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梁元齡
歲末年終,回顧 2021 年發展——自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迎來不正義的《國安法》,社運青年黃之鋒、周庭紛紛入獄;《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被捕、該報停止 20 多年來的服務,香港的人權、自由、法治大受打擊。2021 年中,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權,引發大舉難民潮,更於當地留下人道隱憂。而今年,疫情的影響也未曾停歇,除加劇弱勢族群受不平等對待的情形、亦引發疫苗的分配正義、海運業興盛下海上勞權的隱憂。
種種人權與公平正義的漏洞,更顯實踐 SDG 16——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六項「和平正義與制度」(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6: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之急迫性與重要性。
本月專題,社企流邀請你透過全球人權事件回顧、了解 SDG 16 之內涵,促進更加和平正義的世界。
SDG 16.1 大幅減少肢體、精神與性暴力,並降低暴力造成的死亡
政治衝突往往讓人民暴露在暴力風險中。今年 4 月,緬甸女性因抗議當地軍事政變,遭到拘留。據 BBC 報導,抗議的女性全數遭受虐待、迫害,拘留期間至少 8 人死亡,有 4 人甚至在審訊中心被活活折磨致死。
聯合國調查發現,疫情也恐加劇女性所受的暴力。新冠疫情期間,每 5 名女性中,就有 2 名回報她們的身心健康惡化;其中遭受肢體、精神暴力,並回報身心出問題的比例,較一般女性多出 0.3 倍。聯合國分析,女性現在更難踏出家門,無法取得就業資源、社會救援。
為了減少暴力對婦女的危害,有政府當局借重科技、透過政策推動安全保障。如印度通信和信息技術部就要求,每一支在印度銷售的手機,都應設置「緊急呼救按鈕」、GPS 定位功能,讓婦女遭受緊急事件時,可以「一鍵求救」,更快聯繫警政單位到場,降低事件的危害和風險。近年更有多款相關 App 推陳出新,呼應需求。(延伸閱讀:保障女性安全,印度政府要求手機配置「一鍵求救」)
SDG 16.2 終結對兒童的暴力和酷刑,包括虐待、剝削、販賣
2021 年間,2-17 歲孩童中,每兩名就有一名被施暴,其中高達 12% 遭受不同形式的肢體暴力。當今販賣兒童現象依舊嚴峻,據聯合國統計,截至去年,人口販運中有高達 1/3 都是兒童販賣,他們大多被賣到礦場、農場、紡織廠、種植園充當廉價的勞力,或被迫從事乞討、甚至毒品買賣等犯罪活動。
經濟穩定的社區,具自力更生能力,較不容易發生人口販運問題。反人口販運的非營利組織 Not For Sale 因此成立新創「Rebbl」,從貧困地區進口原物料,製作能量飲,希望穩定貧困地區的財源,緩解兒童販運問題,後也申請成為 B 型企業。
2020 年間,Rebbl 為超過 6 萬人提供直接或間接的生活幫助,影響範圍遍及烏干達、南非、泰國和越南等地。(延伸閱讀:解決人口販運,從生計開始:這罐能量飲替亞馬遜居民建立在地經濟,5 年來人口販運案數掛零)
SDG 16.3 促進國家、國際法治,保障人人平等的司法資源
今年,在香港,延燒數時的《國安法》納入《基本法》衝突,持續在北京當局與異議人士的之間升溫。在《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惡法下,中國政府公權力擴張,抓捕為公共議題發聲的個人。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委員會頻頻警告,相關罪名定義模糊、寬泛,籲中國不應任意濫用。
在台灣、歐美等國,都出現不少許多營救香港人的行動。包括過去來台北開設的「保護傘餐廳」,庇護在台港人,提供生活資源、工作機會、海內外訊息等協助,可惜日前慘遭祝融;另如人道營救單位新黃雀行動,安置流亡港人,或為其他在中國參與民運的人士提供援助。
遺憾的是,即便世界各地的營救行動不斷,港人仍舊不斷遭迫害、打壓,現階段,不願意以受中國操控的香港居民,已經流亡向世界各地,還須外界持續關注、提供救援。
SDG 16.4 減少洗錢、非法武器販賣,打擊組織犯罪
2021年中,長年進行全球性調查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旗下來自 117 國、600 多名記者,在深度分析多個來源的文件後,揭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弊案「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
文件中顯示,包括多國的政治領袖、家族,透過境外公司等管道,非法輸送、轉移金流。這些非法金流,不但影響數億不止的財政短缺,更易被用於進行其他非法交易,助長組織犯罪及其他犯罪行為,是對公共利益的重大傷害。
如「巴拿馬文件」等類似調查,多半仰賴自內外流訊息,不過這次「潘朵拉文件」拜金融科技之賜,效率大幅提升,關鍵就在結合數位科技的「開源調查工具(OSINT)」扮演重要角色。OSINT 的特色,是匯集公開網域的所有情報資訊,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技術,爬梳出可疑的金融活動,進而大幅提高了揭弊的規模,令「潘朵拉文件」成為史上挖掘規模最大宗的弊案。(延伸閱讀:打擊非法!開源工具如數位偵探,成公民監督利器 )
(潘朵拉文件的揭弊、記者合作規模都是史無前例。來源:ICIJ)
SDG 16.5 大幅減少貪污賄賂
世界經濟論壇統計,全球因貪汙賄賂所造成的財政損失高達 2.6 兆美元,約佔世界生產總值(World GDP)的 5%。清廉與透明度不足的政府,易侵害民眾利益,聯合國安理會更強調,官方機構內的貪汙賄賂,削弱國家正當性、穩定性,衍生內部分裂危機,動搖人民安危。
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在 2021 年的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增加了政府「暗度陳倉」的風險。各國當局為了及時調度健康、經濟資源,時常動用緊急命令等措施,包括緊急授權藥物通過、以緊急命令的形式限制人民自由或挪用資源等。這些舉措雖能因應瞬息萬變的疫後時代,卻也恐增加有心人士貪贓枉法的空間。
保障外界、公眾社會的監督力道,是避免貪汙賄賂和非法行為的方式。尤其在民主社會中,借重群眾力量,為議題發聲、喚起行動和關注,已是常見的作法。如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群眾募資平台等,都是借重數位科技特性,集結群眾之力,讓公民影響力更強大的示例。(延伸閱讀:數位時代的公民行動!唐鳳X徐震:集結群眾力量,「增幅」公民影響力)
SDG 16.6 提高政府的效率、透明度
政府的效率與透明,是民眾近用公共資源的指標。世界經濟論壇專家指出,隨著數據蒐集的規模擴展,現下最迫在眉睫的問題之一,是政府對於如何蒐集、如何使用民眾的個人數據,給出完整的交代。這些個人資料的正當性、安全性都值得關注。
本於「還權於民」的精神,數位政委唐鳳積極推動透明治理。她主張將「開放政府」融入公權力治理的各面向,並善用網路與數位科技,積極揭露官方掌握資訊,縮短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如此既能提升政府信任度,同時也能讓各部門、利害關係人合作串連更順利。(延伸閱讀:政府、企業與社企齊聚,談跨界合作成功心法:建立信任、持續創新、發揮影響力)
SDG 16.7 讓官方機構更具包容性,保障少數族群參與、回應民意
政府應當反映出社會的整體價值。因此,組織單位中的成員組成多元性,直接反映決策是否能展現包容性、平等性。2021 年的聯合國大會上,8 名女性領導人上台致詞,呼籲治理機構對成員多元的重視:公家單位內成員占比,都應合乎公平原則。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2013 年數據顯示,在促進多元上,成員國的公部門組成有 59% 是女性,但北歐國家明顯比墨西哥、日本等國高,整體治理在性別上更平等;然而,如果只計算決策職位的性別,女性就只有 29%。
除了性別的平等以外,OECD 也提醒,身障者、年長者、年幼者、少數族群等,都應該反映在成員組成上。如中央政府機關內,年齡小於 30 歲者,仍佔少數。「組織構成」也只是第一步而已,如何取得共識、擘劃出具體目標並確實施行,後面恐怕是更長的路。
SDG 16.8 提高開發中國家的全球治理參與度
今年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第八日議程,特別以巴布紐幾內亞倡議者的詩作揭幕,詩中特別強調,這個位於南太平洋的國度,恐因全球暖化而遭逢「滅頂」命運。「當你們還在談 2030 到 2050 年是底線,對我們的人民來說,已經再無時間。」諷刺歐美亞大國,決策與全球治理時,無視其他小國的亡國危機,希望政策能更具包容性。
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參與,歷經殖民時期、兩次大戰,在國際組織中一直處於弱勢邊緣。但他們近年積極攜手合作、共同發聲,並持續強化自身經濟實力,作為政治實力的基礎。民間組織如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亞洲開發銀行等,也透過資源調度、議題倡議方式,提高第三世界國家的治理參與度。(延伸閱讀: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不分國家與世代——專家籲:促進國際社群合作是關鍵)
SDG 16.9 為所有人提供合法身分、出生登記
每兩秒鐘過去,地球上就有一人陷入流離失所。根據民間機構調查,全球至今仍有約 11 億人口沒有合法身分,他們無法申請基礎設施資源,不能就學、就業、登記成立公司,也不能置產,生活發生糾紛時,無法受到基本的司法保障,是社會安全網接不住的一群人。
遺憾的是相較 2010 年,如今全球難民總數近乎翻倍,並未好轉。2021年,近 800 萬人口被迫成為沒有合法身分的難民,其中大宗是孩童。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來自敘利亞、委內瑞拉、阿富汗、南蘇丹和緬甸等 5 國的難民,就佔難民總人口高達 68%。
目前全球多數的難民逃往的國家有土耳其、哥倫比亞、德國、巴基斯坦和烏干達。2021 年,隨著塔利班政權接管阿富汗、香港境內與中國的政治局勢升溫,這些地方持續出現大量流浪海外的人口,如英國就頒布助港計畫,替港人提供政治庇護和居留權。
而專為難民服務的平台「Marhub」在此背景下隨之而生。 為提高難民獲得資源與服務的效率,Marhub 打造一款名為 「Mona」的聊天機器人,可透過 Facebook Messenger、Telegram 等通訊軟體,協助難民進行重新安置、與家屬聯繫、辦理身分註冊等協助。(延伸閱讀:即時回應難民需求!科技新創用聊天機器人串連救援組織,盼有效提升資源運用效率)
SDG 16.10 守護公共社會的資訊取得權、保障基本自由
在世界各地,主要依舊仰賴新聞機構,守護民眾「知」的權利。記者因公殉職的人數雖有減少,但幅度並不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2016 到 2020 年間,共有 400 名新聞記者遭到殺害。這個現象在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地區最為嚴重,過去 5 年來,平均每區都有 123 名記者遇害。阿拉伯世界的數字緊追其後,有 90 位記者遇害。
隨著科技進步、數位化,公權力的「監控」技術提升,新聞商業化、紙媒時代的廣告利益不再,也讓新聞自由、民主社會穩定性的變得搖搖欲墜。疫情使新聞機構收益雪上加霜,但也有不少記者開始轉型,成為數位內容創作者,以多元形式在不同場域散佈影響力。不少創新科技也來幫忙,如區塊鏈寫作平台 Matters,及國外創作者募資平台 Substack、Supercast 等,都是在試圖輔佐新聞從業者達到經濟獨立。
熱門線上遊戲「Minecraft」則推出大型虛擬圖書館「Uncensored Library」,收錄被當權者下架、封鎖的報導文章,宛如建立一座大型的新聞自由檔案館,守護不受政府和商業干涉的新聞資訊。(延伸閱讀:讓被審查的新聞得以自由——無國界記者打造「Minecraft」虛擬圖書館,收錄官方封鎖的歷史事件)
從勞權到健康資源,疫後時代人權持續亮紅燈
2021 年仍是新冠疫情水深火熱的一年,隨著防疫行動、藥物研發步向新局,我們的社會仍然隨時處於包容平等危機邊緣。
新冠疫苗研發後,首先下訂、配送的國家都屬歐美大國,小國或經濟條件差的國家,無法率先取得疫苗或抗新冠藥物,醫療資源本身也較弱勢,因而蒙受更多的疾病死傷。這讓疫苗均分問題不再只是健康議題,更是公平正義價值瀕臨危及的時刻。
疫情期間,當封城、居家隔離成為日常,「宅經濟」因而興起,海運業表現亮眼,海上船員卻面臨「終極隔離」困境,由於邊境管制持續嚴謹,這些跨國的工作者需要花費大把時間待在船上,不像過往得以靠港上岸休息,人身自由大大受到侷限。長期的緊閉生活空間,也讓他們的身心出現狀況。
除此之外,當各國心神專注於境內政策、防疫行動,國際間的公平正義議題,更加失去應有的關注。再以海上工作的勞動者為例,當出現勞資糾紛,因船籍、國籍衝突,進而產生司法管轄權的爭議。他們原已面臨極糟的勞動條件,又沒有妥善的途徑和資源,提供應有的司法保障,成為人權與公平正義的漏洞。
讓正義如呼吸般日常,政府、個人能做的行動
談及 SDG 16 和平正義與制度,涉及的層面相當廣,從政府到人民,都能更積極地採取相關作為,促進更加平等的社會。
政府可以做的事:
- 讓公平正義的精神能反應在政治決策上
- 對突發事件做出反應,實踐更有效率的創新作為
- 有效追蹤政策指標,是否確實達成目的
- 與不同部門串連,拓展多元合作的可能性
你我可以做的事:
- 認識:理解公平正義對永續發展的內涵、重要性,套用到所有社會參與、政治認知中
- 關心:關注弱勢者議題,檢視他們的權益是否在各環節受到忽略
- 偵錯:找出不合乎社會正義與公平、容易激發對立的硭角
- 實踐:確保你所參與的每個環節中(包括政治參與或平時生活),都具有公平公正、多元包容的特性,包括資訊取得管道的透明與可親近性
- 團結:加入相關組織單位,一起將公民監督、弱勢關懷的力量擴張
社企流也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平等正義議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16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16|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 SDG 1 消除貧窮/社會夾縫生存戰——看見墜落的人,搶救斷裂人生
- SDG 2 消除飢餓/吃一頓永續年夜飯,從更好的飲食行動開始
- 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新的一年,虎哩健康!
- SDG 4 優質教育/機智的學習生活:7 項創新方案,普及高品質教育
- SDG 5 性別平等/最好的母親節禮物:許下平權未來,讓全天下的女性都開心
- SDG 6 潔淨水與衛生/水力全開!了解 6 項重要目標,響應世界水資源日
- SDG 10 減少不平等/從 4 大議題,看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少數
- SDG 11 永續城鄉/重整家園進行式:打造永續社區的 N 個行動
- SDG 13 氣候行動/加入地球特攻隊!展開永續生活,天天都過世界地球日
- SDG 14 水下生命/海差你一個!5 項行動讓海持續湛藍
- SDG 15 陸域生命/當人類都待在家,野外生命過得好嗎?
- SDG 16 和平正義與制度/疫年回顧,我們的社會更加包容平等了嗎?
- 你的填志願靈感庫已上線!認識 SDGs,成為不可或缺的永續人才
核稿編輯:李沂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