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給你正確資訊的食品知識平台。一群媒體工作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關注食品安全議題大小事。
專欄文章
(128篇)
芬普尼蛋風暴來襲——籠飼不能買、放牧更安全?10 大迷思一次破解
食力/文:林玉婷、審稿編輯:童儀展
彰化文雅畜牧場雞蛋檢出芬普尼,引發社會對「雞蛋來源安全」及「籠飼與人道飼養」的廣泛討論。然而,網路流傳的部分說法將飼養方式與安全風險混為一談,甚至誤解籠飼制度是污染根源。事實上,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取決於管理制度與環境控制,而非單一飼養形式。《食力》採訪畜產專家,以下整理 10 項常見迷思,釐清事實真相。
Q1:雞蛋噴印上的最末碼英文字母是什麼意思?
雞蛋上的英文字母代表飼養方式,而非安全等級。
2022 年 1 月 1 日起農業部規定洗選蛋蛋殼需噴印溯源內容,以加強蛋品生產管理與食安溯源,需要注意的是:噴印編碼並不影響食品安全或營養價值。真正關鍵在於牧場的防疫管理、洗選衛生與冷鏈保存條件。
如何看噴印溯源編碼?
第一行為「溯源編碼」
- 第 1-3 碼:原料蛋來源畜牧場編號
- 第 4-6 碼:洗選廠、場(或洗選室)編號
第二行為「包裝日期及生產方式代號」
- 第 1-6 碼:包裝日期
- 第 7 碼:生產方式代號
- O:有機生產
- F:放牧生產
- B:平飼生產
- E:豐富化籠飼生產
- C:一般籠飼生產
Q2:本次文雅畜牧場驗出芬普尼的涉案雞蛋,編號都是「C」,代表市售「C」碼雞蛋都不安全嗎?
不是。C 碼僅代表「籠飼飼養方式」,與此次個別場的違規用藥無直接關聯。
芬普尼污染為單一牧場的管理問題,並非籠飼系統普遍存在的風險。若飼料或原料為污染源,應會影響多家牧場,但實際檢驗結果顯示並無擴散。
因此,不能以「C」碼推論安全風險。經洗選、檢驗合格的籠飼蛋仍為台灣市場主流並安全可食。
Q3:籠飼飼養方式的環境都很擁擠、不衛生,容易導致疾病與寄生蟲問題?
並非如此。
籠飼飼養也有現代化雞場,採自動清糞、通風與給水系統,可維持乾燥、穩定環境,可有效降低雞隻與糞便直接接觸,減少病原感染機會。
反之,開放式平飼與放牧飼養方式,若未妥善換墊料與清潔,反而更易滋生蟎、虱等寄生問題。因此寄生蟲與疾病多來自防疫管理疏漏,例如防鳥鼠措施不當或環境潮濕,而非飼養型態的差異。
Q4:人道飼養包含哪些方式?是對雞隻健康和衛生最好的方式嗎?
國際上普遍認可的 3 種人道飼養型態包括「放牧」、「平飼」與「豐富籠」。
放牧強調活動自由;平飼指雞在室內地面活動並鋪設墊料;豐富籠則在籠內設置棲架與巢區,兼顧活動空間與環境控制。
「人道」的核心在於避免動物疼痛、飢餓與疾病,並非單純增加活動空間。若環境潮濕、消毒不良或氣候劇烈變化,開放式放牧反而可能增加雞隻緊迫與死亡率。
Q5:放牧或平飼雞蛋比較乾淨、更健康?雞隻真的比較快樂?
不一定。
放牧與平飼讓雞隻活動自由,但也增加踩踏糞便、接觸泥地與外來動物的機會,蛋殼污染率通常高於籠飼。
雞的健康與生理福祉主要取決於是否能穩定攝食、休息與避免緊迫,而非只取決於是否能自由走動。若管理完善、環境乾燥,放牧蛋仍可達良好品質,但無法概括為「一定更乾淨、更快樂」。(同場加映:全世界最嚴格的養雞標準——餵食有機飼料、定期戶外運動,對動物越友善補助越多)
Q6:為什麼有些市售放牧或平飼雞蛋沒有噴印溯源編碼?
原因多為產量小、未經洗選程序。
噴印屬於洗選場作業的一部分,小型牧場若自行包裝銷售,因未送洗選場而無法取得編碼。這不代表產品違法,但缺乏追溯能力與一致檢驗,衛生風險相對較高。
消費者若重視食品安全與透明度,建議選購具有噴印標示、經洗選及冷鏈管理的雞蛋。
Q7:歐盟已全面禁止籠飼?台灣也應該跟進?
此說法為誤解,歐盟尚未正式禁止籠飼,仍處於研議與評估對農業、食品安全與貿易的影響階段,尚未制定具法律效力的禁令。歐盟執委會雖重申支持逐步淘汰籠飼,以回應公民倡議「End the Cage Age」,但具體提出立法草案進度已延至 2026 年。
歐洲條件包括土地廣闊、氣候乾燥、糧食自給率高,與台灣地狹、氣候濕熱的環境差異顯著。若台灣不顧現實條件全面仿效,恐造成成本上升與供應不穩。
Q8:依照台灣的人口與環境條件,適合全面禁止籠飼、改成放牧或平飼嗎?
目前不適合。
台灣土地有限、人口集中,約 8 成雞舍鄰近民宅。若改採平飼或放牧,須擴大面積並設防疫緩衝區,成本將大幅提高。且以相同面積、相同生產力來比較,平飼產量僅籠飼的 0.6 倍,放牧產量更減至 0.4 倍。目前國內雞蛋每日供應量約 2500 萬顆,約等於國人每人每天吃一顆的量,若全面改為放牧或平飼,產量將難以供應國人需求。
同時,開放式環境在亞熱帶氣候中容易導致疾病傳播與產能波動。若產量下降、蛋價上升,最終將影響整體糧食安全。現階段應聚焦在飼養設施改善、環境衛生升級與防疫制度強化,而非完全廢除籠飼。
Q9:台灣若要推動人道動物福利養殖,哪種方式最合適?
「豐富籠」被視為兼顧現實與倫理的平衡方案。
該系統能滿足雞隻行為需求,如棲息、抓握與休息,同時保持防疫與溫控可控性。研究顯示,同面積下豐富籠產蛋量可比傳統籠飼高約 1.6 倍。
「豐富籠」模式能在有限土地下維持經濟效益與穩定供應,符合永續發展與動物福利並重的方向。
Q10:推動動物福利,要如何達到生產者、消費者、動物 3 贏?
建立價格與價值對等的市場機制是關鍵。
消費者若願意為人道飼養產品多付費,生產者才有利潤投入設施設備升級;政府亦應提供補助與轉型輔導,確保產業不被迫削價競爭。最終動物才能獲益。
飼養方式不是唯一的安全判斷方式
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核心在於管理制度與透明追溯。
飼養方式並非安全與否的唯一指標,籠飼不必然代表低福利,放牧也不必然代表高品質。面對芬普尼事件後的社會疑慮,應回歸防疫、監測與教育 3 項根本,讓科學與現實條件引導政策,而非情緒與標籤。唯有理性理解與制度改善,才能真正讓安全與人道並行。

蘋果皮上的隱形回收挑戰!這款新貼紙如何成為堆肥廠提升效率的關鍵?
食力/文:編輯部、審稿編輯:林玉婷
當你在超市買蘋果、香蕉或酪梨時,果皮上那張小小的貼紙,雖然方便辨識價格與產地,卻大多是以塑膠製成,不僅無法回收,還常與果皮一同被丟入食物垃圾中,進入堆肥場後成為難以清除的污染源。隨著循環經濟的壓力與法規推動,以色列包裝公司 TIPA 攜手荷蘭 Bio4Life 推出了一款經 TÜV OK compost HOME 與 OK compost INDUSTRIAL 雙重認證的家庭可堆肥蔬果貼紙。這兩項認證由奧地利檢驗機構 TÜV Austria 頒發,代表產品能在家庭與工業堆肥環境下完全生物分解、不殘留微塑膠或有害物質,是歐洲最具公信力的堆肥標章。這項新技術希望從源頭解決這個「小而棘手」的污染問題。
水果貼紙成堆肥系統的隱形挑戰
在堆肥廠裡,水果貼紙被視為「前三大污染源」之一。由於貼紙體積小、不易挑出,即使經過篩選,仍常殘留在成品堆肥中,影響品質與市場信任。美國多地堆肥廠與歐洲相關環保機構的調查都指出,這些非堆肥性塑膠標籤不僅增加了處理成本,也阻礙了食物垃圾正確流向堆肥系統。非堆肥貼紙混入食物垃圾被迫進入掩埋場時,廢棄物分解過程會產生大量甲烷,加劇氣候變遷。
因此,將蔬果貼紙轉換為可堆肥材質,被視為推動循環經濟的重要起點。一旦標籤能隨果皮自然分解,堆肥廠將更願意收受帶貼紙的食物垃圾,提升堆肥效率與品質,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根據歐盟《包裝與包裝廢棄物規範》(PPWR)新法規,水果與蔬菜的標籤將被要求具備可堆肥性,並預計在未來幾年內逐步強制實施。這意味著,水果貼紙的「去塑化」不再只是企業形象工程,而是必須正視的轉型挑戰。(同場加映:首支「無標籤」瓶裝水在台上市——去掉塑膠模,回收更容易!)
TIPA 水果貼紙,可堆肥也耐用
在政策與市場需求推動下,TIPA 與 Bio4Life 攜手推出經認證的家庭可堆肥蔬果貼紙,結合 TIPA 的堆肥性薄膜搭配 BioTAK 黏著技術,不僅完全符合歐盟堆肥標準,更能在家庭堆肥環境下自然分解,其主要特色包括:
- 強附著力:可牢固貼合在光滑或粗糙表面,卻不會留下膠痕,保持果實外觀
- 耐環境性:抗潮、耐油,在室溫、冷藏及冷凍環境下維持耐用與柔韌度
- 食品安全:可直接接觸食品,不具汙染風險
- 資訊傳遞:支援柔版與數位印刷,可用於 PLU、品牌、條碼、成分資訊等標籤
該系列標籤預計於 2025 年底前在歐洲市場全面推廣,並已獲部分零售商測試採用。這款貼紙的堆肥認證不僅意味著能在 58℃ 以上的工業堆肥環境中於 12 週內完全分解,也能在 25~30℃ 的家庭堆肥條件下自然分解,不殘留塑膠微粒,對植物生長無毒無害。(同場加映:農業廢棄物製成「植物方塊」:無土植栽不怕蚊蟲,100% 可自然分解友善環境)
塑膠貼紙禁令下 迎來可堆肥時代
隨著歐盟及部分國家陸續實施塑膠貼紙禁令,零售端與農業端必須尋找替代方案。當產業規模擴大、供應鏈成熟後,成本可望逐步下降,價格將不再是最大障礙。同時,消費者對塑膠污染的關注,也將加速可堆肥貼紙的導入,使品牌與零售商更願意擁抱永續解決方案。這項創新標籤不僅有助於堆肥品質提升,也為零售端提供符合法規、兼顧品牌美觀與永續性的解方。
參考資料
- TIPA launches home compostable labels for fresh produce to address contamination issues(Sustainable Food Business)
- Produce Stickers: The Benefits of Going Compostable(Sustainable Packaging Coalition)

顧健康又降碳排,近百專家齊推的「行星健康飲食」是什麼?
食力/文:編輯部、審稿編輯:林玉婷
一份由 35 個國家、70 位頂尖專家共同撰寫、並於 2025 年 10 月發表在《The Lancet》(刺胳針)醫學期刊的最新報告指出,若全球人民採取以植物為主、僅適量肉類的「行星健康飲食」(Planetary Health Diet,簡稱 PHD),每年可預防約 1500 萬起成人早逝,相當於每天挽救 4 萬條生命。同時,若與其他減碳措施並行,這樣的飲食轉變有望在 2050 年前將食物系統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
這份報告由 EAT-Lancet 委員會(EAT-Lancet Commission on Food, Planet, Health)發表。該委員會是由挪威奧斯陸的非營利組織 EAT 基金會(EAT Foundation)與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共同組成的跨國研究平台,匯聚來自營養學、農業經濟、環境科學與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致力於回答:「如何讓全球人口在地球可承載範圍內,獲得健康且公平的飲食?」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約 1/3 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食物生產與消費系統,若不從餐桌著手改變,人類將無法有效遏止全球暖化。食物生產同時也是生態系崩解、森林砍伐與水體污染的主要推手。研究團隊強調,轉向更永續的飲食型態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氣候與環境的關鍵解方。(同場加映:從餐桌守護地球:2025 年的植物性飲食,顛覆你的想像!)
行星健康飲食:為 96 億人口設計的永續飲食藍圖
所謂「行星健康飲食」,是一種兼顧人類營養與地球資源承載力的飲食模型,旨在 2050 年前為預計達 96 億人口的世界提供足夠又健康的食物。這套飲食模式的核心在於彈性與多元,可依各地文化與偏好調整,既能包含少量肉類與乳製品,也可完全素食或純素。
不論形式如何,行星健康飲食的共同原則是「多吃植物、少吃動物」。報告建議,人們應增加蔬菜、水果、全穀、豆類與堅果的攝取量,同時減少紅肉、乳品、動物脂與糖分。
目前,世界多數地區的飲食型態與此目標相距甚遠。研究指出,美國與加拿大人攝取的紅肉量約為建議值的 7 倍,歐洲與拉丁美洲為 5 倍,中國則為 4 倍。相反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人們的主食多為澱粉類,營養結構失衡。報告建議這些地區適度增加雞肉、乳製品與雞蛋,有助於改善營養不良問題。(同場加映:吃蔬食有多環保?只吃菜營養怎麼夠?5 大攻略帶你進入「蔬適圈」)
營養不足與肥胖並存,28 億人仍無法負擔健康飲食
報告揭示了全球食物體系中的巨大不平等。全球最富有的 30% 人口製造了超過 70% 的食物相關環境損害;而全世界仍有 28 億人無法負擔健康飲食,10 億人營養不良,另有 10 億人陷入肥胖。儘管全球食物產量足以餵飽所有人,但分配不均讓營養與環境壓力同時惡化。
為解決這一問題,報告呼籲各國政府應改革稅制與農業補貼結構,讓健康食物更易取得。具體措施包括對不健康食品徵收額外稅金、降低健康食品價格、限制垃圾食品廣告,並將現行補貼從高碳、高污染的農業轉向更永續的作物生產。
「我們放上餐桌的每一道菜,能拯救數百萬生命、減少數十億噸碳排、保護生物多樣性,並建立更公平的食物系統。」EAT-Lancet 委員會共同主席、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教授 Johan Rockström 強調。另一位共同主席、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Walter Willett 補充,這並非一種剝奪或限制的飲食,而是一種「美味、健康、富文化多樣性且能反映個人偏好的新飲食哲學。」
全球飲食課題各有不同,打造在地化健康飲食
英國牛津大學與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員 Marco Springmann 博士指出,各地區需要改善的重點截然不同。對低收入國家而言,挑戰在於減少過量澱粉與穀物比例;而對高收入國家來說,應大幅降低動物性食品、糖分、飽和脂肪與乳製品的攝取量。他直言:「歐洲與北美的乳品攝取量高得令人難以置信。」
這份報告亦公開完整數據庫,各國可依照在地飲食文化、年齡層與氣候條件,客製化行星健康飲食版本,並評估其對健康與環境的正面效益。
比地中海飲食更全面,這樣吃得健康也讓地球更健康
新報告基於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行星健康飲食在脂肪酸、膳食纖維、葉酸、鎂與鋅等營養素攝取上,皆優於現行平均飲食。深綠蔬菜、發酵黃豆食品與藻類等植物性來源,亦能補足鐵與維生素 B12 需求。
報告建議的每日與每週攝取量包括(以成人為例):
- 水果與蔬菜每天至少 5 份
- 全穀類每天 3~4 份
- 堅果每天 1 份
- 豆類(豆、豌豆、扁豆)每天 1 份
- 乳製品每天 1 份(牛奶、優格或起司)
- 雞蛋每週 3~4 顆
- 雞肉每週 2 份
- 魚類每週 2 份
- 紅肉每週 1 份
Willett 教授指出,採行行星健康飲食的族群在總體死亡率、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與中風方面均顯著降低,且與癌症與神經退化疾病風險下降呈強烈反比關係。研究估計,全球若普遍採行此飲食模式,將可預防每年約 1500 萬起成人早逝。由於分析尚未計入肥胖減少效益,實際影響可能更大。
每年 15 兆美元損害代價,投資永續飲食執行社會正義
報告進一步估算,全球食物相關的健康與環境損害每年造成約 15 兆美元的社會成本。若各國投入每年 2 千億-5 千億美元以轉型食物系統,不僅能拯救生命,長期可為全球節省約 5 兆美元支出。
報告也呼籲,除飲食轉型外,還須同步推動減少食物浪費、導入再生農業、改善農民薪資與工作條件等改革。目前約 1/3 的農業勞工仍低於基本生活薪資,這使得永續轉型不僅是健康與環境的議題,也是一項社會正義行動。
行星飲食再進化,全球加速邁向永續餐桌
自 2019 年行星健康飲食首次發表以來,肉品產業與部分政府曾以經濟與文化為由提出反對聲浪。然而新報告以更強大的數據與分析回應質疑。Rockström 教授強調,這份更新版報告是劃時代的成果,不僅科學基礎更嚴謹,也明確量化了「全球所有人類的健康飲食需求」與「在地球環境邊界內可持續達成的食物系統範圍」。
報告指出,全球多國已展開實際行動,從校園午餐改革、再生農業試驗到減少食物浪費倡議,皆在逐步實現轉型。英國政府更於本週起禁止不健康食品的價格促銷,並計畫限制其網路廣告。
Rockström 說:「改變從餐桌開始,這不只是為了地球,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未來。」
參考資料

豬瘟引爆數十萬噸廚餘危機!若全面終止廚餘養豬,如何啟動資源循環下一步?
食力/文:王福闓、審稿編輯:林玉婷
台中爆發國內首起非洲豬瘟確診案例,政府緊急宣布全台「暫停廚餘養豬」。這項防疫措施雖有助切斷病毒傳播鏈,卻也讓每年數十萬公噸的廚餘失去去化出口。面對突如其來的政策斷點,台灣必須在防疫與永續之間重新找平衡:廚餘該如何轉型為能源、肥料或昆蟲飼料?養豬業又該如何邁向現代化?
2025 年 10 月,台中市傳出國內確診非洲豬瘟案例,震撼台灣畜牧產業。非洲豬瘟並非首次出現在亞洲,自爆發以來,全球已有超過 50 國受到影響,其病毒對豬隻具有極高致死率,且目前無有效疫苗與治療方式。
台灣長期以高密度養豬聞名,一旦疫情失控,將重創農畜產業鏈,也可能波及餐飲與出口市場。這起疫情不僅引發防疫警戒,更重新掀起了「廚餘養豬」的政策討論。這個沿用數十年的「循環經濟模式」,在防疫風險與資源再利用之間,不得不面對重新定位的挑戰。
台灣每年約有 200 萬噸食物遭丟棄
根據環境部及其他統計資料來看,近年台灣的廚餘回收量,依各地回報與途徑不同約在每年 50 至 80 萬公噸之間。這些廚餘主要來自家庭、餐飲業與學校餐廳。部分被用作堆肥、飼料,另一部分則進入能源化與焚化處理體系。
廚餘的產生,本質上反映了「食物浪費」問題,根據農糧署估算,台灣每年約有 200 萬噸以上可食用食物遭丟棄,折合經濟損失與碳排放相當可觀。因此,廚餘的去化並非只是「垃圾處理」議題,而是整體食品供應鏈效率與消費文化的反映。(同場加映:冰箱裡的壞食物,如何掀起全球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廚餘養豬早期是為了解決飼料短缺問題
台灣早期廚餘養豬可追溯至 1960 年代,當時為了解決都市垃圾與農村飼料短缺問題,政府鼓勵農民收集廚餘蒸煮後餵豬,形成廢棄物轉化農業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然而,隨著都市化的轉變,廚餘來源愈趨複雜,成分中產生風險的比例上升,也讓防疫與飼料安全風險提高。
中國 2018 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後,規範廚餘需高溫蒸煮以滅菌
2018 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後,台灣即開始強化防檢措施,也就是希望盡量避免外來的食物當中的問題豬肉,進入廚餘的產業鏈當中。規範上,廚餘若要用於飼養豬隻,必須經高溫蒸煮達中心溫度攝氏 90 度以上至少 1 小時,以滅菌除病毒。但由於各地設備落差與管理成本高昂,部分養豬場仍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也可能是防疫破口之一。
台灣出現確診首例、暫時停止廚餘養豬,回收量該如何解決?
這次案例確認後,中央立即啟動「暫停廚餘養豬」的全國性防疫措施,並要求所有養豬場全面回報飼料來源與消毒紀錄。這是疫情後首次大規模的政策中斷,也象徵政府對防疫零容忍的決心。
但這同時帶來現實問題:當廚餘不能再餵豬,龐大的回收量該何去何從?在過去,全台約有 1/3 的廚餘被用作飼料去化,如今若全面中止,等於每年新增數十萬公噸的廢棄物需重新分流處理。這將對各縣市的焚化廠、堆肥場與能源化設施造成壓力,也增加公共經費負擔。
廚餘再利用體系需要重新建立
若廚餘養豬成為過去式,台灣勢必得建立更完整的「廚餘再利用」體系。目前可行方向包括:
一 、能源化轉型
廚餘可經厭氧消化產生沼氣,再轉化為電力或熱能。以新北、桃園的示範場為例,每處設施可年處理數萬公噸廚餘,並回收再生能源,兼具減碳與減量效益。
二、堆肥與土壤改良
經過高溫發酵後的廚餘可製成有機肥料,用於農業回田。唯需注意重金屬與鹽分控制,以免影響作物品質。
三、昆蟲轉化技術
利用黑水虻等昆蟲消化廚餘,轉化為高蛋白飼料與有機肥,是目前歐洲與新加坡積極發展的方向。台灣已有新創業者試行,但仍需法規鬆綁與量產化支持。(同場加映:這隻不起眼的昆蟲,將成為循環農業的明日之星! 能吃廚餘、分解農業廢棄物的「黑水虻」)
四、源頭減量與食物再分配:
透過餐飲業預約制、智能秤重系統、AI 食材預測與「食物銀行」機制,從消費端減少可食用廚餘的產生,是最根本的永續作法。(同場加映:糧食危機不患寡,而是患不均——全球「食物銀行」募集多餘糧食,盼餵飽 8.1 億飢餓人口)
疫情考驗養豬產業的升級與現代化轉型
從長遠來看,真正的挑戰在於台灣養豬業的升級與現代化轉型。未來方向應包含全面改採飼料自製與來源追溯制度,建立透明供應鏈,運用智慧化養殖監測系統,利用感測、AI 監控豬隻健康與飼料消耗。另外強化溝通品牌化與溯源標章制度,讓消費者信任台灣豬的安全與品質。
台灣的廚餘處理與養豬產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若以長期發展的層面來說,「廚餘養豬」是否應該繼續存在確實是一大挑戰。廚餘應該被視為廢棄物管理與再生能源政策的重要一環,這次疫情既是危機,也是台灣重新檢視資源循環與食物浪費的契機。

「漁電共生」將成能源轉型曙光?5 大爭議待解決
食力/文:張語屏、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台灣在核四電廠封存後,面臨供電不足的困境,農漁土地有充沛的日照環境,讓太陽光電成為取代燃煤的機會,「漁電共生」的能源轉型政策應運而生。
台 17 線以西的沿海地區,包含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是台灣養殖漁業面積最大的縣市,也是光電進駐的主要魚塭案場。養殖漁業因極端氣候衝擊,傳統養殖方式與環境早就面臨危機。然而,光電業者挾帶龐大資源進駐,是帶來轉型契機,還是暗藏不見的滅魚危機?
台灣養殖漁業面臨極端氣候、產銷困境,面臨轉型需求
「2020 年開始,因新冠疫情海外需求縮減,在國內大量養殖、外銷量倒回內銷市場,就會形成產銷失衡、魚價崩落,整體漁市不景氣。」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對近 10 年來獲利率逐年下降的養殖產業,倍感憂心。
「因為極端氣候因素,太熱太冷讓水況驟變,容易引起疫病,在嘉義縣多混養魚蝦,對水中變化更加敏感。」陳泓碩強調,在國際市場需求逐年減少,國內整體養殖狀況不穩定、漁村人口老化魚塭逐漸荒廢,更難吸引年輕人返鄉從事養殖。
養殖區域土地資源零碎,亟待整合
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源,台灣全國魚塭面積雖達 4 萬多公頃,養殖區域土地卻過於零碎,養殖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面對國內養殖狀況、產銷量能不足,遑論能突破更多國際通路市場。
在缺乏天然資源與養殖產業面臨困境的種種挑戰之下,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漁電共生對於台灣養殖漁業,將是一場新的革命。「漁電共生是國內土地政策有始以來首度有複合產業模式。」
極端氣候與產銷衝擊,漁電共生成為養殖曙光?
林國平評估,漁電共生的養殖方式,因光電板為魚蝦遮蔽高溫與雨水,更有機會提升養殖環境與技術,也能引導沿海一帶養殖業者,慢慢轉換養殖物種,提高產值,價格更好,因此有望能平衡產量,減少產銷失衡的情形。
「這也是漁電共生為何如此勢不可擋。」高雄彌陀百大漁青張博仁表示,國人應該關注氣候變異帶來的種種衝擊。否則以傳統養殖環境來看,「不只夏天非常炎熱,爆雨一來,室外養殖就損失產重。乾旱缺水也非常困擾,海水養殖不能一直補水,否則鹽度會過高。」而漁電共生除了能產生能源,同時也可因應氣候衝擊。(同場加映:放太陽能板的地方只能用來發電?一探生態光電的顛覆性實驗)
2025 非核家園,漁電共生承擔重任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在 2022 年初「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上針對 2050 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上,農委會要在 2040 年率先達成淨零,以太陽能發電必須在 2025 年前達成 20 GW(萬瓩),達成「 2025 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政策。
在此能源政策下,約可供給 140 億度電給 400 萬戶家庭,同時減碳 800 多萬噸。為達到太陽能發電目標,經濟部需達成 9 GW、農委會為 9.3 GW,「漁電共生」則承擔了 4.4 GW 目標,約可產生近 40 億度電。
從農畜共生走向漁電共生,「假種田養魚真賣電」的爭議不斷
但其實,一開始能源轉型政策瞄準的產業並非「漁電共生」,而是「農畜共生」。
經濟部在 2009 年公告施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逐步推廣國內再生能源。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表示,「農委會在 2013 年盤點農漁畜資源,由於台灣少有自然放牧型態,多以禽畜舍室內飼養為主,先以有硬體建築的畜禽舍推動「屋頂型」光電,先行發展畜電共生,截至 2022 年畜電裝置發電達成了 1.2 GW 的電力。」
然而在 2014-2015 年開始,農電共生卻產生爭議,發生「假種田、真賣電」亂象。因國內主要農作物需要大量陽光行光合作用,難以在光電板遮蔽下又成長良好,農委會驚覺後,對違反規訂的農電業者停止發電。
在 2017 年也修訂辦法,雖規定以溫室搭設屋頂型光電設施不得超過 40% 面積,網室不能有光電。「法規上也有所鬆綁,可一次完整做農場綠電的設施為屋頂型溫室農場建設。但須先申請農場審核,確實有 70% 的收成狀況,再進行第 2 階段可否賣光電。」莊老達表示,目前台灣有 3 千多個農電案場,以無需透光的菇舍、集貨場及冷藏庫,以及需部份光照的溫室設施為主。
在農電共生的爭議下,2020 年農委會嚴加實行,修訂 2 公頃農地下不得搭建光電設施。農委會雖阻擋了僥倖的農電業者,仍是亡羊補牢,也顯示農電共生在無法規管制與完善政策規範下,匆促上路。
而在 2018 年試推行的漁電共生,也同樣發生了「假養魚、真賣電」的情況,同時業者為尋求土地,光電業者提供魚塭地主高額租金,卻讓原本在地養殖漁民面臨無地可養的情形。而魚塭地也是許多候鳥、水鳥棲息停留地,光電板蓋起來,也讓鳥群面臨無地可棲的危機。
以農漁為本再談光電的 3 不原則,發展「環社檢核機制」
從農電共生到漁電共生,原本立意良好的政策卻產生變質、窘迫情形,中央主管機關終於正視,要永續推動再生能源,必須以農漁為本,再談光電。莊老達表示,水試所自 2018 年開始進行在光電板下試驗各種養殖物種,2020 年也透過經濟部能源局、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專業環境權益、生態顧問團隊,設計出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簡稱環社檢核),在 2021 年讓漁電共生篩選結果公開上線。
在「不可影響農漁民權利、不可影響農漁民生產、不對當地生態產生衝擊」3 不原則下,以環社檢核篩選出合適發展光電的魚塭土地資源。莊老達強調,「漁電共生也能幫助釋出已不適合農業種植土地,鼓勵地主把荒置空間做為養殖使用,讓漁民有地可用。」
但是目前環社檢核的機制僅針對室外魚塭做檢核,室內魚塭仍未有規範。
環社檢核盤點快篩,漁電共生 2.0 重新上路
經濟部能源局光電組組長林文信表示,截至 2022 年 6 月在經環社檢核篩選後,漁電共生案場約計 1 萬 3 千公頃,若皆通過許可,2025 年有望達成 4.4 GW 太陽能發電目標。
協助行政院經濟部能源局、農委會共同制定環社檢核機制的觀察家顧問有限公司動物部經理、環社檢核計畫主持人鍾昆典表示,先由農委會盤點魚塭,再利用訪談、勘查,找出有環社議題區域,以議題分區,提出應對原則,整理出漁電共生專區,提供光電業者申請。
光電業者通常會優先選擇無生態影響的「先行區」申請,僅需填好通用檢核表送交審核即可。若申請「關注減緩區」為漁電共生案場,必須提出生態因應對策,申論回答 20 年內如何迴避或合適的建設,或提出簡單設計圖面。
在極端氣候衝擊下,農委會一直期待為室外養殖魚塭找到解決之路,鼓勵變更為室內漁電場域,卻因建置成本高昂,轉型也不易。然而在漁電共生 2.0 上路後,在法規上也同樣有所鬆綁,有了光電業者的資金投注,盼可加速推動養殖漁業轉型。
然而,經過環社檢核下盤點出的漁電共生案場皆是室外型養殖魚塭,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律師黃馨雯、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受訪表示,2022 年室內型養殖魚塭增加了,卻也是環社檢核無法規範的地方,對生態有著極大的衝擊風險。
環社檢核下的漏網之魚,漁電共生 2.0 仍有危機
若以 2050 年永續淨零排放為目標,要帶領台灣實踐能源轉型,養殖漁業就必須成為國內產業指標。唯有養殖漁業進步,光電產業才能持續賣電。但是以環社檢核為規範的漁電共生 2.0,在追求能源轉型與養殖漁業亟待轉型的雙重目標下,是否能與養殖漁業對接,解決產銷困境,在這發展目標之下,漁民權益存在哪些風險?光電設施和室內型魚塭的增加,有哪些環境生態、安全隱憂產生?在種種疑慮之下,該如何穩健發展能源轉型的重責大任,又能藉此為養殖漁業找到嶄新的出路,尋找合適的發展方向,仍是漁電共生發展之路仍待解決的重點。

專為女性設計的蛋白粉,讓女性健康營養也能和月經週期同步!
食力/文:編輯部、審稿編輯:林玉婷
傳統的蛋白質補充劑多半以男性生理為基準設計,忽略了女性一生大約經歷 450 次月經週期的差異。為此,美國新創公司 Levelle Nutrition 推出一對創新的純素蛋白粉,旨在實現「週期同步」(Cycle Syncing)的營養補充理念。其核心在於,根據女性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調整營養,以優化運動表現、恢復與整體健康。
1、卵泡期蛋白粉:針對月經週期的前 14 天,此階段雌激素水平上升、體能與專注力逐漸提升。這款蛋白粉含有 15 克豌豆和南瓜籽蛋白,搭配 25 克複合碳水化合物,並富含纖維、鉀、鎂和鋅,有助於恢復與排卵。
2、黃體期蛋白粉:針對排卵後至下次經期的階段,此時黃體酮水平升高,能量需求增加,情緒與體能可能波動。產品提供 22 克蛋白質和 18 克碳水化合物,並添加鈣、磷、鉀和鋅,旨在補充能量、維持肌肉張力並減少發炎反應。
這兩款蛋白粉均富含所有 9 種必需氨基酸,並以紅棗作為天然甜味劑。Levelle Nutrition 也表示,將繼續開發針對更年期和更年期後的蛋白粉,滿足女性不同生命階段的動態營養需求。
乳鐵蛋白解決缺鐵與腸道問題,實現永續生產
女性健康浪潮的背後,是尖端生物科技的強力支撐。紐約公司 Helaina 透過精準發酵技術,成功生產出與母乳中乳鐵蛋白生物同質性的 Effera 成分。這項技術類似於啤酒釀造,利用一種酵母菌株在生物反應器中發酵而成。Effera 以其調節鐵質、促進腸道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特性而聞名,其功效已獲得多項臨床試驗支持,並在人體安全性研究中證實不會引起抗體反應。
這項技術的突破性在於,它克服了純化乳鐵蛋白因稀缺而昂貴的瓶頸,為更廣泛的應用鋪平了道路。目前,Effera 已被應用於 7 款消費性產品,包括 Levelle Nutrition 的週期同步蛋白粉,以及與 Kroma Wellness 合作的 Super Core 產品,該產品以乳鐵蛋白作為牛初乳的永續替代方案,特別針對乳糖不耐症者與尋求道德友善來源的消費者。(同場加映:不怕缺蛋、有助減碳!植物蛋、植物肉引領綠色飲食風潮)
同時,瑞典新創公司 Ironic Biotech 也利用精準發酵技術開發植物血紅素,以解決全球 31% 女性的貧血問題。新加坡的 TurtleTree 亦推出消費品牌 Intentional,其首款產品 IronKind 結合了乳鐵蛋白和益生元,旨在提供一種不會引發傳統鐵補充劑副作用的解決方案。
從無豆咖啡到永續包裝,品牌以女性視野推動創新
這股女性健康熱潮不僅限於蛋白質和鐵質補充。加州新創公司 Minus Coffee 推出一款女性健康導向的速溶燕麥奶香草拿鐵,其咖啡因含量減半,並添加 L-茶氨酸、豌豆蛋白以及升級再造的低碳食材(如椰棗、菊苣和扁豆)。這款無豆咖啡旨在提供溫和的能量提升,同時改善睡眠並支持地球永續。
這些品牌的共同點在於,它們多由女性主導。Intentional 創始人兼執行長Fengru Lin(林鳳茹)指出:「幾十年來,科學和醫學界一直以男性為基準,忽略了那些深刻影響女性健康的關鍵差異。因此,由女性主導女性科技領域至關重要,因為我們最能切身感受到這些差距的存在。」這些品牌正在以女性獨有的視角,將營養、健康與氣候意識緊密結合,共同開創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永續性的女性健康新紀元。(同場加映:「研究不是躲在數字後面,而是為了改善現狀」這群開發中國家的女性科學家,用永續研究改變世界)
根據 CRN 的報告,女性是補充品的主要消費群體,這顯示出女性健康營養市場的潛力。此外,隨著 GLP-1 減重藥物的興起,女性在減重過程中可能面臨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的風險。Levelle Nutrition 的「週期同步蛋白粉」提供了一種便捷的方式,幫助女性在減重過程中維持肌肉質量與新陳代謝健康。
從運動營養到日常健康的延伸,滿足多樣化需求
Levelle Nutrition 強調,其產品不僅適用於運動員,也適合日常生活中的女性。這款蛋白粉旨在支持女性在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無論是在運動後的恢復,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補充。這種針對女性生理週期的營養策略,反映了對女性健康的全面關注與科學支持。
Levelle 創辦人 Alvarez 表示,目前的產品聚焦於月經週期,但未來可能會擴展至更年期等其他生理階段。這顯示出市場對女性不同生命週期營養需求的關注,也為未來產品研發指出方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