力模組,不只計算自身碳足跡,更強調企業對產業與消費行為的引導力。此外,Oatly 也已採用再生能源、綠色運輸,並規劃於全球各生產基地推動區域性氣候行動。
    2. 自然:推動再生農業與包裝創新 Oatly 正致力於將「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耕作方式,應用在約三分之一的燕麥原料來源上,目標是在 2030 年前達成這個比例,並持續擴大再生農業在整體供應鏈中的比重。同時,Oatly 也優化水資源管理(目標:每升產品用水量降至 2.2 升)並採用可回收或可再生包材。
    3. 人員:擴大內部與供應鏈多元共融 Oatly 設下 2027 年組織多元性指標,並推動薪資透明、員工職涯發展計畫。在供應端,則承諾協助 100 位以上農戶轉型為再生農業實踐者,帶動整體農業體系邁向低碳永續。
    4. 營養:深化植物飲食推廣角色 Oatly 強調燕麥奶作為營養均衡、環境友善的替代飲品,並運用品牌力參與公眾教育與政策倡議,例如要求乳品業標示碳足跡,呼籲終止對高碳飲食的政策補貼。

    Oatly 的永續轉型,實踐還是包裝?

    從跌落神壇的品牌,到重拾「氣候解方」標章,Oatly 的轉型之路無疑充滿戲劇性。這不僅是一場企業的危機處理,也映射出 ESG 世代下品牌需面對的高度審查:永續不能只靠說,必須靠做,也得公開驗證。
    Oatly 的承諾是否能扭轉信任危機?減碳藍圖又能否如期實踐?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Oatly 的永續之路,或許仍是一場「進行式」的實驗,但也為全球食品業如何面對漂綠質疑、重塑永續行動,提供了一面鏡子。
    資料來源
    全文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再次漂綠還是譜出減碳重生藍圖?Oatly 獲「氣候解方公司」認證
    閱讀文章
  • 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再生能源轉型已跨入「正向臨界點」

    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再生能源轉型已跨入「正向臨界點」

    CSRone/文:游絨絨
    根據聯合國 7 月底發布的 2 份最新報告,全球向再生能源的轉型已經跨過「正向臨界點」(positive tipping point)。數據顯示,太陽能與風能如今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新增發電量中最便宜、建置速度最快的選擇。

    再生能源年增長創歷史新高

    2024 年,全球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 5.82 億千瓦(GW),比 2023 年增長近 20%,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大年度增幅。幾乎所有新建的電力容量都來自再生能源,而且去年幾乎每個大洲新增的再生能源裝置都超過化石燃料。
    聯合國多機構的《把握機遇時刻》(Seizing the Moment of Opportunity)報告指出,去年全球近 3/4 的新增發電量來自風能、太陽能及其他綠色能源。
    聯合國秘書長 Antonio Guterres 表示,這顯示「自《巴黎協定》點燃潔淨能源革命的 10 年以來,我們已經取得的重大進展」。

    成本優勢明顯,資金流向綠能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進一步分析證實,全球超過 9 成的新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於最便宜的化石燃料選項。
    Guterres 在發表報告時表示,世界正站在能源新時代的門檻上,化石燃料的道路越來越窄,潔淨能源的朝陽正冉冉升起,只要看看資金流向就能明白這一趨勢。
    2024 年,全球對潔淨能源的投資達 2 兆美元(約 1.7 兆歐元),比化石燃料多出 8 千億美元,且較 10 年前增長超過 70%。IRENA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最便宜的 3 種電力來源分別是陸域風電、太陽能和新型水力發電,其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分別比成本最低的化石燃料便宜 41% 和 53%。
    Guterres 補充,過去數十年,碳排放與經濟成長幾乎同步上升,如今在許多已開發經濟體中,碳排放已達高峰但經濟仍持續增長。僅 2023 年,潔淨能源產業就貢獻了全球 GDP 增長的 10%,並驅動歐洲近 1/3 的經濟成長。

    從國際到美國,綠能轉型面臨政策與供應鏈雙重壓力

    IRENA 署長 Francesco La Camera 警告,全球再生能源的進展並非理所當然,地緣政治緊張、貿易關稅與原物料供應瓶頸,可能拖慢轉型速度並推升成本。雖然隨著技術成熟與供應鏈強化,成本預期將持續下降,但全球貿易摩擦、原料短缺,以及特別是中國製造格局的變化,都可能在短期內使成本回升;在歐洲,許可程序延遲與電網容量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也讓高成本壓力持續。
    在美國,IRENA 報告指出,2018 至 2023 年間,太陽能與風能年均成長率達 12.3%,但自川普今年初重返白宮後,政府已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削減多項聯邦再生能源計畫,重新聚焦化石燃料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 Guterres 雖未直接點名美國,但強調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正走向危險道路:「堅守化石燃料的國家不是在保護經濟,而是在破壞它——推高成本、削弱競爭力,並鎖死將成為沉沒成本的資產。」他指出,再生能源才是能源安全的聰明選擇,「陽光不會漲價,風也不會遭禁運。」
    La Camera 補充,要守住再生能源轉型的成果,全球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確保開放且具韌性的供應鏈,並為政策與投資建立穩定架構,特別是在全球南方國家。「再生能源轉型是不可逆的,但它的速度與公平性,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

    台灣綠能佈局仍與化石燃料並行

    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的浪潮中,台灣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與多方統計,2024 年台灣電力來源仍以化石燃料為主,佔比逾 83%,其中天然氣與燃煤分別為 42.4% 與 39.3%;再生能源占比約 11.6%,以太陽能(約 5.2%)與風能(約 2.2%)為主。雖然比重仍低,但與 2015 年的 4.2% 相比,過去 10 年已接近 3 倍成長。(同場加映:能源轉型的全球困境:每分鐘仍有上千萬美元補貼化石燃料?
    政府設定 2025 年再生能源占比達 20%、海上風電裝置容量 5.7GW、太陽能 20GW 等目標,不過部分專案因審核、土地及供應鏈因素,預計延至 2026 年完成。國際投資動能也在持續,丹麥風電商 Ørsted 近期完成大彰化西南離岸風場的專案融資,並同步推動風場釋股計畫,預計在商轉後完成股權交易。該風場位於彰化外海約 50 至 60 公里處,總裝置容量 632 MW,其中第一階段(294.8 MW)已營運,第二階段(337.1 MW)預定 2025 年底前完工併網。
    整體而言,台灣正邁向能源轉型,但短期內仍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在全球面臨地緣政治與供應鏈挑戰的背景下,加快轉型速度、確保供應鏈韌性與市場機制健全,將是未來能否趕上國際趨勢的關鍵。
    資料來源
    全文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再生能源轉型已跨入「正向臨界點」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