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若水Photo Credit: 若水
10 年前,「若水」開啟了台灣社企的新航海時代,以創投育成之姿,在這片土地上尋找可獲利(Profitable)、可規模化(Scalable)、可複製(Repeatable)的好點子。
10 年後,若水終於找到了那樣的點子--只是這次不再是以創投之姿,而是親自「下海」,在親身經歷所有創業者的必經之痛後,用雲端科技為身障就業者開啟嶄新的紀元。
文:金靖恩
在若水 10 週年活動現場,創辦人張明正、執行長陳潔如與顧問張英樹,不僅回顧了過去 10 年的蛻變,更繪出台灣身障產業下一個 10 年的藍圖。

張明正:開創藍海,才能兼顧 Money 和 Meaning

2005 年,「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離開公司,就像許多剛從職場上退下來的人一樣,開始了「意義」的探尋之旅。10 年前他成立若水,希望能扶植台灣社企自給自足,就如同上善若水中「善」字的拆解(手、口、羊)一般,「讓每個人用自己的手,餵自己的口,吃羊肉。」
他口中的社企藍海經濟,指的並非給魚吃或是給釣竿,而是開創一個新漁場,「要在新的領域,用新的方法,創造新的價值。」
10 年的探索之中,張明正將重心轉至身障就業,期盼若水能融合他自身與團隊成員過往在科技產業累積的核心能力,找到一個可獲利、可規模化、可複製的商業模式,讓往後的無數個 10 年,新一代也能繼續撐起若水翻轉身障就業的願景。
「創新要有意義,一定要先定義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張明正在探索身障領域的過程中,看見台灣身障就業的 M 型化問題,許多身障者在一般企業與庇護中心(M 型兩端)之間擺盪,整體就業生態缺乏結構性的解方。
於是他拋給管理團隊一個大命題:「我們要在雲端產業裡,找到身障者的就業機會!」
若水執行長陳潔如接下了這個大哉問,多年來跟著顧問張英樹在身障領域蹲點、訪查,努力尋找那個看似不存在的機會。
(左起顧問張英樹、執行長陳潔如、創辦人張明正、引言人黃國珍。來源:社企流)
(左起顧問張英樹、執行長陳潔如、創辦人張明正、引言人黃國珍。來源:社企流)

陳潔如:當框架被裂解,就看見無限可能性

「我聽到(這個命題)的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可能!」陳潔如大笑,接著說出第二個反應:「要去哪裡找高科技的身障人才?」事實上,這個思維模式正反映了大多數人賦予身障者職涯想像的框架。
「當我開始裂解框架,不再想著身障者能不能做,而是單純從科技業勞力密集的角度來思考時,就看見了很多可能性。」
在經歷了 29 次的嘗試與失敗後,她正式帶領若水踏入雲端產業,成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服務團隊,透過精細的分工與模組化的流程設計,讓身障者躍身為台灣建築產業的幕後英雄,成軍短短 5 年便成為台灣第三大廠商,未來發展不可限量。(延伸閱讀:「這群人曾被認為沒有能力,現在是台灣建築的幕後英雄」若水國際翻轉身障者的職涯想像
(若水 BIM 團隊成軍僅 5 年,現已是台灣第三大廠商。來源:若水)
(若水 BIM 團隊成軍僅 5 年,現已是台灣第三大廠商。來源:若水)
在開發客戶時,陳潔如強調自己並不主動向雇主表明團隊成員的特殊性,既不博取同情,也避免合作機會被傳統框架所侷限,此舉為團隊贏得了第一個、也是如今最忠實的客戶。
「身障就業是我們的靈魂,但我們絕不販售靈魂,而是用優秀的產品服務來彰顯靈魂。」陳潔如表示。
不過在一個身障者佔 6 成、混合了脊損、亞斯柏格、腦性麻痺、軟骨發育不全等 8 種以上身心障礙別,且其中 2/3 為中、重度和極重度障礙者的團隊中,大家要如何協作?
「身障者雖然只上班 8 小時,但其餘生活中的 16 小時也會深深影響他們的工作,」陳潔如坦言,帶領這樣一個團隊並不容易,「關鍵是同理與尊重。」面對衝突管理,她除了親身理解問題的根源,更努力把衝突雙方,甚至是「旁觀者」都一同納入溝通的圈子裡,整個團隊就在這個過程中相互理解,並建立對彼此的信任。
(若水常聚集所有員工舉辦工作坊,促進彼此的溝通與理解。來源:若水)
(若水常聚集所有員工舉辦工作坊,促進彼此的溝通與理解。來源:若水)

張英樹:由誰來決定身障者能做什麼?

投入身障就業領域長達 30 年,若水顧問張英樹提出一個沉痛的觀察:「沒有人真正去了解障礙者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傳統庇護工場型態的就業,讓人們對身障就業抱持著刻板印象,「大家想到的職業不外乎兩種:第一是烘培,第二是清潔打掃。」這些工作的共同點是方便培訓與管理,以雇主的角度來看似乎合情合理,但這真的是身障者想從事的工作嗎?究竟應該由誰來決定身障者能做什麼?
張英樹認為傳統「用事找人」的框架需要被打破,「應該要先回來看市場,」在思索身障就業的可能性時,第一步並非看身障者能做什麼,而是先探尋市場存在著什麼機會。
正是在這樣的新思維之下,若水從雲端產業中找到可以落地的機會。張英樹期待若水所建立的,不只是身障就業的新漁場,更是一個「觀光漁場」,透過團隊在雲端產業所獲得的成功,讓更多人被啟發、進而打破框架,看見身障就業的無限可能。(推薦閱讀:張英樹—沒人做過,不代表身障者不能做!10餘年來不靠補助 開創四億商機

在科技這條路上,尋找更多的機會

下一個 10 年,若水並沒有止步在 BIM,還要結合人工智慧的應用,為全台 14 萬難以出門的「居家身障者」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
陳潔如表示,若水眼中的人工智慧並非人力的威脅,反而代表就業的機會——這又是一個打破框架的新思維:「因為機器學習之前,還是需要人來教機器。」
若水將透過目前開發 BIM 業務的經驗,把身障就業推向人工智慧的新紀元,期許未來 14 萬個居家身障者,都能在螢幕背後達到真正的工作平權。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