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部落格/文:劉庭莉
由下而上的交通革命 造就荷蘭自行車大國
自行車是荷蘭民眾的主要通勤工具之一,連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也騎自行車上下班。根據荷蘭政府交通研究所(KiM)數據,2020 年荷蘭自行車約 2290 萬輛,已超過荷蘭人口總數 1720 萬人,平均每人 1.3 輛,高居全球之冠。
台灣加拿大協會上月舉行「當總理也得騎單車上班:荷蘭如何在 1970 年代發動一場由下而上的交通革命?」論壇,詳細探討荷蘭如何達成今日的成果。
長期研究永續運輸的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表示,荷蘭人愛騎腳踏車的原因,要從自行車興起的 1920 年代說起。荷蘭當時社會階級相對扁平,不像其他歐洲國家僅讓社經地位高者使用,使得自行車迅速普及至一般社會大眾。
二戰後汽機車蓬勃發展,當時各國皆認為汽車是未來趨勢,荷蘭城市設計亦以汽車為主體,直到 1970 年代因石油危機,汽車前景幾乎癱瘓,加上民間團體長年的倡議,讓自行車風潮重回荷蘭。為了解決只有機動車輛須繳稅的不公平,鄭祖睿指出,荷蘭也對自行車使用者徵稅,稅收專款專用於建設自行車道,讓自行車道成為與人行道一樣的標準配備。
鄭祖睿也指出,1960-1970 年代機車與汽車同步盛行,衍生出機車占用自行車道等問題,才促使自行車道制度化、並拓寬至 2.5-3 公尺。隨著自行車騎士越來越多,荷蘭各地成立自行車相關的聯盟及組織,在機車退場後,爭取保留已拓寬的車道。
使用成本過低 台灣機車未如國際趨勢退場
鄭祖睿在歐洲期間以自行車通勤代步多年,回台教書後,也試圖在台南以自行車通勤。他指出,平時在市區騎自行車 10 分鐘沒問題,但當拉長至半小時,就會發現道路設計不安全、植栽或綠蔭不足等問題。他有感而發表示,台灣自行車基礎設施仍需提升,使用率才會提高。
相較之下,荷蘭自行車政策得以持續完善,有賴於使用者眾。台灣以自行車作為交通運具占比僅 2.9%。在台灣,連去路口便利商店都要騎機車,高達 47.1% 旅次以機車作為主要運具,特別在南部縣市,4 至 6 成交通移動距離小於 1 公里。(同場加映:疫情成交通轉型好時機!巴黎推「15 分鐘城市」,台灣下一步往哪走?)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說明,台灣經濟起飛時,缺乏對機車的管理,考照制度陽春,牌照稅、停車費皆較汽車低廉,讓機車使用率大幅上升。再加上過去執政者認為,隨著人民所得增加,自然會從機車轉為汽車,遲遲未處理制度面問題,且機車使用成本實在太低,造就成今日現況。
全台自行車路網親近自然 學者:觀光與通勤是兩回事
行政院長陳建仁在今年世界自行車日(6月3日)上表示,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積極完善全國自行車路網,並重點推動友善自行車使用環境,鼓勵民眾騎自行車。
不過,鄭祖睿觀察,台灣自行車主管機關散落在營建署、交通部觀光局、教育部等各部會,且政策仍以觀光遊憩為主,難以將自行車作為主要通勤交通工具。他說明,觀光自行車道以連結觀光景點為主,通勤則不會經過或刻意繞路到觀光景點。
鄭祖睿建議,要讓自行車通勤更具競爭力,關鍵仍在自行車路網設計。他舉例,自行車道不一定只能劃設在汽機車道旁,而是可以透過交通工程方式,讓自行車有較好的「街道穿越性」(filtered permeability)——如某些道路只允許自行車或步行,讓自行車有捷徑,才能使自行車通勤比其他運具佔有優勢,不論通勤時間、距離都更短,同時增加交通安全。
與荷蘭不同,國人多未擁有自己的自行車,也讓共享自行車 YouBike 得以成功。不過,鄭祖睿也希望大家思考,YouBike 能夠取代機車,成為民眾通勤主力嗎?他強調,自行車發展最根本的前提是安全,若缺乏安全的騎乘環境及完善的自行車路網,無論是 YouBike 或私人腳踏車,恐怕永遠無法達到取而代之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一天。
參考資料
- 111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摘要分析 (交通部)
- 南臺區域整體運輸規劃系列研究(1/2)-旅次特性調查分析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 荷蘭邁向腳踏車烏托邦之路(2) ─ 認真回應民意的政策 (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