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大趨勢/轟隆碰!資源分享複製成功經驗
經濟日報/楊珮玲(2014年7月31日)
成立於1996年的「轟隆碰!」(KaBOOM!)堪稱美國近20年來知名度和組織發展都成長最快的社會企業之一。由於美國許多政商名人的背書,在台灣和國際上的社企界也有相當的知名度,它更活用網路、徹底公開事業經營詳細內容和成功祕訣,為社企界開創了一條加速甚或加倍傳播影響力的新路。
「KaBOOM!」設立者為達若.哈蒙(Darell Hammond),成立的宗旨是希望為全美1,600多萬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孩童建造既安全又舒適的遊玩場所,讓原本居住區域社區資源嚴重不足、而無法享有和其他富裕孩子同等遊玩空間的孩子們,能有機會透過積極地玩耍(active play)歡度童年,獲得健康和快樂。

第一夫人 忠實支持

成立18年來,「KaBOOM!」與公私部門夥伴緊密合作,在全美各地新建或改善了超過兩千個孩童遊玩公園,動員超過百萬名志工,嘉惠超過660萬孩童。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前美國副總統高爾、著名企業Home Depot、Target等都是長久以來「KaBOOM!」的忠實支持和宣傳者。
「KaBOOM!」能獲得這麼多矚目和支持,創辦人兼CEO哈蒙是靈魂人物,他的成功故事除了是不問出身不管背景的「美國夢」在社企界成真的具體例子外,更是社會企業彼此無私協助、傳承點光的實現。
由於父親離家,母親無力扶養八個小孩,哈蒙從四歲起就和兄弟姊妹被送到孤兒院。雖然沒有父母在身旁,但孤兒院的廣大遊樂公園讓哈蒙能盡情玩耍,是他童年的最美回憶。進了大學後,他也有了第一次機會幫助友人母親建立一個社區的遊樂場所。
後來他由於閱讀障礙而無法唸完大學,但之後有機會參與美國著名的社企組織ABCD(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和CityYear等社區重建計畫,受到啟發也累積相關經驗。

活化資源 鼓勵志工

1995年,他搬到華盛頓特區,讀到華盛頓郵報上一篇報導,描述兩個孩子由於沒有適當的遊玩場所只好選擇在廢棄的汽車中玩耍,但最後卻窒息在車內。這個令他心痛的報導讓他決定要成立一個組織,讓貧困孩童也能享有好的遊玩空間,因為他深信孩子藉由遊玩能維持健康體能,刺激創造力,釋放壓力,是解決美國孩童肥胖問題和心理壓力不可缺少的一環。
1996年他正式成立「KaBOOM!」,創業資本只有2萬5,000美元,初期向非營利基金會募款也到處碰壁。但幸好後來獲得Home Depot等家庭建材DIY企業在建造經費和實際建造時派遣專業人力的贊助,逐漸擴展,知名度也愈來愈高。
讓「KaBOOM!」快速成長的關鍵之一是它們找到了鼓舞志工和活用資源的最好組合。
雖然每個遊玩場地的建造計畫從籌資、找地、設計等,至少需有半年以上的漫長籌備期,但實際上的建造卻只集中在一天之內。事前周到完備的計畫讓志工能在一天之內,全程看到從零到有的建造過程。志工都形容那種目睹並親自參與從荒土到樂園的經驗,讓他們在最後看到成品時都受到震撼而不禁掉淚。成果特定且具體,許多志工後來都成為這個計畫的忠實支持者並願意繼續傳播理念。
過程中「KaBOOM!」也充分徵詢社區和當地孩子們的意見,社區本身也需籌款百分之十以加強地方參與感。
但「KaBOOM!」不以現狀自滿,他們深知要早日達到讓全美每個孩子都有近在咫尺的安全遊玩空間,單憑他們一個組織有限的人力物力是無法完成的,唯一的可能是以漣漪效果讓種子散播更多種子。他們不怕被抄襲,他們還希望大家來複製他們的模式,因為「影響力」和「社會效益」是他們實際用來衡量自己的最終指標。

散播種子 歡迎抄襲

從2007年起,「KaBOOM!」開始積極擴增他們網站資源,結合離線和上線內容,將他們建造遊玩場地的詳情和標準作業手冊全公開。從最早的籌款、找場地、設計、招募志工到後期的媒體聯絡等,從影片到線上免費訓練課程,他們希望做到新手也可自己籌建一個兒童遊樂場。
雖然這個方式初期讓董事會成員有許多疑慮,在新的籌資上也需更詳細地對投資者說明,但哈蒙認為這個模式能創造他們自己一手包辦方式的十倍效應,近年來也有具體成果,也開創社企拓展影響力的新模式。
(作者曾任美日國際金融機構行銷與國際事業企畫。長期旅日,現居美國。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全文轉載自聯合財經網

文章標籤