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網址:http://e-info.org.tw

專欄文章

261篇)
  • 全球第一條「寧靜步道」在台灣!太平山翠峰湖獲國際認證

    全球第一條「寧靜步道」在台灣!太平山翠峰湖獲國際認證

    環境資訊中心/文:廖禹婷
    座落於宜蘭太平山的翠峰湖環山步道中有一處極為寧靜的檜木森林,在沒有人為干擾的狀況下測得的最低音量甚至不到 25 分貝。2018 年林務局也在此成立了第一條國家級的「寂靜山徑」,可說是台灣森林「寂靜」的代表處。
    2022 年 7 月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也被正式授證,成為全球首條「寧靜步道」。未來民眾若前往翠峰湖環山步道,也別忘了前往寂靜山徑,親自感受大自然「化繁為簡」的聲音魅力。(同場加映:不只修復步道:步道師如何用匠藝工法守護山林與人地關係?

    世界聆聽日誕生全球首條寧靜步道 就位在宜蘭翠峰湖環山步道 

    每當人們走進大自然,常會被眼前如畫一般的美景所震撼,除了視覺饗宴以外,其實「聽覺」也是認識環境的重要感官之一,其中更蘊含著許多關於生態系、棲地環境變動的重要資訊。
    隨著「自然聲景」(Nature Soundscape)對環境及生物的影響開始被國際間關注,關於自然聲景保育與人類噪音管理的討論也開始浮上檯面,成為重要的保育主題之一。
    長期關注寧靜議題的「國際寧靜公園 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下簡稱 QPI)成立於 2019 年,發起人為知名野地錄音師、聲學生態學者 Gordon Hempton,目標是「為所有生命的利益保護寧靜」。QPI 將世界寧靜分為都會寧靜公園、荒野寧靜公園、寧靜步道、寧靜旅館、寧靜住宅與社區 5 大類。
    陽明山國家公園於 2020 年正式受 QPI 認證為全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後,2022 年再度授證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成為全球首條「寧靜步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同時也是「世界聆聽日」,QPI 透露,全球正以「跨越邊境的聆聽(Listening Across Boundaries)」為主題展開一系列保育聲音活動,而緊接在翠峰湖環山步道之後,也還有兩條寧靜步道即將被授證。分別是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尼奧布拉河荒野區」,及芬蘭茂宜島上的「哈萊阿卡拉國家公園」。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寧靜步道並不代表死寂」,而是會依照不同季節出現不同的自然聲響,他也提醒,近年來因疫情許多民眾開始湧入山林,但親近大自然同時也應注意降低對環境干擾,以維持它原有的聲景。

    國內首條寂靜山徑 2018 年就成立! 最低測得 25 分貝 

    台灣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是座落於宜蘭縣太平山與大元山之間的「翠峰湖」,海拔高達 1840 公尺。由於周邊的檜木森林蓊鬱且潮濕,還有厚重的苔蘚,有如被天然的「吸音泡棉」包覆著般,形成了天然的「音響試聽間」。
    翠峰湖環山步道是依循著過去的運材軌道路線整建而成,由於沿著環繞翠峰湖的步道可近距離欣賞湖光水色,來往遊客繁多。
    不過林務局表示,步道全長共有 3.95 公里,是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里程最長的步道,因路途遙遠多數遊客僅短暫停留,通常在走完 300 公尺木棧道欣賞翠峰湖後就會離開。
    因真正深入步道的遊客稀少,若持續往前步行會發現四周越來越寂靜,2014 年 6 月起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與知名野地錄音師范欽慧合作,在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展開為期超過一年的聲景現場調查與錄製。
    團隊透過科學精密儀器的測量下,發現翠峰湖環山步道內「奧陶紀苔原區」的檜木森林僅有 25 分貝,幾近於「無響室」的狀態。
    因此,林務局在 2018 年成立全國第一條寂靜山徑,位置就座落在翠峰湖環山步道中里程數 2.2K 至 3.7K 間。並呼籲民眾不大聲喧嘩、不用擴音喇叭、不沿途播放音樂及不踩踏苔蘚,持續推動「寂靜山徑」及聲景保育觀念。

    國內自然生景保育行之有年 民團蒐 50 處聲景推聲音地圖

    若將視角由國外拉回國內,寧靜議題又如何在我國發酵?其實近幾年來,陸續已有環境研究的學者專家、野地錄音師或藝術創作者開始透過自然生態調查、海洋鯨豚聲學、聽覺保健與噪音探討、聲景作曲,以及設置「聲音地圖」(Sound Map)和「聲音環境資料庫」(Sound Data projects),將土地的聲景變化記錄下來。
    我國早在 2015 年 3 月就由范欽慧號召成立「台灣聲景協會」,結合科學、文化、藝術、歷史、聲景生態學等範疇,成為跨領域交流的聲音資訊平台,希望帶領大眾以自然聲景的角度關心環境議題。
    范欽慧提醒,人類對於大自然環境的聲音壓迫性已經成為環境負擔,甚至許多城市中的動物必須被迫「叫得更大聲」才得以交流或溝通,而無法被聽見的物種也可能會因此而慢慢消失。
    他說,推動聲景保育並非是希望在大自然中建立規範,或甚以各種罰則限制民眾接近或干擾,反而更希望邀請大眾親自走進大自然,重新覺察周遭環境的聲響。
    舉例而言,台灣聲景協會就推出「台灣自然聲音地圖」,地圖中包含大安森林公園、合歡山、知本森林等 50 個聆聽地點,網站中蒐集由台灣田野錄音師所採集的環境聲響,也邀請專家透過聲音協助鑑定物種,並附上相關照片、地點資料及物種介紹等資訊,希望推動更多自然聲景的在地保育。(同場加映:聽串流也能救地球?邀你一起成為自然的樂迷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最低僅 25 分貝!台灣誕生全球首條國際認證寧靜步道
    閱讀文章
  • 變調的戶外音樂節!如何化解全球奪命「熱」難題?

    變調的戶外音樂節!如何化解全球奪命「熱」難題?

    環境資訊中心/文:林韋翰
    近幾年台灣的音樂活動蓬勃發展,戶外音樂祭遍地開花,吸引許多樂迷一同參與。與此同時,極端天氣事件也來參一腳,2024 年原訂在台南舉行的浪人祭因颱風侵襲而部分取消;前年在紅髮艾德(Ed Sheeran)匹茲堡的戶外演唱會上,更有 17 人因熱傷害送醫,顯示氣候危機已成為主辦方、樂團和觀眾不可迴避的挑戰。

    熱浪下排隊、室內不通風 演唱會為何「熱死人」?

    23 歲的貝內維德斯(Ana Clara Benevides Machado),和許多人一樣是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的粉絲,2023 年 11 月,他和數萬名粉絲在里約體育場酷熱的艷陽下排隊 8 個小時,為的就是一睹最愛歌手的風采。然而,當天的體感溫度飆升到 58°C,巴西剛入春,這卻已經是第八次熱浪。
    演出開始不久,當台上唱著「慘痛夏日」(Cruel Summer)時,貝內維德斯便因無法忍受的高溫而昏厥,而後在附近的醫院因熱衰竭過世。
    整場演唱會有上千人中暑甚至嘔吐,泰勒絲也為此發文:「當我們決定把這次巡演帶到巴西時,我從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並且將後續的演唱會延後到傍晚舉行,以避開白天的高溫。
    事後有觀眾反應,主辦方無視當日高溫,全面禁止在場館內飲水,只允許購買場內的高價礦泉水,此外,為了避免歌曲「漏音」到場外,又把通風口堵住,使空氣難以流通。此事引發巴西舉國譁然,巴西政府也為此修法,要求音樂祭、演唱會主辦方應提供足夠的水源、食物,並解除自帶瓶裝水的禁令,避免再次發生憾事。(同場加映:熱浪席捲日本!跟著當地人到「涼爽場所」消暑
    事實上,音樂祭、演唱會受極端氣候影響已不是偶發個案,而是全球共通的現象。前年 7 月,紅髮艾德(Ed Sheeran)在美國匹茲堡的演唱會上,有 17 人熱衰竭送醫;2022 年,澳洲最盛大且廣受歡迎的草地輝煌音樂節(Splendour in the Grass),遇上連日大雨,許多營區被水淹沒,數萬人陷入泥濘、必須涉水才能抵達主舞台,也造成樂迷和主辦方的財務損失。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專門研究公共安全與災害的講師指出,2023 年幾乎每個月都有音樂祭或演唱會受極端天氣影響。
    81 歲的美國搖滾歌手米勒(Steve Miller)近日在社群平台上宣布取消 2025 年剩餘的巡演場次,多達 30 幾場,他說:「極端高溫、難以預測的洪水、龍捲風、颶風和大規模森林火災等因素疊加,給你們、觀眾、樂團和全體人員帶來了難以承受的風險。怪罪給老天爺吧(Blame it on the weather.)……巡演取消了。」

    「太熱了我不去!」 極端天氣讓樂迷卻步

    澳洲綠色音樂協會(Green Music Australia)於 2025 年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85% 的音樂節觀眾在過去一年有親身遭遇演出中的極端天氣,三成樂迷會因天氣觀望是否購買門票,這種狀況對於每週固定到 Live Music 報到的資深樂迷更加明顯,有 44% 表示購票時會因天氣感到猶豫。
    調查發現,高溫也是主要顧慮之一,將近 1/3 的受訪者表示,若預報氣溫高於 35°C,他們便會避開參加音樂節,而氣溫若達 40°C 時,有 2/3 的人會打消念頭。此外,近 1/5 的觀眾現在會在購票時加購活動保險,以保障活動因極端天氣取消時能夠退費。
    研究也發現,不少樂迷開始傾向購買室內場館的門票,這樣的趨勢也讓戶外音樂祭面臨觀眾流失和銷售量下降,澳洲部分音樂祭甚至因為預售票銷售數量不足,被迫取消。

    防洪舞台、免費飲水站,音樂祭也要「超前部署」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威脅,音樂節的安全需要主辦方和觀眾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防護機制。
    主辦單位必須從硬體設施著手,選擇或建設具備氣候韌性的場地,設置充足的遮蔭涼亭供觀眾避暑,並搭建防洪、防滑的高架舞台與排水系統,以應對暴雨威脅。在資源配置上,現場應設置足夠的免費飲水站和補水點,允許觀眾自備水瓶並確保水源隨處可得,同時安排專業醫護人員和急救站處理突發狀況。
    以筆者個人經驗為例,參與今年的戶外音樂祭時,同樣遇到天氣過熱的情形,當時主辦單位準備了加水站以及可租借的循環杯,讓所有人都能在取得足夠水源的同時也達到環境友善,值得其他戶外音樂節效仿。
    活動流程的彈性調整同樣關鍵,主辦方可將戶外演出安排在較涼爽的時段,避開正午酷熱,並在預測極端氣候時彈性調整時程。此外,也應該建立完善的天氣監測與預警機制,透過廣播和手機通知即時向觀眾說明安全計劃,明確標示緊急集合點和退票政策,確保在危急時刻能有序疏散。
    作為觀眾,面對高溫天氣,建議參與者可以做好防曬措施,最重要的是充分補充水分,並隨時留意自身狀況,感到頭暈、噁心時立即尋求醫療協助,或到陰涼處休息;並在事前關注天氣預報,若預計有豪大雨,可以提前預備防滑雨具,避免跌倒受傷。(同場加映:美國新創推天氣保險,讓壞天氣不再成為旅行的阻礙

    沒有地球,沒有音樂

    雖然氣候調適十分重要,但若缺少更多、更積極的氣候行動,便難以阻止氣候危機持續惡化。知名樂團 Coldplay 便是最佳範例,他們透過再生能源、邊跳邊發電的「動能地板」、以火車取代飛機的旅行方式,在 2022 年開始的「星際漫遊」世界巡迴中,比 2016-2017 年巡迴時減少了近 6 成的直接碳排。樂迷也可以從自備環保用品、搭乘大眾運輸等方式,支持自己熱愛的歌手時,也支持我們的地球!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極端高溫、暴雨、洪水 氣候變遷正讓戶外音樂節變調
    閱讀文章
  • 行人天堂 vs. 交通惡夢,巴黎「行人優先計畫」能否奏效?

    行人天堂 vs. 交通惡夢,巴黎「行人優先計畫」能否奏效?

    環境資訊中心/文:趙偉婷
    近兩年來巴黎的旅客們可能會發現,城市中到處都圍起柵欄在施工。其實自 2023 年以來,巴黎市政府便開始了一項行人優先計畫。目標為 2030 年時,新增與拓寬超過 100 公頃的步行空間(約等同 3.7 座大安森林公園)。
    直至 2026 年底,巴黎市府將投入約 3 億歐元(約新台幣 103 億元)推動相關步行友善設施。今年(2025)夏天許多工程紛紛完工,讓市民與旅客體驗到更愜意的法式漫步。

    行人我最大,打造優質行走空間

    這波改造中最讓人有感的莫過於人行道拓寬工程,從香榭大道、塞納河畔到石磚小路,優雅的花都向來適合步行,街區人行道拓寬工程後,漫遊巴黎又變得加倍舒適。
    以筆者住家附近道路為例,人行道兩邊皆往外擴張了一倍,人行道變得比車道還大,創造舒適的行走空間。相對而言,原本就狹窄的車輛單行道更縮減,停車格也刪減,在車流不大的時候,不啻是另類徒步區。
    市府更進一步在人行道設置長椅、植栽綠化、美化公共空間,使得整條街道變得更為宜居。並與鄰里合作推行「美化你的街區計畫」(Embellir votre quartier),讓市民能一起參與城市改造。(同場加映:不靠推土機,只用油漆與長椅!秘魯公民如何翻轉行人地獄?
    為了讓步行體驗升級,市府更強化行人導引標示,補全街道名牌、增加方向指引標誌。並調整交通號誌時間,例如考量到長者步速(每秒約 0.8 公尺),延長行人綠燈時間。並試辦「無紅綠燈路口」,改以優先權規則取代號誌,換句話說,在巴黎,行人最大!

    增加步行專用區,限制車輛進入巴黎

    在步行專用區,巴黎計畫新增 100 條「校園街」(rues aux écoles),將學校周邊道路改為車輛限行或全行人通行。同時, 也將 12 公里綠蔭道路(contre-allées)改造為步行專用空間,並在每一個行政區(arrondissement)建立一個步行核心區。希望能將巴黎以步行為主要交通的比例提升到 65%,並落實巴黎「15 分鐘城市」政策,強調鄰里自給自足、減少依賴汽車。
    事實上,巴黎從 2015 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1)以來,便陸續打造多條自行車道與近郊城市的連續步道,鼓勵短程通勤者改以單車或步行代替開車。並實行「巴黎喘息計畫」(Paris Respire),在週末或夏季限制汽車進入部分街區,專供行人與單車使用。(同場加映:借鏡荷蘭的交通革命:當自行車成為主要工具,安全路網是關鍵

    用車派的反彈:塞車更嚴重與空污惡化?

    在地狹人稠的都市,提高了行人使用空間,相對的也壓縮駕駛者的路權,引起了批評聲浪。反對人士表示,市政府沒有對用車族提供任何配套方案,反而讓城市交通問題更惡化,也剝奪了車主的權利與增加民眾困擾。
    反對聲音指出,行人優先政策非但沒有減少污染或改善整體交通流量。反而加深了巴黎交通延誤與擁擠的問題。根據公共政策研究所(IPP)的一項研究,巴黎南環路的壅塞程度增加了 15%,導致塞車問題與車輛低速滯留行駛,反而造成空氣污染。
    並且,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可能有民主協商不足的問題。儘管巴黎公共調查委員曾持反對意見,但市政廳仍決定繼續推進計畫。

    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衝擊商家

    另一項擔憂指出,這些政策將增加社會不平等,因步行區只有利於特定人群(通常為住市區的高收入家庭),對於住在郊區的居民或育兒家庭這些需要用車的人口,反而不是德政。
    設立步行區、車道縮小與刪減停車位,也增加了市區內許多餐廳與商店的進貨難度,店主和送貨司機紛紛譴責政策考慮不周,徒步區的限制多,道路擁擠,還有時間限制,送貨更加困難,影響生意。
    2022 年底,美國《CNN》曾點出台灣交通亂象,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引發外界高度討論。每年台灣各地都會發生多起老人、小孩、孕婦等用路人遭違規車輛撞傷的事件。或許可以借鏡花都,從道路設計與城市規畫就加入「人本城市」與「綠色交通」的概念,慢慢蛻變成行人天堂。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行人優先計畫 」步行空間加倍 漫步花都更愜意
    閱讀文章
  • 白天太陽能零成本、夜間電池接力省電:澳洲補助 30% 推動百萬家庭儲能

    白天太陽能零成本、夜間電池接力省電:澳洲補助 30% 推動百萬家庭儲能

    環境資訊中心/文:鄒敏惠、陳文姿
    近年因全球通膨,物價高漲、民生經濟壓力是許多國家的考驗。澳洲今年舉行的大選有「生活成本的選舉」之稱,在這場大選中,工黨政府贏得第二任期,而他們的新政策是:要讓人們不只在白天省電費,晚上也能省電費。
    白天的時候,屋頂光電直接供電不用花錢;傍晚下班回家、煮晚餐開電視,就換電池上場。電池吸收太陽能,在晚上尖峰提供電力,不但消費者省下電費,還可以減少電網壓力。澳洲政府宣布自 7 月 1 日起購買家用電池,政府幫你出金額的 3 成。一台家用電池平均可省下 4000 澳元(約新台幣 7.6 萬元),目標是到 2030 年達成全國 100 萬台家庭電池。(同場加映:溢出的電不浪費!澳洲「社區共享電池」實驗,5 年來為居民省下百萬電費

    1+1 大於 2 「屋頂光電」與「家用電池」攜手前進

    澳洲砸 23 億澳元推動「更便宜的家庭電池方案」(The Cheaper Home Batteries Program),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首席分析師波以爾(Johanna Bowyer)說,早於聯邦政策之前,就有部分的州提前補助,電池安裝率因此提高了。他預期新政策「對整個系統會有不小的影響。」
    如果家家戶戶裝上 100 萬台電池,每台平均 10 kW,總共 1000 萬 kW,也就是 10 GW 的電池儲能容量,那將是非常可觀的規模。雖然現在還不知成果,但聯邦補助才滿一個月的此刻,雪梨居民艾德彼(Ken Enderby)迫不及待的分享,這項政策大成功(huge success),許多人正在規劃新購電池。
    波以爾進一步分析,除了減少生活開支,推動大量太陽能和電池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澳洲有約15 座老舊燃煤電廠,會在十年內壽命到期,面臨關閉或延役的十字路口。前者擔心影響供電,後者也暗藏風險。西澳的 Muja AB 燃煤電廠就是失敗案例,「更新改建後,運轉效率非常低,成本也嚴重超支。」
    另一例子是澳洲最大的燃煤電廠艾拉林(Eraring),本應在今年年限到期關閉,但波以爾解釋,由於「再生能源和相關輸電網絡沒有如預期到位,所以關閉時程往後延了 2 年,甚至可能會延 4 年。」艾拉林目前確定會營運至 2027 年。
    事實上,澳洲將電池視為取代化石燃料的重要一步。從超大的電網級儲能到社區級、家用級電池,通通都要。一座位於新南威爾斯州中央海岸,容量 850 MW 的「沃拉塔超級電池」(Waratah Battery)即將在下個月營運,就建造在燃煤電廠的拆除舊址上。
    波以爾指出,澳洲面對的挑戰就是,建設更多再生能源和電池,並加快速度,取代老舊燃煤電廠,「現在大概以每年 3 至 4 GW 的速度在建風電和太陽能,但其實每年需要建到 6 GW 才夠。」

    從家戶到企業:處處都見再生能源推動力

    「這一區是雪梨最老的地區之一,」雪梨不僅以陽光與海灘聞名,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內西(Inner West)是歐洲人來到澳洲最早定居的地區之一,韋伯斯特(Jasper Webster)向我們介紹,「很多房子其實有裝太陽能,只是你從街上看不到。」由於文化資產法令的緣故,只能在沒有面向街道的一側裝設屋頂光電。

    儘管裝設光電有諸多限制,一般住家可以裝 3、40 片光電板,這裡可能只能裝 10 片,在「內西社區能源」(Inner West Community Energy,IWCE)的努力下,也成功安裝了 400 多套的太陽光電,還幫助一間健康診所在去年底達成 100% 電氣化。
    在澳洲,有類似 IWCE 這樣專注家戶能源的在地組織,也有專門做社區和大型商業建築案子的社會企業,Pingala 就是其一。韋伯斯特在兩個組織都有參與專案的經驗。「Pingala 幫新鎮的啤酒廠 Young Henry's 裝太陽能,就是由社區出資,再由 Young Henry's 償還投資,這是一種另類的貸款方式。」韋伯斯特說道。

    公民組織:「我們有使用太陽能的權利」

    雪梨熱鬧的觀光景點環形碼頭附近,非營利組織「太陽公民」(Solar Citizen)的辦公室就在此處,一個由雪梨市府投注資源成立的「溫室氣候新創基地」,這裡也是雪梨最高的商辦大樓。執行長道格拉斯(Heidi Lee Douglas)表示,政府提供家庭電池補貼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這可是花了整整 3 年才爭取到的。」
    在聯邦政府提出這項政策前,新南威爾斯州正為白天光電太多煩惱。原本想藉著太陽稅(sun tax)機制,讓市場引導民眾購買電池,然而這項作法引發眾怒。太陽公民發起連署,去跟官員對話,最後州政府提出電池補助。(同場加映:公民電廠於金山啟用!上百居民購太陽能板產綠電,更將綠色收益回饋社區
    道格拉斯稱,電池補貼讓個人也能參與所謂的「能源系統的民主化」,未來的能源生產與消費,將不再是少數大型企業的專利,而是來自數以萬計的普通人。
    太陽公民是一個只有 7 人的團隊,支持者多為早期就入手屋頂光電的用戶,但太陽公民堅持為所有人發聲,尤其是那些尚未有能力、或仍被光電排除在外的族群。「當我們說『我們有使用太陽能的權利(right to solar)』,這並不完全是一個法律上的權利,而更是政府必須提供的一種公共授權和責任。」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澳洲這樣省電費:政府補助家用電池 目標 100 萬個家庭有電池
    閱讀文章
  • 來英國牧場擁抱牛!療癒經濟在氣候變局中找生機

    來英國牧場擁抱牛!療癒經濟在氣候變局中找生機

    環境資訊中心/編譯:曹可芝;審校:陳文姿
    英格蘭的鄧布牧場(Dumble Farm)飽受氣候災害困擾,連年水災沖毀作物和乳牛愛吃的草皮,乳品市場價格遠遠無法打平成本。這座有 4、50 年歷史的牧場決心轉型,不賣牛奶,改向觀光客販售「牛的抱抱」。

    傳統牧場經營難

    「多次洪水和龐大壓力,我們很難繼續(靠乳業)維生。」牧場經營者 Fiona Wilson 向《路透社》說。
    氣候變遷與全球化等多重因素下,農牧業者苦苦經營,難以單靠販售農產品換得溫飽,必須嘗試多角化經營。轉型浪潮中,有的牧場轉向「療癒經濟」,販售「牛的抱抱」贏得旅客的心。
    鄧布牧場在 2022 年幾乎將所有乳牛出售,改提供「抱牛體驗」。遊客花費 95 英鎊(約新台幣 3750 元)可享受遊覽行程,還能在牛棚內與牛近距離接觸,輕撫、梳毛甚至擁抱。
    「超級值得,可以這麼接近牛牛,牠們好可愛、好溫柔!」25 歲遊客 Emma Hutton 體驗後帶著一臉滿足。

    療癒經濟撫慰人心

    透過與動物接觸,讓人類達到生理與心理撫慰的動物輔助治療,在全世界行之有年。最常見的輔助動物是犬、貓,近年也其他動物加入行列。牛隻非常受歡迎,上網搜尋「牛、抱抱」(cow cuddling),就會跳出許多提供相關服務的牧場,在英國與北美特別盛行。
    在美國經營牧場的 Jess Hoffman 懷孕期間無法製作起司販售,開始嘗試提供牛的抱抱。她的牛隻撫慰了許多人,包含知名百老匯歌手、98 歲老奶奶以及身障的孩子等。「看到孩子輕撫牛牛,露出笑容、敞開心胸,感覺真的很棒、很值得。」
    並非每隻牛都喜歡抱抱,貿然靠近牛隻並試圖擁抱可能有危險。鄧布牧場花了好幾個月找出牛隻最平靜的時段與方式,讓牠們習慣陌生人。在天熱的夏季,蒼蠅變多,牛隻容易煩躁,牧場也會暫停抱抱行程。
    此外,在訪客到來前,牛牛會額外獲得一頓飼料,吃飽後徹底放鬆。經營者之一 James McCune 說:「牠們喜歡被寵愛,就像大隻的狗狗一樣⋯⋯對牛來說(擁抱日)就像是做 SPA 一樣。」(同場加映:超越語言溝通,讓毛茸茸療癒師提升你的身心健康

    牛隻數量減少 有助生態平衡

    鄧布牧場主要飼養名為高地牛(Highland cow)的可愛牛種,原產於蘇格蘭高地,特徵是長毛和長角。體色包含紅、黑、黃、雜色等,北美洲、澳洲也有許多農場飼育。
    《衛報》特約作者 Emma Beddington 曾走訪鄧布牧場,親自體驗牛的抱抱。她原本對牛稍有懼怕,但當她把頭靠在名為「雲朵」的牛牛身上,立刻「再也不想停止」。貝丁頓說,體驗行程包含為牠們梳毛 30 分鐘,如果人類沒有認真梳,偶爾還會被牛隻頂一下或輕咬提醒,牛十分懂得享受。
    鄧布牧場將部分收益用於野生動物復育等計畫。官網指出,高地牛是「保育型放牧」(conservation grazing)的理想動物,牠們吃許多牲畜不吃的植被,讓競爭力較弱的植物或野花得以生長。高地牛的體重較輕,土壤壓實的問題較少。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不賣牛奶賣你「牛的抱抱」 英牧場用療癒經濟渡過氣候危機
    閱讀文章
  • 微塑膠攻占人腦比 8 年前更多!研究:份量約達一根湯匙

    微塑膠攻占人腦比 8 年前更多!研究:份量約達一根湯匙

    環境資訊中心/ 編譯:曹可芝;審校:陳文姿
    微塑膠攻占人體器官不是新聞,但哪裡最多?研究團隊從屍檢的人體組織樣本中找答案。在 2024 年死亡的樣本中,大腦的微塑膠與奈米塑膠比肝、腎更多,份量約達一根塑膠湯匙。跟 8 年前的樣本相比,高出了近 50%。

    微塑膠攻占人體,比 8 年前更多

    新墨西哥州大學(UNM)藥物科學系教授坎彭(Matthew Campen)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微塑膠侵入人體組織的情況,他們分析了 2016 年逝世的 28 人和 2024 年逝世的 24 人的器官樣本,發現塑膠微粒約占大腦重量的 0.48%。
    「這代表大腦中 99.5% 是腦組織,其餘都是塑膠,」坎彭告訴《CNN》,「份量相當於一整支塑膠湯匙」。
    這項研究於 2 月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所使用的樣本來自 40 至55歲死者,由美國新墨西哥州醫學偵察辦公室(New Mexico Office of Medical Investigator,NMOMI)提供。法律規定,屍檢的組織樣本需保留至少 7 年。
    團隊在腦、肝、腎裡找到 12 種聚合物,以聚乙烯(polyethylene, PE)占最大宗。大腦的微塑膠是肝臟跟腎臟的 7 至 30 倍。聚乙烯常用於包裝容器,如塑膠袋、瓶等。
    屍檢樣本也反映了全球塑膠使用量的趨勢。2024 年死者體內的塑膠微粒比起過去的尺寸更小,而且大腦裡的微塑膠也比起 2016 年多出了約 50%。坎彭說,這是一項警訊。

    失智者大腦含更多微塑膠

    這些樣本中,有 12 人曾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研究團隊發現,失智症患者大腦裡的塑膠微粒比其他人更多,最高達 10 倍。
    坎彭提醒,這無法證明是微塑膠導致了失智症,或是失智症的病徵導致微塑膠更易堆積在大腦,不能以此直接證明微塑膠與疾病的關聯。
    美國波士頓學院全球公衛與共好計畫主任蘭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表示,全球塑膠產量、污染以及人類接觸到塑膠的機會快速增加,在人體內發現更多塑膠微粒並不意外。
    蘭德里根曾參與全球性報告,發現塑膠在每一個生命週期都會危害人類健康。他表示,在人類心臟、大動脈、肺、肝、睪丸、胃腸道與胎盤都曾發現微塑膠,「問題是,這些微粒對我們有什麼影響?說實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
    坎彭說,提醒社會大眾注意微塑膠時,多數人總是聳聳肩,不以為意,新研究或許可以讓大家認真看待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屍檢結果揭人腦微塑膠8年增50% 研究:相當於一整支湯匙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