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新的一年,虎哩健康!
很快地來到 2022 年,過去兩年,全球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大疫時代,健康與平安成了每個人最真切的願望。迎接農曆新年的同時,邀請大家一同關注「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願人人都能享有健康生活,日日平安。

專題文章

1 / 4篇)

關注 SDG 3,促進良好健康與福祉

Photo credit:Kampus Production on Pexels
社企流/文:蘇郁晴
自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截止目前,全球已有近 3.5 億人確診、超過 500 萬人死亡。在台灣,原以為疫情逐漸趨緩,沒想到近兩個月,Omicron 變異株延燒,讓人們不由得又開始擔憂,外出就得害怕受感染的日子是否會再度到來。
身處於大疫時代,健康與平安成了每個人最真切的願望。迎接農曆新年的同時,社企流邀請你一同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3: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願人人都能享有健康生活,日日平安。
以下透過 9 個案例,與大家分享 SDG 3 的內涵與細項目標內容:

SDG 3.1 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多孕產婦能夠平安生產。根據聯合國 2014 年至 2020 年的數據顯示,全球超過 8 成的生產都獲得專業的醫護照顧,相較 2007 至 2013 年成長一成。
然而,懷孕及分娩並非一件人人平等的事。例如,在美國,印地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以及黑人在分娩期間或分娩後死亡的機率,是白人的 2 到 3 倍。而這問題在疫情中變得更加嚴重。為了防疫,孕婦減少到醫院做產檢,親朋好友或助產士親自會面孕婦的機會也變少,都讓有色人種的懷孕處境更加艱困。所幸,疫情下也誕生不少創新服務,有助提升取得懷孕照護服務的平等權利。(延伸閱讀:遠距產檢一樣高品質!疫情中 3 大照護創新,助弱勢也能獲好「孕」
(疫情下誕生不少創新服務,有助提升取得懷孕照護服務的平等權利。來源:DCStudio)
(疫情下誕生不少創新服務,有助提升取得懷孕照護服務的平等權利。來源:DCStudio

SDG 3.2 降低 5 歲以下兒童及新生兒的死亡率

儘管全球在降低 5 歲以下兒童及新生兒死亡率上有所進展,但在 2019 年時,全世界仍有約 520 萬名孩童在 5 歲生日前死亡,其中近一半發生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
聯合國呼籲各國在 2030 年前,應降低可預防的 5 歲以下新生兒及兒童的死亡率,目標是降低至每一千名新生兒中,只有 12 名以下死亡;每一千名 5 歲以下的兒童中,只有 25 名以下死亡。
在印度、尼泊爾等偏鄉地區,有好幾名剛出生的嬰兒因為當地電力不穩、醫療資源不足而死亡。在做完田野調查、了解在地婦女的需求後,陳姿諭與團隊成員成立「Embrace」、開發可攜帶、易操作、不需電力的保溫睡袋,拯救超過 20 萬名新生兒的生命。(延伸閱讀:從一份課堂作業到拯救 20 萬新生兒,Embrace 創辦人:「為一個大於自己的願景而努力,你就能無所畏懼」
(Embrace 的保溫睡袋拯救超過 20 萬名新生兒的生命。來源:Embrace Innovations)
(Embrace 的保溫睡袋拯救超過 20 萬名新生兒的生命。來源:Embrace Innovations

​SDG 3.3 對抗傳染疾病

愛滋病、結核病、瘧疾、肝炎、水媒傳播疾病等,是全球常見的傳染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20 年全球有近 3800 萬人感染愛滋病、約 1 千萬人患有結核病、超過 2 億人感染瘧疾、超過 3 億人感染肝炎,該如何降低傳染疾病對人們造成的影響,是各國需面臨的課題。
這兩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正是嚴重的傳染疾病之一。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國內外善用網路工具,推出一個個協助人們立即掌握疫情最新資訊的平台,包括 Line@疾管家、約翰霍普金斯全球疫情地圖等,攜手全民一同對抗傳染疾病。(延伸閱讀:全民防疫中!3 個好用工具助你掌握武漢肺炎資訊
(在疫情延燒時,國內外紛紛建置網路平台,助人們掌握最新的疫情資訊。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在疫情延燒時,國內外紛紛建置網路平台,助人們掌握最新的疫情資訊。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SDG 3.4 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率

除了傳染疾病外,非傳染性的身體與心理疾病,亦大幅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態、導致死亡情形。
在身體疾病上,2019 年,全球有 74% 的人因非傳染性疾病而死亡,其中 30-40 歲的人主要因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或慢性呼吸道疾病而離世。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正是人們的第二大主要死因,它有可能在 10 分鐘內奪走人類性命。雖然台灣有醫療資源協助醫生比對病患血管阻塞的位置,但通常需耗費 20 分鐘才能確認具體狀況。因此科技部推動台灣首座「醫療影像專案計畫」,結合 AI 技術與醫療影像,只要兩秒就能完成比對,協助醫師加速判讀病症、提高準確度、降低醫療費用支出,讓病人能儘早接受治療。(延伸閱讀:台灣首座「AI 醫療影像」資料庫上線:兩秒鐘判讀心血管疾病,共可辨認 15 種病徵
(醫療影像專案計畫讓醫師能加速判讀病症、提高準確度。來源:rawpixel on Unsplash)
(醫療影像專案計畫讓醫師能加速判讀病症、提高準確度。來源:rawpixel on Unsplash
​在心理健康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是 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主因。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 年因情緒障礙就醫的人數達 209 萬人,約佔台灣人口的 1/10。
設計師大白與妤恒以「小鬱亂入」為畢業製作專案,將相關知識透過輕鬆的圖文呈現,並設計互動式的線上憂鬱症量表,讓使用者能測試自己是屬於「憂鬱情緒」或是有「憂鬱症」的前兆,希望能帶大眾進一步認識憂鬱症。(延伸閱讀:當生活被小鬱亂入怎麼辦?台灣女孩讓憂鬱症變可愛,伴現代人走過低潮
(小鬱亂入網站用輕鬆口吻傳遞憂鬱症資訊。來源:小鬱亂入)
(小鬱亂入網站用輕鬆口吻傳遞憂鬱症資訊。來源:小鬱亂入

​SDG 3.5 預防和治療藥物濫用

聯合國呼籲,在 2030 年前,全球應強化藥物濫用的預防與治療,包括麻醉藥品濫用與酗酒問題。
在台灣,也有不容忽視的藥物濫用與酗酒問題。在藥物濫用上,據統計,2020  年各機關通報藥物濫用個案共超過 3 萬人次,其中男性佔了約 8 成。在酗酒問題上,每年有 4500 人死於酒害、相當於每天就有 11 人因此死亡,此外,被通報的家暴施虐者也有超過一萬人有酗酒情形。
為了改善上述問題,衛生福利部自 2014 年起發起「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逐年提高設有精神科的醫院可提供藥、酒癮治療服務的涵蓋率。2021 年,還於 14 間矯正機關開設戒癮門診。同時,也積極向民眾宣導藥物濫用的危害。

SDG 3.6 降低交通事故的傷亡人數

交通事故為導致傷亡的常見因素之一,根據聯合國統計,2019 年全球 15-29 歲死亡的青年,多是因為交通事故離世。
在台灣,據交通部統計,2020 年全台有近 3 千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相當於平均每天有 8 人因交通因素而喪命。為了提升道路安全,工研院自主研發 iRoadSafe 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透過防碰撞演算法,可以事先預測人、車、物件的運行軌跡,提前發出警訊提醒。這項系統目前已應用於高雄輕軌中,能在旁邊車輛違規右轉前 20 公尺就發出警示,且預測正確率高達 9 成,替駕駛爭取 2 至 3 秒的應變時間。(延伸閱讀:用「上帝視角」提前警示車禍!工研院 iRoadSafe 系統獲頒愛迪生獎,於台北、高雄等地應用中
(iRoadSafe 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可提前發出警訊提醒,為駕駛爭取反應時間。來源:Zachariah Hagy)
(iRoadSafe 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可提前發出警訊提醒,為駕駛爭取反應時間。來源:Zachariah Hagy

​SDG 3.7 增進生殖健康

在發展中國家、以及貧困地區,許多婦女因爲難以取得性和生殖醫療服務,面臨意外懷孕、不安全地墮胎、感染性傳染病等問題,不但影響她們的生活,甚至還可能有生命危險。若人人都能有管道取得性和生殖的醫療保健服務,包括家庭規劃、資訊與教育,並將生殖醫療保健納入國家策略與規畫中,能有效改善問題。
在美國,並非人人都能享有健保。這使需要優質婦科醫療的弱勢婦女,因為種族、經濟條件等原因,難以獲得適當的生殖醫療服務。於是,Amy 創辦 Twentyeight Health,提供有需求的婦女線上問診、取得避孕藥等服務。(延伸閱讀:線上問診、避孕藥送到家!美國社企 Twentyeight Health 照顧弱勢女性健康
(Twentyeight Health 提供弱勢婦女線上問診、取得避孕藥等服務。來源:Reproductive Health Supplies Coalition on Unsplash)
(Twentyeight Health 提供弱勢婦女線上問診、取得避孕藥等服務。來源:Reproductive Health Supplies Coalition on Unsplash

​SDG 3.8 實現全民醫療保健覆蓋的目標

全民醫療保健覆蓋是指每個人都能獲得能應對重大疾病或死亡的服務,包括財務風險保護、取得高品質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管道、以及取得安全、高品質且可負擔的基本藥物與疫苗,並確保這些服務的質量能帶給人們健康,且不會因此陷入經濟困境。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儘管自 2000 年至今,全球全民醫療保健覆蓋逐漸提升,但最貧窮、以及受衝突影響的國家仍遠遠落後,到 2030 年,全球可能仍有 50 億人無法獲得醫療服務。
在南非,長期存在醫師人數不足的問題,每位醫生的平均服務人口數超過 5 千位,對居住在偏鄉、交通不便的弱勢族群來說,欲取得醫療服務更是難上加難。為了分配醫療資源,掌握南非大部分鐵路網絡的 Transnet,透過火車給予住在偏鄉的弱勢族群即時、高品質的醫療照護,至今改變超過兩千萬名南非人民的人生。(延伸閱讀:駛入偏鄉的希望火車頭——南非國鐵於列車上蓋醫院,為超過 2 千萬人看診治病
(Transnet 透過火車給予住在偏鄉的弱勢族群即時又高品質的醫療照護。來源:RailwaysAfrica)
(Transnet 透過火車給予住在偏鄉的弱勢族群即時又高品質的醫療照護。來源:RailwaysAfrica

​SDG 3.9 減少空氣污染、水污染、以及其他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污染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 700 萬人的死亡與空氣污染有關,因為人類吸入有毒的空氣,可能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肺癌等風險,甚至影響身體裡的每一個器官;此外,每年也有約 50 萬人因使用受污染的水而腹瀉死亡。
塞爾維亞有超過一半的居民住在空氣品質極差的大城 Belgrade 中,雖然植樹有助改善空氣品質,但城市佈滿密集的建築物、道路與交通工具,難有多餘的土地打造綠意盎然的公園。為解決空污問題,當地的科學家設計出一種「液態樹」,它不需佔據太多空間,且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氣的效率可達樹木的 10 到 50 倍。(延伸閱讀:給居民一座健康生活城市——「液態樹」問世改善污染,獲聯合國開發署最佳創新肯定
(液態樹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氣的效率可達樹木的 10 到 50 倍。來源:CSUD)
(液態樹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氣的效率可達樹木的 10 到 50 倍。來源:CSUD

新的一年,從照顧自己開始

該如何實踐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讓我們從照顧自己開始,步步邁向健康、平安的生活。
1. 注重心理健康:若是碰到困難、或處於低潮時期,可以尋求專業協助 2. 維持身體健康: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並定期做健康檢查 3. 預防疾病發生:善用全民醫療保健服務,接種流感疫苗,避免感染疾病 4. 注意交通安全:身為行人,過馬路時不低頭滑手機,注意左右來車;身為駕駛,喝酒不開車、遵守交通規範 5. 分享健康資訊:接收到任何與維持健康有關的資訊,不吝於與他人分享,讓人人都能健康平安
社企流也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健康議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3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3|Ensure healthy lives and promote well-being for all at all ages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4篇)

當生活被小鬱亂入怎麼辦?台灣女孩讓憂鬱症變可愛,伴現代人走過低潮

Photo Credit:小鬱亂入
社企流/文:黃維萱
點開「小鬱亂入」的網頁,映入眼簾的是隻帶著狡猾眼神的黑色小怪獸,在一身藍色的人偶身邊竄動。牠,名叫「小鬱」,是設計師大白與妤恒創造的憂鬱症化身。
一篇篇圖文分享中,「小鬱亂入」帶來豐富的憂鬱症相關資訊——憂鬱與憂鬱症有什麼不一樣?身邊的家人、朋友被小鬱亂入,我該怎麼辦?生病的我,有痊癒的一天嗎?有這些疑惑的你,在小鬱亂入的網站中都能找到答案。
健康不僅僅是生理層面,還有心理層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3.4 期許人類在降低傳染病之餘,也重視心靈層面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是 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主因;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 年台灣因情緒障礙就醫的人數達到 209 萬,約佔台灣人口 1/10。
「我們想把我們的故事分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他們不是孤單面對。」妤恒表示。自台灣科技大學唸書時期便結識的大白與妤恒, 在 2015 年一起合作畢業製作專案「小鬱亂入」,傳遞憂鬱症知識。
畢業後,兩人接著出版書籍和漫畫集,用幽默親民的方式,讓大眾更瞭解這帶有負面既定印象,卻存在在我們生活周圍需要被正視的議題,期望讓更多人理解小鬱(憂鬱症)、阿焦(焦慮症)和阿躁(躁鬱症)。
(小鬱亂入於新一代展出,與現場參與者分享憂鬱症議題。來源:小鬱亂入)
(小鬱亂入於新一代展出,與現場參與者分享憂鬱症議題。來源:小鬱亂入

受家人經驗所感,以憂鬱症為畢製主題

大白與妤恒最早在選擇畢業製作主題時,注意到社會上時有藝人輕生以及隨機殺人的新聞,加上妤恒的母親也有心理疾病困擾,讓妤恒有一些第一手的觀察:「我的家庭相當傳統,秉持『家醜不外揚』,因此從小只知道母親生病,認為母親是憂鬱症;為了尋求幫助,我會上網查詢憂鬱症資料。」此外,當時懶人包的資訊傳播形式也相當火紅,大白與妤恒便決定以憂鬱症作為主題,將相關知識用圖文呈現,讓大眾更認識憂鬱症。
「其實整個小鬱亂入是用嚴謹的理念打造的品牌,」妤恒說明,「我們認為核心問題是『大家不願意談論這個議題』,我們要把它變得可愛,因為大家會分享可愛的東西。」因此兩人塑造了擬人化憂鬱症角色「小鬱」穿梭在圖文中,也創造了「小鬱亂入」這個語彙,讓憂鬱症變得平常:「換了一個說法,患者更願意開口,他們不再說自己是『憂鬱症患者』,會說自己『小鬱亂入』。」議題變得軟性好消化,大眾也更願意去理解與分享。
在網站上,兩人還引用 PHQ9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一個版權公開的專業心理量測表)設計了互動式的線上憂鬱症量表,讓使用者測試自己是屬於「憂鬱情緒」抑或是有「憂鬱症」的前兆,再推薦閱讀合適的文章。「我們最先首要釐清的是憂鬱情緒與憂鬱症的不同。」憂鬱情緒較輕微,而憂鬱症則是一種病症,需要的調適方式不同;而憂鬱症是一種病症,需要幫助與治療。
雖然最後的呈現上以圖文為主,不過妤恒透露,兩人其實花最多心力在前期收集資料及撰寫文章:「很多人以為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畫圖,但有 6 個月時間我們都在做這種文本的企劃。」研讀資料後,兩人撰寫了 30 篇的文章,接著提供給醫生和心理輔導師審閱,最後製作圖文,才有現今網站上豐富的內容。
在經費的籌劃上,當時「圖文不符」團隊發起了「不只是畢製計畫」,期望透過經費及技術上的協助,支持畢製主題與社會設計相關的專案,鼓勵學生回饋社會。小鬱亂入前往提案,也順利獲得支持。甚至,在整個專案結束時,圖文不符團隊讓小鬱亂入的網站免費架在圖文不符的伺服器上,讓小鬱亂入的網站能夠持續傳遞憂鬱症知識,讓大白和妤恒感激不已。
在展出當天也有粉絲給予真摯的回饋。有一位粉絲來自香港,在出差時特地前往展場跟他們道謝;還有一位病重的粉絲,來到展覽現場遞上了一張紙條,謝謝兩人的付出。種種回饋,都讓她們感到相當地欣慰。而這項畢業製作更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肯定,讓身為設計師的兩人感到相當光榮。
(小鬱亂入網站用輕鬆口吻傳遞憂鬱症資訊,且獲得紅點設計獎肯定。來源:小鬱亂入)
(小鬱亂入網站用輕鬆口吻傳遞憂鬱症資訊,且獲得紅點設計獎肯定。來源:小鬱亂入

畢業分道揚鑣後,自身被小鬱亂入

畢業後,兩人短暫地分道揚鑣——大白前往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唸書,而也期望能出國深造的妤恒,由於第一年尚未申請成功,在台灣繼續申請並且同時工作。這段期間,圓神出版社找上兩人協議出書,於是兩人便遠端合作,一同將網站的資訊整理出版。然而,這段時間,因為身心的壓力過大,妤恒自身也被小鬱亂入了。
「當時的我有點 burn out,我的室友也覺得我有點怪怪的。」妤恒便打開了先前設計的量表做測驗,發現自己憂鬱指數高達 20 分,是需要幫助的。她積極照著自己過去整理的資訊,一步一步處理自身的憂鬱情緒,像是先將打工暫停休息,去看醫生並善用學校的諮商資源,讓自己出門運動和曬曬太陽,在 3、4 個月後便恢復許多。「我自己是真的被這個專案幫助到!」
另外,在經營粉絲專頁的過程中,小鬱亂入也時常收到許多的私訊,其中不乏被小鬱亂入,正在情緒當下的粉絲來求助。起初,妤恒盡責地回覆每則私訊,自己卻漸漸地不堪負荷。有一回,一位粉絲私訊有輕生念頭,妤恒回覆訊息後,對方卻未回覆,讓她擔心不已。在與心理諮商師諮商後,妤恒建立起較為健康的心態:「小鬱亂入的責任不是去拯救別人,我們能做的是轉介。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辦法讓更多人看到憂鬱症知識。」
另外她也發現,許多在情緒當下的患者,需要的只是一個宣洩出口。因此現在的她,對於個人性的情緒宣洩私訊,便會提供專業轉介資訊,「再次回歸,我們能做的就是傳遞知識。」
(台灣普遍誤解認為憂鬱症不是病,但實際上是需要幫助的。來源:小鬱亂入)
(台灣普遍誤解認為憂鬱症不是病,但實際上是需要幫助的。來源:小鬱亂入

結識同夥,延伸觸角至陪伴者

在經營小鬱亂入 5、6 年下來,妤恒認為社會大眾已憂鬱症的認識已有改善許多:「以前這個議題只有我們專注在談,但如今有更多團隊在推廣。」例如點點心理學鄧善庭|發瘋心理師,都是擅長以圖文傳遞心理健康知識的社群媒介。妤恒也特別指出,Youtuber 阿滴公開分享自己的經驗後,有許多朋友主動與她們討論憂鬱症議題。
「我認為現在真正難的課題是陪伴者。」在第一線近距離陪伴患者的親人朋友,身心都處在巨大壓力之下,若是自己也不堪負荷,陪伴者便會是下一個生病的人。
「作為患者身邊的親人,我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知道怎麼應對患者生病低潮時的對話嗎?若是陪伴者需要休息的時候,我們願意支持他嗎?」恰巧,近期一個有志針對憂鬱症患者陪伴者給予支持的團隊「跨越憂鬱」與小鬱亂入聯繫,商談一起合作的可能,是未來小鬱亂入給予陪伴者支持的機會。

透過專案陪伴患者,陪伴家人,也更認識自己

妤恒與母親兩人,在妤恒經營小鬱亂入專案後,也在心理健康議題上也有更深的體悟,彼此一起陪伴,學習與之共處。妤恒分享:「我在為了畢製訪談時才知道母親是躁鬱症,不是憂鬱症。」而妤恒認為躁鬱症有時候很難掌控,但是仍然是可以控制的。「我媽媽很認真地在面對這些心情起伏。她說,那是一種『覺知』,然後我身為旁邊的親人,也感受很深。」
目前大白與妤恒兩人是分隔兩地遠端合作經營小鬱亂入——大白完成紐約的學業後回台灣就業,目前為自由接案;妤恒則順利申請上法國的哥布林視覺學校(Gobelins)就讀動態設計,畢業後在德國就職。小鬱亂入目前依舊是延續畢製時非營利的營運模式,團隊成員依靠自身正職做主要收入來源。
(大白漫畫作品在Webtoon連載創作後,受到網友熱烈支持,募資成功後出版。來源:小鬱亂入)
(大白漫畫作品在Webtoon連載創作後,受到網友熱烈支持,募資成功後出版。來源:小鬱亂入
2021 年底,小鬱亂入啟動了第二個出版計畫《小鬱亂入然後咧 ? 阿焦也來參一腳!》,而這次內容則是大白將自身被小鬱亂入經驗畫成漫畫出版。原來不僅僅妤恒,大白在回國工作時,也被小鬱亂入,從傳遞知識的人,多了一個也是親身經驗者的身份。第二回的出版計畫,兩人透過嘖嘖進行募資,現已順利募資成功,正如火如荼寄送漫畫中。
現今,小鬱亂入的臉書粉絲團在前 6 年無購買廣告的情形之下,累積超過 4 萬名粉絲;網站也持續有穩定流量導入,且大多為透過主動搜尋「憂鬱」或「憂鬱症」而造訪網站,不斷地為有需要人提供有力的支持。
過去,心理疾病是隱晦的議題,近年逐漸受到重視。小鬱亂入的兩位創辦人大白與妤恒,透過自身的創作熱情與專業,讓社會大眾認識憂鬱症,也帶給患者陪伴與理解。經營的過程中也整理自己的經歷,梳理與家人的關係,自身對於心理健康又有不同的體悟。未來也將持續耕耘,攜手不同團隊合作,傳遞心理健康的知識,為幽暗的角落點亮一盞燈。
核稿編輯:李沂霖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4篇)

遠距產檢一樣高品質!疫情中 3 大照護創新,助弱勢也能獲好「孕」

Photo Credit: DCStudio
社企流/編譯:張方毓
懷孕及分娩並非一件人人平等的事。例如,在美國,印地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以及黑人在分娩期間或分娩後死亡的機率,是白人的 2 到 3 倍。
這是因為資源落差,而這問題在疫情中變得更加嚴重。為了防疫,孕婦減少到醫院做產檢,親朋好友或助產士親自會面孕婦的機會也變少,都讓有色人種的懷孕處境更加艱困。
幸運的是,疫情也創造機會,讓懷孕照護這一過程更加平等。疫情中,出現了 3 種改善弱勢族群懷孕照護過程的創新方法:

一、遠距產檢

產前照護方針於 1930 年被制定,通常包含 12 到 14 次面對面到院產檢,計入交通、等待時間,總共可花上 40 小時。但實際上,許多人想要更有彈性的產檢過程。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發現,用電話或視訊進行的遠距醫療可能是有潛力的替代方法,能給予同樣高品質的母體胎兒照護體驗。密西根大學醫學院調查 332 位曾在他們醫院做產檢並生產的人,有回覆的 9 成人當中,2/3 的人偏好更少次數的親自到院產檢,大多數人也偏好用遠距醫療取代其中幾次到院產檢。
因此,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制定新的產檢流程:「4-1-4」,包括 4 次親自到院產檢、1 次超音波檢查、4 次遠距產檢,親自到院產檢及遠距產檢交錯進行,且可視需要增加遠距產檢次數。
考慮到親自到院產檢次數減少,孕婦可以取得的指導和心理支持也可能因此減少,因此該醫院還創建一個線上計畫。孕婦可以自由選擇參加每個月一次的小組聚會,跟與自己妊娠期相似的孕婦交流,也可以透過私人線上聊天室交談,以及參加由社工和精神科醫生主持的課程,學習孕期健康知識以及處理問題的技能。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從 2019 年開始實驗施行新的產檢流程組合,一路延伸到 2020 年疫情中。初步結果發現,這減少人取得產前照護的障礙,增加產檢時的安全感,增加人對產前心理諮詢的接受度。

二、虛擬助產士

與傳統產檢一樣,助產士提供孕婦照護,是一個高度面對面、注重實作的領域。疫情中,這產生諸多挑戰及問題,包括醫院禁止助產士親自到院幫助孕婦分娩,助產士所屬的組織也因為面對面看診次數減少無法報帳,會影響營運。
美國一間僱用社區助產士的新創「Accompany Doula Care」用虛擬照護解決。該組織會跟孕婦討論,親自照護或是虛擬照護,哪個才是最適合的方式。虛擬照護方式包含打電話、傳訊息及視訊,收費方式也跟著改變,以往是一次性收費,Accompany Doula Care 則試行「累積式報帳」,讓助產士可以累加電話、傳訊和視訊照護的時間,每滿 45 分鐘計一次費。如此一來,孕婦可以得到更彈性、安全且持續性的照護。
(疫情中,產檢及助產士協助採用遠距醫療方式,讓孕婦能得到持續的照護。來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疫情中,產檢及助產士協助採用遠距醫療方式,讓孕婦能得到持續的照護。來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三、孕婦自我賦權培訓

疫情中,許多孕婦失去周邊幫助,需要獨自處理孕期中的難題;弱勢族群更可能因此遇上歧視的產檢經驗,或是不知道如何傳達自身需求。
以前,替孕婦轉譯需求是助產士的專長,但疫情促使孕婦必須學習替自己發聲。例如,美國非營利組織「The Black Coalition for Safe Motherhood」的目標,是賦權黑人孕婦及家庭,讓他們有能力爭取及確保自身的醫療照護權利。
該組織開發一個名為「ACTT」的培訓課程,訓練黑人向醫療人員表達需求:
A:問問題(Ask),直到了解答案為止。該組織表示,黑人要明白,他們有權利了解所有關於自身懷孕的事,也有權利根據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做決策。 C:聲明(Claim)自己的位置。孕婦有權利告訴醫療人員:「不能在沒有我同意的情況下做關於我的決定。」 T:相信(Trust)自己的身體。孕婦最知道自己身體的情況。 T:講述(Tell)自己的故事。孕婦如果感覺不舒服或不安全,可大膽告訴團隊及醫療照護者。更進一步,孕婦如果感到不被尊重、被敷衍甚至虐待,有權暢所欲言並獲得正確的照護。
(非營利組織 The Black Coalition for Safe Motherhood 開發課程,訓練黑人孕婦及家庭爭取自身醫療照護權利。來源:The Black Coalition for Safe Motherhood Instagram)
(非營利組織 The Black Coalition for Safe Motherhood 開發課程,訓練黑人孕婦及家庭爭取自身醫療照護權利。來源:The Black Coalition for Safe Motherhood Instagram
以上幾步,都讓弱勢族群在無專業人士協助的情況下,能保護自身健康、確保孕期平安。美國基金會「The Commonwealth Fund」表示,這幾個創新方法都還有進步空間,因為多個方法都需要用到新科技,因此應弱勢孕婦、助產士都能夠輕鬆取用科技設備。
該基金會也建議,醫療系統應從疫情中的經驗學習,跟更多在地組織合作,減輕不平等的醫療經驗。透過創新、政府及民間的合作,盼能有效回應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讓人人都能有高品質、平等的懷孕及生產過程。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4篇)

給居民一座健康生活城市——「液態樹」問世改善污染,獲聯合國開發署最佳創新肯定

Photo Credit: CSUD
社企流/編譯:高捷
植樹造林被認為是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空氣污染的策略之一,在城市中打造綠意盎然的公園、路樹更是各國政府積極執行的方案。然而多數現代化的都市中,密集的建築物、道路、交通工具仍然佔據大部分空間與土地。(同場加映:在都市中種下一座座迷你森林!風靡歐洲的造林運動,市民齊心找回綠意
根據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健康數據評估中心(Institute Health Metric and Evaluation,簡稱 IHME)研究指出,每年死於空氣、水等污染的人數是愛滋病、肺結核、瘧疾加總的 3 倍,尤其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為解決城市中空氣污染的問題,塞爾維亞的科學家們研製出一種「液態樹」。但談及液態樹之前,需要先知道該國現在面對的空汙問題有多嚴重。
塞爾維亞大城 Belgrade 長年受到兩座大型燃煤發電廠的汙染困擾,其更被健康與環境聯盟(The Health and Environment Alliance,簡稱 HEAL)在 2019 年列入歐洲 10 大污染最嚴重的電廠名單,也使塞爾維亞在 2020 年的空氣品質排名僅能排第 28 名,而 PM 2.5 濃度也被世界衛生組織評估為超出年度指導標準的 4.9 倍。
(植樹造林被認為是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空氣污染的策略之一。來源:Akil Mazumder)
(植樹造林被認為是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空氣污染的策略之一。來源:Akil Mazumder
由於 59% 的塞爾維亞人生活在城市之中,因此城市中綠化、空氣淨化的重要性也緊緊與人民健康、生存關聯著,但在土地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種植大量樹木成為相當困難的挑戰。
在這樣的環境衝擊下,塞爾維亞生物物理科學博士 Ivan Spasojevic 開發了一種新型態工具,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改善空氣品質,也就是液態樹,也被稱為 LIQUID 3。該工具包含了 600 公升的水箱,利用微藻類結合二氧化碳並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同場加映:用更少的水種活更多樹木!回收紙製「水寶盆」助金門克服海岸造林逆境
(在現代化城市中,PM 2.5 等空氣污染造成人類健康危機。來源:Pixabay)
(在現代化城市中,PM 2.5 等空氣污染造成人類健康危機。來源:Pixabay
LIQUID 3 的作用可以取代兩棵 10 年樹齡的樹木,或是 200 平方公尺的草坪,並透過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運作。其優勢在於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氣的效率可達樹木的 10 到 50 倍。Ivan Spasojevic 和其團隊表示,這項工具的研發並不是要取代植樹造林,而是作為空間不足以種植樹木的城市區域的替代方案。而像 Belgrade 空汙嚴重,讓樹木生長更為困難,LIQUID 3 便是解方之一。
(Ivan Spasojevic 和其團隊表示,這項工具的研發並不是要取代植樹造林,而是彌補空間不足以種植樹木的城市區域。來源:ejaugsburg)
(Ivan Spasojevic 和其團隊表示,這項工具的研發並不是要取代植樹造林,而是彌補空間不足以種植樹木的城市區域。來源:ejaugsburg
現在,民眾可以在該城市的市政府前面看到 LIQUID 3 。開發團隊也提到,這項創新工具應用了生物對光反應的作用,是全新的生物技術解決方案,其內含太陽能電板,透過更環保的能源來源來運作。
目前該城市市政府已決定支持開發項目,希望透過 LIQUID 3 的生產解決民眾飽受污染的困境,提供更好的公共環境。
Ivan Spasojevic 博士也說明,他們所使用的單細胞淡水藻類,是生存於塞爾維亞的池塘和湖泊中,同時可以在自來水中生長,並且有耐高溫和低溫的特性,這讓這套工具不需要花費高額成本來維護——甚至只要每一到兩個月將藻類分裂產生的生物質清乾淨就可以了。
而該生物質還能轉化成肥料,LIQUID 3 只要加入新的乾淨的水、礦物質,就可以讓藻類無限生長。未來這套工具還可以用在廢水處理、堆肥、生物燃料、工廠廢氣的淨化。
(促進城市智慧發展並解決暖化,更要透過大眾、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提供更有效更有創意的想法和行動方案。來源:Tom Fisk)
(促進城市智慧發展並解決暖化,更要透過大眾、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提供更有效更有創意的想法和行動方案。來源:Tom Fisk
LIQUID 3 因為創新、實用的設計,也被聯合國開發總署等組織評為 11 種最佳創新與氣候智慧解決方案之一。開發團隊認為,促進城市智慧發展並解決暖化、空污等問題跟過去一樣重要,更要透過大眾、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提供更有效更有創意的想法和行動方案。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1/4篇文章

關注 SDG 3,促進良好健康與福祉

2/4篇文章

當生活被小鬱亂入怎麼辦?台灣女孩讓憂鬱症變可愛,伴現代人走過低潮

3/4篇文章

遠距產檢一樣高品質!疫情中 3 大照護創新,助弱勢也能獲好「孕」

4/4篇文章

給居民一座健康生活城市——「液態樹」問世改善污染,獲聯合國開發署最佳創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