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rawpixel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rawpixel on Unsplash
2018 年 12 月 19 日,近 50 位社會企業領域代表聚首台北市社會創新實驗基地,為台灣建立「國家諮詢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Board ,簡稱 NAB)暖身。該場會議由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總經理陳一強發起,偕產、官、學、研代表討論社會使命企業的政策可能性,以祈為台灣的社創體系建構更完備的投資生態圈。
文:梁元齡
這場為台灣影響力投資鋪路的「暖身小聚」,產、官、學、研皆有代表列席參與,如政委唐鳳、前政委馮燕、眾多社企聯盟代表、多個部會的政府官員以及社企流等社創生態中介組織;金融及投資基金方面,亦有十多名業者及代表人出席。

建立 NAB :推廣影響力投資、活絡社創生態圈

倡議 NAB 的呼聲由全球知名創投金融家 Sir Ronald Cohen 率先提出,由 G8 衍生出的全球影響力投資策導委員會(Global Steering Group for Impact Investing,GSG)推動。
陳一強指出,GSG 在各國推動 NAB 的目的,是希望能集結社創生態系內的意見領袖們,建立一個國內對話與國際交流的社群平台,並借重其國家級的角色推廣影響力投資,造就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的市場能量,進而催生更多創新創業、活絡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體系。目前,全球已有 20 個國家設置 NAB,其中 3 國位於亞洲,包括日本、印度及南韓,而台灣有望成為亞洲第四個設置 NAB 的國家。
陳一強表示,永續發展指標 SDG(主題面)、社會企業(需求面)、影響力投資(供給面)與社會創新(行動面)實為「四位一體」,不可偏廢。
GSG 認為,社會與環境的挑戰,往往來自投資者過於著重短期獲利,使得投資項目不利永續發展,甚至造成對大環境的危害。
因此,建立為影響力把關的投資系統,不僅能減低資本造成的危害、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對於致力提出解方的創新團隊,更是極為強大的鼓勵。強健的投資方案,可以支持創新團隊將成熟的解方規模化並建立公信力,以緩解全球性的問題。

台灣為什麼需要 NAB?

根據 GSG ,社創生態系共有 5 大基石:資金供給、資金需求、中介組織、法規政策以及生態建構。而設置 NAB,便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開啟協作、共創,讓社創生態更完善。
陳一強以自身對社創生態的觀察,將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分為 3 個階段:自 2006 年至今,台灣的社會企業已從草根運動、意識提升為主的第一個階段「倡議行動」,走向強調「社會創新」的第二個階段;預期 2020 年後,台灣的社企生態更將進入第二次典範轉移,邁向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建立「投資生態系」。而要發展影響力導向的投資體系,台灣必須具備上述「5 大基石」。
(圖一:陳一強提出的台灣社企 3 階段進程。來源:社企流)
(圖一:陳一強提出的台灣社企 3 階段進程。來源:社企流)
因此,陳一強呼籲,接下來,各路夥伴應將投資視為台灣社企的發展重點,協助具有社會使命的組織進行規模化。而欲改變投資生態,就必得突破現行資本市場中只著重報酬及風險的限制,國家級的政策方針因此成了當務之急。

發展影響力投資生態圈,台灣具備良好條件

「2020 年以後,我們得將生態圈裡的能量放大——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釋放資本市場裡的資源、讓資本確實發揮社會影響力。」陳一強說道。
他也指出,台灣位居季風帶和地震帶,天災頻仍、屢屢重創民生,緊接而來的銀髮海嘯更是社會不可小覷的挑戰。更由於政府預算有限,穩健的社企生態圈或能成為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方。
陳一強形容,這一波社會創新的變革,是「跨世代的社會公民實驗」,而台灣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台灣坐擁 2300 萬人口,加上民主體制健全、公民社群強韌,使得 NGO 等公益社群相當蓬勃;此外,台灣的中小企業林立,有利激發創業精神。基於上述種種原因,他認為台灣很適合建構永續發展的影響力投資體系。

整合投資系統,台灣取經亞太影響力投資工作坊

2018 年 2 月,陳一強偕前政委馮燕、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連庭凱,赴南韓首爾市,參與由 GSG 等團體共同舉辦的「亞太影響力投資工作坊」(Asia-Pacific Impact Investment Workshop),唐鳳政委當時亦透過視訊會議參與討論,以遠端方式關心影響力投資系統的整合關鍵。(同場加映:台灣可望成立亞洲第四家 NAB——與國際接軌,推廣影響力投資創新模式、完善社企創業生態系
曾任政委、現為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的馮燕指出,社企的內涵有 3 個重點:「針對社會解決問題」、「產官學研的跨域協作」、以及「向上向善」。她表示,當今社會大眾容易著重問題面,而社企則更在乎如何解決問題。
「台灣人很有創意,也已經有很多人透過社企的概念,去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台灣其實充滿著希望。」馮燕相信,台灣的產、官、學、研彼此能夠合作無間、引領社創生態圈的建立。
馮燕也敦促當天與會者,希望在成立 NAB 的過程中,大家能夠彼此合作、互相幫忙,一同維持社會企業的熱度。
(前任政務委員馮燕。來源:社企流)
(前任政務委員馮燕。來源:社企流)
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連庭凱也分享當時參與工作坊的情況,他表示與會者皆熱情滿溢、對於推動公益投資不遺餘力,而他也觀察到,「參與工作坊的與會人士,在自己國家或地區內,都有很豐厚的人脈網路和資源,各國都很積極地在打組織仗。」
「台灣跟國際脫節太久了,不論是年輕人或企業家,都花了很多心力在推動社會創新。但若不參與國際網路,規模化的能力便受限。」連庭凱表示:「相較其他地區,台灣在投資面發展得比較慢。」
他並指出,台灣的社企深度夠,也很能感動人心,但產業規模化的能力,如數位化、管理及人力資源調配等專業,目前尚未從傳統產業流向新創產業。他期許,在未來,上述專業能被帶進社企環境,活絡市場能量。
(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連庭凱。來源:社企流)
(亞太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連庭凱。來源:社企流)

善用「系統模型」,提升投資效率

尋找資金固然是建立生態圈的重要一環,但如何確保資金被有效運用、進而達成影響力,是使投資系統永續、健全的關鍵。
任教於哈佛大學等名校、Omplexity 系統管顧公司創辦人薛喬仁(Joe Hsueh)向來賓介紹 GSG 提出的影響力投資系統(圖二),剖析社企創投的各階段,並解釋如何透過系統加以改善「效率不彰」的問題。
(圖二:GSG 影響力投資系統圖。來源:薛喬仁)
(圖二:GSG 影響力投資系統圖。來源:薛喬仁)
他指出,影響力投資的目標有 3:避免危害、創造利益、提供解方。行動者在運用資金時,若缺乏完善考量、沒有評估該筆投資的影響力,便貿然挹注資金,將使成效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出現反效果。
若要達成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行動者應該把眼光放遠,透過規模化的設計,儘快將早期解方進化為成熟解方,積極尋求規模化成長、達到更大的影響力,最終透過健全的財務回報,達成永續發展。
而在組織的每個發展階段中,應該透過中介組織的協調,引介適合各階段的投資;待組織規模化之後,更應善用影響力評估機制,深化影響力實踐、建立良善的循環。
薛喬仁建議,建置 NAB 時,可以善用投資系統思考圖、召集各利害關係人,找出彼此潛在的合作可能性,一起邁向永續發展。
(Omplexity 系統管顧公司創辦人薛喬仁。來源:社企流)
(Omplexity 系統管顧公司創辦人薛喬仁。來源:社企流)

以 NAB 帶台灣社企跨出下一步

走過社企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社會創新」,台灣社企逐漸邁向下一哩路、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影響力投資」,而設置 NAB 將是完善投資生態圈的催化劑。有了完善的生態圈,台灣要躋身國際、擴大影響力,都能更加如魚得水。
「台灣人善於合作,大家容易有共識、聚在一起找出解方。」連庭凱說:「但要建置完善的生態系統,不能只靠台灣單打獨鬥。我們還是得踏進另一個網路裡頭、與國際接軌,讓資源進來,同時也帶領產業走向世界,讓台灣成為全球影響力投資網路的一份子。」
核稿編輯:李沂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以具體行動支持我們,歡迎按下標題下方或文末的「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鼓勵社企流創造出更棒的內容!灌溉指南請點此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