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jbloom (CC BY 2.0)Photo Credit: jbloom (CC BY 2.0)
文:黃科諺
我們不小心買太多的食物,可以經過中介組織再分配(Redistribute)給有需要的人,或是透過再加值(Recreate)等加工程序後,讓食物重新以果醬、冰棒等不同面貌重回市場,但當食物失去了食用價值,又該何去何從?
台灣引以為傲的廚餘回收工作,一直受到鄰近國家的讚揚,但根據主婦聯盟的報導,台灣的廚餘回收率至2012雖達到11.27 %,平均每年仍有約1/3的廚餘混入一般垃圾中。東森新聞《垃圾危機》系列報導中也指出,台灣現行廚餘回收率依然太低,平均只占垃圾產生量的11%,而垃圾車裡還有將近4成廚餘,換算成總垃圾量大約還有2成可以再回收。 
面對這些無法被食用的廚餘,「再利用」(Recycle)便是減少食物浪費的最後一道防線。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表示,增加回收必須拿出務實的手段,要將垃圾變成可獲利的回收商品,「當民眾用錢來思考,垃圾不再是垃圾就不會亂丟。」 
現在日本及歐美的民間企業開創了利用廚餘的經濟用途,來看看他們如何從垃圾場中搶救食物,賦予它們嶄新的價值吧!

從垃圾車司機到日本最大飼料商  從傾倒食物到再利用食物

谷古宇浩之(Hiroyuki Yakou)原本是一位垃圾車司機,每天看著一卡車又一卡車的食物被倒掉,讓他深深為這些食物感到可惜。根據統計,日本每年製造兩千萬噸的剩食,這龐大的數字是世界對食物缺乏國家捐贈食物量的五倍。
為了不讓這些食物被白白地浪費,谷古宇創立了Agri Gaia System,現在他仍每天載著一卡車又一卡車的廢棄食物,但目的地不再是垃圾場,而是自家企業的工廠。谷古宇和上千家超市及便利商店合作,將他們每天丟棄的飯糰、牛奶、三明治等剩食載往位於東京市郊的工廠,將這些不能再食用的食物轉製為豬與雞的飼料,如今,Agri Gaia System已成為日本再造動物飼料的最大製造商。
谷古宇的工廠中堆疊著一箱箱未被拆封的食物,由於將包裝與食品分離的工作繁瑣難行,一般都被送至焚化廠處理。為此,谷古宇的工廠用心建立了百分之百的分離包裝系統,只見工作人員穿梭於工作鏈與食物山之間,小心翼翼地將塑膠包裝挑出,再將廚餘送入烘煮的機器中,依據原料的營養成分製為乾、濕兩種動物飼料,而不適合作為飼料者則會製成堆肥或轉為甲烷用於發電。
如今,谷古宇的工廠每年可挽救超過9萬噸廚餘 ,而工廠的運作更將「碳平衡」的理念也納入考量,「我們的動物飼料工廠,每天的產能為255噸,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一座200噸級焚化廠排放量的七分之一」谷古宇表示。
日本的食物相關產業回收了百分之七十的廚餘,其中有一半被用來製成飼料,而這些再造動物飼料的價格僅是一般飼料的一半。 隨著玉米、大豆等一般動物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再造飼料逐漸為畜牧業者所接受,對Agri Gaia System而言,更是一項新契機。

街道上的麵包屑,變身鹿特丹的新能源

在荷蘭,每天有43萬多條麵包被丟棄,一年下來,被浪費的麵包重量高達1億2千7百萬公斤!這些棄置在街頭的「剩麵包」不只是嚴重的食物浪費,更招來蚊蟲,對居民的生活衛生造成威脅。
「珍貴的麵包不該被浪費。(“Bread is too valuable to be thrown away.”)」來自鹿特丹的Broodnodig團隊認為,在眾多人口仍在挨餓受凍的世界,麵包不該像垃圾一般被棄置在路邊。於是,他們研發出一台能夠將剩麵包發酵產生生質能源氣體的機器BroodNodig010,並將它販售給麵包坊。
購買BroodNodig010的麵包坊只要將賣不完的剩麵包放進機器中,便能直接利用機器轉化出的甲烷作為烘焙麵包的能源,降低用電成本,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隨著生產成本降低,這些受益於BroodNodig010的店家也有餘裕推出更多促銷方案,在宣傳自己的同時,也提升消費者對麵包浪費議題的重視。
Broodnodig這項發明賦予了剩麵包全新的價值,把棄置街頭的麵包屑轉換成環保新能源,不只緩解麵包的浪費,也解決了鹿特丹病蟲害的問題。由結果觀之,BroodNodig010的發明與推廣降低了麵包業者的生產成本,提升消費者對食物浪費的意識,更為居民帶來更乾淨美麗的鹿特丹。
BroodNodig團隊認為,要促使大眾對麵包浪費的問題採取行動,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所有相關利益者,在於讓製造者、銷售商及消費者都能在減少食物浪費的過程中獲利」, 唯有讓剩麵包的經濟價值被看見,並使減少麵包浪費的行動才能在民眾眼中成為更實際、可行的作為。
同樣以剩食來發電的案例還有英國第二大連鎖超商Sainsbury's,他們將不能捐贈給食物銀行或作為其他用途的食品化作再生能源(同場加映:把每天的下架食品拿來發電,英國大超市從此不需繳電費 )。
負責送貨到Sainsbury's 旗下1200間門市的卡車,會在回程將無法用於慈善用途的下架食品順道載走,送至生化沼氣廠,由工廠將廚餘轉化為沼氣後產生電力,供旗下門市使用。目前,一間位於坎諾克(Cannock)的門市已成功運用「食力發電」100%支持該店用電量。
「把這些食物送到垃圾場的運費,一噸就需要150英鎊,但將其用來發電反而更為便宜,還能避免浪費、將廚餘轉為正面用途。」Sainsbury's永續部門負責人Paul Crewe認為,這是一個環境與經濟雙贏的策略。

第三次垃圾革命,台北市將興建首座廚餘生質能廠

國際的創新案例展示了食品循環經濟的無限商機,也為台灣相關產業提供了借鏡。為了開發廚餘的附加價值,台北市政府計畫於106年興建全台第一座低碳、綠能的廚餘生質能廠。根據環保署最新統計資料,台北市每日回收的廚餘量約180公噸,已足夠作為廚餘生質能廠的穩定料源。據估計,這座生質能電廠每年日將能發電約1,000萬度、供應近6,000戶家庭用電, 每年並得以減少532萬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1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
過去台灣每年將天文數字般的廚餘送進焚化爐或掩埋場,如今試圖跟上國際脈動,推動第三次垃圾革命,提升廚餘的經濟價值,隨著民眾對剩食的了解與減少食物浪費的意識逐漸攀升,更永續、乾淨的台灣將指日可待。
核稿編輯:金靖恩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 剩食三部曲

    剩食三部曲

    全世界有高達 1/3 的食物,還沒進到你的胃,就先進了垃圾桶⋯⋯
    社企流推出《剩食三部曲》, 從整條「食物供應鏈」,發現你所不知道的食物浪費; 從「三再」模式,看社會企業如何讓食物重拾價值; 最後回到源頭,從惜食開始「零剩食」。
    改變世界,從每天的每一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