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梁元齡
當你聽到「週休三日」,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通常對員工來說,一星期從 5 天上班減少到 4 天,是天大的好消息;但對雇主而言,可能會感到一個頭兩個大,開始操心工作分配的問題。究竟週休三日是否如你所想的那麼美好?又或者是對組織的一種負擔?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工作型態出現重大改變,彈性工作制度的可能性,以及對員工幸福感、生產力的影響,成為企業組織難以迴避的話題。
「週休三日」還分不同模式?彈性工時種類一次看
「4 天工作制(又稱週休三日 )」一度在台灣掀起討論熱潮,也有多個國家進行實驗,檢視其對勞動市場的影響。
2022 年,英國曾正式對 70 家組織率先實施的 4 天工作制,實驗結束後,其中有 56 家都表示他們計劃維持週休三日,原因包括工作效率提高,還可以幫員工大幅節省交通跟育兒成本。隨著實驗計畫不斷擴大,英國國會也歷經一連串階段性修法,逐步擴張勞工享有「彈性工時」的權利。
在英國 2023 年進行的「4 天工作制」實驗中,各公司可以自行選擇要採用的彈性工時模式,其中包括幾種類型:
- 壓縮工時(compressed hours):維持相同總工時,但工作日減少。這種做法目前在各地進行過比較多的試驗,例如在比利時,勞工已可選擇壓縮工時的週休三日。
- 降低工時:每週將整體工時減少最多 3 小時,或把星期五改成半天班等,具體減少工時時數,因公司規定而異。
- 交替工作週(alternate workweek):除了原定的週休二日,每兩週多休一天。
- 團隊共用模式(shared model):由團隊成員共同分擔原本的全職工作量,採行類似輪班制度,大家輪流安排一週 4 天的工作。
- 減薪模式:員工可以選擇每週工作 4 天,同時接受 20% 的減薪;或是選擇每兩週工作 9 天,同時接受 10% 減薪。
英國將立法保障,老闆不得拒絕員工「週休三日」
英國《電訊報》日前報導,2024 年秋季,英國國會即將通過一系列勞動權益法案,其中就包括實施週休三日制度。電訊報指出,這套新法案中的「壓縮工時」監管框架,允許勞工將原本一週的總工時壓縮到 4 天內完成。如果原本一週的工時是 40 小時,分成每天 8 小時、上班 5 天,依照新法案的架構,可能會改為每天上班 10 小時、一週上 4 天班。
目前在英國,勞工從到職第一天開始,就有權依法向雇主要求「彈性工時」,但雇主沒有義務要答應。換句話說,如果你向主管提出每週只上 4 天班,但主管依據商業考量等因素,判斷你的工作仍須維持 5 天班,勞工也須服從。但在新制下,英國勞工可以自由選擇每週要工作 4 天或 5 天,只要整體工時不變。除非是「明顯不可行」的彈性工時模式,否則雇主必須完全配合勞工的要求,且從到職第一天開始,所有勞工都擁有這項權利。
雖然英國政府承諾,不會「對雇主施加任何強制措施」,但 Stewarts 律師事務所勞工法合夥人 Charlie Thompson 認為,現階段,雇主要拒絕員工週休三日很容易,未來新法上路後,政府可能會讓這件事變得較困難,只是方式還未知;英國里茲大學政經學院教授 David Spencer 評論則指出,現在證明「自己有辦法 4 天內做完工作」的責任,是落在員工身上;新法上路後,證明「員工無法在 4 天內完成工作」的責任,則會落在雇主身上,舉證責任移轉。
週休三日好處一:員工幸福感大增,「職業倦怠產業」受惠最深
一位來自英國克魯的心理健康護理師 Kelly Burton 接受 BBC 專訪時分享,她向上級申請週休三日,證明自己可以在 4 天內完成 5 天工作量後獲准。今年 7 月開始,Burton 週休三日,每週一到週四上班,從上午 8 點到晚上 6 點。「我工作時更開心了,一週多出一天陪陪年紀大的爸媽,然後再過我自己的週末,簡直是完美的工作與生活平衡。」Burton 說,要不是週休三日,她可能會換工作、或改成兼職工作,「我的雇主有了一個更快樂的員工,而一個更快樂的員工,能為他們帶來更多、更好的成果。」
根據非營利組織 4 Day Week Global 在全球 6 大洲做的研究數據,整體而言,實施週休三日的企業年營收增加了 36%,離職率下降 42%。有 63% 的企業表示,施行週休三日,讓他們更容易吸引到人才;64% 的企業則說,員工職業倦怠的情況減少了;54% 企業表示,員工的工作能力不減反增。
波士頓學院經濟學家、社會系教授 Juliet Schor,同時也是 4 Day Week Global 的主要研究員,從 2022 年起開始研究彈性工時,包括 4 天工作制、將工時縮到 32 小時等制度。他發現,採行 4 天工作制後,感受最明顯的產業包括:護理、心理諮商、建築、公關、飯店旅館、零售業等。
週休三日好處二:碳排量大減,通勤時數降、生活更永續
不僅員工身心受益,工時改革也為環境帶來好處。參與英美的試驗計畫的 Schor 認為,縮短工作週是實現全球減碳目標的關鍵:「雖然工時改革對氣候變遷的效益最難以衡量,但已經有很多研究顯示,隨著國家逐漸減少工作時數,碳排放也會跟著下降。」根據 Schor 在 2012 年共同撰寫的研究,工作時數減少 10%,碳足跡會下降 8.6%。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勤量下降。研究計畫與 Future Planet 分享的英國試驗數據中顯示,在試驗期間,公司通勤時數可從平均每週 3.5 小時降到 3.15 小時,減幅 10%,但 Schor 認為實際上可能更高,推測能達 15% 至20%;2022 年美國的試驗中,通勤時數減幅更達 27%,從每週 3.56 小時降到 2.59 小時。
英美試驗計畫還發現,通勤跟工作時間減少後,多數人會把多出來的時間拿去從事低碳排的活動,如健行、運動、居家愛好。英國數據顯示,週休三日讓人們更積極投入環保行動,包括花更多時間去當環境保護的志工,回收、消費也都變得更慎重。德國布蘭登堡工業大學的研究員 Stefanie Gerold 也指出:「當人們工時減少,就有更多時間從事永續活動,而這些活動往往更耗時。」
週休三日好處三:重塑組織良機?工時改革也是心態改革
對公司而言,工時改革可能是重新改造組織的良機。美國的非營利偏鄉醫療組織 4C Health,在印第安納州鄉間提供健康照護服務,疫情後,他們開始採取職場創新,90% 員工都實施「4 天工作制」,其餘 10% 包括醫療專業人士等職位,則只需上 3 天班、或是每週工時 36 小時,而主管職則可以比基層更自由、彈性地運用 4 天工時。
4C Health 的首席財務長 Jason Cadwell 表示,組織意識到自己必須擁抱改變,除了傳統常見的加薪、給假、獎勵補助來慰勞員工,還可以採行不同的福利措施,才能確實提升員工的生活品質。
作為一家精實組織,4C Health 具體是怎麼做到的?運作 4 天工作制時,他們做了幾件事:
- 告別無用會議:縮減不必要的會議,減輕員工的時間壓力。
- 口頭快速溝通:用講 2 分鐘的電話代替寄信,避免讓信箱裡的電子郵件堆積如山。
- 交錯時段排班:分配週一到週四、週二到週五的 2 種排班時段,確保營運維持正常。
- 混合工作模式:允許員工半遠端工作,減少通勤成本;若狀況允許,他們也會直接將辦公空間瘦身,減省組織的空間成本。
歷經一連串改革後,Cadwell 說 4C Health 的員工們找回高達 25 萬小時個人生活時間,75% 的人回報自己壓力減輕,另有 73% 4C Health 員工認為自己在 4 天工作制下提供的病患護理品質,比起原本 5 天工作制時更好。更令人振奮的是,4C Health 的職缺應徵人數還增加了 64%、流動率降低 10%,且公司並沒因為改制損失一毛錢。
勞權的奢侈品?專家憂:週休三日恐成高薪員工特權
週休三日乍看下能讓勞動環境變好,實際上卻可能加深剝削問題。英國里茲大學政經學院教授 David Spencer 在一篇報導文章中提醒:實施 4 天工作制時,通常比較高薪的工作者,會擁有更多的談判籌碼來主張自己的合法權利;相反地,對於低薪工作者的保障卻很少。
Spencer 指出,英國現在已經保障員工「提出申請」週休三日的權利,進一步修法後,4 天工作制的申請權可能會成為某些專業人才的「奢侈品」。首先,4 天工作週的試驗,大多數都集中在那些工資相對高、職涯條件更有利的產業。而低薪或工作不穩定的人,如打零工者,缺乏談判籌碼,沒有與雇主斡旋的空間,很可能無權享有這些保障。
最直接的影響是,對於那些以時數計薪的人而言,工時只要縮短,工資就跟著下降,但目前沒有任何配套措施能保障他們的薪水。此外,當政府、企業都提供高薪階級更多福利保障,那些更差的工作時段、條件更糟的工作項目,就可能會落入沒有談判籌碼的人手裡。換句話說,4 天工作制所帶來的益處,可能還是會跟其他資本一樣呈現「分配不均」的狀態。
週休三日法規怎麼訂?政經專家提 3 關鍵配套
Spencer 建議,政府若真心想要透過 4 天工作制改善全民福祉,應做到以下幾點:
- 公部門先做試驗:直接在公部門內推行 4 天工作制試驗,不僅止於特定產業或企業中。
- 設定施行日:跟淨零目標一樣,押上 4 天工作制未來確切的施行年份,幫助促進工會、雇主和利害關係人溝通討論,一起找出障礙跟解決方法。
- 同時解決低薪問題:推進週休三日不代表可以逃避勞動市場中既存的不平等問題,對於提高薪資,如:最低薪資,必須給予基層勞工應得保障。
在過勞事件頻傳、碳排放倍增、組織運轉速度過快的當代,4 天工作制是一個理想的願景。如果操作得宜,將能為員工、雇主跟環境帶來「多贏」的效益。想實現這個目標並不簡單,特別是政府在法規設計上,必須廣泛考量多族群、多產業的處境,才能制定出符合經濟與社會需求的理想制度。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