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BionicraftPhoto Credit: Bionicraft

文:梁元齡
每天穿梭在鋼筋水泥和金屬構築的樓房中,我們腳下踩著的,是磚道與柏油;舉目所及,是數千面塑膠招牌,以及被一扇扇氣密窗框住的日常。下班後,回到窄小、黯淡的公寓,不免令人感到窒息。多數都市人只能趁著假日時離開這一切,走進大自然接觸蓬勃生機。
這是否也是你的生活呢?我們距離自然太遙遠,也逐漸失去對生態的關懷。我們忘記了自己所製造的環境負擔、忘記了應該對資源無比珍惜、更忘記了與地球共處的最佳方式,是順應而非掠奪。
為了讓世人重新思索與自然的關係,環保新創 Bionicraft 自詡為「都市人與大自然的橋樑」,想把遠離塵囂的綠意盎然,帶進圍繞你我的水泥叢林中。
秉持著「順應環境」的溫柔,Bionicraft 從製造大量浪費的「剩食」議題開始,推廣廚餘堆肥、甚至廚餘再生,走出一條獨特的環保之路。

從肥料到材料,「發發盆」延續回收理念

兩年多前,Bionicraft 以全球第一台「桌上型」廚餘處理器 Biovessel 與世人見面,在美國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上募得 6 萬美金(約 180 萬台幣)。
Biovessel 是個小型的桌上堆肥器,內含土壤,與上千隻紅蚯蚓來分解果皮、葉菜等生廚餘,以生成天然有機肥,過程全靠自然分解,不需耗電,且廚餘在發酵前即被分解,不會產生酸臭味。如今,Biovessel 已在全球販售上千組,為地球減少了約 73 噸家庭廚餘,並受邀至各大領域參展。(同場加映:全球第一台「桌上型」廚餘處理器:台灣新創 Bionicraft 用大自然的方法,讓剩食化身桌上的綠意
繼 Biovessel 之後,Bionicraft 將廚餘升級回收(upcycle)、製成可 100% 自然分解的環保材質,推出他們的第二款產品——「發發盆」(Alphapot),期許它如一株往牆面上生長的爬藤,將 Bionicraft 的環保理念漸漸遠播、蔓延至都市人的生活角落。
「過去我們致力減少廚餘,把它們化為肥料;現在我們更進一步,把廚餘變成材料。」營運總監楊凱雯說。
創辦人趙晟翔表示:「Biovessel 是媒介,連結了廚餘和有機堆肥;而發發盆延續了我們的理念,更直接邁向回收的終端,把廚餘 upcycle。」

成功研發環保材質,讓廚餘再生的起點

發發盆外型四方、狀似漏斗,且質地堅固,摸起來好似塑膠,一般人其實猜想不到,這個盆器竟是由日常中大量被丟棄的廚餘所製成。
將廚餘製成環保材料並非易事,趙晟翔指出,廚餘當中有 90% 都是水分,需要將其烘乾、絞碎,才能大幅降低體積,以減少運送成本。當廚餘經過初步處理後,接下來則需送至合作廠商處,加入稻殼、穀粉等材料,讓廚餘變身成環保材質。
盆器既得在放進土裡時自然分解,又要足夠堅固,這些嚴格條件都讓 Bionicraft 費盡苦心。所幸在多番打樣、試驗後,他們終於成功研發出環保材料、製成發發盆。如今,他們計劃要申請專利,做更廣泛的應用。
趙晟翔說:「發發盆的概念只是一個起點,它不單單是產品,更有把廚餘化為材料的意義,影響的規模也會比過去更大。」

自動澆水、不佔位,讓你輕鬆當綠手指

談及將廚餘製成的材料做成盆器的原因,趙晟翔表示,Bionicraft 最初的理念,不僅僅是要解決剩食議題,他們更大的願景,是要「把大自然帶進都市人的生活」。而要達到這個心願,他認為最簡單的第一步是要讓人們習慣與植物相處,讓植物不再只是「擺飾」,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
(發發盆讓植栽更容易照顧,使植物不再只是「擺飾」,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來源:Bionicraft)
(發發盆讓植栽更容易照顧,使植物不再只是「擺飾」,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來源:Bionicraft
「但要在都市裡種植物蠻困難的,就連我們自己剛開始種的時候,也很容易失敗。」趙晟翔笑說,沒時間悉心照料、忘記澆水,是把植物「種死」的常見原因。對此,Bionicraft 在發發盆的功能設計上,也下了一番苦心——他們在盆面角落闢出一個「儲水槽」,附上一條吸水繩,連接盆栽內部及水槽,用簡單的虹吸原理來維持土壤濕度,種植者更可依據植栽需水特性,隨意調整吸水繩長度。「有些植物需要的水分比較多,就把吸水繩往盆栽內多拉一些,讓盆內保持濕潤。」
這樣一來,不需斥資打造自動灑水系統,也能為種植者減輕需時常澆水的負擔,還能解決澆水時「水灑了滿地」的問題,使盆栽照顧起來更容易。(同場加映:農業廢棄物製成「植物方塊」:無土植栽不怕蚊蟲,100% 可自然分解友善環境

順應生態,把設計交給大自然

對照 Bionicraft 兩款產品,歪七扭八的造型是 Biovessel 的招牌,發發盆則一反盆栽常見圓弧形形狀,是個方形漏斗的模樣,底部可見凹凸有致的刻線。趙晟翔說:「Biovessel 和發發盆的形狀,都不是我們的主觀設計,而是比對實驗數據、依照植物生態,交給自然來決定的。」
以發發盆為例,為了給植物一個最舒服的家,團隊在決定盆栽外型時,嘗試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植栽,記錄下每一種植物的吸水量及覆土深度(註一)等,並根據這些參數「計算」出產品的最佳模樣。
趙晟翔表示,因植栽的體積有大有小,團隊統計各類桌上型植物的生長面積後,便取中間值(3 至 4 吋)作為發發盆長寬的大小,讓發發盆的應用範圍擴至最大。
在發發盆的邊緣,則有讓彼此相扣的設計,讓每個盆栽可以相互組合、延伸,使人們能在不同的空間,任意組合出屬於自己的綠洲。
發發盆底部的線條並非美觀的裝飾,而是方便移植的設計。「當植物長大了,就需要被移到更大的盆器中種植,這些盆底線條的凹凸設計,是為了降低盆器底部結構的強度,讓植物根系更容易穿破盆器。」
「不需要特別再把整株植物挖出來,就能直接把花盆放進土裡;且在潮濕的土壤環境下,便可使盆器自然分解、回歸自然。」趙晟翔表示。
(盆器底部的線條,是順應自然的設計。來源:Bionicraft)
(盆器底部的線條,是順應自然的設計。來源:Bionicraft

從永續實驗室出發,許世界一個綠意未來

結合都會質感、融入自然關懷,Bionicraft 既是產品設計公司,也有著倡議型組織的色彩;不僅如此,他們更像是間充滿各種可能的實驗室,在各個領域中挑戰現狀,運用專業及創意,帶給世人源源不絕的環保解方。「身為一個研發團隊,我們想把生物設計的概念擴大運用,做多面向、跨領域的嘗試。」趙晟翔說道。
帶著這樣的期許,Bionicraft 從不畫地自限,在今年 8 月的「奧迪創新獎」(Audi Innovation Award)上,他們以汽車內部的「生物膜」設計奪下第二名,創造都市移動的永續解方。 根據 Bionicraft 提案設計,只要於排氣口處加上多層生物膜,便可將從車頭進入車體內的廢氣過濾、淨化成乾淨的空氣後,再排出車外,使汽車不再成為廢氣的製造器。「我們希望,當人們行經汽車附近,不用再害怕得摀住口鼻,而是想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除了「奧迪創新獎」,今年 11 月辦在台北松菸文創的「循環設計展」也有 Bionicraft 的蹤影;12 月初,他們也赴瑞士「食物革命展」(Food Revolution 5.0)參展,從材質、飲食、能源層面推廣永續,一步步替都市人找到與自然共處之道。
如今,發發盆已於 Kickstarter 上成功募得 150% 資金,估計每製作兩千組發發盆,就可減少 10 家餐廳 200 天的廚餘量。而發發盆日前也上架至國內募資平台「嘖嘖」,這是 Bionicraft 首度在台灣募資,趙晟翔與楊凱雯表示,希望能藉此喚起民眾對廚餘的意識,也期許發發盆能使更多人開始關注環保議題。
成立近兩年,Bionicraft 朝著堅信的方向、以自己的步調踏實成長。如同一株植物,他們的根靜靜穿透土壤,再向著陽光、攀援而上,用溫柔的莖蔓,替都市生活帶來綠意生機。
發發盆由廚餘製成、100% 天然可分解,試著用更美麗的方式減少廚餘、將廚餘回收再生!點我去募資
註一:覆土深度,指植栽生長所需覆蓋之土壤厚度。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 Bionicraft 贊助、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