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blacksoldierflyblog.com(CC BY-SA 3.0)Photo Credit: blacksoldierflyblog.com(CC BY-SA 3.0)
想到農業與昆蟲,腦海中浮現的常是農民恨得牙癢癢的畫面,然而「黑水虻」與眾不同,除了能分解廚餘、農業廢棄物外,還能成為飼料、肥料化腐朽為神奇。
整理/陳亮穎
台大研究團隊調查指出,2013 年台灣每天的平均廚餘量約可疊起 74 座 101 大樓,而其中一項來源即是學校的營養午餐,根據東森新聞報導:「光是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負責的 100 所台北市公私立學校的營養午餐,一天就有 10 公噸的廚餘量」,即便有廚餘回收系統,依然無法被完全利用,幸好,現在有「黑水虻」生力軍的加入,讓廚餘擁有新的可能性。

黑水虻魚菜共生系統,打造零廚餘校園

台灣好新聞報導,今年嘉義縣番路鄉民和國小與邑米社區大學水耕班合作,在國小內設置全國首創的「黑水虻魚菜共生系統」,在推廣環境教育的同時,也實踐校園內零廚餘的理念。(同場加映:這群美國大學生將剩食化做堆肥,6年來拯救7千噸廚餘
(黑水虻魚菜共生系統與師生。來源:嘉義縣政府)
(黑水虻魚菜共生系統與師生。來源:嘉義縣政府
這套系統是以廚餘飼養黑水虻幼蟲,並利用幼蟲成蛹前尋找乾燥處的習性,設計飼養容器的出口方向,讓幼蟲自動爬出滑落魚池中成為飼料,魚的排泄物再供給水耕蔬菜生長,形成一套「廚餘餵黑水虻幼蟲、蟲餵魚、魚種菜」的水耕系統,改寫傳統處理廚餘的模式,創造循環農業的新型態。
蘋果日報報導,民和國小校長劉秀燕表示:「這套系統設置 1 個多月以來不但達到校園零廚餘,而且已擴展至學校週邊社區協助解決一般家庭廚餘。」而邑米社區大學理事長吳孟坤則表示,這套設備獲得國家專利認證,未來可規劃設置於家庭頂樓,在處理廚餘的同時也能擁有綠色屋頂農場。
身為循環農業明日之星的黑水虻,不僅是分解廚餘的生力軍,更是處理農牧廢棄物的高手!

黑水虻:循環農業明日之星

根據上下游報導,黑水虻是腐食性昆蟲,牠的幼蟲以廚餘、畜牧排泄物、動植物屍體等腐爛有機物質為食,除能幫忙有效率的分解農業廢棄物外,幼蟲本身就是很好的動物性蛋白,能餵養雞豬魚等動物,在探討永續農業之時,牠順理成章地躍上檯面,成為循環農業界的新星。
(黑水虻成蟲不須進食,沾食水份就能存活。來源:Didier Descouens(CC BY-SA 4.0))
(黑水虻成蟲不須進食,沾食水份就能存活。來源:Didier Descouens(CC BY-SA 4.0)
「黑水虻真的超會吃,一隻黑水虻大概可以吃掉 2、3 公斤的農業廢棄物。」養殖黑水虻近兩年的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陳世祥認為,把無用的農業廢棄物轉換為有用的飼料蛋白質才能達成永續農業。
他認為黑水虻將是未來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因為目前動物飼料中的動物性蛋白質通常只有兩種來源:魚粉和骨粉。魚粉的製作可能來自於濫捕小魚,會造成海洋資源枯竭;而骨粉當飼料的風險也很大,若拿牛骨粉餵雞,會讓雞隻有垂直感染狂牛症病變的可能。因此以黑水虻作為飼料中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是較安全及友善環境的選項。
更棒的是,除了成為飼料外,黑水虻在循環產業還扮演更多元的角色,產出更豐富的價值。農委會畜試所新竹分所長賈玉祥表示:「黑水虻全株都可以利用,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發展成一個產業。」
根據農傳媒報導,黑水虻的幼蟲除了能回收蛋白質製成飼料、保健食品外,還可以精煉油脂,應用於生質柴油和潤滑油;黑水虻的蛹殼則能回收甲殼素,純化後應用於工業、醫療或美容產業中;而畜牧糞便、廚餘等經黑水虻處理過後留下的殘料稱為虻肥,可作為天然肥料,用於改善耕地土壤的肥力。(同場加映:不只顧稻米,還得顧鴨子:兩兄弟發揚無毒「合鴨米」農法,創小農自產自銷典範
目前黑水虻的應用在台灣還是新興的產業鏈,還有許多方面值得研究、討論和改善,然而從 104 年農委會明訂黑水虻可做為合法飼料添加物、105 年技術移轉授權給廠商嘗試規模化,到今年民和國小將黑水虻應用於校園內的魚菜共生系統,如今,提到循環農業已不可忽視黑水虻的影響力。
隨著民間、廠商、政府不斷的努力,未來肯定會有更多黑水虻應用的實際成果,為循環農業寫下新的篇章。
核稿編輯:金靖恩
參考資料
只有當你真的開始「Try It」,你才是真的走在前往夢想的路上。在 180 天的 Try and error,社企流 iLab 第三班實驗家夥伴,面對不同的社會問題:從動保到銀髮、自農村到海洋,他們各自發展出什麼樣不同的商業模式?影響了多少受益者的生命歷程?歡迎來到現場,與社企流 iLab Try It 實驗家一起向這世界作出行動! ▷ ▷ ▷ 開放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