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 消除貧窮/社會夾縫生存戰——看見墜落的人,搶救斷裂人生
全球有超過 6 億名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貧窮者,生活於他們而言,如同一場生存戰,該如何編織社會安全網,才能讓貧窮者的生活不再往下墜落?10 月,適逢國際消除貧困日,社企流回應「SDG 1 消除貧窮」,與大家一同看見貧窮者的斷裂人生。

專題文章

1 / 3篇)

從社會實驗到商業創新,全球齊力實踐 SDG 1 消除貧窮

Photo Credit: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期風靡全球的韓國影集《魷魚遊戲》,講述一群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生存的貧窮者,為了活下去,不惜冒著犧牲生命的風險,參與不人道的童年遊戲。有的人可能是做錯選擇,背上巨額債務;有的人則因遇上不良雇主,領不到應有的薪酬,種種複雜因素,使得他們落入困境,只得進入遊戲尋得一線生機。
魷魚遊戲參與者的不得已,可能是世上數以萬計貧窮者的生活縮影,他們或許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遇到難以解決的難題,自此墜入貧窮的深淵,在社會夾縫中求生存。
本月專題,社企流邀請你一同了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一項「消除貧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No Poverty),認識貧窮議題,看見處於斷裂人生者的困境。
以下透過 5 個案例,與大家分享 SDG 1 的內涵與細項目標內容:

SDG 1.1 消除各地的赤貧問題

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於「赤貧」的定義為,每人每日生活費不到 1.25 美元(約台幣 36 元)。
據聯合國報告指出,近 20 年來,全球赤貧人口逐年下降,然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 年全球新增了 1.19 億至 1.24 億的赤貧人口,多數位處中等收入國家。而聯合國也預測,10 年後全世界仍有高達 6 億名赤貧人口。該如何在 2030 年前改善此情形,是各國重要的課題。
在巴西,東北部的農村是該國最貧窮的地區,有 2/3 的居民以農業維生,最大宗的農作物為木薯。雖然木薯在巴西各地被廣泛食用,卻因為利潤低,導致農夫難以依賴木薯取得穩定收入。一間巴西顧問公司「Questtonó」攜手啤酒公司 AmBev,向農民購買木薯、製成啤酒,以提高農民收入。此模式不僅順利在當地運作,更成功複製到巴西其他地區,協助更多貧窮者改善生活。(延伸閱讀:從一款啤酒開始的扶貧計畫——以在地作物製造限定飲品,為小農創造破千萬收入
(巴西顧問公司攜手啤酒公司,向當地農民購買農作物、並製成啤酒,協助巴西各地農民提高收入。來源:Questtonó)
(巴西顧問公司攜手啤酒公司,向當地農民購買農作物、並製成啤酒,協助巴西各地農民提高收入。來源:Questtonó

SDG 1.2 降低至少一半的貧窮人口

面對各國的貧窮人口,聯合國目標在 2030 年前依據國家人口統計數字,減少各年齡與性別至少一半的貧窮人口。
如何回應此目標、使多數人能過上不貧窮的生活,不僅攸關一個人收入的多寡、亦包含能否獲得良好的教育、足夠的糧食、便於取得的醫療資源等面向。
2019 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美籍印裔經濟學家 Abhijit Banerjee、法國經濟學家 Esther Duflo 及美國發展經濟學家 Michael Kremer ,提出「隨機對照試驗」,於十多個發展中國家展開社區實驗,深入探討紓緩貧窮問題的方法。(延伸閱讀:拯救貧窮只能發錢送糧食?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提倡「精準扶窮」
(Banerjee、Duflo  與 Kremer 提出隨機對照試驗,找出貧窮者的需求。來源:仁人學社)
(Banerjee、Duflo 與 Kremer 提出隨機對照試驗,找出貧窮者的需求。來源:仁人學社

​SDG 1.3 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確保貧窮、弱勢等社會底層者權益

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公民在面臨失業、疾病、事故、死亡等風險時,可以獲得政府的支持與協助。但截至目前,全球卻仍有 40 億人無法獲得任何社會保護,其中多數為貧窮與弱勢族群。讓人人都能獲得適合該國的社會保護制度,是聯合國制定的指標之ㄧ。
菲律賓裔美國人 Rey Faustino 在移民至美國時,發現當地的社會保障相關資訊破碎,令需要資源的貧窮與弱勢族群難以申請社會福利與救助,於是他建置搜尋引擎機制「One Degree」,讓有需求者能夠便利取得社會服務和公共福利的資訊,解決生活困境。(延伸閱讀:社會服務版的 Yelp!美國移民建置「One Degree」搜尋引擎,讓人一鍵找到所需社福資源
(Faustino 建置 One Degree,讓有需求者能快速找到需要的社會福利。來源:MMH)
(Faustino 建置 One Degree,讓有需求者能快速找到需要的社會福利。來源:MMH

​SDG 1.4 確保貧窮與弱勢族群享有平等獲得經濟資源的權利

在 SDG 1.4 中,目標在 2030 年前,讓所有人無論貧窮與否,皆能平等地享有運用經濟資源、科技與金融服務的權利(如微型貸款、土地與其他形式財產的所有權、繼承權、控制權等)。
據金融新創「Taqanu」調查指出,全球有超過 10 億人因無法證明自己身份而難以進入金融體系,享有開戶、儲蓄等基本服務。為了解決問題,Taqanu 透過區塊鏈技術,以手機裝置及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來協助有需求者重新建立身份識別,使他們得以使用金融服務;在台灣,則有許多金融新創投入「互利金融」的發展,致力解決經濟弱勢者難以借貸的困境。(延伸閱讀:共織財務安全網:突破身份、階級或地緣限制,創新解方讓金融服務更普及
(各國均祭出服務,協助貧窮與弱勢族群使用金融服務。來源:rawpixel.com on Pxhere)
(各國均祭出服務,協助貧窮與弱勢族群使用金融服務。來源:rawpixel.com on Pxhere

​SDG 1.5 為貧窮與弱勢族群加強災害復原力

在社會變遷快速、極端氣候影響加劇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經濟、社會和環境衝擊對貧窮與弱勢者帶來的傷害、使其具備良好的災害復原力,是 SDG 1.5 強調的關鍵。
此項目標,在全球面臨疫情所帶來的巨大衝擊之際格外令人有感。台灣在 2021 年 5 月初時,疫情升至三級警戒,公共場所關閉了座椅、飲水機、充電器與部分公共廁所、八大產業停業、雙北與部分縣市的餐飲店也暫停內用。當居家防疫成為全民運動,無家者卻頓失所有生存資源、更被附上「防疫破口」的污名。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朱剛勇,帶著大家一同了解疫情衝擊下對貧窮者帶來的挑戰、以及組織和社區的應對措施。(延伸閱讀:看見 1.5 公尺的裂縫:病毒待人是平等的,然而社會待人卻不是
(疫情三級警戒下,居家防疫成為全民運動,無家者卻頓失生存資源。來源:Jimmy Chan)
(疫情三級警戒下,居家防疫成為全民運動,無家者卻頓失生存資源。來源:Jimmy Chan

從認識到行動,為貧窮議題盡一份心力

貧窮的成因複雜,欲達成消除貧窮的目標並非易事。讓我們參考聯合國「美好生活目標」中的建議,透過以下方式為貧窮議題盡一份心力:
  1. 認識國內外的貧窮問題,了解造成貧窮的成因
  2. 捐款或擔任致力改善貧窮問題組織的志工,支持消除貧窮的行動
  3. 優先選購秉持公平貿易精神的商品,支持善待員工的企業
  4. 培養自身的財務素養,以進行負責任地儲蓄、借貸與投資
  5. 主動爭取合理的薪資待遇,保障自己與他人應有的權益
社企流也整理了「知識補充包」,內含國外文獻、推薦書籍、相關影劇作品等,讓大家可以更多元地認識貧窮議題。現在就成為社企流電力小兵,獲得更深、更廣的專屬資源!
欲閱讀 ​SDG 1 各項指標,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Goal 1|End poverty in all its forms everywhere
若有興趣了解其他 SDGs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立即掌握 SDGs 各項內涵、指標與相關案例: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3篇)

從一款啤酒開始的扶貧計畫——以在地作物製造限定飲品,為小農創造破千萬收入

Photo Credit: Questtonó

社企流/編譯:張方毓
巴西東北部農村,是該國最貧困的地區,貧窮人口比例超過 6 成。該地有 2/3 居民以務農為生,主要種植作物是木薯——吃起來有堅果味、長得像番薯的根莖類植物,在巴西各地被當作主食食用。然而,這個深入巴西文化根基的作物,卻沒有為耕種者帶來優渥的生活,因為木薯產量高、利潤低,導致農夫難以依賴木薯取得穩定收入。
一間巴西顧問公司「Questtonó」試圖改變此情形,盼藉一場社會影響力實驗,找出木薯的新價值,進而協助該地農民脫貧。
「我們如何能賦予這些原料新價值,創造出一個所有人都感到驕傲的文化象徵,使處於價值鏈上的農民及其家庭受益?」Questtonó 自問,試圖找出一個能夠永續進行、且符合在地文化的模式。
(木薯是巴西大宗作物,但因為盛產、價低,難以讓農民依賴它賺錢。來源:CropLife International)
(木薯是巴西大宗作物,但因為盛產、價低,難以讓農民依賴它賺錢。來源:CropLife International
經過評估與研究後,Questtonó 決定與啤酒公司 AmBev 合作,向農民收購木薯作為原料、並於當地生產啤酒。2018 年,他們推出第一款啤酒,名為「Nossa」,意思是「我們的」。
在工廠裡,木薯澱粉煮至濃稠,接著轉移到釀酒大桶,搗碎並跟大麥混和。最終成品是實驗數月的結果,一種清淡、清澈、金色的啤酒,帶有淡淡的麥芽香氣,略帶甜味,尾韻清爽。
之後,他們又以相同的模式,到其他州向農民收購在地特有農作物,產製出該地獨有的啤酒、且僅在當地獨家販售。例如,Magnífica 和 Legítima 分別只能在馬拉尼昂州和賽阿拉州購得。
(Questtonó 與啤酒公司 AmBev 合作,收購在地作物為原料、並於當地生產啤酒。來源:Questtonó)
(Questtonó 與啤酒公司 AmBev 合作,收購在地作物為原料、並於當地生產啤酒。來源:Questtonó
這些以在地農作物製的特色啤酒,以平易近人的價格販售,Questtonó 與啤酒公司 AmBev 拉高量產以盈利。AmBev 指出,在短短 4 個月內,Nossa 在該州低價啤酒市場就佔去 22.7%;而 Magnífica 的利潤率比同類產品的平均高上 68%。
時至 2020 年,Questtonó 和 AmBev 將這項商業模式發展為「Roots 計畫」,複製到巴西各州。新的啤酒品牌一一誕生,在巴西中部的戈亞斯州,出現 Esmera;在皮奧伊州,則出現 Berrió,不過並非用木薯製成,而是當地原生作物腰果。這些品牌的出現,應證在地作物可應用於其他需求高且獲利高的產品上。
而近期受疫情影響,巴西的貧窮加劇,這個模式的助益更加明顯,啤酒產製在疫情中依然貢獻穩定的利潤。除此之外,AmBev 也使用製造過程的副產品:木薯澱粉,製作木薯粉和肥皂,將上萬份產品捐給需要的社區,2021 年此計畫則獲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改變世界點子獎(2021 World Changing Ideas Awards)肯定。
目前,Roots 計畫在巴西各州收穫 12 噸作物,替小農創造 300 萬雷亞爾(巴西貨幣),相當於 1500 萬台幣的收入,近一萬名居民受惠,包括農民、其家人、以及負責運輸作物的人。該模式相當有彈性,證明在巴西各地可行,也有望拓展到世界各地,協助更多貧窮者改善生活。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3篇)

人生百味朱剛勇:病毒對待人是平等的,然而社會對待人則不是

Photo Credit: Jimmy Chan

文:朱剛勇

當我們相信的日常在崩塌

5 月前,我們曾相信一切都會過去。
即便去年遭遇 Covid-19 病毒席捲全球,在台灣的人們以嚴謹防疫措施、高規格政策與彼此相互提醒與督促,挺過了一波波難關,口罩荒、紓困身份認定、疫苗爭議,台灣創造了連續零染疫的記錄。路上有人群行走,店內有家庭好友聚餐,生活除了多一副口罩外,似乎沒有太多不同。病毒對待人是平等的,於是我們一起小心翼翼度日,也一起享受防疫成果。
直到 5 月中,一切的未知襲來。
5 月 11 號,台北爆發大規模感染,傳染鏈結從外來的茶室消費者開始,一路延伸至萬華地區,加上新北疫情急升,雙北成為全台重災區,並於 15 號宣布升為三級,全台各縣市於 18 號同步升級。以防疫為名,公共場所關閉了座椅、飲水機、充電器與部分公共廁所,部分店家暫停營業或關閉座位區。路過的行人多少都能感受到的擠壓與不便,對無家的人們而言,更是產生了巨大的生活動盪。無法充手機的電,使一些無家者無法找工作、也難以和社工保持聯繫,
而無處如廁、清潔身體,加上難以 24 小時無間斷戴著口罩,這些與防疫抵觸的行為,更造成大眾觀感不佳,進一步要求公權力介入驅離。
「防疫破口」成為了萬華人、雙北人被強加的污名;而睡在公園、車站,無法配合「居家」防疫的無家者,則在同島一命的情感呼喊下,幾乎成為了孤島。
不僅是無家者,許多更隱性、與社會潛規則搭配得宜的群體,其困境也在這次疫情中顯露。經濟弱勢的家庭,受限於家庭空間狹窄、沒有網路或手機設備等限制,當學校停課改採線上教學、民間兒少據點暫時關閉,雖然待在家可以阻絕病毒,卻使學習面臨空窗、家庭關係張力加劇。
而從事非正式經濟的工作者,生計也面臨空前困境,其中,又以直至今日,疫情降至二級後仍被無限期禁止復業的酒店(期間並無任何配套措施、復業條件)最為嚴峻。當收入消失,才發現這裡充滿著弱勢處境的人們,有人背負著全家經濟重擔,有人過往無法融入主流就業市場,反而在社會的灰色地帶找到工作,是的,也有人在這裡找到了成就感與歸屬。然而這些彷彿不是被社會認可的正派、體面,便也拒絕正視、支援。
病毒對待人是平等的,然而社會對待人則不是;這些不同的對待,成為了比病毒更大的威脅。
「貧窮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詞彙, 因為貧窮不是一個類別,不能光用政府的年收入來描述。 在現實生活中,那是一個沿途逐漸寬闊而無標記的區域,這片艱困比社會上的一般認知更為廣大。」——《窮忙 The Working Poor》

不是他們,而是我們

自 SDGs 的前身「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MDGs)」 開始,國際便將貧窮列入重視、需解決的共同困境:「不遺餘力幫助男女老少同胞,擺脫痛苦可憐與毫無尊嚴的極端貧窮狀態」。透過資金與技術挹注,生活在極端貧線以下、罹患瘧疾及營養不良的人口皆可見大幅下降。
2015 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則可見除了經濟弱勢外,納入了更多元的發展方向,例如文化、性別、種族等。世界逐漸意識到,除了物質條件之外,人若要能過得好,需要容納多元的存在,讓每一個人不會落下。
透過 SDGs,我們得以看到差異,而我們崇尚的民主,便是對這些差異的承認,並把這些差異以制度的方式加以安排。民主期待一種人類的走向:對差異的了解越來越細緻,並將福祉從本來一群模糊的團塊,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人身上。
人們之間的不同,其實是程度上的差異,而非壁壘分明的分類。唯有與貧窮經驗者一起摸索、整理出自身的樣貌、處境,才有機會拼出真正的光譜、看見真正的世界,也唯有經驗者的主體現身,我們得以建構多元視角的歷史,為未來的人們多拓寬一米、兩米的路寬。

1.5 公尺的裂縫中有什麼

防疫期間,1.5 公尺是台灣人們共同遵守的社交安全距離。不到兩臂長的距離,阻隔病毒傳播,卻無形間墊高了人們相互溝通、理解的門檻,也使素以「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為目標的一線服務社工、大眾倡議組織一時之間不知所措。
本以為這距離將使孤島成型,卻沒想到,身陷裂縫中,恰巧使我們見證如彩虹般豐富的光。原先拉起的議題組織與組織、組織與社區、組織與線上社群的友好網絡,正成為度過此次難關最重要的力量。社區店家、里長、社造團隊與政治工作者發起物資的募集與整合,使因疫情斷炊斷糧的人們得到最即時的支援;而一起合作推進貧窮議題的 NGO 聯盟們,也在三級期間相互支援,傳遞防護衣、口罩與物資,使社工即便在疫情期間必須暫停開放空間與活動,仍能持續陪伴需要的人們,並提供對方應急的資源。
過程中,我們也見證了貧窮經驗者回應困境的力道。例如原先處在被培力角色的經濟弱勢者與無家者,因停業而決定到 NGO 集中的物資站幫忙理貨,反而開始積極討論包裝流程的優化,並實際著手改善方法,與社工成為了更平等的同事關係。
又例如精神疾病經驗者組成的支持性團體,在疫情期間無法群聚,便組成關懷小組,大家打電話給無法出門、狀態脆弱的同儕,聊聊天、關心近況,成為陪伴彼此度過三級的支柱。
「人與人的連結」之於我們並無隱喻,而是本次疫情中最紮實、最明亮的光。有貧困經驗的人們從來不總是虛弱無力,當有光投入,人們便開始面向明亮、摸索出路。
疫情期間,人學習到的重要一課便是我們要對抗的是疾病,不是人。同樣,消除貧窮,也絕非是否定身處其中的人們——相反的,正因與經驗者同在、並肩,我們才有機會看見貧窮的全貌,面對最核心的議題,不至於被制度滿足或迷惑。
由向貧窮者學習聯盟所發起的「2021 貧窮人的台北」,盼與大家一同看見,1.5 公尺間,人仍可透過光亮相互映照,待光透入,便會折射出彩虹。
【2021 貧窮人的台北 :1.5 公尺的裂縫展覽】
  • 展覽期間|2021.10.28-11.12
  • 注意事項|
  • 因應防疫,展覽將採線上展出
  • 部分內容為期間限定,展期後下架
  • 講座、影展仍為線下實體活動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文章標籤

1/3篇文章

從社會實驗到商業創新,全球齊力實踐 SDG 1 消除貧窮

2/3篇文章

從一款啤酒開始的扶貧計畫——以在地作物製造限定飲品,為小農創造破千萬收入

3/3篇文章

人生百味朱剛勇:病毒對待人是平等的,然而社會對待人則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