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C BY 2.0)Photo Credit: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C BY 2.0)
文:吳雁婷
現在打開家裡冰箱,看看裡面放了些什麼?下個月過期的冷凍雞塊、前天煮了還有半鍋的雞湯、早忘了是什麼時候買的草莓果醬……。冰箱裡或多或少總有一些近期吃不到、未來吃不完的食物,而這些食材往往不是錯過它最美味的時期,就是只能投入廚餘或垃圾桶的懷抱。難道就沒有別條路可走了嗎?

「第一次分配」出了什麼問題?

先來看看幾個矛盾的數據:全球一年丟棄食物的總重量高達十三億噸,同時,卻有3600萬人死於飢餓,浪費掉的食物足足是飢餓人口所需糧食的四倍。身在台灣的我們,每個人每年也留下了九十六公斤的廚餘,每個家庭每年則差不多將價值三萬元的食物直接倒進了廚餘桶(註一)……顯然,常駐在我們冰箱裡的那些食材並非毫無用武之地,只是需要一個更能充分發揮食物價值的所在。
在資本社會裡,我們可以擁有的食物多寡以及這些食物的品質高低,大致上取決於我們擁有多少金錢,經由市場交易,食物來到了我們手裡,是為「第一次分配」。許多人相信市場機制能帶來有效率的結果,然而,浪費掉的食物、還餓著的胃卻告訴我們這個分配體系的確出了點問題。
「再分配」模式所要填補的,即是這些未盡之處,將第一次分配時個人或群體所獲的過剩食物蒐集起來,重新交給有需要的人。現在有許多公司、非營利組織乃至於個人,正藉由食物「再分配(redistribution)」的方式,試著為我們冰箱裡無緣的食物找到更好的歸宿。

英國兩大組織每年挽救八千噸剩食

食物再分配的過程中,負責整合、分配食物的角色極為重要。擔負起這個位置的,有慈善團體、非營利組織、企業以及個人,而再分配呈現出來的樣貌更是五花八門,例如社區冰箱、待用餐點、剩食派對等。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成立於英國的FareShare,肩負起英國剩食掌門人的角色,已致力於食物再分配逾二十年。
FareShare採用最典型的再分配模式,他們觀察到英國食物供給鏈一年至少浪費掉四十萬噸食物,但慈善團體卻支出大筆經費購買食物來幫助弱勢的矛盾現象,因此決定串連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減少食物浪費並幫助慈善機構減輕開銷。
FareShare共有二十個據點,他們向製造商、供應商和零售商等企業收集沒賣出或外型不符標準,但仍可安心食用的好食材,送到據點整理後,再運送至合作的慈善團體,由他們來分配給街友、老人或其他服務對象。對當地公司而言,如此不僅能省下每噸約四千元新台幣的垃圾掩埋稅及處理費,還可以提升企業形象,減少環境汙染,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慈善機構現在也只需支付管理費用給FareShare,和直接購買食物的花費相比,省下了大筆開銷。
創立20年來,FareShare已經與超過一千家單位合作,每天供應的餐點也超過五萬一千份,影響力遍及全英國,減少了約八千噸的食物浪費。
同樣在英國、有著相似模式的FoodCycle,更著重的是食物所伴隨的「人情味」。
FoodCycle的主力為「收集站計畫(Hub program)」,他們在各地設立共十九個收集站,將過剩食材、志工和閒置廚房通通整合在一起,讓多餘的食材在這十九個空間中搖身變為健康料理。無論是誰,只要你想,都可以到FoodCycle找個位子坐下,享用一份以人情佐味的美味餐點。
FoodCycle執行長馬麗‧麥格拉斯觀察發現:
「八成五的人其實是來這裡交朋友的。這不只是關於吃而已,還是一個打破社會藩籬、建立社群的場所。」
如今,FoodCycle已餵飽十萬五千人的胃,減少一百二十噸食物浪費

打擊浪費,美國大學生橫跨37州的串聯行動

在美國,從東岸到西岸共一百五十間大學的學生也投入減少剩食、解決飢餓的行列。Food Recovery Network是美國對抗食物浪費規模最大的學生組織,他們強調學生自主行動,只要有意願且有能力擔任校園團隊領導人的在學學生或教職員,皆可申請成立新分會,帶領其他學生一起收集學校餐廳的剩食,處理後再捐贈給需要的人。
促成全美串聯行動的幕後推手,是班‧西蒙(Ben Simon)、米雅‧札瓦歷(Mia Zavalij)和甘‧帕斯瓜(Cam Pascual)三個年輕人。2011年,他們都還是馬里蘭大學的學生,偶然得知校園餐廳打烊後,剩下的食物都會被丟棄,決心起身改變現況。
Food Recovery Network在馬利蘭大學的運作漸上軌道後,他們自問:
「幾十年前,馬里蘭還沒有這樣的組織,這些年,每年都丟掉好幾千公斤的食物。那其他學校呢?」
於是,這場跨校、跨州際的運動開始發酵,他們邀請他校學生一起加入,還提供「分會新手工具包」,方便將模式推廣到全美校園。四年來,三十七州的大學生已從廚餘邊緣挽回四百零一噸的食物,比一百隻亞洲象加起來還要重!

現在,我們冰箱裡的食物有地方可以去了?

回頭看看,那些蹲在冰箱許久、每次打開冰箱門就只能彼此乾瞪眼的食物,從今以後除了垃圾桶之外,將有更合適的去處。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和彼此的剩食擦身而過─也許我家多了一把蔥用不完,而你今天晚餐剛好想做蔥爆牛肉…,現在除了前面提到的FareShare、FoodCycle等大規模的剩食蒐集行動之外,還有四種簡單的做法,可以讓我們和彼此的剩食配對成功:
一、開個剩食派對:
和朋友、鄰居約定一天,將家裡多餘的食材拿出來一起下廚、分享,共進一次剩食晚餐。或是和人生百味的「石頭湯計畫」志工一起料理剩食,再將剩食便當親手交給有需要的人。(同場加映:做好事不必等有錢再說—現在就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用剩餘食材煮一鍋街友石頭湯
二、存進「社區冰箱」:
社區冰箱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大家都將自己多餘的食物放進一個共用冰箱(或是其他儲物空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從這個冰箱拿走所需的食物,是個輕鬆方便就能讓剩食流通的辦法。目前在德國、美國、西班牙、比利時和沙烏地阿拉伯,都已經吹起社區冰箱的風潮,現在你也可以開始關注台灣慢慢成形的「點亮街頭的100個糧倉計畫」,或許有天也能在自家附近打開社區冰箱的門,放進一些剩食,帶走一些暖心。
三、捐給食物銀行:
除了社區冰箱,你也可以將這些食物捐給食物銀行,食物銀行會代為整理並連繫相關單位,由志工將物資運送至合作的慈善團體,交給有需要的人。台灣有許多團體都在執行類似的模式,例如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青年和平團食物銀行、1919食物銀行等。
四、打包婚宴美味剩菜:
香港近年來出現許多致力於解決食物浪費的團隊,例如「豐剩」將眼光瞄準婚宴產生的剩食,與新人合作,請服務生幫忙打包餐點,再將剩食分送給需要的人。現在「人生百味」團隊也有和舉行婚禮或其他大型活動者合作的方案,若近期有結婚或舉辦派對的規劃,不妨與人生百味聯絡看看吧!
註一:數據來自天下雜誌〈新良食運動——珍惜〉,《天下雜誌》第519期。
核稿編輯:金靖恩
資料來源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 剩食三部曲

    剩食三部曲

    全世界有高達 1/3 的食物,還沒進到你的胃,就先進了垃圾桶⋯⋯
    社企流推出《剩食三部曲》, 從整條「食物供應鏈」,發現你所不知道的食物浪費; 從「三再」模式,看社會企業如何讓食物重拾價值; 最後回到源頭,從惜食開始「零剩食」。
    改變世界,從每天的每一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