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De Clique 官網Photo Credit:De Clique 官網
你買的東西都是你「真正需要」的嗎?荷蘭一間名為 De Clique 的社會企業,創辦人希望大家自然地問自己——「這些東西,還能被誰用?」為達成真正的循環經濟,De Clique 每個月協助減少超過 1 萬 5 千公斤的廢棄物!
CSRone/文:游絨絨
早在 2020 年,阿姆斯特丹就已經訂下宏大的目標:要在 2050 年成為一座全面循環的城市,並承諾在 2030 年前將原生材料的使用量減半。為了實現這項願景,當地政府與研究機構攜手合作,並積極推動各種創新實驗與專案。企業也沒閒著,紛紛思考如何活用廢棄物,為這座城市打造更環保、更永續的未來。(同場加映:從包裝材料、設計製造到末端回收,企業如何邁向零廢棄?

材料消耗失衡,城市成為轉型起點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消耗的材料超過 1 千億公噸,從金屬、塑膠到石材應有盡有。但其中,只有約 3 成真正用於長期建設;其餘絕大多數,不是被焚燒就是躺進掩埋場,白白浪費了大量資源,也帶來龐大的環境壓力。這樣的現況,讓「循環經濟」的呼聲越來越大——希望資源能被反覆使用,而非一次即丟。
不過,想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意味著我們得重新設計整個生產與營運系統。但也正因為氣候危機日益嚴重,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行動,把這個看似宏觀的議題「在地化」,一步步拆解成可以執行的城市行動。畢竟,全球城市每年消耗約 75% 的原材料、製造超過一半的碳排放,城市本身,自然成了轉型的關鍵。

用「剩餘資源」創造新價值──來自荷蘭的 De Clique

在荷蘭的鹿特丹與烏特勒支,一間名為 De Clique 的社會企業,正用創新的方式,重新定義我們眼中的「廢棄物」。創辦人 Anja Cheriakova 在 2019 年創立這家公司,專門收集來自餐廳、超市、市場的各類生物廢棄物——像是咖啡渣、果皮、蔬菜邊角料等等——並以 CO₂ 中性的方式進行分類與回收。
他們不只是回收,還打造了一整套在地再利用的供應鏈:咖啡渣送去種菇,長出可以變成美味小點的秀珍菇;橘皮則搖身一變,成為清潔劑的原料。更厲害的是,這些「剩餘物」還能拿來做肥皂、釀啤酒,甚至是烘焙用的麵包材料。
光是在一座城市,De Clique 每個月就能成功減少超過 1 萬 5 千公斤的廢棄物被送進掩埋場。
(De Clique 用創新的方式,重新定義我們眼中的「廢棄物」。來源:Space to Create Linkedin)
(De Clique 用創新的方式,重新定義我們眼中的「廢棄物」。來源:Space to Create Linkedin
截至目前,De Clique 已與超過 125 間本地企業合作,從學校、博物館到園藝中心都有他們的身影。接下來,他們計劃將觸角延伸至超市,甚至複製這套模式到全荷蘭。最終目標是:每座城市都擁有一個「De Clique 中心」,讓剩餘資源得以在地循環,變廢為寶。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採用「Steward Ownership」的營運模式,旨在將公司的控制權與經濟利益分開,確保公司長期服務於其使命和價值觀,而非最大化股東價值。例如獲得 50 萬歐元的投資,但投資人不能從中提取利潤,所有決策都以實踐企業使命為優先。
談到未來,Cheriakova 這樣想像:「希望 10 年後,『零廢棄』能成為日常。當人們面對剩下的材料,會自然地問自己——『這些東西,還能被誰用?』」她希望大家買的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並在使用與消費中,重新找回與土地、社群之間的連結。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 CSRone,原文標題:荷蘭新創 De Clique 打造「在地再利用」供應鏈,零廢棄成新日常

文章標籤

  • CSRone 永續觀點

    CSRone 永續觀點

    2007 年頤德國際集團率先成立 CSR 部門提供顧問服務,並於 2013 年啟動臺灣第一家 CSRone 永續報告平臺。CSRone 團隊每年定期發布臺灣 CSR 發展現況分析報告,期許與臺灣企業攜手接軌國際 CSR 前沿議題與趨勢,共創永續美好未來。網址:https://www.csronerepor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