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創業小聚

Meet 創業小聚

Meet 創業小聚是由《數位時代》自 2011 年起開始推動,透過跨平台的專業媒體以及交流月會、企業或投資媒合、國際參訪、創業競賽 Neo Star Demo Show、新創展會 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嘉年華等活動所打造的創新創業社群網絡,也是一個最具傳播影響力與商業價值,國際級的新創機會交流平台,致力於促成資訊、資金、資源、人才、以及國際連結能夠廣泛交流與精準媒合。

專欄文章

27篇)
  • 日本新創打造醫療版的 Booking.com,解決國外就醫的困境

    日本新創打造醫療版的 Booking.com,解決國外就醫的困境

    創業小聚/文:詹蕙瑜
    在國外身體不適,卻無法用當地語言描述病情時的無助與焦慮,是Ambii創辦人平良侑希(首圖)想解決的問題。
    平良侑希是曾在美國留學 7 年,經歷了多次在異國他鄉尋求醫療服務的困難,這些經歷萌芽了他創辦 Ambii 的想法。Ambii 是一間日本新創,致力於簡化醫療問診流程的數位平台,透過提供多種語言支持的問診表和預約系統,解決患者在國外就醫的語言障礙和流程困難。如今Ambii也正式插旗台灣,其服務於今年7月正式上線,幫助國外旅客來台更方便就醫。

    解決患者在國外就醫兩大問題

    外國人在海外就醫時常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是尋找當地的診所或醫院。儘管 Google 地圖很方便,然而用外國語言搜尋時,仍無法將診所完整顯示;第二個則是溝通上的困難,就算找到診所了,語言障礙也可能讓患者無法清楚表達病情或理解醫生指示,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針對診所查找的痛點,Ambii 選擇以媒合平台的方式解決:邀請診所加入平台,以最完整的資訊顯示出來,避免難以查找的狀況。目前,Ambii 上已有 10 家合作診所,另有 50 家診所正在洽談合作中,且自平台成立一年以來,已經有超過 10 萬次的預約由在日外國人透過Ambii平台順利完成。
    至於解決語言不通的困境,Ambii 則有支援 14 種語言的問卷系統,患者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填寫病情描述,並將這些經過翻譯的問卷直接分享給醫生。這不僅減少了診所繁瑣的文書工作和電話溝通,還將資訊整合到電子病歷(EMR)系統中,從而大大簡化了醫療流程。
    然而,支援多語言並非易事,特別是在醫療專業用語的翻譯上,必須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醫療表達方式。「支援多語言是我們的一大優勢,但背後的技術挑戰也不少。尤其是在醫療專業用語的翻譯上,我們需要確保每個語言版本都能精確地表達醫療資訊,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平良侑希解釋,Ambii能夠實現多語言支持,仰賴其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成員,他們從各自的文化背景出發,設計出符合各國醫療需求的問診表和預約系統。

    外國患者就醫高費用,吸引診所加入 Ambii

    Ambii 希望為海外患者提供無負擔就診體驗,平台不向用戶額外收費,同時患者隱私方面,病歷資料採一次性使用,不會與其他診所共享,保護患者的個人資料。
    外國患者與本地患者不同之處在於,外國患者通常無法享受當地保險的支付資格,他們的就醫費用相對高,可以為診所帶來更多的收入,這也成為吸引診所加入 Ambii 平台原因之一。
    對此為了適應不同診所的需求,Ambii 提供了訂閱制或按每筆訂單收費兩種模式。診所可以根據自身的營運策略選擇最適合的方案:訂閱制允許診所按月支付費用,以持續使用 Ambii 的完整預約和問診功能;而按每筆訂單收費的模式則是在診所每完成一筆預約後,Ambii 收取相應的費用。

    目標成為醫療界的 Booking.com

    「我每個月都會來台灣一次,因為這裡的市場環境與我們的服務理念非常契合。」作為一家跨國新創公司,Ambii 選擇台灣作為其市場拓展的起點。
    平良侑希說台灣的醫療系統與日本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像是傾向於患者優先就診於診所而非大醫院、重視患者的醫療體驗等,但在預約系統和問診流程上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台灣診所普遍缺乏多語言支持的問診流程,這正是 Ambii 想要填補的市場空白。
    Ambii 目前已與台灣的 AlleyPin 建立了合作關係。AlleyPin 是一家推動數位化醫療的公司,兩者在日本的一次科技展上相識,並發現了彼此合作的潛力。Ambii 在台灣的服務於7月正式開始,目前已經開始拓展,包括禾馨婦幼診所等知名醫療機構的合作,這些拓展主要藉由 AlleyPin 的引薦為 Ambii 與本地診所之間搭建了合作橋樑。
    未來Ambii計劃與保險公司合作,簡化跨國保險理賠流程,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醫療服務。
    「我希望未來能夠建立一個國際患者友好診所和醫院的全球網絡,這樣不論患者在哪裡,都能透過 Ambii 獲得最適合他們的醫療服務。」平良侑希表示 Ambii 也將繼續擴展其全球診所網絡,目標是建立一個類似於醫療版 Booking.com 的平台,讓更多外國患者能夠輕鬆的在國外就醫。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醫療版的「Booking.com」登台,Ambii讓看醫生不再被語言所困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

    閱讀文章
  • 減碳前,先找出耗電所在!台灣新創助企業做用電健檢

    減碳前,先找出耗電所在!台灣新創助企業做用電健檢

    創業小聚/文:蔡愷恆
    「我們在做的事情就像是健康檢查,先量體重,再看接下來要增肌還是減脂。」微思能源的創辦人暨營運長王郡用日常生活的情境,描述他們的碳資產管理系統 WISCAM。
    企業都想要節能減碳,但王郡認為這不是單單買碳權、種樹能達到的目標:如果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能源、排了多少碳,那怎麼行?就像體態管理,不論要增肌或減脂,你都要先獲得身體數據才能決定方向。
    微思能源的碳資產管理系統 WISCAM,透過 IoT 設備即時監控客戶的整體用電量,再透過數據找出不具效率的地方以及每度電所耗損的碳排放量。
    不過,監控是一回事,真正減碳卻是另外一種工作,微思能源要怎麼協助企業減碳?

    台灣用的是「髒電」?平均每度電產生的碳排是歐盟的 5 倍

    根據數據統計,2023 年火力發電依然是台灣的主要發電管道。即使碳排與 2022 年相比已減少 20 億度電,但燃煤、燃氣的比例依然高居 8 成。
    台灣當今生產出 1 度電,會產出 0.49 公斤的二氧化碳碳排量,與歐洲 的0.1 公斤相比高出 5 倍,「因此台灣的電才會有『髒電』一說。」王郡表示,因此改善用電習慣,就能降低因火力燃燒而產生的碳排數值,這也是微思能源想達成的目標。
    雖然最近企業不斷在提倡 ESG,不過王郡認為現在依然沒辦法根本解決耗電問題,「都只能看到整體數據,無法分別知道哪些東西最耗電。」
    他以體重與健檢解釋,分析減少碳排應該要有的流程和順序。
    首先,由於企業不知道一年內產生碳的精確數值,因此需要進行「碳盤查」,就像是知道整間公司的「體重」,之後再裝上微思能源的碳資產管理系統 WISCAM,也就是體質的數據分析,後續才能進一步分析應該要是增肌或是減脂——讓企業決定要改善電力品質或是更換節能設備。當所有設備皆大幅降低耗電量、碳排量,才是企業種樹或是租借場地使用太陽能板的時機。(同場加映:最新減碳成績單出爐:台灣經濟正成長同時,溫室氣體淨排放也正下降中

    主打中小企業,WISCAM 告訴你哪裡最耗電

    WISCAM 碳資產管理系統是微思能源提供的服務。微思能源透過在配電盤上裝上 IoT 設備,並將所有電線穿過器材,便可以從系統偵測到所在場域的電力數據。相較於其他使用感應電流的形式,微思能源選擇的技術雖然較費工,且安裝時需要切斷所有電源,不過測量的數字也相對精準。
    王郡以一家工廠從 5 月 21 日至 7 月 17 日之間的實際用電舉例。他表示台電數據的 3840 度電和微思能源統計的 3803 度電比較,說明他們之間的誤差值僅在 1% 內,而其他公司因為做工相對不細緻,所以誤差可能會超過 5%。
    儀表板上也出現其他數值,像是可以判斷度數、功率、功率因數、電流、電壓等。透過以上這些資訊,用戶和微思能源可以驗證哪些場域、哪些設備或是哪個時間區段較耗電
    這項技術出現前,企業僅能透過購買碳權或是沒有科學依據地推測耗電的設施。不僅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甚至沒有釐清碳排的問題核心,也就是「節能減碳」。(同場加映:員工減碳效益難計算?新創 Custos 讓「碳手印」來幫忙
    後續的諮商也是微思提供的服務,他們從電機、環境工程與法律制定等角度切入,輔以真正且實際的數據制定出務實的節能策略。
    即時數據顯示與問題解決能力,讓微思能源成立僅一年時間就拿下 2 間客戶:德大生技與靜宜大學。而過往僅有大企業能夠負擔的買斷服務並不是微思能源想要推廣產品的形式,這項服務以 SaaS 為商業模式,依照設備建置數量計算並收取月費,讓中小企業有能力使用這項服務。

    27 歲就創業,下一步想往台灣南部發展

    微思能源的目標方向都十分明確,解決方案也很務實。很難想像這家成立一年多的公司,背後推手是一位 1997 年出生的年輕人。
    在王郡成立微思能源之前,他已經創辦一家第一年營收就破新台幣 200 萬元的顧問公司,專門撰寫標案或是企劃申請書。時間自由,同時具有優渥的收入來源,可以輕鬆度過一生。
    但因科技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告訴他,「這是 trade,不是 business。」燃起了王郡想要建立新專案的動力。
    最初,王郡期望能將服務推廣到社區,讓節能減碳的觀念轉為全民運動。但他們意識到,企業會因 ESG 概念水漲船高、環保意識升起、法規建立等原因,更致力於降低自己的碳排,因此才把目標群眾轉向中小企業。
    微思能源現在想要擴張公司編制,預定將現行外包的工程廠商延攬到自己公司內,後續客戶量增加就有更大的基礎能夠接單。同時,他也想要好好募資。現在他們往南部拓展,讓台灣南方的企業在追求產能或是品質時,同時可以顧及企業社會責任。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不知道哪裡最耗電,你怎麼減碳?微思能源要幫企業做「用電健檢」
    閱讀文章
  • 當科技農夫踏入東南亞——台灣食農新創如何在印尼找到機會點?

    當科技農夫踏入東南亞——台灣食農新創如何在印尼找到機會點?

    創業小聚/文:曾令懷
    提到東南亞市場,考量到經濟發展、距離、語言等因素,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可能是台灣新創的首選,而東南亞裡人口最多、佔地最大的印尼,卻鮮少出現在雷達上。
    或許這與產業上的差距有關,根據 Statista 的統計報告指出,截至 2023 年為止印尼約有 4100 萬人從事農業生產,約佔該國勞動力總數的 41%,而且其中 93% 為小農,產生的 GDP 則佔全國 13% 左右,是全世界第三大稻米產出國、第二大棕梠油出口國,可以說農業是印尼的重要經濟基礎。
    不過,這不代表台灣新創與印尼市場完全脫節。
    「我們發現(在印尼)不管是食農企業還是食農新創,長大的關鍵都不在於技術含量,而是能否整合破碎化的市場。」好食好事加速器副執行長林薇真表示,印尼國土寬廣,創新幾乎集中在平台型、整合式的商業模式突破,不過整合大規模的市場勢必需要科技的導入,否則成長就會停滯,因此「補上科技解決方案」就是台灣食農新創在印尼的極大機會。
    林薇真指出,印尼的農業主要由大型食農企業集團把持,這些集團不缺乏銷售通路,更在乎前端生產的效率,因此包含如何增加農作生產、農田管理效率,或者延長農作保鮮時常以應付長時間的運輸,就會是重要的解決方案。為了促成台灣與印更緊密的交流,好食好事加速器帶領台灣新創前進印尼,獲得了良好的迴響。

    不能只是賣產品!與當地企業合作培訓,才能從根本改善農業生產

    2017 年成立的恰口科研以天然的「炭材」最為原料,研發出環保無毒的抑制病蟲害製劑「碳晶讚植物保護劑 PRO」,以及延長蔬果保鮮期的「碳晶讚保鮮製劑 FRS」兩套產品,恰恰是當前印尼市場最需要的技術。
    恰口科研營運長程浩軒表示,印尼農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技術不足,這將導致蔬果品質不佳,除了影響售價,也會影響蔬果保鮮期,最終都會反映在食農企業營收或農民收入上,形成惡性循環,「像我這次來談的一間外銷商,他說他生產了 290 萬公斤的橘子,其中有 180 萬(公斤)會被浪費掉,這很驚人!」
    印尼前三大 Salim 集團旗下的 Batamindo Green Farm 區經理朱文淵表示,永續耕種是個重要議題,如何延續保鮮時長來應對印尼長距離的運輸或是海外銷售是集團關注的議題,因此對恰口科研的產品很感興趣。
    不過程浩軒觀察,這不僅僅是販售恰口科研自家產品就能解決的。
    在台灣,恰口科研的客戶是自有品牌與自有通路的小農,他們願意改變種植方式、也有權力掌控自己的種植方式,但是在印尼普遍是由食農企業集團把持肥料等農業資材,對食農企業集團來說,他們只要購入新資材並賣給農民就好,至於農民是否使用、是否需要使用教學,不是食農企業集團的優先考量;對農民來說,在沒有輔助、沒有人證明新資材能提高收入的情況下,也就不會有誘因使用購買來的新資材來耕種。
    程浩軒表示,考量到印尼的農業型態,在這裡的商業模式必須與當地企業進行緊密合作,所以除了販售產品外,更需要找合作夥伴一起做培訓,透過他們作為產品代理經銷的角色並授權種植技術。
    「透過正確又環保的種植方式確保蔬果健康後,才能提升農民收入,有了收入,農民就更有資本導入更多技術進行精準農業,才能在這裡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程浩軒說。

    衛星資料+AI!悠由數據靠「減法」擄獲印尼農業集團的心

    2019 年成立的悠由數據早在成立之初就關注印尼市場了。
    「印尼的農業特性是這樣:大多是集團跟大企業來主導種植,所以他們會非常講求效率、產值跟規模化管理。」悠由數據創辦人暨執行長吳君孝說。
    悠由數據的 SaaS 產品 FarmiSpace 靠著衛星資料與自行研發的 AI 演算法,提供農作物的成長和收成的預測,就非常符合印尼食農企業的需求,目前悠由數據已經在印尼的香蕉、紅蔥頭、橡膠園、棕櫚、稻米田導入,食農企業新創 Rumah Tani 和食農企業集團 PT. Suryatama Usaha Nusantara(以下簡稱 SUN)都表達了與悠由數據合作的興趣。
    Rumah Tani 執行長 Bahtiar 表示,目前 Rumah Tani 已經有超過 600 公頃的辣椒、茄子等農場,但是隨著農地擴大,對於收成的預測與管控不能僅依賴農民的經驗,因此悠由數據的解決方案對印尼來說非常關鍵。
    SUN 創辦人 Martin Minar Widjaja 則表示,當前印尼農業人口遇到了斷層——年輕人不願意務農,因此如何以科技的方式提升農民收入、增加年輕人投入的意願,將變得非常重要,也是 Javanesia 現在的經營策略,「我們希望讓傳統農民轉型成為『科技農民』,所以我很希望跟悠由數據合作。
    FarmiSpace 最大的優勢,就是無需事先提供資料就能使用 AI 預測,且準確率高達 99.8%。不同於其他的 AIoT 預測,悠由數據選擇衛星資料作為預測依據,吳君孝表示,IoT設備難以應對大面積的農地,而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地的農田又沒有過去的耕種數據和環境數據,因此悠由數據成立至今維持著「減法」的開發原則:能夠在全球應用、適合所有作物的資料來源,就是衛星資料。
    這個衛星資料,並不是指衛星影像,而是水分、葉綠素、氮含量等元素的光波反射數據,以此得知農地與作物的狀態,並且預測收成時機,「例如客戶可以設定當毛豆葉綠素達到飽和時提醒我,兩週後就要去收成。」吳君孝說,悠由數據與美國企業合作,每天都能拿到衛星資料,因此食農企業只要設定好條件,等待 FarmiSpace 的通知即可控管整座農場的動向。
    目前悠由數據的印尼客戶遍佈爪哇島跟蘇門答臘,且客戶嘗試意願極高,不過吳君孝提醒,印尼是個人治關係的社會,不靠人脈很難進入市場,所以一定要找到合作夥伴協助,另外印尼在價格上的接受彈性比較低,所以如果新創犧牲了自己的毛利,一定要想辦法規模化事業,才能站穩腳步。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悠由數據、恰口科研搶吃印尼農業商機,台灣新創南向輸出技術的眉角是什麼?
    閱讀文章
  • 值 1 億元的永續好點子!新創 Faircado 為你消除購買二手物的阻力

    值 1 億元的永續好點子!新創 Faircado 為你消除購買二手物的阻力

    創業小聚/文:邱楷涵
    思考一下,怎麼樣你才願意買二手物?
    Faircado 建立了一種瀏覽器擴充程式:當你在 Amazon、Apple 等網站上搜尋商品時,網頁旁的擴充功能就會跳出自 eBay 等網站的二手替代選擇,讓消費者可以快速用便宜 80% 以上的價格,買到狀況良好甚至近乎全新的二手物品。目前,Faircado 的擴充程式已經能夠支援 1600 個網站,並且擁有數千名用戶。

    耗時、不方便成為二手購物阻力

    Faircado 是由 Evoléna de Wilde d'Estmael(下圖右)和 Ali Nezamolmaleki(下圖左)於 2022 年創立,他們都曾經任職於 Y Combinator 所投資的新創 AirHelp,幫助旅客在航班中斷或取消等情況下向航空公司爭取賠償。
    Evoléna de Wilde d'Estmael 一直都有購買二手物品的習慣,卻常常覺得二手購物平台的消費體驗不佳。如果想要尋找到狀況良好、價格優惠的商品需要在不同的二手網站比價,過程耗時又不方便,「我必須在設計不良的網站花上好幾個小時。」這也讓她無法說服朋友選擇二手購物。
    Evoléna de Wilde d'Estmael 因此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她希望打造整合各個二手購物平台的搜尋工具,讓消費者可以快速找到最實惠的購物選擇,增加二手購物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到更實惠且環保的二手購物,於是和 Ali Nezamolmaleki 一起打造了 Faircado。

    AI 演算法實現個人化推薦,可支援 1600 個網站

    不管是使用 Chrome、Firefox、Edge 還是 Safari,消費者都可以透過 Faircado 網站免費下載擴充程式。當消費者搜尋想要購買的物品時,只要點擊瀏覽器中的 Faircado 圖示,Faircado 就會提供個人化的二手商品推薦。
    Faircado 又是如何提供使用者個人化的商品推薦?
    Faircado 以 AI 分析使用者在各個網站上搜尋的產品圖像、標題和品牌等資訊,找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商品,這背後考驗的就是 Faircado 對商品貼標籤的能力。
    Faircado 表示,他們的擴充程式支援 1600 個網站,包括 Amazon、Apple、Zalando 和 Patagonia。至於二手物品的購買建議,則是來自 50 多個合作的二手購物平台,包括 eBay、Back Market、Grailed、Rebuy 和 Vestiaire Collective。
    Faircado 會根據二手網站上對於產品的描述進行分類,將產品狀況簡化分類成「像新的一樣」、「狀況非常好」、「狀況良好」、「狀況一般」與「已經翻新過」等 5 種標籤,讓消費者可以馬上掌握二手物品的品質。如果消費者需要更詳細的商品描述,可以直接在 Faircado 所推薦的二手購物網站進行消費。

    已擁有數千名用戶,獲 300 萬歐元募資

    「Faircado 讓我無需從許多網站手動搜尋和比價,就能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商品。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當我造訪官方的服裝網站時,Faircado 就會自動向我顯示二手商品的替代選擇。每個人都必須嘗試一下!」——來自Faircado 使用者在 Product Hunt 上的使用回饋。
    Faircado 向合作的二手購物平台抽取訂單佣金,同時收取將用戶導向網站的固定費用。目前,Faircado 仍處於測試階段,但已經擁有數千名用戶,並在 World Fund 領投下,取得 300 萬歐元募資(約新台幣 1.04 億元)。
    「Faircado 技術的讓人們以簡單、廉價和便利的方式成為循環經濟的參與者,」Evoléna de Wilde d'Estmael 說,「由於科技的發展,購買二手貨變得越來越容易。而二手很快就會成為每個消費者的首選。」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快速找到二手物品」這個點子值1億元,Faircado讓購物更便宜、更環保
    閱讀文章
  • 當台灣鳳梨踏入時尚界!日本新創製皮革,吸引香奈兒、愛馬仕上門

    當台灣鳳梨踏入時尚界!日本新創製皮革,吸引香奈兒、愛馬仕上門

    創業小聚/文:曾令懷
    「日本作為上屆奧運主辦方,我想這次 VivaTech 選日本為年度創新國家(Country of the Year),頗有傳承意味。」在大會開幕式上,主持人如此介紹日本館,而獲選原因則是日本近年來對新創的大力支持以及在永續議題上的努力。
    在日本新創館中有家將「鳳梨葉片」做成皮革材料的新創,就因為永續應用而吸引了香奈兒、LVMH、愛馬仕等各大精品品牌人士駐足——他們是 PEEL Lab,而鳳梨葉片的原料,甚至有一部分是來自台灣。
    「只要有對的技術,我就能把別人的垃圾變成黃金。」PEEL Lab 創辦人 Jim Huang 笑著說。

    創業初衷:我想當個負責任的爸爸!

    PEEL Lab 不是 Jim Huang 的第一次創業,但是都脫離不了「剩食」這個議題。
    「我想當個負責任的好爸爸,這不是說照顧好小孩而已,還要給他們好的生活環境。」Jim Huang 笑著說,自己其實是金融背景出身,一直以來都有個創業夢,所以透過幫助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技術商轉、合資成立公司來達成。
    他有感於日本的食物浪費情形、東南亞的高污染,Jim Huang 才選擇了剩食、永續的議題創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響力,不管大或小,每個人一定都能有影響力。」
    Jim Huang 的第一次創業做的是用剩餘麵包釀成啤酒,第二次則是把蟲蛋白用於寵物飼料,「這一次我想做的是實體產品。」Jim Huang 說,鳳梨葉子的纖維非常耐用、適合做成皮革,不過 PEEL Lab 並不是第一個用鳳梨葉製成皮革的新創,但是相較於其他業者,PEEL Lab 有 2 大優勢。

    決勝點不在技術,而是商業模式

    簡單來說,各家將鳳梨葉片纖維製成植物性皮革的技術大同小異:取下鳳梨葉片後放置在密閉槽去除膠質,接著得到的纖維就會帶有柔軟而透氣的特性,再經過蠟化、壓痕處理後,就能製成皮革,而且也具有防水效果。
    而 PEEL Lab 的 2 大優勢分別是:

    1. 地理位置優勢

    Jim Huang 表示,亞洲是鳳梨產地大區,相較其他歐美業者需要遠渡重洋運送鳳梨葉,日本起家的 PEEL Lab 能以較低成本拿到原料,產生的碳排也更少。

    2. 除了鳳梨還能用其他水果纖維

    Jim Huang 透露,其實 PEEL Lab 的技術已經進入到能將其他廢棄水果的纖維提煉出與鳳梨一樣的韌性,這樣一來能運用的原料更多,也更能降低「單一原料」所帶來的風險。
    「其實這個事業最難的還是要怎麼拿到不要的鳳梨葉。」Jim Huang 笑著說,幸好在過去創業期間,自己在泰國跟越南已經居住超過 10 年的時間,所以擁有資源與人脈接觸到當地農民。

    PEEL Lab 將前來台灣探索市場與鳳梨葉

    除了泰國與越南外,PEEL Lab 近期透過 Garage+ 和 JETRO 來到台灣,探索鳳梨葉原料和市場需求。
    Jim Huang 表示,PEEL Lab 的商業模式是 B2B 專案制,看客戶需要用鳳梨葉製成的皮革生產什麼產品來定價,目前已經有包含日本汽車大廠、Redbull 等 60 家客戶,連日本政府也來合作製作小學生的包包,這次在 VivaTech 也吸引到香奈兒、LVMH、愛馬仕、Airbus、Alfa Romeo、Balenciaga、KERIN S.A. 等知名品牌前來詢問。
    「我們現在在泰國、美國、日本都有公司,正在觀望歐洲市場,包含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希望藉由 VivaTech 展會深化歐洲市場的合作。」Jim Huang 說。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台灣鳳梨助攻!日本新創PEEL Lab將葉片做成環保皮革,吸引香奈兒、愛馬仕上門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員工減碳效益難計算?新創 Custos 讓「碳手印」來幫忙

    員工減碳效益難計算?新創 Custos 讓「碳手印」來幫忙

    創業小聚/文:羅思涵
    員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自備環保餐具,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節能減碳嗎?
    Custos 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企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搭乘大眾運輸上下班、自備環保餐具等項目並沒有國際通用的減碳標準,因此難以納入國際標準的規則中。唯一將這些「瑣碎」項目列入標準的只有地方政府。
    Custos 為此提出一個想法,將這些瑣碎的減碳項目以「碳手印」概念變成一套系統,鼓勵「企業員工」身體力行實踐永續發展,成為減碳行動的先驅。產品推出後的短短半年,就已與精誠資訊、福邦證券等眾多知名企業合作,短期內亦將合作場域擴展至教育環境及政府機構。

    碳手印 VS. 碳足跡,新創 Custos 著重的碳手印是什麼?

    談起 Custos 想要做碳手印的起源,共同創辦人葉松林分享,過去受到朋友的請託,在台灣進行「永續發展」領域的市場調查時,發現儘管市場不斷呼籲「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卻缺少能實際量化減碳效益的產品。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定義,綠色經濟指的是為能減少環境及生態風險的企業提供援助,進而成為改善人類福祉及社會的長期解方。
    葉松林解釋,市場不斷討論的「碳足跡、碳中和」概念,是以「產生多少碳」為考量基準,但是員工的永續行為協助減少多少碳,卻沒能以數據化的方式體現出來,葉松林才與好友成立 Custos,並引進「碳手印(carbon handprint)」的概念進行系統研發。
    Custos 市場開發總監林映如解釋,碳手印其實不是新概念,也不是 Custos 提出的,碳手印強調的是一間企業有效減少多少碳,而非像碳足跡(carbon foodprint)只關注碳的產生。團隊相信,與其持續關注企業增加多少碳足跡,計算企業減少多少碳手印更能鼓勵企業繼續轉「綠」。
    在碳手印的計算中,「取代」的概念十分重要。以吃一份無肉餐為例,無肉餐的碳手印等於一份正常有肉午餐的碳足跡,減掉一份無肉餐的碳足跡。也就是說,碳手印的計算看的是與日常生活相比,個人做出的減碳行為可以為世界帶來哪些改變。
    在綠色經濟的市場中,新創 Custos 憑藉率先導入碳手印概念搶佔先進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為市場提出一種新的「綠色突破點」。

    員工成減碳秘密武器,新創 Custos 如何讓員工動起來

    葉松林分享,碳手印的概念是國際通用的,所以 Custos 的護城河其實是碳手印計算及大數據技術。他們與不同機構合作,打造出獨有的碳手印計算的系統,合作機構包含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局(A*STAR)、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台北大學及台北科技大學,力求計算的準確性與彈性。
    Custos 團隊接收合作方提供的碳手印計算方式後,將會將其納入團隊的系統進行研發。目前,他們主要提供 6 種不同的減碳行為的計算:騎腳踏車、搭乘大眾運輸、走樓梯、自帶環保杯、自帶環保袋、吃無肉餐。
    不同於市面上個人減碳紀錄應用程式,Custos 團隊主要與企業端合作,企業向 Custos 團隊購買企業員工使用系統的權限,員工只需要在做出減碳行為時打開應用程式,就可累積減碳積分,並透過積分的累積收到對應的獎勵,而企業則能將員工產生的碳手印數值放入永續報告書中,達到雙贏局面。
    以自帶環保杯為例,員工只需要在系統中上傳攜帶環保杯的照片,Custos 系統便會提供對應積分。為避免濫用,新創 Custos 技術總監施余定表示,系統導入人工智慧進行偵測,一旦偵測異狀便會啟動人工審核。
    為維持員工使用系統的意願,Custos 團隊與汽車共享、循環杯、商品維修等不同共享團隊進行合作,提供優惠券作為積分兌換的獎品,同時也鼓勵企業端提供相對應的獎勵,例如時限內積分最高者可得免費一天的年假,吸引員工參與減碳活動。
    Custos 團隊也提供 API 工具服務,讓主打「綠色行銷」的企業將 Custos 的系統導入自家系統中,林映如分享,他們希望藉此系統串接的形式,「達到更好的市場價值」,也讓更多人認識 Custos 團隊。
    截至 2024 年 4 月,Custos 團隊合作的企業跨足多個產業,包含半導體、IT 系統、電商等,合作的共享社群團隊則已超過 20 個類別,擁有 3 千多個服務據點。
    在 2024 年 Custos 團隊發起的地球日活動中,短短兩週的時間內,就有超過 18 間企業、600 名員工共同響應,做出 16910 個綠色行動,阻止 2.3 噸碳排放。

    積極申請國際認證,碳手印可以放入永續報告書嗎?

    葉松林分享,自 2022 年創立以來,團隊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企業員工節省下的碳手印數據是否能用在永續報告書中。
    Custos 解釋,儘管碳手印的概念早在 2016 年由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但因碳手印整理的數據是以國家為單位,各國的碳排基準不同都會影響到數據計算,所以目前 Custos 所採用的碳手印計算公式是以台灣和新加坡的國家數據做為基準。
    在 Custos 積極申請國際認證的同時,他們也因應這樣的市場現況,提供「碳權抵消」的服務,合作企業只需要出示旗下員工所累積的碳手印數據,Custos 便會購買對等的碳權作為交換。
    「Custos 的名字源自於拉丁文的『守護者』,象徵其希望守護環境的遠大目標。」葉松林表示,儘管作為市場的先驅者十分艱難,但他們不希望「永續(sustainability)」的概念淪為另一個僅在紙上討論的議題,而是能作為一個真正可以「改變世界」的方法。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最常被問可不可以放進永續報告書?是可以的,而且我們還會幫企業用綠色永續思維獲利。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要快速調整前進的方向,不要被挫折打倒、繼續堅持。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 3 件事為何? A: 1. 持續教育市場 2. 找到合適的優秀團隊 3. 快速開發產品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Custos 提企業減碳的新方法:員工搭捷運、爬樓梯、自備餐具也都算!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