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茶籽堂粉絲專頁Photo Credit: 茶籽堂粉絲專頁
2019 年 5 月 8 日,台灣經濟研究院、星展銀行(台灣)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發布 2019《社會創新大調查》。該調查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指導,調查台灣「社會企業」市場、「社會創新」發展的狀況。
本文專訪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連庭凱,針對調查關鍵數字進行深度評析,協助社創者更了解市場、釐清經營眉角,並對社會創新提出發展願景。
社企流/梁元齡
氣候變遷、天災頻仍、M 型社會加劇……當全球都在面臨接踵而至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透過永續的商業模式改善問題的「社會企業」、以創新方法為人類尋找出路的「社會創新」,已然成為當前的全球趨勢。
過去十多年來,台灣在推動社企、社創上不遺餘力,具有社會使命的企業也不斷增加。究竟他們手中握有什麼樣的機會、又可能遭遇哪些挑戰?
叱吒商界十餘載、近年創辦台灣第一家 B 型企業「DOMI 綠然能源」、並同時身兼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的連庭凱,結合自己對商界的觀察,針對本次《社會創新大調查》結果進行評析,並預測社創市場的未來走向,給社創者作為營運參考。

商業化勢不可擋,社創市場仍是廣大藍海

調查發現,大多數具有社會使命的社創組織皆已走向商業化。相較政府補助、企業贊助或募款,社創組織的營收來源大宗為銷售產品及服務,占比高達 71.7%。連庭凱說,這項趨勢為人樂見,因為這顯示社創組織或正嘗試、或已經成功地向自力經營、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參與市場競爭,不論對一般產品或社創產品而言,都會帶來相互較勁、必須不斷提升自我的壓力,否則便容易遭到淘汰。對於著重社會使命、不以營利為唯一目的的社創組織而言,市場競爭著實帶來嚴峻考驗,因為社創組織的營收除需用以優化產品,還得拿來實現其所承諾的使命。
(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連庭凱。來源:社企流)
(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連庭凱。來源:社企流)
不過,連庭凱卻也從中看見機會。他直言,相較 20 世紀末的市場需求,如今已出現新一波聲浪,呼籲企業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而這也使他相信,社會創新的市場確實存在,是一片廣大的新藍海、有著明確的市場空白點。「世界需要新的經濟模式,與社會、環境相連結,提供更好的社會解方。」連庭凱說。
而帶有社創使命的產品進入市場,不只提供了一個不同的選擇,更在市場中創造出「社會影響力」的競爭場域。當社創產品與其他一般的商業性產品一併陳列、呈現在消費者眼前,無形中便產生出競爭效果,而這也會敦促其他企業開始重視社會影響力。
「這樣的競爭極端重要,因為會不斷迫使企業持續累積產品價值,以面對消費者的比較、檢視。」連庭凱說。
舉例來說,近年來,美國肉品市場出現了對素肉、混合肉的呼聲,因為這些肉品的碳排放量較低,對環境更友善,也可以減少生產端對動物的不人道作為。不少小型速食店開始供應蔬食之後,蔬食商機遍地開花,搶攻速食原本的市場。在這波趨勢下,近期,不僅漢堡王宣布將推出素肉做的「不可能華堡」,連美國最大肉類加工公司 Tyson Foods 也拍板,決議開始販賣人造肉。

社企支持度受挑戰,應「深化影響力」爭取認同

社創組織光譜中涵蓋範圍包含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以及富有企業社會責任之營利公司。根據調查,社創組織以公司佔多數,顯見社創走向商業化、採取社企模式已成趨勢,因此,大眾對其產品、服務的支持程度,便成了社企永續經營的關鍵。
然而,根據本次調查,所有受試者中,認同、支持社企模式的比例,卻較兩年前略為下滑了 3.3 個百分點。
究竟這個現象的背後成因為何?連庭凱觀察,「可信度降低」是社企失去民眾支持的重要原因,也就是民眾開始質疑,社企是否真如自己所承諾地履行使命?除了對於社企產生懷疑,連庭凱也推測,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是民眾認為社會責任本來就是企業應該承擔的。
「大家或許會覺得,這件事情本來企業就該做了,所以不見得非得要去成立一家社會企業來進行,而是一般企業都該在營運中懷抱著社會使命才對。」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社會對於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標準」提高了——民眾對企業公益作為的深度、廣度,都採取更深入的監督及檢視標準。(同場加映:「民眾不只要認識、還要相信社會企業」願景工程執行長:公益揭露是關鍵
面對檢視,如何提升民眾的支持與認同?連庭凱認為,「深化」公益作為是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在社會影響力上,不應只是單純販賣能帶來社會影響力的產品,而是擴大對自身的使命要求,把營收拿來從事更多具有影響力的作為。
例如,去年登記成為 B 型企業的「台灣潛水」由所在社區大光里出發,藉由軟性溝通,號召社區中的民宿業者一同實踐海洋保育,影響當地經營者的排廢措施。此外,他們也在消費者體驗潛水後,附贈可重複使用的餐具,讓潛水客目睹海中的汙染後,回到岸上便可以身體力行做出改變、在社區內用餐時拒絕一次性塑膠。臺灣潛水從自身服務開始,推廣海洋保育概念;更從社區做起,帶動更多人對於海洋的關懷,如此便是連庭凱口中「深化」影響力的做法。
連庭凱說,如果社創組織皆能如台灣潛水這般,對自我要求提高,不僅更能符合民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期待、提升認同感,同時也能為品牌創造更多價值。「當企業開始探討自己與社會的連結、思考自身的定位,就是加深影響力的開端,而不只是把產品做得更好而已。」
(B 型企業台灣潛水把對海洋的關懷融入到潛水體驗中。來源:台灣潛水粉絲專頁)
(B 型企業台灣潛水把對海洋的關懷融入到潛水體驗中。來源:台灣潛水粉絲專頁

用影響力創造品牌價值,提升消費者支持

除了理念上的支持與認同,如何讓民眾從「精神上支持」轉而產生「行動上支持」,也就是促使其購買社企產品,是商業化之下必須關注的問題。根據調查,超過 6 成的民眾願意推薦社企產品或服務,然而,願意採取溢價購買行動的比例卻不足一半。
連庭凱指出,所謂「溢價購買」,是指產品並不等值,但消費者卻得花費更高金額來購買產品的情形。社會企業的產品價格普遍較高,是因為除了產品本身性能之外,品牌背後的價值也是為產品增值的要素。
因此,如果一項產品具備了充分的價值,便不會讓消費者有溢價購買的感受,而這也是社企可以努力的層面。比方說,B 型企業「茶籽堂」的品牌價值除了產品本身的高品質之外,更包含其深耕社區、復興苦茶油產業的社會影響力。如今,茶籽堂的銷售據點逐步遍及全台,足見消費者的支持度穩定成長。
延續前述「以影響力創造品牌價值」的觀點,連庭凱強調,深化影響力不僅會讓大眾更認同社企品牌,同時也會增加消費誘因。也就是說,社企應該清楚地呈現自身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與社會價值,提升大眾的理解、進而提升消費意願。

串連民眾關心的議題,加深 SDGs 連結

連庭凱更指出,近年來,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蔚為國際趨勢,社創組織可將 SDGs 與組織目標連結,成為與大眾溝通的方式之一。
此次調查便根據台灣民眾對於 SDGs 的認知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一般大眾關注的 SDGs 前 3 項為「優質教育」、「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與「消除貧窮」;而社企所關注的則為「優質教育」、「良好健康與福祉」、「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等 3 項。
乍看之下,民眾與企業所關注的指標雖有落差,但連庭凱指出,上述指標之間其實都息息相關。而社創家扮演著關鍵角色,需將企業的使命與民眾關心的議題串連在一起。
「舉例來說,優質工作與經濟成長,還有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這兩件事其實是相互串連的。如果有一家企業能夠負起更多責任,去關懷環境和社會,這些價值也會影響公司的內部氛圍,進而為自家員工提供更好的就業環境。」連庭凱說。

發揚社創品牌,組織合作串連是關鍵

根據本次調查,近兩年來,認識社會企業的台灣民眾大幅增長,相較兩年前 19.9% 的認知度,今年已來到 30.6%,突破新高。連庭凱表示,台灣民眾越來越認識社企概念,強化了社創組織與民眾間溝通的基礎。
不過,調查也指出,缺乏行銷網絡(23.6%)、品牌知名度低(21.5%)以及缺乏消費市場(22.6%),仍是目前社創組織主要面臨的前 3 大挑戰,顯見民眾雖然知道社會企業模式的概念,對於社創品牌的認識卻還有進步空間。
要解決這些挑戰,連庭凱表示,社企、社創組織間的合作串連是關鍵。他說,透過彼此協助、跨領域串連,不僅能夠增加品牌曝光度,也能在影響力上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同場加映:「合作是社會創新的一切」加拿大 CSI 以兼容精神,打造屬於社創者的共享平台
舉例來說,關注優質教育、創新思維的教育型社企「小人小學」,就在近期廣邀不同領域的社會企業投身合作行列,連庭凱旗下的 DOMI 也參與其中,負責為學童提供創新的能源教育。透過這樣的跨域合作,便能借重彼此力量接觸到不同的社群——關心教育的受眾能認識為能源努力的 DOMI、關注能源的受眾也能認識創新教育,雙方受眾也都能因此接觸到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DOMI 綠然能源與小人小學合作,推廣能源教育。來源:LET'S DOMI 綠然生活好世界)
(DOMI 綠然能源與小人小學合作,推廣能源教育。來源:LET'S DOMI 綠然生活好世界
「我認為,這正是社企和一般企業不太一樣的地方。一般企業的營運目標,是要成為市場中最強的那一個,但社企卻並非從純營利的角度出發,而是發現與自身相關的議題,尋找相關領域的合作夥伴。」
連庭凱指出,社企之間的合作模式不再如過去僅是「在商言商」、將獲利擺在第一順位,而是能夠根據彼此的使命微調合作模式。「我覺得這很重要,因為這種對話過去在商場上並不存在。企業也會因此去嘗試更多可能、努力把影響力擴大。」

建立影響力商模,讓 B 型企業協會來幫你

要讓影響力商模深耕台灣,不僅要建立認證模式、協助組織衡量影響力,同時也得從教育著手,讓下一代人才投入社創產業,使影響力商模遍地開花。為了讓影響力商模深耕台灣,亞太 B 型企業協會旗下的 B 型實驗室(B Lab Taiwan)目前正透過不同管道推廣社創價值。
針對社創組織,B型企業協會提供影響力衡量方式,協助企業計算自身的「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分數,將影響力更加具象、數據化。
對於 BIA 分數足夠的企業,連庭凱建議可考慮申請認證、成為 B 型企業。「因為 B 型企業認證是個通過特定標準、全球性的品牌。不但能夠強化自家企業的可信度,也能為自己的影響力把關,如果要走國際市場,速度也很快。」(同場加映:台灣可望成立亞洲第四家 NAB——與國際接軌,推廣影響力投資創新模式、完善社企創業生態系
針對致力投入社創領域的學生,B 型企業協會與輔仁大學、逢甲大學合作,建置「B Academy」產學合作計畫 ,訓練學子成為 BIA 的顧問人才,未來有望進入企業或相關推廣組織,成為社創者,或是提供諮詢服務、助企業深化影響力。
近期,B 型企業協會則舉辦「Business for Good 體驗工作坊」活動,為社創者提供初步知識,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企業經營體質,並找尋改善或優化的機會,走入永續經營的領域。
連庭凱也提及,在全球 B 型企業協會的努力下,他們已向推廣 SDGs 指標的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UNGC)遊說成功。明年開始,B 型企業認證將首度與 SDGs 連結,企業只要做完 BIA 認證,也能同步獲得實踐 SDGs 成效的分數,作為組織社會影響力之有效證明,有助於組織與不同利害關係人溝通。
(B Lab Taiwan 致力在台灣推廣企業申請 B 型企業認證。來源:B 型企業協會粉絲專頁)
(B Lab Taiwan 致力在台灣推廣企業申請 B 型企業認證。來源:B 型企業協會粉絲專頁

鼓勵社企走向規模化、達成長久經營

面對市場機制,社會企業和社創組織欲建立價值、塑造產品的能力深受考驗。除了前面所提,必須竭力深化影響力、串連網路之外,連庭凱也建議台灣社企走向國際化,並導入科技應用,才是長久經營之計。
「國際化的意義,是去思考我們做的事情如何成為別人的資源,以及別人做的事情如何成為我們的資源。因為發生在台灣的問題,有時也會在其他地區出現。」連庭凱說,與國際溝通不但有望拓展市場,對於溝通能力、建立品牌也會有所助益,「因為你必須嘗試用更全球化的語言,去與受眾溝通產品的價值,這會促使企業持續進步、與當代接軌。」
針對科技化,連庭凱觀察,目前台灣社企導入科技的幅度依然不足。「不只是科技化的產品,而是如何借重科技,例如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等工具,去優化企業內部的營運效率。」
連庭凱表示,他期待台灣的社創組織、社會企業能更重視品牌價值的經營,並透過國際化和科技化的協助,有朝一日邁向規模化發展。此外,他也強調社創生態系合作串連的重要性,「這件事需要非常熱情的人、非常高度地合作。而台灣很幸運,有像是活水、社企流等這樣的中介組織,正不斷透過協力和串連,持續支持社創生態圈的發展。」連庭凱期待,透過完善社創生態圈,台灣的社創組織皆能永續發展、讓影響力更加無遠弗屆。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