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文:傅莞淇
協力將國際旅遊產業推回疫前常軌的國家再添一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戒慎行動的不丹,在權衡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後,也決定要重啟國境。自 9 月 23 日起,國際旅客將可享有免隔離的入境權利。
但此權利將伴隨著不菲的義務。不丹在 6 月修訂了旅遊法規,向外國旅客收取的一筆「永續發展費」(SDF)大幅調漲到每人每天 200 美元(約新台幣 6 千元)。與先前的 65 美元(約新台幣 1950 元)相比,漲幅超過 300%。
政府表示,這筆費用將用以投資永續發展。包括抵銷旅客的碳足跡、提升旅遊產業員工的技能等。未來不丹旅遊業將同步著重 3 大發展領域:基礎建設與服務、旅客體驗、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永續費大漲,但套裝行程限制全面取消
這筆永續發展費自 1991 年以來就存在,只是過去是包括在每日最低消費套裝中的一部分。在永續發展費調漲後,國際旅客每日最低消費的限制也隨之取消了。
先前,不丹要求淡、旺季的國際旅客每天需購買 200 至 250 美元的套裝行程。其中包括了基本住宿、餐飲、導覽與交通等服務,以及一筆永續發展費。只有印度、孟加拉與馬爾地夫等鄰近「地區旅客」不受此限。
這也表示,國際旅客可以自行安排行程的自由有限。但在新法架構下,所有旅客都可以享有自己尋覓旅館、導覽服務的自由。雖然,印度等地的旅客也將開始支付永續費。
只有口袋深的旅客會來?小型業者憂心
政府或許立意良善,但每日高達 200 美元的額外永續費,依然令國內沉寂已久的旅遊業者感到憂心,認為這可能削弱與近似景點競爭旅客的力道。
一名不願具名的當地旅遊業者向旅遊新聞網站 Skift 表示,在宣布開放國境前,就已接到 3 筆歐洲旅客預訂,「但在價格上漲後,我們不確定這些旅客還會不會想來。」
部分業者也認為,在疫情復甦時期提高價格不是個好時機。這可能排擠預算較為保守的旅客,讓小型業者更加艱難,受益的將主要是那些服務高價位市場的高級旅館。
守護負碳排難得成就,旅遊業策略「質高量低」
自從 1974 年開放旅遊以來,不丹政府面對旅遊產業的基本政策一直是「質高量低」「質高衝擊低」。希望透過單日最低消費、永續費等限制,吸引有限數量、但能尊重當地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的旅客。
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的不丹,主要的旅遊賣點是充滿高山、深谷的自然美景,以及古老的佛教文化。國內最高峰岡嘎本孫峰(Gangkhar Puensum)也是全球最高仍無人登頂的山峰。
長年來,不丹最為人所知的,是以不同於 GDP 等傳統經濟量度的一套「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來評量人民生活品質。其中良好治理,也扮演重要角色。
在應對新冠肺炎的公衛危機上,不丹是南亞的模範生。全國 75 萬人口中,12 歲以上人民的疫苗接種率超過 98%。從疫情爆發以來,直到 2022 年 6 月底,確診人數不到 6 萬,死亡人數僅 21 位。
另一項不丹引以為傲的成就,是率先成為全球第一個負碳排的國家。至今僅有少數小國可做到。
這主要是因為不丹約 7 成國土都是森林綠地,抵銷了排放的溫室氣體。來自高山冰川的水力強勁,讓不丹甚至可以出口水力發電的能源。不丹也致力於守護這項成就,以憲法守護國內至少 6 成土地須維持森林覆蓋,也禁止原木出口。
疫後再出發,環境、經濟與社會文化能達完美平衡?
自 2020 年 3 月以來,不丹緊閉國境抵抗疫情。目前打滿疫苗的空運旅客仍需隔離 5 天,陸路旅運尚未開放。
這期間人民也付出不少經濟代價。不僅失業率上升,外國勞動力不足也影響了製造業產出。不丹經濟活動仍以農業為主。雖然農民們大多可自給自足,但旅遊業提供了約 5 萬個更多元的工作機會,也是國家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不丹外交部長在聲明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個機會,來重新思考旅遊業可以如何最佳地運作。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具有社會效益,且不為環境帶來太大影響。政府的長期目標,是為旅客創造高價值的體驗,並為人民製造高收入的專業工作機會。
新法規也伴隨著一連串的服務業標準調校。包括旅館、導遊、司機等業者,都必須通過更嚴格的認證才能服務旅客。
身處高山之間、非常受到氣候暖化威脅的不丹,一方面希望持續守護自己保護環境的成就,一方面也希望提升旅遊產業品質,來吸引高端市場、提升產業所得。
祭出高價位的「永續發展費」等旅遊法規調整,是否能夠達到一舉數得的效果?在疫後動盪但確實更具氣候意識的國際社群間,還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