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
專欄文章
(49篇)
讓舊物重新踏上新旅程——古風小白屋,維修的不只是電器更是人與人間的連結
倡議家/文:范毓雯
拂去灰塵,仔細端詳,再拆解、修理、組裝,原先早已被遺忘的老舊電器,又如被施了魔法一般重獲新生,繼續服務原來的主人。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古風里的一個轉角,有著這樣一個神奇、溫暖的維修小天地「古風小白屋」,不僅喚醒人們對舊物的珍惜,更串起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情感。
延續廢物生命的載體
「古風小白屋」由社區營造計畫「雲和小客廳」延續而來,此計畫進入尾聲後,古風里里長孔憲娟邀請「綠點點點點」團隊進駐國防部的閒置空間,使營造行動於 2014 年持續啟動。
「我們的生活裡一直鼓勵消費,卻沒有時間整理或修復。」古風小白屋共同發起人黃芳惠表示;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下,家中物品常在不知不覺中越堆越多,面對秀逗或故障的電器及傢俱,人們往往傾向直接換新,忘記了還有「修復」這一個選項。
平息喧囂和爭議
自 2014 以來,古風小白屋已積累 9 年歷史,「透過這樣一起修理,大家看到物資是可以被再生,愛物、惜物是真的可行。」黃芳惠說道,其中不乏來自各領域的社群,發揮自身專業,挽起袖子一同加入維修行列,也有資訊工程師運用 3D 技術,使木頭可以拆解及組裝,以完成維修任務。
創始初期,古風里多為住宅區,卻因商業區持續向外擴張,使居民生活受干擾,導致住商爭議產生。如今多年過去,古風里的抗議布條消失了、住商爭議和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愛物惜物的精神,以及社區內的共享與信任。
「每個人家裡一定有東西可惜要修,只是以前找不到地方,一直放著。」黃芳惠表示。古風小白屋的出現,讓舊物擁有了目的地,由巧手維修後,再次踏上新的旅程,過去家中塞滿東西的狀況也逐漸消失。
打開邊際和串聯之間
「綠點點點點」團隊扮演組織與串聯的角色,用開放的心態接納新的人、新的技術,隨著活水不斷注入,古風小白屋打開邊際,以分享、信任、合作的精神實踐「循環永續」,讓好奇心、容納心引領著古風小白屋不斷向前行。
古風小白屋的存在,不僅改變人們對舊物的愛惜心,也成為了古風里的小幫手,若里長需要人手或支援,古風小白屋的志工們都非常樂意幫忙,使社區內的情感更加深厚,「互助」、「友愛」的精神也持續發酵。
「我們也逐步去建立其它在地駐點。」黃芳惠進一步說明,透過數位平臺的傳播,不僅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同時也跟許多城市合作、前往別的社區服務,讓循環永續能與真實生活連結;除此之外,「小屋串聯」的協作關係,更讓「綠點點點點」能積極協助其他空間的建立。
疫情期間,古風小白屋也曾號召志工們協助里長製作酒精送到各個大樓,在輔佐社區變得更好的狀況下,這裡也成為了彼此互助的據點,突破侷限、開放思維,促進民里間相互照應,在步調緊湊的現代生活下,仍能拉近人群的距離。
善盡一己功用
在古風小白屋中,經常看見志工楊詠沂溫暖、可靠的身影。65 歲退休後,楊詠沂目前已邁入耄耋之年,卻堅持加入志工行列,發揮自身專業。
「我本身學理工的,但我覺得這個物資不要浪費,是很重要的,可以從每個人做起。」楊詠沂認為,除了珍惜人力資源,維修用到的大小零件,也都能在修理中發揮關鍵效用——即使是路上撿到的一個小小螺絲,都是讓故障機械再次運轉的重點。
「這個團體很和諧,大家都是發自內心的服務,理念一致,不求什麼,一句謝謝這樣而已。」楊詠沂說,古風小白屋的許多零件都由捐贈而來,里長與志工們都秉持著「再利用」的精神,不求回報地服務大家,減少人類對地球的破壞。
讓楊詠沂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有對老夫妻拿著非常古老的舊電扇來維修,「他們一直留著這個電扇,表示這樣物品對他們有一定的意義存在,今天把它修好,他們高興的表情、一句謝謝,就非常足夠了。」楊詠沂滿意地說道。
「很多東西懷舊就是很好的,尤其我這個老頭子能夠還能廢物利用,就很高興啊。」楊詠沂打趣地說,藉由修理物品,楊詠沂也積累許多珍貴回憶,並活絡思維,讓共享互助的美好填滿退休後生活。
社區玩具屋帶動共好
在女兒的分享下,志工左適佑也在古風小白屋服務 8 年。「我女兒說她發現一個地方好奇怪,又不像木器工廠 又不像電工廠,就反正好奇嘛,發現他們在敲敲打打,大家好像都玩得很愉快,很熱心,所以我也來互動。」
從科技公司的高層主管退休的左適佑,在古風小白屋動動手、幫幫忙,賦予舊物新生命,遇到能修的就修、修不好的就動動腦改裝,因為年歲漸老視力模糊,他格外擔心自己半夜摸黑上廁所的摔倒,有次看到廢棄的耶誕燈飾,讓他靈光一閃,剪成許多小段當作警戒燈,貼在家中,不僅耗電量低,也能大大減少老人家摔傷風險,別具巧思。
送來維修的家電,不論電扇、吹風機、吸塵器,左適佑也發現一個共通性就是「髒了」。「像電風扇一打開都是頭髮,我們就拿小夾子一根根夾出來,那位來送修的媽媽就一直罵女兒說:『就叫你不要對著電扇吹頭髮,都捲到裡面去了。』不然就狗毛、貓毛、蟑螂……什麼都有,只要清一清,然後噴刷上油就好了」左適佑忍不住笑意地說。
「我們最怕退休族群自閉症,好在有這維修基地能夠讓我們一直玩。」除了能夠「動手玩」,左適佑在古風小白屋也結識了許多朋友,大家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卻因為共同的目標齊聚一堂,讓退休後的前輩能與青年族群相遇,擦撞出新的創意與火花。
在線性經濟興盛的世代,古風小白屋的存在與精神,無疑提醒了人們循環、愛物惜物的重要性,在經歷 9 年的歲月過後,未來也將持續於古風里服務,啟發人們對愛物惜物的友善精神。

永續,連結在地文化與價值——台灣極東漁村「馬崗」裡,人與海的故事
倡議家/文:洪郁真
台灣最東邊的漁村在哪裡?不在宜蘭也不在花東,而是在新北市貢寮。這裡有座被海洋包圍的漁村馬崗,美麗的人文風景讓「曙。旅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吳函恩就此愛上,決定落腳與地方團隊夥伴透過導覽,空間經營、海女培訓班與社區共餐等方式,向大眾傳遞馬崗的海洋文化,也建立社區居民的自信與土地認同。
認識家鄉的初心 在極東漁村種下社區永續的種子
從小在東北角海岸長大的吳函恩,因為喜愛旅遊而接觸導覽員培訓,過程中發現如果要做好導覽員的角色,除了導覽技巧、田調能力外,最關鍵的還是自身與在地的連結情感。因此吳函恩決定回頭探索自己的家鄉。
因緣際會下,她來到小時候常騎腳踏車經過,如今面臨村落迫遷爭議的馬崗漁村。這片充滿礁岩的海域有著豐富的潮間生態,居民為了生活下海採石花菜、螺類等海物,發展出海男海女採集技藝,也為了適應海邊的強風與大浪,蓋起石頭屋和堅固的防浪牆,與海洋相處的獨特生活智慧讓吳函恩印象深刻,也決定要更了解這片土地:「台灣是個海島,但我們對台灣的海洋文化卻好像不太熟悉。」
適逢 2020 年觀光產業受新冠疫情衝擊,吳函恩順勢從飯店業辭職,成為在地協會的導覽志工,更深度參與社區事務。這段期間,她發現遊客來馬崗需要休憩停留的空間,以及幫助他們深度認識在地文化的資訊站,不然往往只能短暫停留、吃完海產就走。無法與社區更進一步互動。
於是在地方夥伴「馬崗街 27 號咖啡館」與「石在工作隊」的協助下,吳函恩進駐馬崗記憶生活館並正式成立「曙。旅文化工作室」,結合飲食休憩、空間經營、海女產物代銷與導覽行程服務,希望將永續旅遊的模式引入民風傳樸的馬崗漁村,讓更多人深度認識在地文化與海洋生態。
從居民需求出發,發展海女培訓班
吳函恩與地方團隊夥伴在規劃活動時,會積極和居民產生連結,讓他們有機會參與,也避免「搶資源」的誤解。例如紀錄海女採集的過程,是為了文化保存,也幫助海女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潛在的消費大眾,開拓新的銷售管道;吳函恩也會將導覽行程中的餐飲需求委任給在地居民,請他們準備特色的石花凍或港口料理。除了將實質經濟收入回饋給在地居民,也讓遊客有機會與社區產生更多情感連結,居民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逐漸產生自信與認同感。
吳函恩分享,這些觀念都是從志工時期,地方協會的前輩們就耳提面命,地方創生要從居民的需求出發。例如馬崗海女培訓班的誕生,就是一位海女大姐前往韓國濟州島,看見當地將海女文化發展成觀光特色,還設立專門的海女學校。於是把這個念頭帶回馬崗,與在地青年團隊合作發展海女導覽員培訓計畫,讓海女們有機會向大眾訴說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後更成立小海女培訓班,讓現任海女將採集知識傳承給願意學習的下一代,傳承台灣東北角特色的海洋文化。
看見在地價值,找出永續發展的平衡
因為疫情,國人無法出國的需求轉為探索在地祕境,馬崗很幸運搭上這股觀光熱潮。吳函恩觀察到近兩、三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民眾造訪馬崗,參加海女導覽或探訪石頭屋後,居民逐漸產生「原來自己的日常其實是他人的不尋常」的感受,對自己的家鄉產生更多認同感與未來想像。
例如原本不理解導覽目的,覺得公開對陌生人講話很彆扭害羞的居民,主動向在地團隊詢問「我也可以參加海女導覽培訓嗎?」,又是或原本覺得石頭屋這麼老舊為何需要保存的居民,面對大眾從台灣各處前來,詢問石頭屋的故事後,開始對自己從小住到大的建築產生自信,也希望保存這些當地特色。
今年,曙。旅與地方協會夥伴更以飲食文化為主題,動員社區居民一起舉辦「春宴」、「尾牙宴」等共餐計畫,由居民準備特色海味料理,邀請更多人認識馬崗的傳統飲食文化,「當我們有機會幫社區辦活動,也讓社區居民有機會分享他們對社區變化的想法,對在地團隊來說也是很正面的鼓勵。」吳函恩開心的說。
地方創生的過程中,商業需求與地方保育如何平衡是一個重要課題。吳函恩強調,地方團隊都有共識,要讓馬崗得以永續經營,而非一個疫情過後就泡沫化的觀光景點。隨著馬崗漁村的觀光人流變多,在地商家也增加的同時,吳函恩與夥伴們持續關注海岸環境是否有受到衝擊,未來期盼邀請回鄉幫忙家務的在地青年參與社區事務,一起思考在如何復興與保存馬崗的特色文化,也為這片海洋做些什麼。

拜拜後的鮮花去哪了?印度新創團隊發揮創意,把廢棄鮮花變成素食皮革
倡議家/文:洪郁真
想買新皮包或皮夾,卻又放不下皮革背後的動物福祉與環境汙染議題?試試「純素」皮包吧!印度新創 Phool 把原本將被丟棄的天然花卉轉作成柔軟如小羊皮的新興材料,不但提供時尚愛好者新的永續選擇,更符合循環經濟精神,解決廢花被倒入河川造成汙染的問題。
皮革產業在人類歷史上已存在許久,但動物皮革的產製過程會產生許多環境問題,例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與水資源,以化學藥劑揉製動物皮會產生有毒重金屬物質汙染水源,以及為了取得皮毛而飼養的牛群會產生溫室氣體等。動保人士也時常抨擊屠宰場不人道的環境。而大多數的人造皮革又是從石化燃料中萃取的塑膠製成。
為了響應全球「純素時尚」趨勢,位於印度坎普爾的新創團隊 Phool 以植物和真菌發展出皮革替代材料「Fleather」希望顛覆傳統的皮革業。而這種全新的材料竟是回收自印度各地寺廟內民眾供奉的花卉。
Phool 的聯合創辦人 Ankit Agarwal 在 2015 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前往印度教徒心中最神聖的河流「恆河」觀光,卻看到灰色河水上漂浮著垃圾以及大量鮮花。除了某些宗教儀式需要將花放入恆河外,也因為廟方和信眾普遍認為經過儀式的花卉具有特殊意義,不能和其他垃圾一起丟棄,只好將倒入恆河中。這些廢花伴隨著殺蟲劑一起融入河水,最終逐漸腐爛變成汙染物,而信眾們仍持續在恆河內進行各種儀式,這讓 Ankit Agarwal 大受震撼,決心解決寺廟的廢棄花卉汙染問題。
意外的發現,讓鮮花變皮革
2017 年 Ankit Agarwal 與夥伴想出將鮮花轉製成線香的點子,以印度語的花「Phool」作為品牌名稱。他們開始派卡車到坎普爾各處廟宇回收即將被丟棄的廢花,在工廠將花朵乾燥並磨成粉、加入精油,再聘僱婦女手工揉製成線香棒。
某天,Phool 的研發團隊意外觀察到工廠的廢棄花堆上長出白色薄絲物質,好奇地找來各種真菌微生物在實驗室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團隊發現其中幾種微生物可以以營養豐富的煮沸花水為食,產生出類似皮革的物質。再使用樹皮粉進行揉製、乾燥、染色,並壓上仿蛇皮或鱷魚皮花紋後,就能做出手感與動物皮極相近的「素皮革」,Phool 團隊試著用這種材料做成錢包、涼鞋和單肩包,成品乍看之下和真皮沒有兩樣。雖然素皮革「Fleather」抗拉強度較低,還無法做成腰帶等需要較堅韌材質的產品,但已在全球引起轟動,2022 年也入圍了由威廉王子創立的「修復地球獎」(Earthshot Prize)。
即使 Fleather 不是全球第一個環保純素皮革,但它誕生在印度皮革重鎮坎普爾顯得特別有意義。如今 Phool 每天向印度 3 個城市的寺廟回收約 13 公噸的廢棄花朵,再轉製成線香等香氛產品與素皮革產品。Phool 研究團隊也正努力改良材質的強度,希望有朝一日帶給全世界更永續的皮革替代材料。
參考資料

專訪浪浪別哭:中途之家結合咖啡廳,陪貓狗快樂等家
倡議家/文:洪郁真
近年「領養代替購買」的口號逐漸普及,但走入動物收容所,吵雜的叫聲,擁擠的環境,看著籠內緊張畏縮等待領養的浪浪犬貓,讓領養人情緒壓力好大。領養動物只能打悲情牌?有沒有別種方式認識浪浪?
2015 年,譚柔與先生劉憲宗創立中途咖啡館「浪浪別哭」,打造舒適開放的空間,能讓領養者和浪浪在此快樂相遇,找到最適合的彼此。
愛動物的初心,讓她投入送養
從小就喜歡動物的譚柔,放學回家路上看見流浪狗常忍不住抱回家,但忙碌的父母只能轉身再偷偷把狗送走,當譚柔終於如願留下一隻狗照顧時,她看著街上許許多多仍在流浪的動物,內心總想著自己還能做什麼。
當她準備結婚時,就與先生商量將未來的新居打造成中途之家,幫助更多浪浪找家。但她觀察到許多中途之家以私人空間照顧浪浪,外人不易探訪了解,送養效率反而不高,可能最後還由主人收容照顧,她開始思考就沒有別種場域,能源源不絕幫流浪動物找到新家?
因緣際會下,他們在台北華陰街小巷內,發現一棟待租的老透天房屋,當時特色咖啡廳的概念正流行,譚柔於是想打造一間以送養為主題的咖啡店,將待送養的浪狗浪貓照顧在各自樓層空間,不用被關在狹小的籠中;領養者也可以輕鬆到店來訪,看見狗貓真實的樣貌。而咖啡廳創造的收入,就能成為照顧流浪動物的經費。
中途之家結合咖啡廳,打造領養新模式
動物收容所是一般民眾較容易接觸的領養管道,但因為收容數量大,動物大多時間只能被關在籠中打轉。長期下來可能情緒緊繃,出現異常行為。如果領養人只在短時間內,依品種、外觀、體型等元素挑選,帶回家後才發現個性相處不來,一旦領養者不知如何照顧,就可能把狗貓輾轉退回收容所。
因此譚柔想在浪浪別哭營造出像家的空間,不但等家的浪浪能自由吃飯、走動玩耍,人們也能在悠閒舒適的用餐環境中,透過互動認識牠們的真實個性。譚柔的先生更取得寵物訓練師資格,協助處理店內浪浪較嚴重的異常行為,提供領養者飼養前的建議,期望降低初期的磨合門檻。
譚柔則充分發揮廣告行銷專業,為每隻來到浪浪咖啡的狗貓寫故事,用影音紀錄下可愛的身影,再透過社群增加牠們被大眾看見的機會。「跟我以前做廣告很像,找到能打中人的特點,吸引領養者走進店裡,直到把他們帶回家為止!」譚柔笑說。
如果領養者對等家的浪浪如果有興趣,浪浪別哭會請他們親自來店陪毛小孩散步、餵零食,做更多的互動。「畢竟你要邀請一個家人進入你的生活,不能只是看照片就決定吧!」譚柔堅定的說
為了幫狗貓找到最適合的「家人」,領養者確定領養意願後,還需經過填寫長達 3 頁的申請書、電訪、家訪等環節,仔細確認彼此對寵物照顧的觀念是否契合。如果領養者的同住家人不支持、或照顧寵物觀念停留在「記得餵飯就好」都可能被篩選掉。即使審核過程嚴謹,目前來到浪浪別哭的狗貓,平均一個月能「回家」,空出來的空間就能再迎接下一隻浪浪。
守住原則,才能照顧更多生命
面對街頭上無數需要幫助的流浪狗貓,浪浪別哭不是沒有遇過「能否再多照顧一隻」的要求。
目前浪浪別哭共有台北、台中與台南 3 間分店,每間店堅持最多同時照顧 4 隻狗,10 隻貓。這是譚柔考慮過空間限制、咖啡廳營運成本、員工能同時管理餐廳與照顧動物的工作量,以及客人用餐環境舒適度等因素後,設下的原則。
她曾見過保育人士超量收容犬貓,導致財務用盡,或因環境髒亂及動物吵雜與鄰居發生衝突,不得不搬遷的案例。「浪浪別哭是社會企業而非慈善事業。」譚柔解釋,她需要先照顧好自己、公司和團隊,才能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持續投入送養工作。
其實 3 間店在各地落腳時,也常被社區擔憂會影響社區衛生或安寧,直到他們觀察到浪浪別哭安排充足人手照顧與管理狗貓日常,態度才逐漸轉變,甚至有喜愛動物的鄰居後來看到店員牽狗散步經過,還會特地放下手邊工作與狗玩,為這些曾經流浪過、較怕人群的狗累積與人互動的信心,間接幫助送養率。
不打悲情牌,等家過程也可以很快樂
7 年來,浪浪別哭透過實體空間與網路社群,持續宣傳「以領養代替購買」的觀念,也逐漸看見社群粉絲對米克斯(Mix 音譯,混種犬)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譚柔開心指出,不少領養者告訴團隊,過去他們習慣購買品種犬貓,但在這裡發現了米克斯的美好,也體認到領養的意義而願意付諸實際行動。
從台北走到台南,浪浪別哭持續在全台各個角落實踐信念,也幫忙上百隻浪浪找到回家的路。譚柔認為每隻浪浪的個性和喜好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活潑或不親人,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牠們的家人。不採悲情訴求,以溫馨的氛圍推廣領養行動,譚柔期盼,在浪浪咖啡廳:「我們陪浪浪可以快樂的等家!」

改造上一代老屋,成為下一代青年住得起的家
倡議家/文:范毓雯
台北車水馬龍的民權東路三段,拐彎進入一處巷弄裡,隔絕一切喧囂,悄悄藏身了一處滿眼綠意、緩慢自得的靜謐空間。
這裡是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創辦人王友華,以及他的弟弟作家王文華的老家。11 年前,正值知天命之年,他決定在人生轉彎處,延續年輕時就一貫投注公益使命,重新改造老家,成為協助青年世代的公益空間:「University Café」,也是 2019 年協會展開的重要起點。
50 年芒果樹下的老屋,蒼勁翠綠。許多青年一邊沉浸咖啡香,藉由藝術、音樂、座談等方式,創造有意思的事。「我們期待這個空間,能帶動人與人溝通、交流與合作。有了分享,讓青年朋友更有想像力創造與實踐,開展人與人、與地方、與夢想的連結。」王友華說。
卸下金融董座光環,重拾當年公益初心
打從年輕起,投身金融界的王友華,就充滿理想、溫暖和人文關懷的特質,「年輕的時候就可以做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每個人都能扮演一個催化者的角色。」王友華說,面臨社會上有待改進之處,要能把握時代的機遇,透過對話建立連結,設法解決它,帶給社會一個溫暖的改變。
1990 年代,初入金融機構的公共事務任職的王友華,便站在巨人肩膀上,投注公益關懷,籌辦多次重要慈善活動,邀請各國政要出席。但是他不滿於此,反而意識到作為獲利遙遙領先的金融機構,卻還是無法與社會大眾產生連結、影響,讓王友華深感惋惜。
穿梭凱悅飯店、晶華酒店、西華酒店,看著現代富麗的裝潢,有天王友華不禁想,「眼前這一切,究竟和我們家門口菜市場的老百姓,有什麼關聯?」擁有外商資源,理應能夠為社會做得更多,王友華隨即與老闆展開討論,決定從台灣為出發點,不僅推動「聯合勸募」等創新公益募資形式,「在當時信用卡多數與消費購物大量,我們成為第一個推動刷卡捐款,讓刷卡也能對社會有意義。」他說。
儘管金融世界裡,數字是一切價值的表徵,但王友華知道,存於社會的價值不只於此。推出聯合勸募後,王友華繼續支持喜憨兒文教基金會,協助他們到台北開設「喜憨兒烘焙屋」,轉變為全國性的公益團體;此外,更支持了台北第一個古典音樂電臺――臺北愛樂」,從不聽音樂的他,深知音樂對於一座城市的重要,他堅信:「一個進步的城市就該要有這樣的電台。」
「外頭世界是什麼?」王友華人生轉彎助青年
工作、生活都是財務數字,何以特別懂得、挖掘社會中許多值得被珍惜的獨特價值?「這可能要歸功於大學時代,就讀外文系所培養的人文關懷。」那時,王文華和整班年輕同學,被任教系上的作家王文興要求得用 3 小時讀著 5 頁小說情節,揣摩、擬情、分析角色的關聯和狀態。「這些人文訓練,培養了我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以及對社會、環境、時代的理解能力,你會比較能夠去感知別人的痛苦和處境。」
如今,戲稱「圈外認識、圈內做事」,王友華和年輕世代所一起投入創辦的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也是如此。
說是中年覺醒的人生轉彎,更像是王友華在人生下半場,找到自己的「Spark light」。任職花旗銀行公共關係部副總裁、投顧總經理,再到大華投顧總經理與富達投顧總經理,光鮮頭銜下,王友華有一個更大的「外頭世界」等著他。
審視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王友華一路照著家人、職場、社會期待的規則前進,讓自己彷若音樂盒上的跳舞人偶般,上緊發條後,便不斷重複同樣舞步轉動。
提醒他得記得抬頭看看外頭世界的,是一次國外友人的來訪。「你的生活不能全部都是這些。」對方閒談時,向王友華說。「那該是什麼?」還找不到答案的王友華,心頭擺著這道問題。但時間一眨眼,幾年前向他說著想開餐廳的國外友人,真的開了家餐廳,給自己「Gap Year」;一位鎮日喊著創作小說的華爾街金融精英,王友華乍聽是玩笑話,最後對方真的圓夢,出版了小說。
這些出走故事,為王友華帶來莫大啟發,思考著會操盤、績效好、能創造龐大投資收益的佳績,在 10 年後、甚至 30 年後,還能被記得嗎?因此,年過半百的王友華,讓內心堅信必然和善與社會關懷的永續價值,繼續更加發光發熱,一個人的成就,不能僅以物質衡量,而是一生中,你有沒有善待和幫助他人實現夢想?以及有多少人真正愛你和關心你。
嬰兒潮世代,創造世代共好的社會
眼見全世界高居不下的房價、一籌莫展的青年世代,王友華和金融界的同事張苡庭,在 2019 年創立非營利的「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協助青年們投入社會事務,並得到自我實現的機會。
「我沒有辦法緩解很多很多人痛苦,但我可以緩解一部分人的痛苦,我們成立的青年公寓,可以緩解他們痛苦,那我覺得這也值得做,如果每一個社會參與者,都能夠從自己能力出發,改變一些事情,這樣聚沙成塔的力量不是很可觀?!」王友華表示。
高齡化時代下,照顧的社會責任已然成為人們的思考重點,1961 年出生的王友華卻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高齡者不見得需要被照顧,反而能成為促進世代共融的推手。
「嬰兒潮世代出生的我們,接受過良好教育,擁有許多社會資源、人生閱歷等寶貴能力,甚至名下還有許多閒置房屋可運用,假如高齡族群們能將這些資源與能力傳遞下去,必定能化為改變社會的一股力量。」王友華表示。
目前大台北地區有高達萬戶低度使用住宅,他也期待高齡世代的房產持有者,可以轉化思維。成為跨世代的「資深代表」,王友華也期待,與他一般的熟齡族群,一起投入對社會有益的行動。「我沒有覺得是誰在幫助誰,而是一種跨世代之間的社會對話,其實高齡者也需要青年世代的流行資訊,數位工具怎麼操作的學習,彼此互補互助。」
作為中介角色,一連打造出「藝術」、「氣候」公寓後,也有許多屋主響應,找上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希望協助青年解決「居住困境」。
一間可以看到美麗華摩天輪無敵景觀的電梯華廈,是由屋主的女兒和協會洽詢,當屋主本人聽到協會費心扮演中間者角色,不僅省去房東出租房子時的疑慮與壓力,另一方面,也給予青年共居者一個溫暖的家,於是這位屋主大表贊同這樣的理念,還千交待萬叮嚀女兒一定要「不惜成本」裝修好房子,讓更需要的青年人住進來。
「讓我們上一代的房子成為下一代青年住得起的地方,這是一種看得見的投資,住在我們永續行動基地裡的青年,再用他的才華和熱情為周圍的社區付出,一起創造世代共好的社會。」王友華說。

住在大自然裡,「散步的雲」打造充滿巧思的低碳民宿
倡議家/文:洪郁真
生長於南投的范懷仁於海軍服役,妻子擔任空服員,兩人工作穩定卻也受諸多限制,2001 年一次入住台南白河民宿「阿嬤的家」的美好體驗,讓夫妻倆發現原來有這樣高度自主、能在鄉村享受慢步調的生活模式,就此種下民宿夢。但當時民宿剛合法化,夫妻倆對要經營什麼樣的民宿沒有頭緒,花了好幾年四處走訪民宿旅館做功課,范懷仁還在工作之餘重拾書本,到樹德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攻讀景觀相關系所,只為加強專業知識。
蓋民宿破壞了環境 民眾還看什麼?
繞了台灣一圈,兩人選擇落腳南投的頭社盆地,此處不但低度開發,能被大自然擁抱,附近又有知名觀光景點日月潭可帶來客源。走在頭社一帶,水道溝渠裡有青蛙與魚蝦,山林小徑還能見到山羌的蹤影,望著如此豐富的自然環境,范懷仁想:「如果因為蓋民宿破壞了這些景觀,未來客人來,要看什麼?」於是,一座友善環境的民宿就此誕生。
從屋子裡到屋子外,處處都是范懷仁的「友善」巧思。例如因應地理環境,散步的雲設計成坐南朝北,只要窗戶一開,風洞效應引入北邊日月潭涼爽的風,客廳自然降溫;同時也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取代較為耗能的瓦斯爐;與其追求潮流時時淘汰換新,散步的雲寧可選擇品質良好的原木家具,降低汰換次數;而為了不打擾夜間生物作息,散步的雲建築採取較低明度的燈光設計,低調融入夜間環境。
民宿追求低碳、環保=簡陋克難度假?
如今,綠色永續浪潮也成旅遊提倡理念,當年散步的雲早了許多步,懷著低碳與環保理念開幕時,自然遇到挑戰。第一年住房率十分慘淡,尤其旅客一聽環保民宿概念,常常誤解成民宿設備陽春簡陋、需要克難度假,范懷仁苦笑:「還有人打來問,是否需要自備衛生紙?」
經過一番苦思,范懷仁才想通,客人住宿的本質是追求一段舒適體驗,而不是來上課,於是調整策略,強調民宿周邊獨特的自然生態,再透過活動規劃,與旅客聊天一點點傳遞環境友善的觀念。范懷仁會帶著客人晚上關燈 1 小時,走出房門看星星,客人吹著涼風,聽著導覽,也從中認識氣候暖化議題。
除了環境,散步的雲也帶客人認識周邊農村文化,范懷仁夫妻倆採購在地的當季蔬果,製作成餐廳特色餐點,還在民宿大廳打造可直接購買蔬果的「幸福小舖」貨架,幫助農民拓展銷售管道。如果客人需要農村觀光或導覽服務,他們也會轉介給熟識的農民或地陪,打造互利共生的夥伴關係。
常有客人跟范懷仁驚喜分享,來民宿的路上不小心迷路,被問路的居民竟然親自把他們帶過來;又或是因為空氣好早起出門散步,還遇到農民親切互動。旅客來此不只體驗一間民宿,更透過民宿與在地社區創造美好的人情味連結,讓客人想一來再來。
經營民宿像當里長!?靠理念創造差異
有人可能會問,何必把經營民宿搞得像在當里長,還要關注這麼多周圍的人事物,不是關起門來服務客人就好?
范懷仁解釋,目前台灣民宿破萬家,還有各式商旅、文旅興起,競爭十分激烈,消費者也從過去單純比較硬體裝潢,開始關注民宿主人的價值觀或民宿的經營理念,這正是業者創造差異化的機會點。
從屋子的建材、友善環境到關心社區全方位的串連,散步的雲在 2019 年甚至獲得 CU-GSTC 全球永續旅遊好客民宿的認證肯定。一間小民宿的永續行動,當時還迎來了遠道而來的希臘評審讚嘆:「走過 100 多個國家,沒想到在台灣這一家小民宿就看見這麼多永續行動。」
許多民宿或旅館經營者聽到永續旅遊的第一個念頭常是:「要花大錢才能做到吧?」范懷仁卻認為,永續旅遊靠得不是花大錢,而是透過最簡單的觀光模式,長久保存當地既有特色,分享給每一批來訪的客人,這也呼應散步的雲想把主人生活分享給客人的創立初心。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